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臂裝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機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吊臂裝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吊臂裝置是起重機上最關鍵的部件之一,是實現吊載重物的承載機構。其中,吊臂為適應不同高度和作業需要,可以通過伸縮系統實現吊臂的伸縮。目前五節臂及其以下的起重機,伸縮系統基本都是伸縮油缸加伸縮鋼絲繩的結構形式。以三節臂為例,伸臂繩的一端固定在前端臂的尾部,伸臂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二節臂前端的伸臂滑輪固定在第三節臂的尾部。由于伸臂繩受力較大,伸臂滑輪上設置有兩個并排設置的滑輪槽,伸臂繩順次盤繞在兩個滑輪槽上。在進行吊臂伸展時,通過伸縮油缸推動第二節臂向前運動,第二節臂向前運動的同時通過伸臂繩帶動前端臂移動,使得第二節臂從第三節臂內伸出的同時,前端臂從第二節臂內伸出。
[0003]現有技術的吊臂裝置,伸臂滑輪上設置有兩個滑輪槽,使得滑輪的厚度增大,進而使得兩節臂間的間隙增大,如此設置不但使得吊臂裝置的布置不緊湊,而且增加了相鄰節臂之間的側向撓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吊臂裝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機,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吊臂裝置布置不緊湊、側向撓度大的問題。
[000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吊臂裝置,吊臂裝置包括第一節臂、第二節臂以及第三節臂,第三節臂套設在第二節臂上,第二節臂套設在第一節臂上,第一節臂的末端具有連接部;滑輪部,滑輪部包括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沿第二節臂的軸線方向順次設置在第二節臂上;鋼絲繩,鋼絲繩的一端設置在第三節臂上,鋼絲繩的另一端依次繞過第二滑輪、連接部以及第一滑輪后設置在第三節臂上,第二節臂從第三節臂內伸出時,第二節臂通過滑輪部和鋼絲繩配合以帶動第一節臂從第二節臂內伸出。
[0006]進一步地,吊臂裝置還包括安裝部,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分別通過安裝部安裝在第二節臂上。
[0007]進一步地,安裝部包括柱體,設置在第二節臂上,滑輪部可轉動地套設在柱體上;限位部,設置在柱體的一端,限位部用于限制滑輪部的移動。
[0008]進一步地,吊臂裝置還包括基板,固定設置在第二節臂上,安裝部與基板安裝連接。
[0009]進一步地,柱體上設置有連接孔,基板上對應連接孔設置有通孔,柱體與基板通過連接件連接。
[0010]進一步地,柱體上遠離限位部的一端的端面設置有凸部,基板上對應凸部設置有限位凹槽。
[0011]進一步地,第一滑輪的中心與第二滑輪的中心的連線平行于第二節臂的中心線,第一滑輪的直徑大于第二滑輪的直徑。
[0012]進一步地,鋼絲繩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固定部,鋼絲繩通過固定部安裝在第三節臂上。
[0013]進一步地,連接部為第三滑輪。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包括吊臂裝置,吊臂裝置為上述提供的吊臂裝置。
[0015]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第二節臂上設置兩個滑輪,通過兩個滑輪和鋼絲繩配合,能夠使第二節臂從第三節臂伸出的同時,第一節臂從第二節臂內伸出。如此在滿足第二節臂帶動第一節臂伸出的同時減小了第一節臂和第二節臂之間的間隙,使吊臂裝置結構緊湊,并且能夠減小第一節臂和第二節臂之間的側向撓度。
【附圖說明】
[0016]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7]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吊臂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示出了圖1中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安裝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示出了圖2中第一滑輪的右視圖的剖視圖;
[0020]圖4示出了圖2中安裝部的主視圖;
[0021]圖5示出了圖4中安裝部的左視圖;
[0022]圖6不出了圖2中基板的結構不意圖;
[0023]圖7不出了圖6中基板的右視圖;
[0024]圖8示出了圖1中鋼絲繩的結構示意圖。
[0025]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0026]11、第一節臂;11a、連接部;12、第二節臂;13、第三節臂;21、第一滑輪;22、第二滑輪;30、鋼絲繩;40、安裝部;41、柱體;42、限位部;43、連接孔;44、凸部;50、基板;51、通孔;52、限位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7]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2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吊臂裝置,吊臂裝置包括:第一節臂11、第二節臂12、第三節臂13、滑輪部以及鋼絲繩30。其中,第三節臂13套設在第二節臂12上,第二節臂12套設在第一節臂11上,第二節臂12可相對第三節臂13伸縮,第一節臂11可相對第二節臂12伸縮。滑輪部包括第一滑輪21和第二滑輪22,第一滑輪21和第二滑輪22沿第二節臂12的軸線方向順次設置在第二節臂12上。第一節臂11的末端設置有連接部11a,鋼絲繩30可套接在連接部1 la上,且能夠相對連接部1 la移動。具體地,該連接部1 la可設置為連接桿,也可設置為吊耳結構使鋼絲繩30穿設在吊耳內,也可設置為滑輪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減少鋼絲繩30在連接部11a上的摩擦,將連接部11a設置為第三滑輪。鋼絲繩30的一端設置在第三節臂13上,具體地,設置在第三節臂13的內部,且位于遠離第二節臂12的一端。鋼絲繩30的另一端依次繞過第二滑輪22、連接部11a以及第一滑輪21后固定在第三節臂13上。即鋼絲繩30的兩端可并排設置在第三節臂13的內部。由于鋼絲繩30的兩端均固定在第三節臂13上,因此第二節臂12在從第三節臂13內伸出時,能夠通過滑輪部和鋼絲繩30配合將第一節臂11從第二節臂12內伸出。
[0029]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第二節臂12上設置兩個滑輪,通過兩個滑輪和鋼絲繩30配合,能夠使第二節臂12從第三節臂13伸出時,帶動第一節臂11從第二節臂12內伸出。如此在滿足第二節臂12帶動第一節臂11伸出的同時減小了第一節臂11和第二節臂12之間的間隙,使吊臂裝置結構更加緊湊,并且通過減小第一節臂11和第二節臂12之間的間隙能夠減小第一節臂11和第二節臂12之間的側向撓度。
[0030]如圖2至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該吊臂裝置還包括安裝部40,第一滑輪21和第二滑輪22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