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頂的活塞桿復位機構及千斤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液壓千斤頂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應用千斤頂的活塞桿復位機構及千斤頂。
【背景技術】
[0002]千斤頂是一種起重設備,常用來提較重的負荷,根據抬升活塞桿的力傳遞過程可將千斤頂分為機械千斤頂和液壓千斤頂。其中,液壓千斤頂因其構造簡單,重量輕、便于攜帶,移動方便,應用較為廣泛。
[0003]液壓千斤頂在使用時,其對于活塞桿的抬升作用是通過油壓來實現的。目前,當對已上升的活塞桿進行復位時,普遍采用彈簧對其進行復位。具體地,彈簧復位結構采用內置或者外置彈簧,并靠彈簧拉力來復位活塞桿。可以理解,上述彈簧復位結構應用在氣動立頂中,其彈簧需要占用該千斤頂的空間,不利于氣動立頂設備整體結構的小型化,同時彈簧的彈力與拉伸(壓縮)尺寸呈線性關系,至使該千斤頂在使用時,其活塞桿的復位速度呈線性狀態,當活塞桿越到下端彈簧力越小,長期使用后彈簧因疲勞而使彈力變小,致使活塞桿無法復位到最低點。
[0004]并且,傳統千斤頂的復位結構,其復位速度慢,穩定性差,且其所占的體積較大,不利于滿足人們對千斤頂的使用需求。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氣動立頂活塞氣壓回復氣路通道。
[0006]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提供一種千斤頂的活塞桿復位機構,用于千斤頂的活塞桿復位,所述活塞桿設有活塞頭,所述千斤頂包括油箱及位于所述油箱內的液壓缸,所述活塞桿可移動地安裝于所述液壓缸內,所述活塞頭位于所述液壓缸而將所述液壓缸分隔成兩個密封且獨立的有桿腔和無桿腔,所述無桿腔設有出油油路,所述千斤頂的活塞桿復位機構包括氣源供應裝置、卸荷控制機構及通過氣體控制開關的可控單向閥;所述卸荷控制機構連接于所述氣源供應裝置;所述可控單向閥設置在所述出油油路上,且所述可控單向閥與所述卸荷控制機構連接;所述有桿腔連接所述氣源供應裝置或所述卸荷控制機構。
[0007]進一步地,所述油箱開設有一油箱通孔,所述液壓缸上設有與所述有桿腔連通的進氣口,所述千斤頂的活塞桿復位機構還包括第一輸氣管及第二輸氣管,所述第一輸氣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油箱通孔及所述卸荷控制機構或所述氣源供應裝置;所述第二輸氣管容置在所述油箱內,且所述第二輸氣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油箱通孔及所述有桿腔的進氣
□ O
[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輸氣管與所述有桿腔的進氣口之間采用剛性連接。
[0009]進一步地,所述油箱通孔固定設有一氣管接頭,所述第二輸氣管通過螺紋連接于所述氣管接頭。
[0010]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輸氣管為金屬管。
[0011]進一步地,所述千斤頂的活塞桿復位機構還包括一氣管,所述氣源供應裝置包括氣閥,所述氣管的一端連接于所述氣閥的出氣口,所述氣管的另外一端連接于所述卸荷控制機構。
[0012]進一步地,所述卸荷控制機構包括一氣缸,所述氣缸的伸縮桿與所述可控單向閥相連接,所述有桿腔連接于所述氣缸,或者所述有桿腔連接于所述氣缸與所述可控單向閥相連通的氣路。
[0013]一種千斤頂,其包括上述千斤頂的活塞桿復位機構
[0014]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0015]當本發明的千斤頂工作完成,活塞桿進行復位時,氣源供應裝置向有桿腔內注入氣體即可,注入有桿腔內的氣體一方面推壓活塞桿的活塞頭向遠離開口端的方向運動;另外一方面,迫使無桿腔內的油通過出油油路回送至油箱,以實現了對活塞桿的復位作用。利用氣壓的方式來推動活塞桿進行復位,其對于活塞桿的復位速度快,復位的穩定性好;同時回復氣路通道設置在油箱內部,且將油箱與液壓缸結合為一體,使該液壓千斤頂的整體體積小,外型美觀,操作方便,滿足了人們對液壓千斤頂的使用需求。。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千斤頂的俯視圖。
