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制作餅干盒子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食品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食品的安全也越來越關注的同時,對于食品的包裝盒也愈加關注,隨著食品行業的發展,食品的包裝盒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由于餅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品,從而對于餅干盒子的制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餅干的形狀很規則,一般的餅干盒子采用傳統的內壁光滑的盒子,導致餅干在運輸中由于擠壓而造成碎裂的情況產生,而且一般的注塑模具內部結構復雜,需要人為的進行干涉,導致生產效率低下,不利于盒子制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制作餅干盒子的注塑模具。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制作餅干盒子的注塑模具,包括動模穩固板、動模板、固定模板;
所述動模穩固板包括定軸、推入部件、中軸、推板、固定件、動模板,所述動模穩固板的中間安裝有定軸;所述動模穩固板的右側中間安裝有推入部件,所述推入部件的上下兩側安裝有中軸,所述中軸的中間安裝有彈簧;所述動模穩固板的右側底部安裝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右側安裝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右側中間安裝有動模板;
所述固定模板包括澆注口、固定模穩固板、出料箱,所述固定模板的凹槽部分嵌入有動模板;所述固定模板的中間設置有澆注口;所述固定模穩固板的右側安裝有出料箱,且所述出料箱的中間開鑿有澆注口;
所述動模板包括凸出刻紋、中軸,所述動模板表面安裝有凸出刻紋;所述動模板中間的下方安裝有兩個中軸,所述中軸穿過推板中間的孔洞。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件、動模板、固定模板均采用鋼號為1Cr18Ni9Ti(321)合金鋼材質。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模穩固板的中間設置有孔洞且與出料箱的出口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出料箱內部填充有聚碳酸酯塑料融物。
進一步的,所述動模板與固定模板之間形成空腔結構。
進一步的,所澆筑口的形狀為Z字形。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設置彈簧,使得動模板能夠回到原位置上,保證了下一個塑料外殼無空隙的進行生產,設置動模穩固板,保證了動模板能夠被穩定的彈出,設置動模板,使得注塑模具能夠按照要求制作出餅干包裝殼的形狀,使得餅干能夠整齊的被排列,設置固定模板,使得塑料融物能夠進行動模板和穩固模板間形成的空隙中,保證了盒子的形狀,設置推入部件,使得塑料成型后能夠從動模板上脫落,實現了自動化生產,設置澆筑口,配合使用出料箱,保證了塑料融物能夠快速的注入到空腔之中形成盒子形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動模板結構示意圖。
圖中,1-動模穩固板,2-定軸,3-推入部件,4-中軸,5-彈簧,6-固定件,7-推板,8-動模板,9-固定模穩定板,10-出料箱,11-澆注口,12-固定模板,13-凸出刻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用于制作餅干盒子的注塑模具,包括動模穩固板1,在動模穩固板1中包括定軸2、推入部件3、中軸4、推板7、固定件6、動模板8,在動模穩固板1的中間安裝有定軸2,動模穩固板1的右側中間安裝有推入部件(3),在推入部件3的上下兩側安裝有中軸(4),在中軸4的中間安裝有彈簧5,動模穩固板1的右側底部安裝有推板7,在推板7的右側安裝有固定件6,且固定件6采用鋼號為1Cr18Ni9Ti(321)合金鋼材料,在固定件6的右側中間安裝有動模板8;
在固定模板12中包括澆注口11、固定模穩固板9、出料箱10,在固定模板12的凹槽部分嵌入有動模板8,動模板8和固定模板12均采用鋼號為1Cr18Ni9Ti(321)的合金鋼材料,且在動模板8與固定模板12之間形成空腔結構,在固定模板12的中間設置有形狀為Z字形的澆注口11,固定模穩固板(9)的右側安裝有內部填充有聚碳酸酯塑料融物的出料箱10,且出料箱10的中間開鑿有澆注口11,在固定模穩固板9的中間設置有孔洞且與出料箱10的出口連接 ;
在動模板8中包括凸出刻紋13、中軸4,在動模板8表面安裝有凸出刻紋13,在動模板8中間的下方安裝有兩個中軸4,且中軸4穿過推板7中間的孔洞。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時,塑料融物通過出料箱10的出口進入Z字形狀的澆注口11中,然后融物通過澆注口11進入動模板8和固定模板12形狀的空腔之中,這時由于冷卻機制的作用使得塑料融物澆注成型,然后動模穩固板1向后移動,這時推入部件3推動中軸4并帶著動模板8向前移動,這時成型的塑料盒子從動模板8上脫落,然后由于彈簧5的作用使得動模板8回歸原位進行下一次注塑。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