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成形胎圈芯的胎圈芯成形裝置。
背景技術:
以前,作為用于成形被埋入輪胎的胎圈部的胎圈芯的胎圈芯成形裝置,已知有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裝置。
該胎圈芯成形裝置具備:卷取機,在其圓周方向形成有用于卷繞被橡膠包覆的鋼線的卷取槽;引導裝置,其將鋼線引導至卷取機;以及夾持裝置,其安裝于卷取機,并夾持鋼線的頂端。在該胎圈芯成形裝置中,被引導裝置引導的鋼線的頂端插入到形成于夾持裝置的沿鋼線的搬送方向延伸的槽,由此鋼線的頂端被夾持。并且,通過在鋼線的頂端被夾持裝置夾持的狀態下卷取機旋轉,而使鋼線在卷取機的卷取槽卷繞多圈,由此成形胎圈芯。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166473號公報(圖5等)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專利文獻1的胎圈芯成形裝置在通過夾持裝置夾持鋼線時,使鋼線以鋼線的頂端插入到槽的狀態沿搬送方向移動,從而進行鋼線的頂端相對于夾持裝置的定位。因此,鋼線的表面與槽的內表面的摩擦變大,鋼線中插入到槽的部分的橡膠被膜容易損傷。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線的橡膠被膜不容易損傷的胎圈芯成形裝置。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胎圈芯成形裝置具備:卷取機,在其圓周方向形成有供鋼線卷繞的卷取槽;引導裝置,其將鋼線引導至所述卷取機;以及夾持裝置,其安裝于所述卷取機,并夾持鋼線的頂端,所述夾持裝置具備將鋼線夾住來保持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所述第1壁部能在與所述第2壁部相對的位置和與所述第2壁部不相對的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引導裝置具備鋼線移動部,該鋼線移動部使鋼線的頂端從遠離所述第2壁部的位置移動至與所述第2壁部面對的位置。
根據上述胎圈芯成形裝置,在夾持裝置的第1壁部處于與第2壁部不相對的位置時,與第2壁部面對的部分被開放。在該狀態下,在鋼線移動部使鋼線的頂端從遠離第2壁部的位置移動至與第2壁部面對的位置后,第1壁部移動至與第2壁部相對的位置,從而鋼線的頂端被第1壁部和第2壁部夾住。如此,根據該胎圈芯成形裝置,與鋼線的頂端在與夾持裝置接觸的狀態下沿搬送方向移動而進行定位的構成相比,能降低鋼線的頂端與夾持裝置的摩擦。因此,鋼線的橡膠被膜不容易損傷。
發明效果
根據本胎圈芯成形裝置,鋼線的橡膠被膜不容易損傷。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方式的胎圈芯成形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胎圈芯成形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實施方式的鋼線通過部的立體圖。
圖4是實施方式的夾持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實施方式的夾持裝置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第1基壁部以及第2基壁部與第1卷取槽以及第2卷取槽的對應關系的示意圖。
圖7是實施方式的夾持裝置的立體圖。
圖8是實施方式的鋼線通過部正在使鋼線的頂端朝第1基壁部旋轉的胎圈芯成形裝置的俯視圖。
圖9是表示鋼線的頂端面對第1基壁部的狀態的胎圈芯成形裝置的俯視圖。
圖10是表示鋼線通過部的頂端移動到比切斷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的狀態的胎圈芯成形裝置的俯視圖。
圖11是表示鋼線的頂端面對第2基壁部的狀態的胎圈芯成形裝置的俯視圖。
圖12是表示鋼線通過部的頂端移動到比切斷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的狀態的胎圈芯成形裝置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胎圈芯成形裝置1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胎圈芯成形裝置1具備:引導裝置10,被橡膠包覆的鋼線W通過引導裝置10;切斷裝置80,其切斷鋼線W;以及卷繞裝置100,卷繞由引導裝置10搬送的鋼線W而成形胎圈芯。另外,鋼線W在被賦予了與胎圈直徑相對應的卷痕的狀態下被供給輥(省略圖示)搬送至引導裝置10。
引導裝置10具備裝置主體20和作為鋼線移動部的一個例子的鋼線通過部30。
