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塑膠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塑膠件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塑膠件加工過程中大多采用模具注膠成型,而現有的注膠模具大多采用上下運動的上、下模結構,并使用手動脫模的方式進行脫料,其自動化程度低,無法適應企業規模化生產需求,亟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塑膠件加工設備。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塑膠件加工設備,包括:外殼體、定模、動模、中模、第一脫模裝置、第二脫模裝置、驅動裝置、破碎裝置和產品收集容器,其中:
外殼體內部設有容納腔;
定模、動模沿水平方向相對布置在容納腔,且定模在容納腔內固定安裝,定模遠離動模的一側設有注膠口,動模與驅動裝置連接并由驅動向定模方向進行水平往復運動,動模靠近定模的一側設有動模腔;
中模位于定模和動模之間并可沿動模的運動方向進行滑動,中模靠近動模的一側且位于動模腔的延伸方向上設有中模腔,中模靠近定模的一側設有與所述中模腔連通的注膠通道,且在開模狀態下,中模與動模之間預留有第一間距,中模與定模之間預留有第二間距,在合模狀態下,中模的兩側分別與動模和動模相互抵靠,中模上的注膠通道與定模上的注膠口連通,中模上的中模腔與動模上的動模腔相互配合形成型腔;
第一脫模裝置包括第一機械手,第一機械手在開模狀態下伸入至第一間距 內,用于在開模狀態抓取動模腔或中模腔內的產品件并將所抓取的產品件轉運至產品收集容器內;
第二脫模裝置包括第二機械手,第二機械手在開模狀態下伸入至第二間距內,用于在開模狀態下抓取殘留在注膠通道和注膠口中的余料并將所抓取的余料轉運至破碎裝置;
破碎裝置用于對余料進行破碎并將破碎后的廢料排出。
優選地,定模靠近動模的一側設有向動模方向延伸的導柱,動模上設有供導柱穿過的讓位孔。
優選地,中模可滑動的安裝在導柱上,且中模靠近定模的一側設有沿導柱軸心線方向水平布置的復位彈簧組,該復位彈簧組的兩端分別與中模容納腔的內壁固定連接。
優選地,中模腔的深度小于動模腔的深度。
優選地,外殼體的上方設有沿定模、中模和動模排列方向布置的橫梁,橫梁上安裝有第一滑架,第一滑架連接有第一驅動機構并由可由其連接的第一驅動機構驅動沿橫梁的軸心線方向進行滑動;第一滑架上還安裝有第二滑架,第二滑架連接有第二驅動機構并可由其連接的第二驅動機構驅動沿垂直于橫梁軸心線的方向進行滑動。
優選地,第一脫模裝置和第二脫模裝置均分別安裝在第二滑架上并隨著第二滑架的運動而運動。
優選地,第一脫模裝置還包括第一氣缸,第一氣缸豎直安裝在第二滑架上,第一機械手與第一氣缸連接并由第一氣缸驅動進行上下運動。
優選地,第二脫模裝置還包括第二氣缸,第二氣缸豎直安裝在第二滑架上,第二機械手與第二氣缸連接并由第二氣缸驅動進行上下運動。
優選地,第一機械手與第一氣缸鉸接。
優選地,第一脫模裝置還包括第一動力機構,第一動力機構與第一機械手連接用于驅動第一機械手相對第一氣缸進行轉動。
優選地,第二機械手與第二氣缸鉸接。
優選地,第二脫模裝置還包括第二動力機構,第二動力機構與第二機械手連接用于驅動第二機械手相對第二氣缸進行轉動。
優選地,外殼體側壁上設有觀察口。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外殼體對定模、中模和動模進行防護,通過將定模、動模水平布置,將中模設置在二者之間,并使合模狀態下,中模的兩側分別與動模和動模相互抵靠,中模上的注膠通道與定模上的注膠口連通,中模上的中模腔與動模上的動模腔相互配合形成型腔,使開模狀態下,中模與動模之間預留有第一間距,中模與定模之間預留有第二間距;工作時,驅動裝置驅動動模向定模方向運動,在運動過程中,當其運動至中模位置時,推動中模一起向定模方向運動直至進入合模狀態;當定模、中模和動模處于合模狀態時,膠料通過注膠口和注膠通道流入型腔進行產品成型;注膠完成后,動模、中模復位,動模復位,使動模腔與中模腔分開,進而使得產品件被留在動模腔或中模腔內;由于注膠口內的余料與注膠通道內的余料連成整體,當中模在復位時,帶動注膠口內的余料脫離注膠口;當動模、中模完成復位時,即進入開模狀態,在開模狀態下,第一脫料裝置中第一機械手伸入動模和中模間的第一間距內抓取動模腔或中模腔內的產品件并將所抓取的產品件轉運至產品收集容器內;而第二脫模裝置中的第二機械手伸入至第二間距內抓取殘留脫離注膠口余料并帶出注膠通道內余料后將所抓取的余料轉運至破碎裝置進行破碎,而破碎后的廢料由破碎裝置排出后進行回收在利用,從而完成整個塑膠件的加工過程,其自動化 程度高,適應企業規模化生產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塑膠件加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塑膠件加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塑膠件加工設備,包括:外殼體1、定模2、動模3、中模4、第一脫模裝置5、第二脫模裝置6、驅動裝置7、破碎裝置和產品收集容器,其中:
外殼體1的上方設有沿定模2、中模4和動模3排列方向布置的橫梁8,橫梁8上安裝有第一滑架9,第一滑架9連接有第一驅動機構并由可由其連接的第一驅動機構驅動沿橫梁8的軸心線方向進行滑動;第一滑架9上還安裝有第二滑架10,第二滑架10連接有第二驅動機構并可由其連接的第二驅動機構驅動沿垂直于橫梁8軸心線的方向進行滑動;
外殼體1內部設有容納腔;定模2、動模3沿水平方向相對布置在容納腔,且定模2在容納腔內固定安裝,定模2遠離動模3的一側設有注膠口,定模2靠近動模3的一側設有向動模3方向延伸的導柱11,動模3與驅動裝置7連接并由驅動向定模2方向進行水平往復運動,動模3上設有供導柱11穿過的讓位孔,動模3靠近定模2的一側設有動模腔;
中模4可滑動的安裝在導柱11上,且中模4靠近定模2的一側設有沿導柱11軸心線方向水平布置的復位彈簧組12,該復位彈簧組12的兩端分別與中模4容納腔的內壁固定連接;中模4靠近動模3的一側且位于動模腔的延伸方向上設有中模腔,并使中模腔的深度小于動模腔的深度,使得開模狀態下,產品件 被保留在動模腔中,以方便后續脫料;中模4靠近定模2的一側設有與所述中模腔連通的注膠通道,且在開模狀態下,中模4與動模3之間預留有第一間距,中模4與定模2之間預留有第二間距,在合模狀態下,中模4的兩側分別與動模3和動模3相互抵靠,中模4上的注膠通道與定模2上的注膠口連通,中模4上的中模腔與動模3上的動模腔相互配合形成型腔。
第一脫模裝置5和第二脫模裝置6均分別安裝在第二滑架10上并隨著第二滑架10的運動而運動,第一脫模裝置5包括第一機械手501和第一氣缸502,第一氣缸502豎直安裝在第二滑架10上并隨著第二滑架10的運動而運動,第一機械手501與第一氣缸502連接并由第一氣缸502驅動進行上下運動,第一機械手501在開模狀態下由第一氣缸502驅動伸入至第一間距內抓取動模腔內的產品件并在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的相互配合下使所抓取的產品件脫離動模腔被轉運至產品收集容器內。
第二脫模裝置6包括第二機械手601和第二氣缸602,第二氣缸602豎直安裝在第二滑架10上并隨著第二滑架10的運動而運動,第二機械手601與第二氣缸602連接并由第二氣缸602驅動進行上下運動,第二機械手601在開模狀態由第二氣缸602驅動下伸入至第二間距內抓取殘留在注膠通道和注膠口中的余料并在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的相互配合下使所抓取的余料轉運至破碎裝置;破碎裝置用于對余料進行破碎并將破碎后的廢料排出,以便于后續回收利用。
本實施例中,第一機械手501與第一氣缸502鉸接,第一脫模裝置5還包括第一動力機構,第一動力機構與第一機械手501連接用于驅動第一機械手501相對第一氣缸502進行轉動;工作過程中,當第一機械手501所轉運的產品件處于產品收集容器的上方時,第一動力機構帶動相對第一氣缸502轉動一定角 度,使其持產品件的一端水平布置,以便于脫料并使所脫的產品件順利落入產品收集容器內。
本實施例中,第二機械手601與第二氣缸602鉸接,第二脫模裝置6還包括第二動力機構,第二動力機構與第二機械手601連接用于驅動第二機械手601相對第二氣缸602進行轉動;工作過程中,當第二機械手601所轉運的余料件處于破碎裝置的上方時,第二動力機構帶動相對第二氣缸602轉動一定角度,使其持余料件的一端水平布置,以便于脫料并使所脫的余料件順利落入破碎設備內。
本實施例中,外殼體1側壁上設有觀察口,以便于工作人員對工作狀態進行觀察。
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外殼體1對定模2、中模4和動模3進行防護,通過將定模2、動模3水平布置,將中模4設置在二者之間,并使合模狀態下,中模4的兩側分別與動模3和動模3相互抵靠,中模4上的注膠通道與定模2上的注膠口連通,中模4上的中模腔與動模3上的動模腔相互配合形成型腔,使開模狀態下,中模4與動模3之間預留有第一間距,中模4與定模2之間預留有第二間距;工作時,驅動裝置7驅動動模3向定模2方向運動,在運動過程中,當其運動至中模4位置時,推動中模4一起向定模2方向運動直至進入合模狀態;當定模2、中模4和動模3處于合模狀態時,膠料通過注膠口和注膠通道流入型腔進行產品成型;注膠完成后,動模3、中模4復位,動模3復位,使動模腔與中模腔分開,進而使得產品件被留在動模腔或中模腔內;由于注膠口內的余料與注膠通道內的余料連成整體,當中模4在復位時,帶動注膠口內的余料脫離注膠口;當動模3、中模4完成復位時,即進入開模狀態,在開模狀態下,第一脫料裝置中第一機械手501伸入動模3和中模4間的第一間距內抓 取動模腔或中模腔內的產品件并將所抓取的產品件轉運至產品收集容器內;而第二脫模裝置6中的第二機械手601伸入至第二間距內抓取殘留脫離注膠口余料并帶出注膠通道內余料后將所抓取的余料轉運至破碎裝置進行破碎,而破碎后的廢料由破碎裝置排出后進行回收在利用,從而完成整個塑膠件的加工過程,其自動化程度高,適應企業規模化生產需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