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節、及具有其的起重臂、履帶式起重機、工程機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起吊重物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臂節、及具有其的起重臂、履帶式起重機、工程機械。
【背景技術】
[0002]履帶式起重機的主臂根據不同的工作狀況設置有兩種臂型,分別為重型起重臂和重輕混合臂。其中,如圖1和2所示,重型起重臂由主臂標準節1’、頂節臂2’和主臂頭部4’等構成,如圖3和4所示,而重輕混合臂則使用主臂標準節I’與塔臂標準節3’的組合構成。
[0003]在構成重輕混合臂時,由于需要將主臂標準節I’和塔臂標準節3’連接在一起,而主臂標準節I’的截面比塔臂標準節3’的截面大,同時主臂弦桿的管徑比塔臂弦桿的管徑大,主臂標準節I’的管徑與塔臂標準節3’的管徑、主臂標準節I’的耳鉸孔比塔臂標準節3’的耳鉸孔大,這些原因導致無法直接將主臂標準節I’和塔臂標準節3’連接,因此一般需要增加一個過渡臂5’節來連接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臂節。過渡臂節的特點是,一端的截面、耳鉸孔與主臂標準節I’相匹配,另外一端的截面、耳鉸孔與塔臂標準節3’相匹配。而現有的頂節臂雖然截面發生了變化,但是由于頂節臂需要與主臂頭部連接,使得頂節臂的耳鉸孔與塔臂標準節3’的耳鉸孔的大小不一致,導致頂節臂無法與塔臂標準節直接連接。
[0004]有鑒于此,若在頂節臂小截面處的耳鉸孔上增加隔套來實現與塔臂標準節3’的連接,而這樣雖然能實現功能,但是隔套需要反復的拆卸和安裝,容易損壞,同時由于這種經常性的拆卸,隔套無法固定,就容易從孔中脫落,不安全,且拆卸不便。若要改制所有塔臂標準節3’的耳鉸孔大小,會使得本來可以使用比較小的銷軸的塔臂就需要設置與主臂同樣的銷軸,會造成耳鉸孔,耳鉸、銷軸同時增加,造成浪費且與塔臂臂節不協調。
[0005]額外配置一個過渡臂節,造成使用運輸和組裝均不便。而在使用時,需要使用重輕混合臂時,需要購買過渡臂節,否則無法工作;而在需要使用重型起重臂時,需要購買頂節臂,否則無法工作。這造成了過渡臂節只在重輕混合臂時使用,而頂節臂只在主臂工況時使用,由此增加了使用成本和生產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臂節、及具有其的起重臂、履帶式起重機、工程機械,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起重臂需要過渡臂節連接,致使成本造價高的問題。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臂節,該臂節包括臂節主體,臂節主體的第一端具有鉸耳組,鉸耳組包括兩個間隔設置的鉸耳,各鉸耳上至少設置有內鉸孔和外鉸孔,兩個內鉸孔位于兩個外鉸孔之間。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起重臂,起重臂包括多個臂節,多個臂節中至少一個臂節為上述的臂節。
[0009]進一步地,起重臂包括主臂,主臂至少包括主臂底節臂、主臂頭部和塔臂頂節臂中的一個,主臂還包括主臂頂節臂或過渡頂節臂或主臂還包括過渡頂節臂和過渡塔臂標準節,主臂頂節臂或過渡頂節臂的大截面端用于連接主臂底節臂,過渡頂節臂的小截面端用于與主臂頭部或過渡塔臂標準節連接,過渡頂節臂為上述的臂節,過渡頂節臂的小截面端設置有鉸耳組,鉸耳組為第一鉸耳組,鉸耳組的鉸耳為第一鉸耳,內鉸孔為第一內鉸孔,夕卜鉸孔為第一外鉸孔,過渡頂節臂通過第一內鉸孔與主臂頭部連接,過渡頂節臂通過第一外鉸孔與過渡塔臂標準節連接。
[0010]進一步地,過渡塔臂標準節為上述的臂節,過渡塔臂標準節的第一端設置有鉸耳組,鉸耳組為第二鉸耳組,鉸耳為第二鉸耳,內鉸孔為第二內鉸孔,外鉸孔為第二外鉸孔,過渡塔臂標準節的第二外鉸孔用于與過渡頂節臂的第一外鉸孔連接。
[0011]進一步地,過渡塔臂標準節的第二內鉸孔與塔臂頂節臂連接。
[0012]進一步地,起重臂包括多個依次連接的過渡塔臂標準節,過渡塔臂標準節的第二端設置有第五鉸耳組,第五鉸耳組包括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五鉸耳,各第五鉸耳上均設置有第五鉸孔,兩個第五鉸孔與兩個第二內鉸孔一一對應地設置,一個過渡塔臂標準節的第五鉸孔與相鄰的過渡塔臂標準節的第二內鉸孔配合,以將兩個過渡塔臂標準節連接。
[0013]進一步地,第二內鉸孔的孔徑小于第二外鉸孔的孔徑。
[0014]進一步地,第一外鉸孔的孔徑等于第二外鉸孔的孔徑。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履帶式起重機,履帶起重機包括起重臂,起重臂為上述的起重臂。
[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工程機械,工程機械包括起重臂,起重臂為上述的起重臂。
[0017]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鉸耳上至少設置有內鉸孔和外鉸孔,由此形成兩組間隔不同的鉸孔組,以適應與不同的尺寸的臂節連接,以此提高通用性,減少生產成本,滿足不同工況需求,減少了投資成本,節省了存儲空間占用,節省了管理成本。
【附圖說明】
[0018]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9]圖1示出了現有技術中的起重臂的部分結構的主視圖
[0020]圖2示出了現有技術中的起重臂的部分結構的俯視圖;
[0021]圖3示出了現有技術中主臂標準節、主臂頂節臂和主臂頭部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0022]圖4示出了現有技術中的主臂標準節、主臂頂節臂和主臂頭部配合的俯視圖;
