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粘接裝置和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邊輸送布料一邊向布料涂布粘接劑,從而將布料之間粘接起來的布料粘接裝置和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布料粘接裝置用粘接劑將兩塊布料粘接起來(例如參照日本特許公開2010年180486號)。布料粘接裝置包括機座部、支柱部和臂部。機座部是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表面的底座。支柱部自機座部的端部朝上方延伸。臂部自支柱部的上端朝側方延伸。布料粘接裝置具有噴嘴和輸送機構,該輸送機構在臂部頂端和機座部的彼此相對的位置。輸送機構具有兩個輥。上輥設于臂部頂端的下部。下輥設于機座部的處于上輥下方的位置。輸送機構用上輥和下輥夾住作為粘接對象的兩塊布料而輸送布料。噴嘴向兩塊布料之間涂布粘接劑。噴嘴在布料的輸送方向上配置于輸送機構的上游側。輸送機構用上輥和下輥碾壓夾在兩塊布料之間的粘接劑而將布料之間彼此粘接起來。但是,布料粘接裝置是使載置于機座部上表面的兩塊布料沿水平方向移動來進行粘接的,因此,難以進行對在粘接后形成有立體形狀等的曲面的布料之間的粘接。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容易進行對粘接后形成有立體形狀等的曲面的布料之間的粘接的布料粘接裝置和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
[0004]技術方案I的布料粘接裝置包括:噴嘴,其用于向布料排出粘接劑;第一輸送輥,其配置于相對上述噴嘴而言處在上述布料的輸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用于輸送上述布料;以及第二輸送輥,其將上述布料夾在該第二輸送輥與上述第一輸送輥之間,且與上述第一輸送輥協同輸送上述布料,該布料粘接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機座部,其是上述布料粘接裝置的基座;以及布料輸送機構,其保持于上述機座部,且具有上述第二輸送輥;上述布料輸送機構包括:輸送臂部,其具有保持于上述機座部的基端部,上述輸送臂部在與上述基端部相反的一側的頂端部且是在上述第一輸送輥的下方與上述第一輸送輥相對的位置上設有上述第二輸送輥;驅動部,其設于上述基端部,且能產生用于驅動上述第二輸送輥的動力;以及傳遞部,其設于處在上述頂端部和上述基端部之間的中間部,用于向上述第二輸送輥傳遞上述驅動部所產生的動力;上述布料輸送機構能夠選擇以下兩種結構來安裝于上述機座部:結構一,上述輸送臂部自上述基端部朝向上述頂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用上述輸送臂部上部支承上述第二輸送輥;結構二,上述輸送臂部自上述基端部朝向上述頂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自輸送方向上游側水平支承上述第二輸送輥。
[0005]輸送臂部自基端部朝向頂端部延伸。因此,粘接后成為立體形狀的布料不會與輸送臂部的頂端部發生干涉,輸送臂部不會妨礙布料的輸送。能夠相對于機座部更換多種形式的布料輸送機構。布料粘接裝置能夠將布料輸送機構單元化,能夠安裝與作為粘接對象的布料的粘接后的形狀相匹配的形式的輸送臂部。因此,布料粘接裝置能夠進行對粘接后成為各種形狀的布料的粘接。
[0006]在技術方案2的布料粘接裝置中,上述驅動部的輸出軸的軸向是與上述輸送方向正交,且與上述第二輸送輥的軸向平行的第一方向。由于驅動部的輸出軸的軸向沿著第一方向,因此,通過在傳遞部中使用例如驅動帶、傳遞齒輪等,能夠不改變動力的傳遞方向地簡單地傳遞動力。因此,布料粘接裝置能夠簡化輸送臂部的結構。
[0007]在技術方案3的布料粘接裝置中,上述布料輸送機構將上述驅動部設置于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比上述第二輸送輥和上述傳遞部靠近上述機座部的位置。布料粘接裝置將占據較大空間的驅動部配置在比第二輸送輥及傳遞部靠機座部側的位置,而不是配置在比第一輸送輥和第二輸送輥之間的位置靠機座部外側的位置,因此,能夠使整個裝置小型化。
[0008]在技術方案4的布料粘接裝置中,上述布料輸送機構包括用于容納上述驅動部的驅動容納部;上述布料粘接裝置包括安裝部,該安裝部固定于上述機座部,且具有用于安裝上述驅動容納部的壁部;上述壁部具有沿上述第一方向開口的長孔;上述布料輸送機構的上述驅動容納部能夠在上述長孔的范圍內安裝于上述安裝部。安裝部使輸送臂部的基端部沿第一方向移動,從而,布料粘接裝置能夠沿第一方向變更第二輸送輥與第一輸送輥相對的位置。因此,布料粘接裝置能夠配合作為粘接對象的布料而調整輸送臂部的位置,從而能夠應對各種形式的布料的粘接。
[0009]在技術方案5的布料粘接裝置中,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中間部為能在內部配置上述傳遞部的筒狀;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頂端部位于上述中間部的筒狀的延長線上;上述第二輸送輥自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頂端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的兩壁中的一個壁向外側露出。將第二輸送輥設置成自輸送臂部的頂端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兩壁中的一個壁向外側露出,因此,布料粘接裝置能夠選擇與作為粘接對象的布料的粘接后的形狀相匹配的布料輸送機構。
[0010]在技術方案6的布料粘接裝置中,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中間部為能在內部配置上述傳遞部的筒狀;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頂端部位于上述中間部的筒狀的延長線上;上述第二輸送輥位于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頂端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的兩壁之間。將第二輸送輥設于輸送臂部的頂端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兩壁之間,因此,布料粘接裝置能夠選擇與作為粘接對象的布料的粘接后的形狀相匹配的布料輸送機構。
