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及傳動帶加工設備領域,尤其是一種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家電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家電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家電小型化低噪音。我們傳統的微型小家電常常使用齒輪傳動,噪音大,滿足不了客戶的需要,就需要用節線長≤100mm微型同步帶的來代替齒輪傳動。微型同步帶毛坯加工成型后需要人工手動切割,切割非常麻煩,而且報廢率高。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切割同步帶毛坯時,切割方便,報廢率低。
(二)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用于切割同步帶毛坯,所述切割裝置設置有第一伺服電機、第二伺服電機、第一轉盤、第二轉盤、三爪卡盤、激光切割機構和一個用于安裝同步帶毛坯的固定套;所述第一伺服電機用于控制第一轉盤旋轉,所述第一轉盤設置有多個沿其的連接片,所述三爪卡盤的一端安裝在連接片上,另一端可夾緊固定套以使同步帶毛坯與三爪卡盤連接;所述第一伺服電機可控制第一轉盤旋轉使其中一個被三爪卡盤夾緊固定的固定套與第二轉盤的位置同軸,所述第二轉盤的 一端與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同軸連接,另一端安裝激光切割機構,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可控制激光切割機構旋轉從而對固定套上的同步帶毛坯作環形切割。
上述的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中,所述激光切割機構包含有連接座、間距調節座和多個切割頭;所述切割頭安裝在連接座的底部并與其滑動連接,所述間距調節座的左右兩側均設置多個間距板,所述間距調節座位于連接座的頂部,所述間距板貼合在連接座的左右兩側;位于間距調節座左側相鄰的兩個間距板之間的間距和位于位于間距調節座左側相鄰的兩個間距板之間的間距用于夾緊切割頭。
上述的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中,所述切割頭與連接座的滑動結構為燕尾槽式滑動連接。
上述的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中,還包括螺釘,所述螺釘位于間距調節座的頂部,所述連接座的頂部設置有螺紋孔,所述螺釘與螺紋孔螺紋連接以使連接座與間距調節座固定連接。
上述的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中,所述三爪卡盤還設置有一個與其同軸的插接桿,所述固定套套接在插接桿上。
(三)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可以實現自動化切割,切割方便,速度快,而且報廢率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圖1中A向視圖;
圖3為圖2中B-B的剖視圖;
圖中1為同步帶毛坯、2為固定套、3為第一伺服電機、4為第二伺服電機、5為第一轉盤、6為第二轉盤、7為三爪卡盤、8為激光切割機構、9為插接桿、81為連接座、82為間距調節座、83為切割頭、84為 間距板、85為螺釘、86為螺紋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3所示,一種微型同步帶的切割裝置,用于切割同步帶毛坯1,所述切割裝置設置有第一伺服電機3、第二伺服電機4、第一轉盤5、第二轉盤6、三爪卡盤7、激光切割機構8和一個用于安裝同步帶毛坯1的固定套2;所述第一伺服電機3用于控制第一轉盤5旋轉,所述第一轉盤5設置有多個沿其的連接片,所述三爪卡盤7的一端安裝在連接片上,另一端可夾緊固定套以使同步帶毛坯1與三爪卡盤7連接;所述第一伺服電機3可控制第一轉盤5旋轉使其中一個被三爪卡盤7夾緊固定的固定套2與第二轉盤6的位置同軸,所述第二轉盤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伺服電機4同軸連接,另一端安裝激光切割機構8,所述第二伺服電機4可控制激光切割機構8旋轉從而對固定套2上的同步帶毛坯1作環形切割。
如圖3所示,所述激光切割機構8包含有連接座81、間距調節座82和多個切割頭83;所述切割頭83安裝在連接座81的底部并與其滑動連接,所述間距調節座82的左右兩側均設置多個間距板84,所述間距調節座82位于連接座81的頂部,所述間距板84貼合在連接座81的左右兩側;位于間距調節座82左側相鄰的兩個間距板84之間的間距和位于位于間距調節座左側相鄰的兩個間距板84之間的間距用于夾緊切割頭83。從而可控制切割頭83之間的間距,進一步控制微型同步帶的寬度。
如圖3所示,所述切割頭83與連接座81的滑動結構為燕尾槽式滑動連接。
本裝置還包括螺釘85,所述螺釘85位于間距調節座82的頂部,所述連接座81的頂部設置有螺紋孔86,所述螺釘85與螺紋孔86螺紋連接以使連接座81與間距調節座82固定連接。
所述三爪卡盤7還設置有一個與其同軸的插接桿9,所述固定套2套接在插接桿9上,安裝更加方便。
切割時,先將固定套2套接在插接桿9,并通過三爪卡盤7夾緊使同步帶毛坯1安裝在三爪卡盤7上,然后通過第一伺服電機3旋轉到頂部,所述激光切割機構8通過第二伺服電機4控制旋轉對同步帶毛坯1進行環形切割,故實現自動化切割,操作方便,報廢率低。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