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張口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張口器。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技術中,對于貼合在一起的產品,例如薄膜、編織袋等,需要撐開時,通常是人力手工撐開。例如需要對型材進行包裝時,在型材外側套裝薄膜,首先手工撐開薄膜,然后將薄膜套裝在型材上。這種手工撐開薄膜的方式,工作效率低。
【發明內容】
[0003]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張口器,能夠方便的撐開處于貼合狀態的產品,例如薄膜、編織袋等,提高工作效率。
[0004]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種張口器,該張口器包括本體、下滾筒、側滾筒和底座,下滾筒和側滾筒分別與底座連接,本體位于下滾筒上方,且本體的側部設有凹槽,側滾筒位于凹槽中。
[0006]作為優選例,所述的下滾筒至少為兩個,下滾筒的軸線位于同一水平面。
[0007]作為優選例,所述的下滾筒為兩個。
[0008]作為優選例,所述的側滾筒至少為兩個,本體的側部分別設有與側滾筒數量相等的凹槽,側滾筒和凹槽一一對應,且側滾筒位于凹槽中。
[0009]作為優選例,所述的側滾筒為兩個,且兩個側滾筒相對布設。
[0010]作為優選例,所述的張口器,還包括上滾筒,上滾筒位于本體上方;使用時,上滾筒連接在外部支架上。
[0011 ] 作為優選例,所述的本體的第一端面邊緣設有缺口。
[0012]作為優選例,所述的本體中設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連通本體的兩端。
[0013]作為優選例,所述的本體的截面為矩形或者圓形。
[0014]作為優選例,所述的張口器,還包括延伸端部,延伸端部固定連接在本體的第二端面,且延伸端部與第二端面連接的端面與第二端面相匹配。
[0015]作為優選例,所述的延伸端部的高度從延伸端部一端到與本體連接的第二端面逐漸增加。
[0016]作為優選例,所述的延伸端部的長度從延伸端部一端到與本體連接的第二端面逐漸減小。
[0017]作為優選例,所述的本體中設有第一通孔,延伸端部中設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通,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連通本體和延伸端部的兩端。
[0018]作為優選例,所述的第一通孔沿著本體的軸向布設,第二通孔沿延伸端部的軸向布設。
[0019]作為優選例,所述的下滾筒為兩個,所述的凹槽呈環形,本體位于一個下滾筒上方,延伸端部中與本體相連一端相對的另一端位于另一個下滾筒上方。
[0020]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施例的張口器可以方便的、自動的撐開貼合狀態的產品,例如薄膜等,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穩定性強,安全可靠。以薄膜為例,將薄膜的一端撐開,并套裝在本體上。拉動已經撐開的薄膜一端,使得處于貼合狀態的薄膜被本體撐開。薄膜套裝在本體上時,薄膜嵌至在本體和下滾筒之間,以及本體和側滾筒之間。在拉動薄膜的過程中,下滾筒和側滾筒滾動,而本體的位置不變。這樣,在將薄膜套裝在本體上后,利用本體可以撐開薄膜。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正視圖;
[0022]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的正視圖;
[0023]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的側視圖;
[0024]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0025]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俯視角度的立體結構圖;
[0026]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仰視角度的立體結構圖;
[0027]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個實施例的正視圖;
[0028]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圖;
[0029]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個實施例的俯視角度的立體結構圖;
[0030]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個實施例的仰視角度的立體結構圖;