[0011]在技術方案7的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中,該布料粘接裝置包括:第一輸送輥,其配置于相對用于向布料排出粘接劑的噴嘴而言處在上述布料的輸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用于輸送上述布料;以及第二輸送輥,其將上述布料夾在該第二輸送輥與上述第一輸送輥之間,且與上述第一輸送輥協同輸送上述布料,該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的特征在于,包括:輸送臂部,其具有基端部,該基端部保持于作為上述布料粘接裝置的基座的機座部,上述輸送臂部在與上述基端部相反的一側的頂端部且是在上述第一輸送輥的下方與上述第一輸送輥相對的位置上設有上述第二輸送輥;驅動部,其設于上述基端部,且能產生用于驅動上述第二輸送輥的動力;以及傳遞部,其設于處在上述頂端部和上述基端部之間的中間部,用于向上述第二輸送輥傳遞上述驅動部所產生的動力;上述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能夠選擇以下兩種結構來安裝于上述機座部:結構一,上述輸送臂部自上述基端部朝向上述頂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用上述輸送臂部上部支承上述第二輸送輥;結構二,上述輸送臂部自上述基端部朝向上述頂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自輸送方向上游側水平支承上述第二輸送輥。
[0012]輸送臂部自基端部朝向頂端部延伸。因此,輸送臂部的頂端部不會與粘接后成為立體形狀的布料發生干涉,輸送臂部不會妨礙布料的輸送。能夠相對于機座部更換多種形式的布料輸送機構。因此,布料輸送機構能夠順利地輸送粘接后成為各種形狀的布料。
[0013]在技術方案8的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中,上述驅動部的輸出軸的軸向是與上述輸送方向正交,且與上述第二輸送輥的軸向平行的第一方向。由于驅動部的輸出軸的軸向沿著第一方向,因此,通過在傳遞部中使用例如驅動帶、傳遞齒輪等,能夠不改變動力的傳遞方向地簡單地傳遞動力。因此,布料輸送機構能夠簡化輸送臂部的結構。
[0014]在技術方案9的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中,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中間部為能在內部配置上述傳遞部的筒狀;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頂端部位于上述中間部的筒狀的延長線上;上述第二輸送輥自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頂端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的兩壁中的一個壁向外側露出。將第二輸送輥設置成自輸送臂部的頂端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兩壁中的一個壁向外側露出,因此,能夠使用適合于作為粘接對象的布料的布料輸送機構。
[0015]在技術方案10的布料粘接裝置的布料輸送機構中,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中間部為能在內部配置上述傳遞部的筒狀;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頂端部位于上述中間部的筒狀的延長線上;上述第二輸送輥位于上述輸送臂部的上述頂端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的兩壁之間。將第二輸送輥設于輸送臂部的頂端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兩壁之間,因此,能夠使用適合于作為粘接對象的布料的布料輸送機構。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安裝有布料輸送機構12的布料粘接裝置I的立體圖。
[0017]圖2是安裝有布料輸送機構12的布料粘接裝置I的主視圖。
[0018]圖3是安裝有布料輸送機構12的布料粘接裝置I的左視圖。
[0019]圖4是布料粘接裝置I的示出頭部5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0020]圖5是表示布料粘接裝置I的內部構造的透視圖。
[0021]圖6是表示上輥18、下輥13以及噴嘴17之間的位置關系(噴嘴17:接近位置)的圖。
[0022]圖7是表示上輥18、下輥13以及噴嘴17之間的位置關系(噴嘴17:退避位置)的圖。
[0023]圖8是圖1所示的布料粘接裝置I的分解立體圖。
[0024]圖9是布料輸送機構12的立體圖。
[0025]圖10是布料輸送機構12的主視圖。
[0026]圖11是布料輸送機構200的立體圖。
[0027]圖12是布料輸送機構250的立體圖。
[0028]圖13是安裝有布料輸送機構320的布料粘接裝置100的立體圖。
[0029]圖14是安裝有布料輸送機構320的布料粘接裝置100的左視圖。
[0030]圖15是圖13所示的布料粘接裝置100的分解立體圖。
[0031]圖16是布料輸送機構320的立體圖。
[0032]圖17是布料輸送機構320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參照圖1?圖3說明布料粘接裝置I的概略結構。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圖中箭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布料粘接裝置I 一邊向輸送方向P輸送上下相對配置的上層布料和下層布料,一邊向上層布料和下層布料之間涂布粘接劑并碾壓涂布部位而將上層布料和下層布料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