如圖2所示,裝置主體20具備:第1支承板21,在第1支承板21安裝有切斷裝置80;第2支承板22,在第2支承板22安裝有鋼線通過部30;以及致動器23,其使第2支承板22相對于第1支承板21移動。在第1支承板21安裝有軌道21A,軌道21A引導第2支承板22的導向件22A。
被搬送的鋼線W通過鋼線通過部30。鋼線通過部30經由連結軸62而與缸體(省略圖示)的活塞桿70連結。活塞桿70安裝于第2支承板22。通過由缸體驅動活塞桿70,從而鋼線通過部30圍繞旋轉軸61旋轉。
如圖1所示,切斷裝置80具備:上刀81,其相對于第1支承板21能上下移動地安裝;以及下刀82,其相對于第1支承板21固定。在卷繞裝置100卷繞與成形的胎圈芯相對應的圈數的鋼線W后,上刀81以及下刀82在切斷位置XA切斷鋼線W。
卷繞裝置100具備:卷取機110,在卷取機110卷繞被搬送的鋼線W;以及夾持裝置120,其安裝于卷取機110,并夾持鋼線W的頂端。
如圖2所示,在卷取機110的外周面沿卷取機110的軸向排列設置有第1卷取槽111以及第2卷取槽112。第1卷取槽111和第2卷取槽112具有與所成形的胎圈芯的形狀相對應的相互不同的截面形狀。通過在第1卷取槽111或者第2卷取槽112卷繞鋼線W,從而成形胎圈芯。
如圖3所示,鋼線通過部30具備:主體部40,在主體部40形成有供鋼線W通過的引導通道41;以及基部50,其與主體部40連續形成。
基部50與主體部40中的引導通道41的入口41A側的端部連續形成。在基部50形成有第1軸孔51和第2軸孔52,第1軸孔51用于插入成為鋼線通過部30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61(參照圖2),第2軸孔52用于插入將活塞桿70和鋼線通過部30連結的連結軸62(參照圖2)。第1軸孔51形成于比第2軸孔52靠鋼線W的搬送方向的下游側的位置。
參照圖4-圖6,對夾持裝置120的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4以及圖5所示,夾持裝置120具備:夾持基座130,其安裝于卷取機110;移動體140,其相對于夾持基座130移動;以及一對移動腿部170,其與移動體140連結。
夾持基座130具備將被搬送的鋼線W的頂端夾住的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2基壁部132。另外,如圖6所示,第1基壁部131與第1卷取槽111相對應。第2基壁部132與第2卷取槽112相對應。
移動體140具備一對旋轉腿部141,一對旋轉腿部141以夾住夾持基座130中形成有基壁部131、132的部分的方式能旋轉地安裝于夾持基座130。旋轉腿部141圍繞被夾持基座130支承的旋轉軸142旋轉。
在移動體140中的一對旋轉腿部141之間形成有第1夾持壁部151,第1夾持壁部151通過在與第1卷取槽111(參照圖2)對應的位置在第1夾持壁部151與第1基壁部131之間夾住鋼線W的頂端,從而夾持鋼線W的頂端。
在移動體140中的一對旋轉腿部141之間形成有第2夾持壁部161,第2夾持壁部161通過在與第2卷取槽112(參照圖2)對應的位置在第2夾持壁部161與第2基壁部132之間夾住鋼線W的頂端,從而夾持鋼線W的頂端。
下面,將第1夾持壁部151或者第2夾持壁部161夾住鋼線W的頂端的位置、即夾持壁部151、161與基壁部131、132相對時的移動體140的位置稱為夾持位置。另一方面,將第1夾持壁部151或者第2夾持壁部161不夾住鋼線W的頂端的位置、即夾持壁部151、161與基壁部131、132不相對時的移動體140的位置稱為非夾持位置。
一對移動腿部170以夾住一對旋轉腿部141的方式經由連結軸171而與旋轉腿部141連結。一對移動腿部170的孔172與未予圖示的致動器的頂端能旋轉地連結。
參照圖7-圖12,對胎圈芯成形裝置1的作用進行說明。另外,在圖8-圖12中省略卷取機110的圖示。
首先,對鋼線W卷繞于第1卷取槽111時的胎圈芯成形裝置1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致動器23使第2支承板22從夾持裝置120離開的狀態下,活塞桿70從沒入的狀態位移到從第2支承板22突出的狀態。然后,通過致動器23使第2支承板22在接近夾持裝置120的方向上移動,從而使被鋼線通過部30以及裝置主體20保持的鋼線W移動至圖8中示出的位置。由此,鋼線W的頂端的定位完成。此時,如在圖7中由雙點劃線的鋼線W1所示,鋼線W的頂端位于從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2基壁部132離開的位置。
如此,在鋼線W的頂端在搬送方向上的定位進行后,因為活塞桿70沒入,如圖9所示,鋼線通過部30圍繞旋轉軸61旋轉。因此,如在圖7中用實線示出的那樣,鋼線W的頂端移動至與第1基壁部131面對的位置。
在鋼線W的頂端移動到與第1基壁部131面對的位置后,移動腿部170被致動器(省略圖示)向下方按壓,使得移動體140從非夾持位置移動至夾持位置。由此,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1夾持壁部151在與第1卷取槽111(參照圖2)對應的位置夾持鋼線W,卷取機110擴徑。
