本發明涉及三維打印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成品牢固的三維打印機。
背景技術:
三維打印機也稱三維立體打印機(3dprinter,簡稱3dp)是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rp)的一種工藝,采用層層堆積的方式分層制作出三維模型,其運行過程類似于傳統打印機,只不過傳統打印機是把墨水打印到紙質上形成二維的平面圖紙,而三維打印機是把液態光敏樹脂材料、熔融的塑料絲、石膏粉、金屬粉末等材料通過噴射粘結劑或擠出等方式實現層層堆積疊加形成三維實體。單位打印機的結構已為公知,如中國發明專利201310559350.7公開一種熔融沉積三維打印噴頭及打印機,其中一種熔融沉積三維打印噴頭,包括螺桿機筒、噴嘴、螺桿軸,其中所述噴嘴安裝在螺桿機筒下部,螺桿軸安裝于螺桿機筒內,螺桿軸的上端可通過聯軸器與電機軸連接,下半段軸上開有螺紋槽,螺桿機筒的筒身上部開有支管,用于安裝進絲的塑化管,所述螺桿機筒和支管的外周安裝有加熱裝置。所述支管為三個,均勻的布置在螺桿機筒的筒身上部。所述螺桿機筒下部開有外螺紋,噴嘴開有與螺桿機筒下部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噴嘴與螺桿機筒通過螺紋配合連接。所述螺桿機筒頂部內固定安裝有止推球軸承和軸承端蓋,螺桿軸穿過止推球軸承和軸承端蓋。加熱裝置由加熱套和熱敏電阻構成,加熱套產生的熱量使絲料融化,熱敏電阻反饋溫度信息,整個加熱裝置為閉環溫度控制系統。螺桿機筒的頂部開設有用于與打印機相連的通孔或者螺紋孔。一種熔融沉積三維打印機,包括以上所述的熔融沉積三維打印噴頭。
該發明能夠產生穩定的推動力,有效的推動熔融絲料從噴嘴擠出,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該發明與市場上其它三維打印機一樣,在逐層堆積原料的打印過程中,上下層打印層的堆積存在時間差,當上層打印層鋪在下層打印層時,下層打印層已經稍冷卻凝固,上層打印層僅是鋪在下層打印層上,存在明顯的接合面,此接合面是由上下打印層的融合不完全造成的,所以三維打印成品整體性差,極易由接合面處斷裂,成為三維打印成品的重要缺陷之一,而且輸送原料的順暢程度有待提高。
鑒于此,本案發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對相鄰的打印層進行完全融化式的一體式接合,打印成品整體性強而更加牢固,實用性強的成品牢固的三維打印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一種成品牢固的三維打印機,包括打印機主體和設于打印機主體上的打印頭;所述打印機主體包括打印平臺,設于打印平臺上方對打印頭進行動作驅動的動作裝置,設于打印平臺上方對原料進行加熱的加熱盒,和對加熱盒進行供料的供料裝置;所述打印頭設于所述打印平臺的上方與所述動作裝置連接并與所述加熱盒的出料口連通;所述打印頭包括處于外側的外輸送管,套于外輸送管內的內輸送管,套于外輸送管和內輸送管內的中桿,以及連接于外輸送管下端的出料嘴;
所述外輸送管包括處于上方較粗的第一外輸送段,處于下方較細并與所述出料嘴連接的第二外輸送段,以及連接于第一外輸送段和第二外輸送段之間且由上至下逐漸變細的第三外輸送段;所述第一外輸送段的內側壁形成有由上至下螺旋延伸的第一輸送螺紋;所述第二外輸送段具有第一通道;
所述內輸送管包括處于上方較粗且與所述第一外輸送段相對應的第一內輸送段,和與所述第三外輸送段的內側面相匹配的第二內輸送段;所述第一內輸送段的內側壁形成有由上至下螺旋延伸的第二輸送螺紋,所述第二輸送螺紋的螺旋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輸送螺紋的螺旋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內輸送段的下端形成有供所述中桿穿過并與所述第一通道直徑相同的第一通口;
所述出料嘴包括處于上方與所述第二外輸送段的下端連接的第一出料段,和處于下方并由上至下逐漸向所述外輸送管一側傾斜的第二出料段;所述第一出料段具有與所述第一通道下端連通且直徑相同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出料段具有與所述第二通道下端連通的第三通道;
