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橡膠生產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橡膠管擠出設備。
背景技術:
橡膠管擠出設備又稱壓出機,為橡膠制品生產中重要的工藝設備之一。在橡膠工業膠料加工成型中,橡膠管擠出設備同壓延機一起并列為兩大主導生產機種,用途廣泛,可加工制造各種條狀、管狀、棒狀、板狀等各種異型橡膠材料,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現金的橡膠管擠出設備可以生產板狀膠料、鋼簾線膠布以及金屬、纖維線材覆膠等。
傳統擠出機機頭是通過模芯與模套組成環形孔實現生產膠管,但是需要生產不同厚度的膠管時,都需要才開機頭,更換模芯和模套,同時需要調節模芯和模套的同軸度,來保證生產出的膠管壁厚均勻,但每次調整時間至少需要30分鐘,操作不熟練的人員甚至1到2個小時,而這期間,膠料一直通過機嘴不斷流出,這樣造成大量的原材料和人工的浪費,使用工效低且質量穩定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橡膠管擠出設備,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
為實現本發明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橡膠管擠出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料筒、軸承、殼體和轉軸,轉軸與進料筒通過軸承配合連接;所述進料筒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進料口和第二進料口,其中部設有出料口;所述轉軸兩端設有兩端螺紋,且兩端螺紋旋向相反;所述進料筒安裝有加熱層,所述加熱層包括電熱絲加熱圈和紅外線加熱器,且所述電熱絲加熱圈與紅外線加熱器交替設置;所述殼體與進料筒通過出料口連接,殼體一端固定連接有模套,模套中心設有通孔;所述殼體內設有與其內壁固定連接的環形筒,環形筒內通過螺紋配合連接有模芯,模芯貫穿殼體,模芯一端伸出殼體,另一端穿過模套的通孔與模套對齊;所述模套內表面與模芯外表面形成出料孔;所述模芯的外圓面設有螺紋,模芯的外圓面設有通過螺紋配合連接的模芯套;所述殼體設有熱水導熱層;所述殼體內設有多孔板,多孔板上布滿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模芯設有腔體。
進一步地,所述模芯外表面設有凸起,使混料均勻,提高橡膠管材料質量。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當需要生產的橡膠管壁厚或橡膠管內徑需要改變時,通過旋轉模芯,使模芯伸出模套通孔,在通過螺紋配合更換模芯套,實現橡膠管內徑和橡膠管壁厚改變,避免需要拆卸機頭來更換模芯和模套,同時需要調節同軸度,浪費工作時間。
二、電熱絲加熱圈和紅外線加熱器的配合使用能夠給進料筒內提供足夠的熱能,兩者的配合使用避免其中一方加熱失效而降低保溫效果,且紅外線加熱器的設置能夠精確控制溫度。由多孔板對融料均勻疏導,實現均勻擠出,提高產品質量;通過熱水導熱層保溫,避免橡膠硬化。
三、通過雙進料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橡膠管擠出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所示出了本發明提供的橡膠管擠出設備,包括進料電熱絲加熱圈72、紅外線加熱器71、熱水導熱層70、多孔板73、進料筒51、第一進料口53、第二進料口74、轉軸55、出料口56、第一送料螺紋64、第二送料螺紋57、軸承58、殼體65、模芯套66、模芯67、凸起68、腔體69、環形筒63及磨套62;所述轉軸55與進料筒51通過軸承58配合連接;所述進料筒51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進料口53和第二進料口74,其中部設有出料口56;所述轉軸55兩端設有第一送料螺紋64和第二送料螺紋57,且第一送料螺紋64和第二送料螺紋57旋向相反;所述進料筒51安裝有加熱層,所述加熱層包括電熱絲加熱圈72和紅外線加熱器71,且所述電熱絲加熱圈72與紅外線加熱器71交替設置;所述殼體65與進料筒51通過出料口56連接,殼體65一端固定連接有模套62,模套62中心設有通孔;所述殼體65內設有與其內壁固定連接的環形筒63,環形筒63內通過螺紋配合連接有模芯67,模芯67貫穿殼體65,模芯67一端伸出殼體65,另一端穿過模套62的通孔與模套62對齊;所述模套62內表面與模芯67外表面形成出料孔;所述模芯67的外圓面設有螺紋,模芯的外圓面設有通過螺紋配合連接的模芯套66;所述殼體65設有熱水導熱層70;所述殼體65內設有多孔板73,多孔板73上布滿通孔;所述模芯67穿過多孔板73。
當需要生產的橡膠管壁厚或橡膠管內徑需要改變時,通過旋轉模芯67,使模芯67伸出模套62通孔,在通過螺紋配合更換模芯套66,實現橡膠管內徑和橡膠管壁厚改變,避免需要拆卸機頭來更換模芯67和模套62,同時需要調節同軸度,浪費工作時間。
電熱絲加熱圈72和紅外線加熱器71的配合使用能夠給進料筒51內提供足夠的熱能,兩者的配合使用避免其中一方加熱失效而降低保溫效果,且紅外線加熱器71的設置能夠精確控制溫度。由多孔板73對融料均勻疏導,實現均勻擠出,提高產品質量;通過熱水導熱層70保溫,避免橡膠硬化。
模芯67設有腔體69;所述模芯67外表面設有凸起68,使混料均勻,提高橡膠管材料質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