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內飾模具,具體涉及一種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為了設計豐富的造型來滿足顧客的要求,一般復雜的造型導致產品結構越復雜。從而對模具的設計和制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汽車中控箱,參見圖1和圖2,其后部一般都設有原扶手鉸鏈彈簧限位板11,原扶手鉸鏈彈簧限位板11的后端設有原限位鉤12。由于原中控箱1為注塑成型,原限位鉤12在前后方向存在倒扣,原滑塊7受原限位鉤12的限制,不能輕易從后方脫出,在開模時,需先用油缸進行抽芯,使得原限位鉤12在豎直方向上先脫出,然后再通過原滑塊7進行前后方向上的倒扣脫模。
原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參見圖2和圖3,包括原型芯2、設在原型芯2的上面并與其配合的原型腔3、位于原型芯2與原型腔3之間的原中控箱1、設在原型腔3上的原油缸4、與原油缸4連接的原油缸抽芯塊5,設在所述原型腔3的下部并與其連接固定的原斜導柱6、與原型芯2的上部配合的原滑塊7;原斜導柱6的上部通過限位釘與原型腔3的下部連接、下部與原滑塊7上的斜孔配合;原滑塊7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原壓條8,原壓條8通過原螺釘9與原型芯2緊固連接,原滑塊7能夠沿兩個原壓條8之間形成的滑槽前后滑動。開模前,原油缸4驅動,使得原油缸抽芯塊5脫離原滑塊7,同時完成原中控箱1在豎直方向上的倒扣;開模時,固定在原型腔3上的原斜導柱6從原滑塊7上的斜孔移出,對原滑塊7產生向后的作用力,從而驅動原滑塊7沿滑槽向后運動,完成原中控箱1在前后方向上的倒扣,當原滑塊7完全脫出原中控箱1在前后方向上的倒扣時,通過原型芯2內的頂出機構將原中控箱1從原型芯2中頂出;取件后,原型芯2和原型腔3進行合模,原斜導柱6逐漸插入原滑塊7上的斜孔內,原滑塊7沿滑槽向前移動,直至原型芯2和原型腔3完全閉合;最后原油缸抽芯塊5通過原油缸4驅動回位。這種結構會導致產品成型周期變長,影響生產效率和增加模具制造成本。
CN202862521U公開的“具有兩側倒扣成型結構的汽車中控箱模具”,包括動模板和與動模板相適配的定模板,它還包括拉塊、調整塊、斜導柱和滑塊等;所述動模板上設有滑槽和插槽,拉塊研配在滑槽內并使拉塊在滑槽內滑動連接;滑塊位于所述拉塊上且在拉塊上滑動連接,所述斜導柱斜向固定于定模板上并穿過所述滑塊貫通于所述動模板的插槽中。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主要利用了滑塊的二次運動,實現制品變形脫模。此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結構穩定,由于模具結構簡單,從而使模具的冷卻系統增強,提高了制品外觀的品質。同時減少了成型時間,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無疑是本技術領域的一種新的嘗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其能夠在模具開模時同時脫出豎直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的倒扣,能夠縮短產品成型周期,提高生產效率;結構簡單、成本低、連接可靠。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包括型芯、設在所述型芯上面并與其配合的型腔、設在所述型芯與所述型腔之間的中控箱、與所述型芯后端部配合的滑塊、設在所述型腔的后端部下面并與其配合連接的兩個斜導柱、設在所述滑塊上并分別與所述兩個斜導柱對應/配合的兩個斜孔,所述中控箱的后部設有限位部,所述滑塊能夠沿前后方向滑動,其特征是:還包括設在所述型芯后端部的豎直倒滑槽、后端與該豎直倒滑槽配合連接的斜頂,所述斜頂的前端穿過所述滑塊與所述限位部的后端配合。
進一步,所述型芯的后端部設有一凹槽,所述滑塊設在該凹槽槽底的中間部位,且所述滑塊的左側和右側均設有滑塊壓條,該滑塊壓條通過螺釘與所述型芯配合連接。
進一步,所述滑塊上部的中間部位開有一過孔、下部呈長方體、下部后端的中間部位設有貫通所述滑塊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矩形槽,所述兩個斜孔分別設在該第一矩形槽的左側和右側,所述兩個斜導柱分別與所述滑塊上的兩個斜孔對應/配合;所述型芯的凹槽內設有與所述第一矩形槽對應的第二矩形槽,所述豎直倒滑槽的下端固定連接在該第二矩形槽內;所述斜頂的前端穿過所述過孔與所述限位部的后端配合。
進一步,所述豎直倒滑槽呈燕尾槽狀,所述斜頂的后端與所述豎直倒滑槽卡接。
進一步,所述斜導柱通過限位釘與所述型腔的后端部下面連接固定。
進一步,所述滑塊的上表面設有滑塊耐磨塊。
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技術效果:
由于用豎直倒滑槽和斜頂代替了原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中的原油缸和原油缸抽芯塊,能夠在模具開模時同時脫出豎直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的倒扣,縮短了產品成型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且結構簡單、成本低、連接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原汽車中控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原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原型腔未畫出);
圖3是圖1的爆炸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型腔未畫出);
圖5是圖4的爆炸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之一;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之二。
圖中:1-原中控箱,2-原型芯,3-原型腔,4-原油缸,5-原油缸抽芯塊,6-原斜導柱,7-原滑塊,8-原壓條,9-原螺釘;
11-原扶手鉸鏈彈簧限位板,12-原限位鉤;
21-中控箱,22-型芯,23-型腔,24-滑塊,25-斜導柱,26-豎直倒滑槽,27-斜頂,28-滑塊壓條,29-螺釘,30-限位釘,31-滑塊耐磨塊;
211-限位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
參見圖4和圖5所示的一種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包括型芯22、設在所述型芯22上面并與其配合的型腔23、設在所述型芯22與所述型腔23之間的中控箱21、與所述型芯22后端部配合的滑塊24、設在所述型腔23的后端部下面并與其配合連接的兩個斜導柱25、設在所述滑塊24上并分別與所述兩個斜導柱25對應/配合的兩個斜孔,所述中控箱21的后部設有限位部211,所述滑塊24能夠沿前后方向滑動,其特征是:還包括設在所述型芯22后端部的豎直倒滑槽26、后端與該豎直倒滑槽26配合連接的斜頂27,所述斜頂27的前端穿過所述滑塊24與所述限位部211的后端配合。豎直倒滑槽26和斜頂27代替了原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中的原油缸4和原油缸抽芯塊5,能夠在模具開模時同時脫出豎直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的倒扣,能夠縮短產品成型周期,提高生產效率;且結構簡單、成本低。
參見圖4,所述型芯22的后端部設有一凹槽,所述滑塊24設在該凹槽槽底的中間部位,且所述滑塊24的左側和右側均設有滑塊壓條28,該滑塊壓條28通過螺釘29與所述型芯22配合連接。滑塊壓條28主要起限制滑塊24在左右和上下方向的運動,保證滑塊24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
所述滑塊24上部的中間部位開有一過孔、下部呈長方體、下部的后端中間部位設有貫通所述滑塊24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矩形槽,所述兩個斜孔分別設在該第一矩形槽的左側和右側,所述兩個斜導柱25分別與所述滑塊24上的兩個斜孔對應/配合;所述型芯22的凹槽內設有與所述第一矩形槽對應的第二矩形槽,所述豎直倒滑槽26的下端固定連接在該第二矩形槽內;所述斜頂27的前端穿過所述過孔與所述限位部211的后端配合。第二矩形槽與第一矩形槽大小不相同,豎直倒滑槽26的下端設在型芯22的第二矩形槽內,能夠使豎直倒滑槽26的下端與型芯22連接可靠。
所述豎直倒滑槽26呈燕尾槽狀,所述斜頂27的后端與所述豎直倒滑槽26卡接。豎直倒滑槽26使得斜頂27的后端只能在豎直方向上運動。
所述斜導柱25通過限位釘30與所述型腔23的后端部下面連接固定。
所述滑塊24的上表面設有滑塊耐磨塊31。滑塊耐磨塊31通過淬火處理,設在滑塊24的上表面,能夠增加滑塊24的耐磨性,延長使用壽命。
工作原理:開模前,滑塊24的位置、斜頂27與限位部211的位置如圖6所示,此時斜導柱25與滑塊24上的斜孔配合。開模時,參見圖7,型腔23與型芯22脫離,固定在型腔23上的斜導柱25從滑塊24上的斜孔移出,對滑塊24產生向后的作用力,從而驅動滑塊24向后移動。由于斜頂27的后端與豎直倒滑槽26配合連接、前端穿過滑塊24與限位部211的后端配合,在滑塊24向后運動的同時,斜頂27的后端沿豎直倒滑槽26向下移動,斜頂27的前端也向下移動,與限位部211后端形成的倒扣脫落。當斜導柱25完全從滑塊24上的斜孔移出時,脫模完成,然后型芯22內的頂出機構將中控箱21從型芯22中頂出。即在開模過程中,可以同時對豎直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的倒扣進行脫模。合模時,斜導柱25逐漸插入滑塊24上的斜孔內,驅動滑塊24向前運動,斜頂27也隨滑塊24的運動恢復至最初狀態,如圖6所示。
相對于原汽車中控箱模具抽芯結構來說,本實用新型能夠在模具開模時同時脫出豎直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的倒扣,能夠縮短產品成型周期,提高生產效率;且結構簡單、成本低、連接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