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岸橋用背拉張弓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集裝箱起重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集裝箱岸橋上部結構提升過程中立柱用背拉張弓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岸橋又稱為岸邊集裝箱起重機、橋吊,是用來在岸邊對船舶上的集裝箱進行裝卸的設備,在船舶技術領域起著非常重要作用。
[0003]岸橋整機總重量約1600t,分上部的鋼結構框架和門框兩個部分,門框主要包括4根立柱和與立柱之間的連接梁,鋼結構框架主要包括上部的鋼結構主體和下部的橫梁,其中上部的鋼結構框架總重約900噸,在對岸橋進行裝配時,通常是將上部的鋼結構框架在地面進行排裝完成后再提升44米安裝到門框上,實現對于整個岸橋的組裝。在提升過程中,需要將提升裝置布置于門框的立柱上方,總共布置4個提升點,使用4臺350t提升油缸。下吊點布置于鋼結構框架的橫梁上,這樣采用自身的門框結構作為提升基礎,將上部的鋼結構框架自地面提升至離地面51米安裝位置,整體提升約44米,在提升的過程中因為將提升裝置布置在立柱的頂部,且提升時利用立柱作為提升基礎,立柱受到上部的鋼結構框架的力作用,容易發生變形,導致整個門框結構的整體強度下降。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
本發明提出一種岸橋用背拉張弓裝置,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岸橋立柱在提升裝配過程中易變形、門框整體強度低的問題,減小了立柱的變形量,提高了門框的整體強度。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岸橋用背拉張弓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撐體、下支撐體、驅動元件、鋼絞線和控制裝置,所述上支撐體和所述下支撐體兩端均與所述立柱鉸接,所述上支撐體與所述下支撐體沿所述立柱的軸線方向相對設置,所述驅動元件設置于所述上支撐體上,所述鋼絞線一端與所述下支撐體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上支撐體后與所述驅動元件固定連接,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驅動元件連接。
[0006]所述每一立柱上均設置有支撐吊耳一,所述上支撐體與所述支撐吊耳一鉸接,對應的,在所述下支撐體位置對應處的立柱上設置有支撐吊耳二,所述下支撐體與所述支撐吊耳二鉸接。
[0007]所述每一立柱上均設置有支撐耳三和支撐吊耳四,所述支撐吊耳三與所述拉桿一的一端鉸接,所述拉桿一的另一端與所述上支撐體鉸接,所述支撐吊耳四與所述拉桿二的一端鉸接,所述拉桿二的另一端與所述下支撐體鉸接。
[0008]進一步的,所述上支撐體與所述下支撐體均與所述立柱垂直設置,所述拉桿一與所述上支撐體間具有夾角,所述夾角為30-60度,所述拉桿二與所述下支撐體間具有夾角,所述夾角角度為30-60度。
[0009]進一步的,所述驅動元件包括驅動油缸和液壓站,所述驅動油缸與所述液壓站連接,所述鋼絞線纏繞在所述驅動油缸的驅動桿上。
[0010]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油缸通過一對油缸起支撐固定作用的油缸支撐墊與所述上支撐體連接。
[0011]進一步的,所述下支撐體下端設置有錨盤墊板,所述鋼絞線與所述錨盤墊板固定連接后穿過所述下支撐體。
[0012]進一步的,所述上支撐體和下支撐體的兩側均設置有用于穿過所述鋼絞線的插穿孔。
[0013]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油缸容量為200-300噸,所述驅動油缸上設置有用于檢測油缸位置和狀態的傳感器。
[0014]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有許多優點和積極效果: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拉張弓裝置,包括有括沿立柱軸線方向相對設置的上支撐體和下支撐體、驅動元件、鋼絞線和控制裝置,使上支撐體和下支撐體兩端均與立柱鉸接,將驅動元件設置于上支撐體上,鋼絞線一端分別與下支撐體固定穿過下支撐體、上支撐體后與驅動元件固定連接,在提升過程中立柱受到偏心載荷作用力后,控制裝置接收信號啟動,驅動油缸動作,拉動鋼絞線,使鋼絞線作用于下支撐體,同時通過油缸作用于上支撐體,給予立柱以相反方向的抗彎變形力,減少了立柱的變形,提高了整體門框結構的強度。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發明的背拉張弓裝置總體布置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背拉張弓裝置主視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背拉張弓裝置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0017]參見圖1-圖2所示,本發明一種岸橋用背拉張弓裝置的實施例,包括上支撐體1、下支撐體2、驅動元件3、鋼絞線4和控制裝置,所述上支撐體I和所述下支撐體2兩端均與所述立柱5鉸接,所述上支撐體I與所述下支撐體2沿所述立柱5的軸線方向相對設置,所述驅動元件3設置于所述上支撐體I上,所述鋼絞線4 一端與所述下支撐體2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上支撐體I后與所述驅動元件3固定連接,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驅動元件3連接。
[0018]具體的,本實施例中的上支撐體I與下支撐體2結構相同,主要起到支撐作用,在提升過程中提升裝置6主要設置在立柱5的頂部,經過計算機對提升過程中立柱5各個部分的受力進行仿真分析得出,立柱5頂部受到的壓力較大,產生的變形量也最大,如圖3所示.考慮到此種情況,優選的,將上支撐體I設置在靠近立柱5的頂部位置處,上支撐體I與下支撐體2沿著立柱5的受到偏心載荷力的反方向設置,且兩者相對設置,采用上支撐體I和下支撐體2相對設置的方式,可以確保在提拉過程中給予立柱5以穩定的反向作用力,且同時對整個裝置起到支撐的作用,若采用同向設置的方式,則在提拉時,無法給予立柱5最大反向作用力,效果不是很理想。驅動元件3設置在上支撐體I上,鋼絞線4 一端與下支撐體2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上支撐體I與驅動元件3固定連接,以驅動元件3啟動時拉動鋼絞線4向上運動為例進行分析:驅動元件3啟動會帶動鋼絞線4向上運動,鋼絞線4拉動下支撐體2向上運動,因為下支撐體2與立柱5鉸接,在鋼絞線4的帶動下下支撐體2開始向上運動,在下支撐體2向上運動時則會給立柱5以反向作用力;同時,驅動元件3在拉動鋼絞線4時給鋼絞線4以向上的作用力,鋼絞線4反給予驅動元件3以反向作用力,驅動元件3設置在上支撐體I的一端,同時將反向作用力傳遞給上支撐體1,使上支撐體I向下運動,這時立柱5給予上支撐體I阻擋作用力,同時上支撐體I給予立柱5同樣反阻擋作用力,這樣在立柱5的上支撐體I處形成對立柱5的向內側推力,在下支撐體2處形成對立柱5的外側拉力,最終兩個力的相互作用實現對于立柱5在提升過程中產生的變形量的削減,提高了整個門框結構的強度。此外,本實施例采用將上支撐體I與下支撐體2均與立柱5鉸接的方式,通過鉸接可以獲取較大的活動自由度,可以根據立柱5不同時期對應的變形量的大小鉸接轉動調整對立柱5的反作用力,實現對于立柱5反作用力大小的改變。
[0019]進一步的,本實施例中所述門框結構中包括有4根立柱5,4根立柱5設置于門框結構的四個角落處,為確保在提拉過程中整個門框受力均勻,每根立柱5的變形力均可以得到平衡,在每根立柱5上均對應的設置有所述的上支撐體1、下支撐體2、驅動元件3和鋼絞線4,在整個上部的鋼結構框架提升的過程中,其提升裝置6設置在4根立柱5的頂端,通過在每根立柱5上設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