所述中桿包括處于上方與所述第一內輸送段相對應的上輸送桿段,和處于下方并由上至下匹配穿過所述第一通口并匹配伸入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內的下輸送桿段;所述下輸送桿段內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導料孔,所述導料孔包括處于上方且較細的上料孔和處于下方與上料孔連通且較粗的下料孔,所述上料孔和下料孔同軸線;所述上料孔的上端配設有多個由下至上逐漸向所述下輸送桿段的周面斜向上延伸的上進料孔,多個所述上進料孔均勻環繞分布,所述下料孔的上端配設有多個由下至上逐漸向所述下輸送桿段的周面斜向上延伸的下進料孔,多個所述下進料孔均勻環繞分布;所述上進料孔和下進料孔的進料口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一通口的上端至下端之間的距離;
所述外輸送管和內輸送管的上端配設有驅動二者轉動的轉動驅動裝置,所述內輸送管和中桿的上端配設有驅動二者升降的升降驅動裝置;
所述外輸送管的外側覆設有對外輸送管內的原料進行加熱使此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均高于所述內輸送管內的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的加熱層;所述加熱層的下端設有對下層打印層進行加熱至融化的柔性加熱塊;所述柔性加熱塊包括處于上方與所述加熱層的下端連接的連接塊部,和處于下方并由上至下逐漸朝所述第三通道的出口方向傾斜延伸的延伸塊部;所述第二出料段包括處于上方的傾斜側壁,處于下方并朝向所述延伸塊部的缺口,以及兩個連接于傾斜側壁和缺口之間的連接側壁;所述延伸塊部具有處于上方與所述缺口相對應并由上至下逐漸朝所述第三通道的出口方向傾斜延伸的的上斜面,和處于下方并由上至下逐漸朝所述第三通道的出口方向傾斜延伸的下斜面;所述上斜面的上端抵頂于所述第一出料段的下端;所述上斜面和下斜面之間的距離由上至下逐漸變小。
所述第一出料段的下端具有與所述上斜面相接觸的接觸邊緣,所述接觸邊緣的豎向橫截面為圓弧形。
所述傾斜側壁、上斜面和下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依次變小,且所述傾斜側壁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5-30°,所述下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5-15°。
所述加熱層內設有發熱部件,所述發熱部件包括覆設于所述加熱層下端的發熱端層,所述柔性加熱塊為柔性陶瓷制成的導熱塊體,所述柔性加熱塊的上端與所述發熱端層的下表面緊密接觸。
所述出料嘴的上端嵌設于所述加熱層的下端,所述第一出料段的上端抵頂于所述第二外輸送段的下端,所述第一出料段的上端周面形成有第一凸緣,所述加熱層的下端內側面形成有卡于所述第一凸緣下方的第二凸緣。
所述內輸送管的側壁內設有第一保溫隔熱層,所述加熱層的外側覆設有第二保溫隔熱層。
所述連接塊部的上端嵌設于所述第二保溫隔熱層的下端,所述連接塊部的上端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二保溫隔熱層的第一凸塊,所述第二保溫隔熱層的下端內側面形成有卡于所述第一凸塊下方的第二凸塊。
還包括處于上方用于儲存融化原料的儲料盒;所述儲料盒的側壁內設有第三保溫隔熱層。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的成品牢固的三維打印機,突破傳統三維打印機的構造形式,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供料裝置將原料供應給加熱盒,加熱盒將原料加熱融化成流體,融化的原料進入到打印頭中,打印頭在動作裝置的帶動下以第三通道朝水平行走的后方的方式在打印平臺上進行打印,在未打印狀態,升降驅動裝置驅動內輸送管和中桿向下使第二內輸送段的下端將第三外輸送段和第一通道的上端口封堵,使上進料孔處于所述第一通口的上端的下方而使上進料孔被封堵,在開始打印時,在升降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內輸送管和中桿上升,使第二內輸送段不對第三外輸送段和第一通道的上端口封堵,使中桿上升距離更大,使上進料孔高于第一通口的上端,且使下進料孔與第三外輸送段和