[0023]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過渡頂節臂的主視圖;
[0024]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過渡頂節臂的俯視圖;
[0025]圖7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過渡頂節臂的小截面端的局部放大圖;
[0026]圖8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過渡塔臂標準節的主視圖;
[0027]圖9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起重臂的主視圖;
[0028]圖10示出了圖9中B處的放大圖;
[0029]圖11示出了圖9中C處的放大圖;
[0030]圖1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塔臂標準節和過渡塔臂標準節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1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塔臂標準節和過渡塔臂標準節拆開后的局部放大圖;
[0032]圖1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塔臂標準節和過渡塔臂標準節配合處的局部放大圖;
[0033]圖1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過渡頂節臂和過渡塔臂標準節拆開后的局部放大圖;以及
[0034]圖1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過渡頂節臂與主臂頭部配合處的局部放大圖。
[0035]附圖標記說明:10、過渡頂節臂;11、第一鉸耳;111、第一內鉸孔;112、第一外鉸孔;12、第三鉸耳;121、第三鉸孔;20、過渡塔臂標準節;21、第二鉸耳;211、第二內鉸孔;212、第二外鉸孔;22、第五鉸耳;221、第五鉸孔;30、主臂標準節;31、第四鉸耳;311、第四鉸孔;40、塔臂標準節;41、第六鉸耳;411、第六鉸孔;50、主臂頭部;51、第七鉸耳;511、第七鉸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37]如圖5至16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臂節包括臂節主體,臂節主體的第一端具有鉸耳組,鉸耳組包括兩個間隔設置的鉸耳,各鉸耳上至少設置有內鉸孔和外鉸孔,兩個內鉸孔位于兩個外鉸孔之間。鉸耳上至少設置有內鉸孔和外鉸孔,由此形成兩組間隔不同的鉸孔組,以適應與不同的尺寸的臂節連接,以此提高通用性,減少生產成本,滿足不同工況需求。
[0038]其中一個鉸耳包括兩個間隔平行設置的耳板,兩個耳板之間為安裝空間。下述的鉸耳結構皆為由兩個耳板構成的結構。各耳板上均設置有鉸孔。
[0039]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兩個內鉸孔和兩個外鉸孔均處于同一直線上。在其它實施例中,內鉸孔和外鉸孔的位置可以根據需要選定。鉸耳上的鉸孔的數量也可根據需求調整。
[004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起重臂包括多個臂節,多個臂節中至少一個臂節為上述的臂節。在本實施例中,起重臂為重輕混合臂,在其它實施例中,起重臂可以為重型起重臂。
[0041 ] 結合參見圖5,在本實施例中,起重臂包括主臂,主臂在重型起重臂工況下至少包括:主臂底節臂、主臂頂節臂和主臂頭部50。根據需要的主臂長度可適當增加若干主臂標準節30。主臂在重輕混合臂工況下至少包括:主臂底節臂、過渡頂節臂10、過渡塔臂標準節20和塔臂頂節臂。根據需要的主臂長度和使用工況可以在主臂底節臂和過渡頂節臂10之間增加若干主臂標準節30,也可以在過渡塔臂標準節20與塔臂頂節臂之間增加若干塔臂標準節40。或者直接用過渡頂節臂10替代主臂標準節30,用過渡塔臂標準節20替換塔臂標準節40。
[0042]主臂頂節臂或過渡頂節臂10的大截面端用于連接主臂底節臂,過渡頂節臂10的小截面端根據使用工況的不同用于與主臂頭部50或過渡塔臂標準節20連接,過渡頂節臂10為上述的臂節,過渡頂節臂10的小截面端設置有鉸耳組,鉸耳組為第一鉸耳組,鉸耳組的鉸耳為第一鉸耳11,內鉸孔為第一內鉸孔111,外鉸孔為第一外鉸孔112,過渡頂節臂10通過第一內鉸孔111與主臂頭部50連接,過渡頂節臂10通過第一外鉸孔112與過渡塔臂標準節20連接。
[004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內鉸孔111的孔徑等于第一外鉸孔112的孔徑,這樣一方面能夠保證結構強度,另外一方面,可以直接使用主臂臂節之間的連接件,無需額外增加連接件。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內鉸孔111和第二外鉸孔212的孔徑可以根據具體臂節結構選定。
[0044]過渡頂節臂10的小截面端與過渡塔臂標準節20連接。過渡頂節臂10的第一內鉸孔111用于與主臂頭部50連接,過渡頂節臂10的第一外鉸孔112用于與過渡塔臂標準節20連接。
[0045]主臂頭部50具有第七鉸耳組,第七鉸耳組包括兩個第七鉸耳51,各第七鉸耳51上均設置有第七鉸孔511,兩對第七鉸孔511之間的距離等于兩對第一內鉸孔111之間的距離,第七鉸孔511與第一內鉸耳一一對應地設置,并通過連接件連接。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臂節為過渡頂節臂10,當過渡頂節臂10用于構成重型起重臂時,主臂頭部50連接在過渡頂節臂10的小截面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