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垃圾桶及其感應盒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環保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智能垃圾桶及其感應盒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通常垃圾桶具有桶蓋,以防垃圾的異味四散。但是,使用者放入垃圾時需要人為打開桶蓋,對使用者存在衛生感染的隱患。為了消除該隱患,智能垃圾桶應運而生。
[0003]當人的手或物體接近投料口(應感窗)時,智能垃圾桶的桶蓋會自動開啟,待垃圾投入后桶蓋又會自動關閉,人、物不需接觸智能垃圾桶。智能垃圾桶通過感應盒感應人的手或物體,該感應盒包括:減速器、相連的上殼和下殼,其中,上殼和下殼形成放置腔;減速器位于放置腔內。智能垃圾桶的桶體與下殼連接,智能垃圾桶的桶蓋蓋在上殼上,且桶蓋與減速器連接以實現桶蓋的開啟和關閉。
[0004]目前,上殼和下殼通過螺絲進行裝配。由于安裝螺絲工時較長,且所需螺絲較多,導致感應盒的裝配效率較低。
[0005]另外,減速器也通過螺絲固定于放置腔內,進一步降低了整個感應盒的裝配效率;而且由于放置腔內的空間有限,安裝減速器時較易受到放置腔的干涉,影響減速器的安裝。
[0006]綜上所述,如何提高感應盒的裝配效率,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提高其裝配效率。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感應盒結構的智能垃圾桶。
[0008]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9]—種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包括:上殼和下殼,其中,所述上殼和所述下殼卡接相連;
[0010]所述上殼包括:上主板,均設于所述上主板下側的第一上側板和第二上側板;其中,所述第一上側板和所述第二上側板均呈筒形,且所述第一上側板位于所述第二上側板的外圍,所述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的減速器設于所述第一上側板和所述第二上側板之間;
[0011]所述下殼包括:下主板,均設于所述下主板上側的第一下側板和第二下側板;其中,所述第一下側板位于所述第二下側板的外圍,所述第一下側板和所述第一上側板卡接,所述第二下側板與所述第二上側板卡接。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上側板設有第一卡孔,所述第一下側板遠離所述第二下側板的外側設有與所述第一卡孔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扣;
[0013]所述第二上側板靠近所述第一上側板的外側設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下側板設有與所述第二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二卡孔。
[0014]優選地,所述第一卡孔至少為兩個,且所述第一卡孔沿所述第一上側板的周向均勾分布;
[0015]所述第二卡扣至少為兩個,且所述第二卡扣沿所述第二上側板的周向均勻分布。
[0016]優選地,所述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的減速器與所述上殼卡接。
[0017]優選地,所述減速器設有定位孔,所述上殼設有與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柱,且所述定位柱沿所述上殼的高度方向延伸;
[0018]所述減速器的側板設有第一限位結構,所述上殼設有與所述第一限位結構卡接以限制所述減速器沿所述減速器的高度方向移動的第二限位結構。
[0019]優選地,所述下殼設有容納所述減速器的放置槽,且所述放置槽與所述減速器抵接。
[0020]優選地,所述定位孔至少為兩個,且所述定位孔設置在所述減速器相對的兩側。
[0021]優選地,所述第二限位結構包括彈性限位結構和非彈性限位結構,所述彈性限位結構和所述非彈性限位結構分別位于所述減速器的兩側。
[0022]優選地,所述下殼設有限位背板,所述限位背板位于所述彈性限位結構遠離所述第一限位結構的一側且限制所述彈性限位結構遠離所述第一限位結構。
[0023]基于上述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智能垃圾桶,該智能垃圾桶包括:桶體、設于所述桶體的感應盒結構,設于所述感應盒結構的桶蓋;其中,所述感應盒結構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
[002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通過上殼與下殼卡接相連,則無需再采用螺絲連接上殼和下殼,且較現有技術采用螺絲連接相比,有效提高了上殼與下殼的裝配效率,從而提高了整個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的裝配效率。
【附圖說明】
[002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的立體圖;