第二內輸送段之間的縫隙對應,轉動驅動裝置驅動內輸送管將融化的原料向下輸送依次通過第二內輸送段、上進料孔、上料孔、下料孔和第三通道流出,同時轉動驅動裝置驅動外輸送管將融化的原料向下輸送依次通過第三外輸送段和第二內輸送段之間的縫隙、下進料孔、下料孔和第三通道流出;加熱層對外輸送管內的原料進行進一步加熱,使外輸送管內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均高于所述內輸送管內的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即上進料孔流出的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均高于下進料孔流出的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在打印過程中,柔性加熱塊的下斜面與下層已稍冷卻凝固的打印層接觸,可使下層打印層的上表面融化,同時上進料孔流出的原料與下進料孔流出的原料在下料孔中匯合,下進料孔流出的原料會均勻分布在上進料孔流出的原料周圍進行包裹,隨后從第三通道流出而與下層打印層接觸,使上進料孔流出的原料和下層打印層自然融合成一體,使上層打印層和下層打印層之間不會出現明顯的接合面,相鄰打印層之間的接合更加牢固,同時還可保證上進料孔流出的原料作為形成打印成品的主原料的流動性等性質不變,不改變主原料最初流動性等設計參數,進而確保打印成品在打印過程中不易出現變形等影響質量的情況;而且在柔性加熱塊與下層打印層接觸受力時可依靠自身彈性進行向上朝缺口內變形,而增大與下層打印層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強對下層打印層的加熱融化效果;針對融化后流動性較大的原料,本發明還可只單獨上升中桿,而利用升降驅動裝置向下驅動內輸送管,使第二內輸送段的下端將第三外輸送段和第一通道的上端口封堵,進而可只允許內輸送管內的原料流出,不需要外輸送管中的原料即可實現內輸送管中的原料和上表面融化的下層打印層自然融合成一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成品牢固的三維打印機,其可對相鄰的打印層進行完全融化式的一體式接合,打印成品整體性強而更加牢固,而且原料流動順暢,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簡易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第一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使用狀態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局部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第二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
10-打印機主體101-打印平臺102-動作裝置103-加熱盒104-供料裝置20-打印頭
1-外輸送管11-第一外輸送段111-第一輸送螺紋12-第二外輸送段13-第三外輸送段14-第一傳動段141-第一齒段
2-內輸送管21-第一內輸送段211-第二輸送螺紋22-第二內輸送段221-第一通口23-第二傳動段231-第二齒段232-環形凹槽24-第一保溫隔熱層
3-中桿31-上輸送桿段32-下輸送桿段321-導料孔3211-上料孔3212-下料孔3213-上進料孔3214-下進料孔33-傳動桿331-卡槽
4-出料嘴41-第一出料段411-第二通道412-接觸邊緣413-第一凸緣42-第二出料段421-第三通道422-傾斜側壁423-缺口424-連接側壁
5-轉動驅動裝置51-固定部件52-第一齒輪53-第二齒輪6-升降驅動裝置61-第一電機611-第一水平傳動板612-第一傳動螺桿62-第二電機621-第二水平傳動板622-第二傳動螺桿7-加熱層71-柔性加熱塊711-連接塊部7111-第一凸塊712-延伸塊部7121-上斜面7122-下斜面72-發熱部件721-發熱端層73-第二凸緣8-第二保溫隔熱層81-第二凸塊9-儲料盒91-第三保溫隔熱層92-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
