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領域,尤其是一種防止澆口內的膠料斷裂在模具內的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格柵模具因為產品結構的特殊性,為了滿足格柵外觀要求,必須采用潛伏進膠澆口,而產品與澆口內膠料的連接處是最薄弱處,在澆口內的膠料被頂出過程中,產品與澆口內膠料在粘模力作用下容易斷裂分離,導致產品被機械人取走,而澆口內的膠料還殘留在模具內,在合模時,沒有取出的澆口膠料會使模具內的零件無法復位,從而導致模具內的零件互相擠壓,造成模具嚴重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防止澆口內的膠料斷裂在模具內的結構,能將產品和澆口內的膠料一并取出。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防止澆口內的膠料斷裂在模具內的結構,其不同之處在于:其包括前模、及與所述前模配合的后模,所述前模和后模合模形成型腔,所述后模內設置有進膠通道,所述后模包括后模型芯、設于后模型芯內的直頂塊、及用于帶動直頂塊上下移動的直頂桿,所述后模的上端具有形成型腔部分周面的型腔形成部,所述直頂塊的一側開設有形成進膠通道部分周面的進膠通道形成部,所述進膠通道形成部與所述后模型芯配合形成進膠通道,所述進膠通道形成部包括由直頂塊的上端向下延伸的第一段、及與第一段連通并橫向延伸至型腔形成部下方的第二段,所述進膠通道的第二段上開設有與型腔形成部連通的澆口形成部,所述直頂塊的上端還開設有連通所述型腔形成部和所述進膠通道第一段的連接通道形成部,所述型腔形成部上靠近所述連接通道形成部處設置有阻料凸起。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型腔形成部包括底面和設于底面周邊的側壁,所述連接通道形成部開設在所述型腔形成部的側壁上,所述阻料凸起大致呈弧形,所述阻料凸起的兩端分別與連接通道形成部兩側的型腔形成部側壁連接。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阻料凸起有一個或多個,當有多個阻料凸起時,多個阻料凸起呈多圈同心圓弧布置。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阻料凸起的一部分弧形段形成于所述直頂塊上、另一部分弧形段形成于所述后模型芯上。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阻料凸起的上端面的高度高于阻料凸起周圍型腔形成部底面的高度。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連接通道形成部的底面高度高于連接通道形成部周圍型腔形成部底面的高度。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后模還包括用于頂出進膠通道及澆口形成部內的膠料的斜頂塊、和用于頂出所述斜頂塊的斜頂桿,所述斜頂塊嵌于所述直頂塊的側面與所述進膠通道的第二段對應位置處。
對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特點為:該防止澆口內的膠料斷裂在模具內的結構,進膠通道的第二段通過澆口形成部與型腔形成部的下端連接,進膠通道的第一段通過連接通道形成部與型腔形成部連接,在澆口形成部內的膠料被頂出的過程中,即使其與產品之間的連接處斷裂,進膠通道內的膠料仍通過連接通道形成部內的膠料與產品相連,取出產品時,能將與之相連的膠料都一并取出,解決了膠料殘留在澆口形成部內的問題,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壽命;且型腔形成部上靠近連接通道形成部處設置有阻料凸起,可減少由連接通道形成部流入型腔形成部內的膠料量,避免過多的膠料由連接通道形成部流入型腔形成部內導致的產品表面出現流痕及氣泡。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為1的局部A結構放大圖;
圖3為圖1中直頂塊的左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其中:1-后模(101-后模型芯、102-直頂塊(102a-直頂塊的上端、102b-直頂塊的側面、1021-進膠通道形成部(10211-進膠通道形成部第一段、10212-進膠通道形成部第二段)、1022-澆口形成部、1023-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a-連接通道形成部的底面))、103-直頂桿、104-型腔形成部(104a-型腔形成部底面、104b-型腔形成部的側壁、1041-阻料凸起(1041a-阻料凸起的上端面)、1042-連接通道形成部和型腔形成部側壁的連接處、1043-半圓形空間)、105-斜頂塊、106-斜頂桿)、2-產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防止澆口內的膠料斷裂在模具內的結構,其包括前模、及與所述前模配合的后模1,所述前模和后模1合模形成型腔,所述后模1內設置有進膠通道,所述后模1包括后模型芯101、設于后模型芯101內的直頂塊102、及用于帶動直頂塊102上下移動的直頂桿103,所述后模1的上端具有形成型腔部分周面的型腔形成部104,所述直頂塊102的一側開設有形成進膠通道部分周面的進膠通道形成部1021,所述進膠通道形成部1021與所述后模型芯101配合形成進膠通道,所述進膠通道形成部1021包括由直頂塊的上端102a向下延伸的第一段10211、及與第一段10211連通并橫向延伸至型腔形成部104下方的第二段10212,所述直頂塊的側面102b還開設有連通進膠通道第二段10212和型腔形成部104的澆口形成部1022,澆口形成部1022與后模型芯101配合形成澆口,所述直頂塊的上端102a還開設有連通所述型腔形成部104和所述進膠通道第一段10211的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和前模配合形成連接通道,所述型腔形成部104上靠近所述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處設置有阻料凸起1041。
優選地,為了有效地包圍連接通道形成部和型腔形成部側壁的連接處1042,減少由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流入型腔形成部104內的膠料量,所述型腔形成部104包括底面104a和設于底面104a周邊的側壁104b,所述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開設在所述型腔形成部的側壁104b上,所述阻料凸起1041大致呈弧形,所述阻料凸起1041的兩端分別與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兩側的型腔形成部側壁104b連接,形成包圍連接通道形成部和型腔形成部側壁連接處1042的半圓形空間1043。
具體地,為了減少由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流入型腔形成部104內的膠料量,使大部分膠料由澆口流入型腔內,所述阻料凸起的上端面1041a的高度高于阻料凸起1041周圍型腔形成部底面104a的高度。
優選地,所述阻料凸起1041有一個或多個。圖1、圖2及圖4所示為僅設置一個阻料凸起1041的結構。當有多個阻料凸起1041時,多個阻料凸起1041呈多圈同心圓弧布置,如圖5所示。
優選地,所述阻料凸起1041的一部分弧形段形成于所述直頂塊102上、另一部分弧形段形成于所述后模型芯101上。
優選地,為了更進一步減少由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流入型腔形成部104內的膠料量,所述連接通道形成部的底面1023a高度高于連接通道形成部周圍型腔形成部底面104a的高度。
優選地,為了便于頂出,所述后模1還包括斜頂塊105和用于頂出所述斜頂塊105的斜頂桿106,斜頂塊105用于頂出進膠通道形成部1021內的膠料及澆口形成部1022內的膠料,所述斜頂塊105嵌于所述直頂塊的側面102b與所述進膠通道的第二段10212對應位置處。
請參考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進膠通道的第二段10212通過澆口形成部1022與型腔形成部104的下端連接,進膠通道的第一段10211通過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與型腔形成部104連接,在澆口形成部1022內的膠料被頂出的過程中,即使澆口形成部1022內的膠料與產品2之間的連接處斷裂,進膠通道形成部1021內的膠料仍通過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內的膠料與產品2相連,取出產品2時,能將進膠通道形成部1021內的膠料及澆口形成部1022內的膠料隨產品2一并取出,解決了膠料殘留在澆口內的問題,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壽命;且型腔形成部104上靠近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處設置有阻料凸起1041,可減少由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流入型腔形成部104內的膠料量,避免過多的膠料由連接通道形成部1023流入型腔形成部104內導致的產品2表面出現流痕及氣泡。本實用新型既解決了膠料殘留在模具內的問題,又保證了產品2的質量。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的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