[0017]圖2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千斤頂的部分結構的分解圖。
[0018]圖3是圖2的組裝圖,且其中,該組裝圖有部分結構進行了剖視示意。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20]請參閱圖1,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千斤頂包括本體1、舉升構件3及活塞桿復位機構5。
[0021]請結合參照圖2,本體I包括活塞桿10。在本發明的千斤頂工作時,該活塞桿10上升,進而實現了本發明的千斤頂對重物的抬升作用。而當,本發明的千斤頂不工作時,活塞桿10下降復位。活塞桿10的第一端設有活塞頭13。
[0022]請結合參照圖3,舉升構件3包括油箱30、液壓缸31、限位圈33及若干密封圈35。液壓缸31為一端中空一端封閉的筒狀,其包括一開口端310。液壓缸31安裝于油箱30內,且限位圈33安裝于開口端310。活塞桿10的相對第二端穿過限位圈33后外露于液壓缸31而提升重物,活塞桿10的第一端帶著活塞頭13可移動地伸入至液壓缸31內。活塞頭13將液壓缸31分隔成有桿腔32和無桿腔34 ;且有桿腔32靠近開口端310,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桿腔32位于活塞頭13的上方,無桿腔34位于活塞頭13的下方。
[0023]密封圈35均為O形圈,以用于套設在活塞桿10上,或者安裝于限位圈33的兩端,從而使得限位圈33與液壓缸31、限位圈33與活塞桿10之間密封緊密。
[0024]具體地,請參照圖2和圖3,開口端310的內壁為臺階狀,其包括直徑較大的大端部及直徑較小的小端部;其中,小端部位于液壓缸31內,即是朝向液壓缸31的密封端。大端部和小端部之間設有臺階面311,且小端部上設有內螺紋。限位圈33的截面呈T形,其包括直徑較小的安裝段331、直徑較大的頭部332及貫穿安裝段331和頭部332的安裝孔333。安裝段331的外軸面設有與小端部的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且安裝孔333位于安裝段331處的內壁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35的環形槽334。頭部332的外周面也設有用于安裝密封圈35的環形槽335。因此,本實施例中,密封圈35的分別安裝于環形槽334、335內。限位圈33的安裝段331插入開口端310內,直至頭部332止頂于開口端310的大端部。此時,安裝段331通過螺紋連接于開口端310,而使得限位圈33將液壓缸31的開口端310密封。活塞桿10可以移動地安裝于安裝孔333內,此時,限位圈33和活塞頭13 —起將有桿腔32密封。需要說明的是,在其它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無需設置限位圈33,而是將液壓缸31設計成為一個封閉的缸體,且在該密封的液壓缸31的一端設有一個便于安裝且便于活塞桿10移動的安裝孔。
[0025]油箱30及液壓缸31之間通過出油油路(圖未示)及進油油路(圖未示)進行連通;其中,出油油路及進油油路均與無桿腔34連通。優選地,本實施例中,請結合參照圖1,油箱30與液壓缸31之間的進油油路上設有氣動液壓泵40。氣動液壓泵40用于將位于油箱30內的油抽送至無桿腔34內。為了便于控制,氣動液壓泵40與油箱30之間,或者是氣動液壓泵40與液壓缸31之間還設有一個單向閥60。該單向閥60由氣動液壓泵40控制;且在該單向閥60工作時,油箱30內的油只能通過進油油路流向無桿腔34內。為了控制氣動液壓泵40,本實施例中,氣動液壓泵40與一個氣源供應裝置連接(圖未示),具體地,氣動液壓泵40和該氣源供應裝置之間通過一個氣管83連接。
[0026]這樣,當本發明的千斤頂工作時,氣動液壓泵40開始工作,并控制單向閥60打開。此時,氣動液壓泵40將容置于油箱30內的油通過進油油路抽送至無桿腔34內,使得無桿腔34內的油壓升高而推動活塞頭13向開口端310處移動,從而推動活塞桿10上升,進而實現了本發明的千斤頂對重物的抬升作用。
[0027]活塞桿復位機構5包括一個氣源供應裝置(圖未示)。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氣源供應裝置可以是上述與氣動液壓泵40連接的氣源供應裝置,也可以另行設置。本實施例中,為了節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