本發明的一種成品牢固的三維打印機,如圖1-5所示,包括打印機主體10和設于打印機主體10上的打印頭20;打印機主體10包括打印平臺101,設于打印平臺101上方對打印頭20進行動作驅動的動作裝置102,設于打印平臺101上方對原料進行加熱的加熱盒103,和對加熱盒103進行供料的供料裝置104;打印頭20設于打印平臺101的上方與動作裝置102連接并與加熱盒103的出料口連通;打印頭20包括處于外側的外輸送管1,套于外輸送管1內的內輸送管2,套于外輸送管1和內輸送管2內的中桿3,以及連接于外輸送管1下端的出料嘴4;
外輸送管1包括處于上方較粗的第一外輸送段11,處于下方較細并與出料嘴4連接的第二外輸送段12,以及連接于第一外輸送段11和第二外輸送段12之間且由上至下逐漸變細的第三外輸送段13;第一外輸送段11的內側壁形成有由上至下螺旋延伸的第一輸送螺紋111;第二外輸送段12具有第一通道;
內輸送管2包括處于上方較粗且與第一外輸送段11相對應的第一內輸送段21,和與第三外輸送段13的內側面相匹配的第二內輸送段22;第一內輸送段21的內側壁形成有由上至下螺旋延伸的第二輸送螺紋211,第二輸送螺紋211的螺旋延伸方向與第一輸送螺紋111的螺旋延伸方向相反,這樣當內輸送管2和外輸送管1同時進行輸送時,內輸送管2和外輸送管1的轉動方向相反,可使內輸送管2的外表面帶動融化的原料相對于外輸送管1和第一輸送螺紋111產生更強烈的相對運動,更利于外輸送管1內的原料向下輸送;第二內輸送段22的下端形成有供中桿3穿過并與第一通道直徑相同的第一通口221;
出料嘴4包括處于上方與第二外輸送段12的下端連接的第一出料段41,和處于下方并由上至下逐漸向外輸送管1一側傾斜的第二出料段42;第一出料段41具有與第一通道下端連通且直徑相同的第二通道411,第二出料段42具有與第二通道411下端連通的第三通道421;
中桿3包括處于上方與第一內輸送段21相對應的上輸送桿段31,和處于下方并由上至下匹配穿過第一通口221并匹配伸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411內的下輸送桿段32;下輸送桿段32內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導料孔321,導料孔321包括處于上方且較細的上料孔3211和處于下方與上料孔3211連通且較粗的下料孔3212,上料孔3211和下料孔3212同軸線;上料孔3211的上端配設有多個由下至上逐漸向下輸送桿段32的周面斜向上延伸的上進料孔3213,多個上進料孔3213均勻環繞分布,下料孔3212的上端配設有多個由下至上逐漸向下輸送桿段32的周面斜向上延伸的下進料孔3214,多個下進料孔3214均勻環繞分布;上進料孔3213和下進料孔3214的進料口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一通口221的上端至下端之間的距離,此結構可確保當各下進料孔3214與第三外輸送段13和第二內輸送段22之間的間隙相對應時各上進料孔3213處于第一通口221上方可進行順暢進料;
外輸送管1和內輸送管2的上端配設有驅動二者轉動的轉動驅動裝置5,內輸送管2和中桿3的上端配設有驅動二者升降的升降驅動裝置6;
外輸送管1的外側覆設有對外輸送管1內的原料進行加熱使此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均高于內輸送管2內的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的加熱層7;加熱層7的下端設有對下層打印層進行加熱至融化的柔性加熱塊71;柔性加熱塊71包括處于上方與加熱層7的下端連接的連接塊部711,和處于下方并由上至下逐漸朝第三通道421的出口方向傾斜延伸的延伸塊部712;第二出料段42包括處于上方的傾斜側壁422,處于下方并朝向延伸塊部712的缺口423,以及兩個連接于傾斜側壁422和缺口423之間的連接側壁424,即第二出料段42的橫截面為長方形;延伸塊部712具有處于上方與缺口423相對應并由上至下逐漸朝第三通道421的出口方向傾斜延伸的的上斜面7121,和處于下方并由上至下逐漸朝第三通道421的出口方向傾斜延伸的下斜面7122;上斜面7121的上端抵頂于第一出料段41的下端;上斜面7121和下斜面7122之間的距離由上至下逐漸變小,此結構可確保第三通道421流出的原料與下層打印層融化的上表面逐漸自然接觸并融合在一起,結合效果更好,不易產生泡沫等影響成品強度的情況。