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對重裝置及其改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在框體內層疊有多個裝載重塊的電梯對重裝置以及在保留既有的對重裝置的情況下提高框體強度的對重裝置的改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的電梯對重裝置中,在框體內層疊有多個裝載重塊。框體具有截面呈“ 口 ”狀的一對吊框、固定在吊框的上端部之間的上框和固定在吊框的下端部之間的下框。在各吊框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間部,固定有板狀的擋塊。擋塊隔著間隙與對重導軌相對。此外,擋塊使在發生地震時施加給對重導軌的力分散(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專利文獻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11850號公報
[0005]上述那樣的現有的對重裝置的擋塊使在發生地震時施加于對重導軌的力分散,而并非用于提高框體自身的抗震強度。因此,在改造既有的電梯時,在要求提高框體的抗震強度(相對于垂直震度以及水平震度的強度)的情況下,需要整體更換對重裝置,成本升高。此外,從井道搬出既有的對重裝置和向井道搬入新的對重裝置,也耗費功夫。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種電梯對重裝置及其改造方法,既能夠抑制成本的增加,又能夠提高對重框的抗震強度。
[0007]本發明的電梯對重裝置具有:外側框體,其具有一對外側吊框、連接在外側吊框之間的外側上框和在外側上框的下方連接于外側吊框之間的外側下框;內側框體,其以被支承在外側下框上面的方式被保持在外側框體內;以及多個裝載重塊,它們被保持在內側框體內,外側框體的強度高于內側框體的強度,在外側上框設置有懸架體連接部,該懸架體連接部用于連接吊掛轎廂的懸架體。
[0008]在本發明的電梯對重裝置中,利用強度高于內側框體的外側框體來保持對裝載重塊進行保持的內側框體,在外側上框設置懸架體連接部,因此,能夠將既存的對重框作為內側框體進行保留,從而既能夠抑制成本的增加,又能夠提高框體的抗震強度。
[0009]另外,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梯對重裝置的改造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驟:將外側下框設置在井道內;將既有的對重裝置設置在所述外側下框上面;從所述既有的對重裝置上卸下吊掛所述既有的對重裝置的懸架體;組裝出具有一對外側吊框、在所述既有的對重裝置的上方連接在所述外側吊框之間的外側上框、以及所述外側下框的外側框體,將所述既有的對重裝置保持在所述外側框體內;以及將所述懸架體連接于所述外側上框。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電梯的側視圖。
[0011]圖2是示出圖1的對重裝置的主視圖。
[0012]圖3是沿著圖2的II1-1II線的截面圖。
[0013]圖4是沿著圖2的IV-1V線的截面圖。
[0014]圖5是示出圖2的對重裝置的改造前的狀態的主視圖。
[0015]圖6是沿著圖5的V1-VI線的截面圖。
[0016]圖7是示出將吊輪裝置連接于圖2的外側上框上的變形例的主視圖。
[0017]標號說明
[0018]I井道,8懸架體,9轎廂,10對重裝置,12對重導軌,21外側框體,22外側吊框,23外側上框,24外側下框,25連接板(懸架體連接部),27臺座,28吊輪連接部(懸架體連接部),31內側框體,35裝載重塊,37中間擋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參照附圖,對該【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20]實施方式1.
[0021]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電梯的側視圖。在圖中,在井道I的上部設置有機房2。在機房2內設置有機械臺3。曳引機4被支承在機械臺3上。曳引機4具有驅動繩輪5以及曳引機主體6。曳引機主體6具有使驅動繩輪5旋轉的曳引機電機和對驅動繩輪5的旋轉進行制動的曳引機制動器。
[0022]在機械臺3上,安裝有偏導輪7。在驅動繩輪5以及偏導輪7上卷繞有多根懸架體8。作為懸架體8,例如使用了繩索或帶。
[0023]懸架體8的第I端部與轎廂9連接。懸架體8的第2端部與對重裝置10連接。轎廂9以及對重裝置10被懸架體8吊掛在井道I內,借助于曳引機4的驅動力在井道I內升降。
[0024]在井道I內,設置有引導轎廂9的升降的一對轎廂導軌11以及引導對重裝置10的升降的一對對重導軌12。
[0025]轎廂9具有與懸架體8連接的轎廂框13和支承于轎廂框13的轎廂室14。
[0026]圖2是示出圖1的對重裝置的主視圖,圖3是沿著圖2的II1-1II線的截面圖,圖4是沿著圖2的IV-1V線的截面圖。
[0027]在圖中,作為改造后的對重框的外側框體21具有:截面呈“ - ”狀的一對吊框(縱框)22,它們垂直地配置在對重裝置10的寬度方向(圖2的左右方向)上的兩側;截面呈“ ^ ”狀的外側上框23,其連接在外側吊框22的上端部之間;以及截面呈“ 口 ”狀的外側下框24,其連接在外側吊框22的下端部之間。
[0028]外側上框23以及外側下框24被水平地配置。在外側上框23的下表面,固定有作為懸架體連接部的連接板25。懸架體8借助于多個連接件26連接于連接板25。在圖3中,省略了連接板25以及連接件26。
[0029]外側下框24配置在外側上框23的下方。在外側下框24上,水平地固定有平板狀的臺座27。
[0030]作為改造前的對重框的內側框體31以被支承在外側下框24上面的方式被保持在外側框體21內。此外,內側框體31載置在臺座27上。外側框體21的框強度高于內側框體31的框強度。
[0031]內側框體31具有:截面呈“ - ”狀的一對內側吊框32,其配置在外側框體21的內側;連接在內側吊框32的上端部之間的截面呈“ - ”狀的內側上框33 ;以及連接在內側吊框32的下端部之間的截面呈“ 口 ”狀的內側下框34。不過,由于內側框體31被支承在外側下框24上面,因而在改造后該內側框體31不作為吊框發揮功能。
[0032]外側上框23、外側下框24和外側吊框22分別在不與內側框體31發生干涉的位置處通過多個螺栓進行緊固。具體而言,外側吊框22的上端部相比內側吊框32的上端部配置在上方,并且,外側上框23相比內側上框33配置在上方。由此,外側上框23的兩端部以不與內側框體31發生干涉的方式緊固于外側吊框22的上端部。此外,通過將內側框體31載置于臺座27,由此,外側下框24的兩端部以不與內側框體31發生干涉的方式緊固于外側吊框22的下端部。
[0033]內側框體31內層疊地保持有多個裝載重塊35。在圖3中,由雙點劃線示出裝載重塊35。裝載重塊35在對重裝置10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插入到內側吊框32的內側。由此,限制裝載重塊35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動。
[0034]裝載重塊35在對重裝置10的前后方向(圖4的上下方向)上的兩端部從內側吊框32之間朝內側框體31外側突出。外側框體21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圖4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為相同方向上的裝載重塊35的尺寸以下。并且,在從正上方觀察時,外側框體21配置在裝載重塊35的寬度尺寸(裝載重塊35在對重裝置1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范圍內。
[0035]接下來,對改造方法進行說明。圖5是示出圖2的對重裝置10的改造前的狀態的主視圖,圖6是沿著圖5的V1-VI線的截面圖。在作為既有的對重框的上框的內側上框33的下表面,固定有連接板36。而且,連接板36借助于連接件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