[0031]圖11是本實用新型使用時與薄膜的裝配圖。
[0032]圖中有:本體1、下滾筒2、側滾筒3、底座4、上滾筒5、延伸端部6、缺口 7、第一通孔8、第二通孔9、凹槽10、薄膜11、膜輥12。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003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張口器,包括本體1、下滾筒2、側滾筒3和底座4,下滾筒2和側滾筒3分別與底座4連接,本體1位于下滾筒2上方,且本體1的側部設有凹槽10,側滾筒3位于凹槽10中。
[0035]如圖11所示,上述結構的張口器在使用時,薄膜通過張口器撐開成需要的形狀。具體來說,薄膜11纏繞在膜輥12上,將薄膜11的一端撐開,并套裝在本體1上。拉動薄膜11,使得處于貼合狀態的薄膜11被本體1撐開。薄膜11套裝在本體1上時,薄膜11嵌至在本體1和下滾筒2之間,以及本體1和側滾筒3之間。在拉動薄膜11的過程中,下滾筒2和側滾筒3滾動,而本體1的位置不變。本體1的側部設有凹槽10,側滾筒3位于凹槽10中。這樣使得側滾筒3對本體1進行限位,使本體1不會隨薄膜11移動。如果底座4移動,那么底座4將帶動本體1、下滾筒2和側滾筒3 —起移動,但是本體1相對于底座4,位置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本體1不會隨薄膜一起移動。除了薄膜11之外,張口器還可以用于撐開其他處于貼合狀態的產品,例如編織袋。本文實施例都以薄膜為例進行說明。
[0036]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下滾筒2至少為兩個,下滾筒2的軸線位于同一水平面。由于本體1放置在下滾筒2上方,為確保本體1在拉動薄膜11的過程中不會發生傾斜,將下滾筒2至少為兩個,且兩個下滾筒2的軸線位于同一水平面。這樣,本體1在下滾筒2上能夠保持縱向的穩定。作為更優選的方案,下滾筒2為兩個。因為設置兩個下滾筒2,本體1在下滾筒2上即可實現穩固,不會下移。
[0037]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側滾筒3至少為兩個,本體1的側部分別設有與側滾筒3數量相等的凹槽10,側滾筒3和凹槽10 —一對應,且側滾筒3位于凹槽10中。為確保本體1在拉動薄膜11的過程中不會發生水平位移,將側滾筒3設置為至少為兩個,且側滾筒3位于本體1的兩側。這樣本體1嵌至在側滾筒3之間,不會發生水平方向的偏移。作為更優選的方案,所述的側滾筒3為兩個,且兩個側滾筒3相對布設。兩個側滾筒3布設在本體1的兩側。
[0038]作為優選方案,如圖2所示,所述的張口器還包括上滾筒5,上滾筒5位于本體1上方。使用時,上滾筒5連接在外部支架上。在薄膜11套裝本體1上時,薄膜11嵌至在上滾筒5和本體1之間。在拉動薄膜11的過程中,上滾筒5滾動,本體1由于側滾筒3的限位保持位置不變。設置上滾筒5,可以使得本體1不會向上發生位置偏移。這樣從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都對本體1進行限位,確保在拉動薄膜11的過程中,本體1不會發生位置偏移。
[0039]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本體1的第一端面邊緣設有缺口 7。本體1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兩個端面。在本體1的第一端面邊緣設有缺口 7,易于加膜裝置對薄膜夾持。加膜裝置移動到缺口 7處,對被本體1撐開的薄膜11進行夾持。
[0040]作為優選方案,如圖1所示,所述的本體1中設有第一通孔8,第一通孔8連通本體1的兩端。通過第一通孔8,讓薄膜內部的空腔與外部大氣相通,防止在自動張口過程中,薄膜內部產生真空,從而減小或消除由于真空而產生的阻力。薄膜11沒有被張口器撐開時處于貼合狀態,內部氣體壓力接近0。為確保薄膜11在被本體1撐開后,位于本體1兩端的薄膜11的壓力保持一致,使得薄膜11被拉動到本體1上后,能夠快速撐開,不產生較大的阻力。
[0041]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本體1的截面為矩形或者圓形。根據薄膜11最終的形狀,可以設置本體1的形狀。如果薄膜11被撐開為圓形,那么本體1的截面設置為圓形。如圖1所示,如果薄膜11被撐開為矩形,那么本體1的截面設置為矩形。當讓還可為為其他形狀,例如正六邊形、正方形、正八邊形,橢圓形等等。
[0042]作為優選方案,如圖3至圖6所示,所述的張口器還包括延伸端部6,延伸端部6固定連接在本體1的第二端面,且延伸端部6與第二端面連接的端面與第二端面相匹配。設置延伸端部6是為了使得薄膜11能夠逐漸產生形變,最終套裝在本體1上。如果不設置延伸端部6,那么處于貼合的薄膜11直接套裝在本體1上,容易對薄膜11造成損壞。另外,延伸端部6與第二端面連接的端面與第二端面相匹配,使得延伸端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