本發明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供料裝置104將原料供應給加熱盒103,加熱盒103將原料加熱融化成流體,融化的原料進入到打印頭20中,打印頭20在動作裝置的帶動下以第三通道421朝水平行走的后方的方式在打印平臺101上進行打印,在未打印狀態,升降驅動裝置6驅動內輸送管2和中桿3向下使第二內輸送段22的下端將第三外輸送段13和第一通道的上端口封堵,使上進料孔3213處于所述第一通口221的上端的下方而使上進料孔3213被封堵,在開始打印時,在升降驅動裝置6的驅動下,內輸送管2和中桿3上升,使第二內輸送段22不對第三外輸送段13和第一通道的上端口封堵,使中桿3上升距離更大,使上進料孔3213高于第一通口221的上端,且使下進料孔3214與第三外輸送段13和第二內輸送段22之間的縫隙對應,轉動驅動裝置5驅動內輸送管2將融化的原料向下輸送依次通過第二內輸送段22、上進料孔3213、上料孔3211、下料孔3212和第三通道421流出,同時轉動驅動裝置5驅動外輸送管1將融化的原料向下輸送依次通過第三外輸送段13和第二內輸送段22之間的縫隙、下進料孔3214、下料孔3212和第三通道421流出;加熱層7對外輸送管1內的原料進行進一步加熱,使外輸送管1內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均高于所述內輸送管2內的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即上進料孔3213流出的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均高于下進料孔3214流出的原料的溫度和流動性,在打印過程中,柔性加熱塊71的下斜面7122與下層已稍冷卻凝固的打印層接觸,可使下層打印層的上表面融化,同時上進料孔3213流出的原料與下進料孔3214流出的原料在下料孔3212中匯合,下進料孔3214流出的原料會均勻分布在上進料孔3213流出的原料周圍進行包裹,隨后從第三通道421流出而與下層打印層接觸,使上進料孔3213流出的原料和下層打印層自然融合成一體,使上層打印層和下層打印層之間不會出現明顯的接合面,相鄰打印層之間的接合更加牢固,同時還可保證上進料孔3213流出的原料作為形成打印成品的主原料的流動性等性質不變,不改變主原料最初流動性等設計參數,進而確保打印成品在打印過程中不易出現變形等影響質量的情況;而且在柔性加熱塊71與下層打印層接觸受力時可依靠自身彈性進行向上朝缺口423內變形,而增大與下層打印層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強對下層打印層的加熱融化效果;針對融化后流動性較大的原料,本發明還可只單獨上升中桿3,而利用升降驅動裝置6向下驅動內輸送管2,使第二內輸送段22的下端將第三外輸送段13和第一通道的上端口封堵,進而可只允許內輸送管2內的原料流出,不需要外輸送管1中的原料即可實現內輸送管2中的原料和上表面融化的下層打印層自然融合成一體。具體結構可為,打印頭20配設有驅動打印頭20轉動的驅動裝置,此驅動裝置可根據打印頭20打印時水平行走的方向對打印頭20進行轉動調整,使第三通道421朝向后方。
優選地,第一出料段41的下端具有與上斜面7121相接觸的接觸邊緣412,接觸邊緣412的豎向橫截面為圓弧形。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延伸塊部712受壓而向上朝缺口423方向彎曲時,上斜面7121可依靠圓弧形的接觸邊緣412柔性順勢向上平滑彎曲,不易產生應力集中情況,確保延伸塊部712的長久使用壽命。
優選地,傾斜側壁422、上斜面7121和下斜面7122與水平面的夾角依次變小,且傾斜側壁422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5-30°,具體角度可為15、20、25或30°,此傾角的設置更便于第三通道421中的原料流出并鋪設在下層打印層上,下斜面7122與水平面的夾角為5-15°,具體角度可為5、8、10、13或15°,此傾角的設置更便于下斜面7122與下層打印層順勢接觸且有效加熱面積足夠大,更便于下層打印層上表面的融化。