[0027]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的側視圖;
[0028]圖3為圖2的A-A向剖視圖;
[0029]圖4為圖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0030]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另一方向的立體圖;
[0031]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中下殼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中上殼安裝減速器后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8為圖7的俯視圖;
[0034]圖9為圖8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0035]圖10為圖7的分解圖;
[0036]圖11為圖10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0037]上圖1-11 中:
[0038]I為上殼、11為彈性限位結構、12為非彈性限位結構、13為第二上側板、14為第二卡扣、15為第一上側板、16為第一^^孔、17為上主板、18為定位柱、2為下殼、21為限位背板、22為下主板、23為第二下側板、24為第二卡孔、25為第一下側板、26為第一^^扣、3為桶蓋、4為減速器、41為第一限位結構、42為定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40]如圖1-1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包括:上殼I和下殼2,其中,上殼I和下殼2卡接相連。
[0041]可以理解的是,上殼I和下殼2卡接相連,具體地,上殼I和下殼2中,一者設有卡槽或者卡孔,另一者設有卡扣;或者一者設有卡槽(或者卡孔)和卡扣,另一者設有與之卡接配合的卡扣和卡槽(或者卡孔)。
[004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通過上殼I與下殼2卡接相連,則無需再采用螺絲連接上殼I和下殼2,且較現有技術采用螺絲連接相比,有效提高了上殼I與下殼2的裝配效率,從而提高了整個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的裝配效率。
[0043]上述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還包括減速器4,該減速器4設在由上殼I和下殼2形成的放置腔中。為了避免智能垃圾桶內的垃圾污染減速器4,優先選擇上殼I包括:上主板17,均設于上主板17下側的第一上側板15和第二上側板13;其中,第一上側板15和第二上側板13均呈筒形,且第一上側板15位于第二上側板13的外圍,上述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的減速器4設于第一上側板15和第二上側板13之間,如圖7和圖8所示。
[0044]可以理解的是,上主板17靠近下殼2的一側為上主板17的下側。
[0045]上述第二上側板13實現了對減速器4的保護,從而避免了智能垃圾桶內的垃圾污染減速器4,延長了減速器4的使用壽命。
[0046]當然,也可選擇下殼2具有兩層側板,每個側板呈筒形,減速器4位于兩層側板之間。
[0047]為了提高上殼I與下殼2的連接穩定性,上述下殼2包括:下主板22,均設于下主板22上側的第一下側板25和第二下側板23;其中,第一下側板25位于第二下側板23的外圍,第一下側板25和第一上側板15卡接,第二下側板23與第二上側板13卡接,如圖5-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下主板22靠近上殼I的一側為下主板22的上側。
[0048]上述智能垃圾桶的感應盒結構,實現了雙層卡接,提高了上殼I與下殼2的連接穩定性。
[0049]當然,也可選擇下殼2僅有一層側板,該側板僅與第一上側板15卡接相連,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
[0050]第一下側板25和第一上側板15卡接,具體地,第一下側板25和第一上側板15中,一者設有卡扣,另一者設有卡孔。相應地,第二下側板23與第二上側板13中,一者設有卡扣,另一者設有卡孔。若第一上側板15、第二上側板13、第一下側板25和第二下側板23的厚度較大,也可選擇將卡孔換為卡槽。
[0051]為了避免智能垃圾桶中內壁的卡扣勾住垃圾,優先選擇第二上側板13靠近第一上側板15的外側設有第二卡扣14,第二下側板23設有與第二卡扣14卡接配合的第二卡孔24,如圖6和圖7所示。這樣,第二上側板13的內側無卡接結構,避免了勾住垃圾,方便了垃圾的放入和倒出。
[0052]采用上述卡接結構后,為了方便上殼I與下殼2的安裝,優先選擇第一上側板15設有第一卡孔16,第一下側板25遠離第二下側板23的外側設有與第一卡孔16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扣26,如圖6和圖7所示。
[0053]當然,也可選擇第一卡扣26設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