如圖10所示,在鋼線W被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1夾持壁部151夾持的狀態下,致動器23使第2支承板22移動至從夾持裝置120離開的位置。因此,鋼線通過部30的出口41B移動到比用點劃線示出的切斷位置XA靠后方的位置。
然后,通過卷取機110旋轉,在第1卷取槽111卷繞規定圈數的鋼線W。在第1卷取槽111卷繞鋼線W后,鋼線W被切斷裝置80切斷,卷取機110縮徑,并且移動體140從夾持位置移動至非夾持位置。由此,鋼線W的頂端被夾持裝置120夾持的狀態被解除,由此成形與第1卷取槽111的形狀對應的胎圈芯。
接著,對鋼線W卷繞于第2卷取槽112時的胎圈芯成形裝置1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進行了鋼線W的頂端在搬送方向上的定位后,活塞桿70從圖8示出的位置沒入到圖11示出的位置,鋼線通過部30圍繞旋轉軸61旋轉。由此,如在圖7中用雙點劃線的鋼線W2所示,鋼線W的頂端移動至與第2基壁部132面對的位置。
在鋼線W的頂端移動至與第2基壁部132面對的位置后,移動腿部170被致動器(省略圖示)向下方按壓,而使移動體140從非夾持位置移動至夾持位置。由此,第2基壁部132以及第2夾持壁部161在與第2卷取槽112(參照圖2)對應的位置夾持鋼線W,并且使卷取機110擴徑。
如圖12所示,在鋼線W被第2基壁部132以及第2夾持壁部161夾持的狀態下,致動器23使第2支承板22移動至從夾持裝置120離開的位置。因此,鋼線通過部30的出口41B移動至比單點劃線示出的切斷位置XA靠后方的位置。
然后,卷取機110旋轉,從而使鋼線W在第2卷取槽112卷繞規定圈數。在第2卷取槽112卷繞鋼線W后,鋼線W被切斷裝置80切斷,卷取機110縮徑,并且移動體140從夾持位置移動至非夾持位置。由此,鋼線W的頂端被夾持裝置120夾持的狀態被解除,從而成形與第2卷取槽112的形狀對應的胎圈芯。
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得到以下效果。
(1)根據胎圈芯成形裝置1,鋼線通過部30構成為圍繞旋轉軸61旋轉,所以能使鋼線W的頂端從遠離第1基壁部131的位置移動至與第1基壁部131面對的位置。因此,與在通過夾持裝置120夾持鋼線W的頂端時,鋼線W的頂端在與夾持裝置120接觸的狀態下沿搬送方向移動的構成相比,能降低鋼線W的頂端與夾持裝置120的摩擦。因此,鋼線W的橡膠被膜不容易損傷。
(2)在鋼線通過部30形成有供鋼線W通過的引導通道41,所以通過鋼線通過部30圍繞旋轉軸61旋轉,從而能使鋼線W相對于夾持裝置120移動。因此,與使鋼線W直接相對于夾持裝置120移動的構成相比,鋼線W的橡膠被膜不容易損傷。
(3)基部50與主體部40中的引導通道41的入口41A側的端部連續形成。因此,與基部50與主體部40中的側面連續形成的構成相比,能將鋼線通過部30的旋轉半徑設定得長。因此,能將鋼線W的頂端在每單位旋轉角度的移動量設定得大。
(4)例如在將鋼線W的頂端插入到預先形成的槽中進行夾持的構成的情況下,有時因被賦予卷痕而彎曲的鋼線W不能適當地插入槽、即鋼線W沒有被適當地夾持。
這一點,根據胎圈芯成形裝置1,鋼線通過部30構成為圍繞旋轉軸61旋轉。另一方面,夾持裝置120的移動體140構成為能在夾持位置和非夾持位置之間移動。因此,鋼線通過部30在使被賦予了卷痕的鋼線W的頂端移動至與第1基壁部131或者第2基壁部132面對的位置后,能通過第1夾持壁部151或者第2夾持壁部161夾住鋼線W的頂端而進行夾持。因此,容易適當地夾持被賦予了卷痕的鋼線W。
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變更為以下方式。
·作為鋼線移動部,也可以在裝置主體20安裝例如能抓住鋼線的臂。并且,也可以構成為,通過該臂直接抓住鋼線W的頂端,而使鋼線W的頂端從遠離基壁部131、132的位置移動至與基壁部131、132面對的位置。如此,鋼線移動部只要是能使鋼線W的頂端從遠離基壁部131、132的位置移動至與基壁部131、132面對的位置的構成即可。
·也可以將基部50與主體部40中的與側面對應的部分連續形成。
·也可以省略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1夾持壁部151、或者第2基壁部132以及第2夾持壁部161。
附圖標記說明
1…胎圈芯成形裝置、10…引導裝置、30…鋼線通過部(鋼線移動部)、40…主體部、41…引導通道、41A…入口、50…基部、51…第1軸孔(孔)、61…旋轉軸、110…卷取機、120…夾持裝置、131…第1基壁部(第2壁部)、151…第1夾持壁部(第1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