優選地,加熱層7內設有發熱部件72,發熱部件72包括覆設于加熱層7下端的發熱端層721,柔性加熱塊71為柔性陶瓷制成的導熱塊體,柔性加熱塊71的上端與發熱端層721的下表面緊密接觸。柔性陶瓷形式的柔性加熱塊71具有良好的變形性能、導熱性能和耐磨性能,柔性加熱塊71的上端可高效吸收發熱端層721的熱量并高效地傳遞給下層打印層。發熱部件72具體可為電加熱管。
優選地,出料嘴4的上端嵌設于加熱層7的下端,第一出料段41的上端抵頂于第二外輸送段12的下端,第一出料段41的上端周面形成有第一凸緣413,加熱層7的下端內側面形成有卡于第一凸緣413下方的第二凸緣73。此結構可對出料嘴4進行有效固定。
優選地,內輸送管2的側壁內設有第一保溫隔熱層24,加熱層7的外側覆設有第二保溫隔熱層8。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第一保溫隔熱層24可避免加熱層7和外輸送管1內原料的熱量傳遞給內輸送管2內的原料,避免內輸送管2中原料的正常設計流動性受到影響,進一步確保成品質量。第二保溫隔熱層8可保證整個打印頭20整體的保溫效果,且對外界物體進行有效保護,至少不會燙傷工作人員
優選地,連接塊部711的上端嵌設于第二保溫隔熱層8的下端,連接塊部711的上端形成有朝向第二保溫隔熱層8的第一凸塊7111,第二保溫隔熱層8的下端內側面形成有卡于第一凸塊7111下方的第二凸塊81。此結構可對柔性加熱塊71進行有效固定。
優選地,還包括處于上方用于儲存融化原料的儲料盒9;儲料盒9的側壁內設有第三保溫隔熱層91。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儲料盒9可將融化的原料進行收集儲存,然后外輸送管1和內輸送管2進行供料,可確保供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優選地,儲料盒9的上方設有連接板92,外輸送管1的上端設有向上延伸至連接板92下表面的第一傳動段14,內輸送管2的上端設有向上延伸貫穿至連接板92上方的第二傳動段23,中桿3的上端設有向上延伸貫穿至連接板92上方的傳動桿33;轉動驅動裝置5為輸出端朝下設于連接板92上表面的電機,轉動驅動裝置5通過固定部件51固定于連接板92上,升降驅動裝置6包括對內輸送管2進行升降驅動的第一電機61和對中桿3進行升降驅動的第二電機62,第一電機61和第二電機62以輸出端朝上的方式設于連接板92的上表面;
轉動驅動裝置5的輸出端同軸固定連接有處于連接板92下方的第一齒輪52和處于連接板92上方的第二齒輪53,第一傳動段14的上端內側面形成有與第一齒輪52相配合的第一齒段141,第二傳動段23的上端外周面形成有與第二齒輪53相配合的第二齒段231;
第一電機61的輸出端通過第一水平傳動板611對第二傳動段23進行升降傳動,第一電機61的輸出端同軸固定連接有第一傳動螺桿612,第一水平傳動板611形成有與第一傳動螺桿612相配合的第一螺紋孔,第二傳動段23的上端內側面形成有供第一水平傳動板611伸入的環形凹槽232;第二電機62的輸出端通過第二水平傳動板621對傳動桿33進行升降傳動,第二電機62的輸出端同軸固定連接有第二傳動螺桿622,第二水平傳動板621形成有與第二傳動螺桿622相配合的第二螺紋孔,傳動桿33的上端周面形成有供第二水平傳動板621伸入的卡槽331。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外輸送管1和內輸送管2共用同一電機形式的轉動驅動裝置5,轉動驅動裝置5通過第一齒輪52與第一傳動段14的具有多個豎向條形齒的第一齒段141相配合,對第一傳動段14進行轉動驅動,進而帶動外輸送管1轉動;轉動驅動裝置5通過第二齒輪53與第二傳動段23的具有多個豎向條形齒的第二齒段231相配合,對第二傳動段23進行轉動驅動,進而帶動內輸送管2轉動;升降驅動裝置6通過第一電機61的第一傳動螺桿612對第一水平傳動板611進行升降驅動,第一水平傳動板611通過卡入第二傳動段23上端的環形凹槽232來帶動第二傳動段23進行升降動作,由于環形凹槽232為圍繞一圈的環形,第二傳動段23的轉動并不影響第一水平傳動板611與環形凹槽232的卡合關系,而且第二齒輪53與第二齒段231通過上下延伸的條形齒相配合,第二傳動段23的升降也并不影響第二齒輪53與第二齒段231的配合關系;升降驅動裝置6通過第二電機62的第二傳動螺桿622對第二水平傳動板進行升降驅動,第二水平傳動板通過卡入傳動桿33上端的卡槽331來帶動傳動桿33和中桿3進行升降動作。
本發明的產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