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潛澆口與產品分離的注塑模具,具體涉及一種機械手取件拉料桿。
背景技術:
目前模具行業使用拉料桿頂端普遍采用的是錐形的設計,此類拉料桿在機械手取件時,具有如下弊端:
1)、當流道頂出時,若包緊力過小,流道易脫離頂桿,導致機械手無法抓取流道。
2)、當流道頂出時,若包緊力過大,機械手無法順利取出產品。
綜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種結構簡單,取件穩定安全的機械手取件拉料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機械手抓取流道時頂端包緊力難以控制導致取件不穩定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機械手取件拉料桿,包括拉料桿和與所述拉料桿頂部適配連接的流道,所述拉料桿為圓柱體形,環繞所述拉料桿的頂部外側面均勻開設有個斜面形的倒扣,三個所述倒扣與所述拉料桿的頂部呈現一個類三棱柱體,所述流道的中部上設有與所述倒扣適配扣合的圓柱形凸臺,所述凸臺上設有與所述類三棱柱體適配的扣槽。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倒扣與所述拉料桿側壁的連接面為平滑的弧面。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倒扣的斜面由所述拉料桿的頂部至所述拉料桿的中部逐漸變深。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倒扣的斜面由所述拉料桿的頂部至所述拉料桿的中部逐漸變寬。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拉料桿的底部外周面向外突出形成環狀凸緣。
在上述方案中,環繞所述凸臺的扣槽上分別均勻突出設有與三個所述倒扣形狀匹配的三個卡爪。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拉料桿與所述流道連接后呈T字形。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便于加工,能有效的解決潛澆口注塑模機械手取件易脫落的問題,有效避免包緊力過大或過小所產生的事故,安全性更高。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的外形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料桿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流道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出詳細的說明。
如圖1、圖2所示,現有的潛澆口的注塑模具普遍使用拉料桿1的頂端是錐形的,此類拉料桿弊端如下:
1)、當流道2頂出時,若包緊力過小,流道2易脫離頂桿,導致機械手無法抓取流道2。
2)、當流道2頂出時,若包緊力過大,機械手無法順利取出產品3。因此現有拉料桿的頂端包緊力較難控制。
如圖3、圖4和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機械手取件拉料桿,包括拉料桿1和與拉料桿1頂部適配連接的流道2,拉料桿1為圓柱體形,拉料桿1與流道2連接后呈T字形,環繞拉料桿1的頂部外側面均勻開設有3個斜面形的倒扣4,三個倒扣4與拉料桿1的頂部呈現一個類三棱柱體,流道2的中部上設有與倒扣4適配扣合的圓柱形凸臺5,凸臺5上設有與類三棱柱體適配的扣槽。環繞凸臺5的扣槽上分別均勻突出設有與三個倒扣4形狀匹配的三個卡爪8。
本實用新型的拉料桿具有如下優點:
頂出時,此拉料桿1不易與流道2脫離,倒扣4位置提供有效包緊力。當機械手取流道2時,流道2可以產生形變,容易脫離模具本體,機械手取件穩定,安全。
頂出時,機械手抓取流道2并外拉時,倒扣4邊會產生張力,脫離拉料桿1令產品順利取出。
進一步優選地,倒扣4與拉料桿1側壁的連接面6為平滑的弧面,這有利于流道2與拉料桿1連接時減少摩擦,提高使用壽命,減少震動。
倒扣4的斜面由拉料桿1的頂部至拉料桿1的中部逐漸變深,使得流道2與拉料桿1連接時產生足夠的包緊力。
倒扣4的斜面由拉料桿1的頂部至拉料桿1的中部逐漸變寬,這為流道2與拉料桿1的連接提供了足夠的穩定性,并且有利于減小錯位,并且利于流道2與拉料桿1的分離。
拉料桿1的底部外周面向外突出形成環狀凸緣7,便于有效拉動拉料桿1。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便于加工,能有效的解決潛澆口注塑模機械手取件易脫落的問題,有效避免包緊力過大或過小所產生的事故,安全性更高。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做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