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冷凍設備附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高效凍冰架。
背景技術:
冰盒,主要用于配合保溫箱使用,用于生鮮食品、生物制品、藥品、血漿、疫苗等的冷藏運輸。目前,冰盒的冷凍都是利用收納盒進行,即利用隔條將收納盒內部分割成多個間隔欄,間隔欄的大小與冰盒的外部形狀相適配,將冰盒一一對應插接在間隔欄內以后再將收納盒放入冷庫進行冷凍。上述冷凍方式雖然可以對冰盒進行冷凍,但是存在間隔欄設置緊密導致冰盒排布密度較大,在收納盒中的冰盒冷凍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效凍冰架,放置在該凍冰架將上的冰盒呈傾斜狀態,從而增加了冰盒表面和冷風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冷凍效率。
為了實現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高效凍冰架,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上框架的邊框與下框架的邊框之間設有連接立柱,連接立柱分別設置在上框架邊框和下框架邊框的兩側,兩側的連接立柱之間分別設有一層以上用于擱置冰盒的擱置機構,擱置機構呈傾斜狀態。擱置冰盒的擱置機構的傾斜角度可為0-45度,進一步優選為0-15度,進一步可優選為3-10度。使冰盒處于傾斜狀態時,從而增加了冰盒表面和冷風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冷凍效率。
進一步地,上框架上設有角碼,使凍冰架的結構穩定,在凍冰架在冷庫中堆碼的過程中不容易損壞。
進一步地,下框架的底部設有與叉車的貨叉相適配的插槽。下框架的底部設有插槽方便使用叉車進行搬運、堆碼。
進一步地,擱置機構包括成對設置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分別設置在相鄰的連接立柱上。擱置機構采用設置在相鄰的連接立柱上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冰盒的兩端可以沿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滑動,從而方便將冰盒放入凍冰架內或從凍冰架內取出。
進一步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與連接立柱連接的一端低于與連接立柱連接的另一端,位于低端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端部設有擋片。將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傾斜設置,使得放置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的冰盒處于傾斜狀態,從而增加了冰盒表面和冷風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冷凍效率。擋片可以防止冰盒從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低端滑出。
進一步地,上框架內設有上橫梁,下框架內設有下橫梁,上橫梁和下橫梁上下對應設置,上橫梁和下橫梁之間設有連接支柱,連接支柱與連接立柱對應設置,連接支柱與兩側的連接立柱之間分別設有一層以上的擱置機構。擱置機構采用對稱設計,提高凍冰架的利用率,方便冰盒的取放。
進一步地,擱置機構包括成對設置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或第二滑槽的一端的側面與連接立柱連接,第一滑槽和/或第二滑槽的另一端的端面與連接支柱連接。第一滑槽和/或第二滑槽的一端側面與連接立柱連接,不僅方便冰盒的放入和取出,而且可以增加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與連接立柱之間的接觸面積,使連接更牢固,承重能力更強。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的另一端的端面與連接支柱連接,使連接支柱對冰盒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冰盒滑落。
進一步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位于連接支柱的一端低于連接立柱的一端。使得冰盒位于靠近凍冰架內側的一端向下傾斜,在凍冰架移動的過程中,冰盒不易從凍冰架上滑落。同時,冷庫的冷風在風機的推動下,流動時一般是在室內水平循環流動,將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傾斜設置,使得放置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的冰盒處于傾斜狀態,從而增加了冰盒表面和冷風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冷凍效率。
進一步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為L型板制成,其端面形狀為L型。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采用L型板制成,使得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的位于底部的側邊對冰盒起到支撐作用,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的另一個側邊對冰盒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冰盒左右滑動從第一滑槽或第二滑槽內滑出。
進一步地,下框架底部設有腳輪。在下框架底部設置腳輪,方便推動凍冰架進入冷庫或移除冷庫。
進一步地,腳輪帶有剎車裝置。腳輪設有剎車裝置,通過腳輪上的剎車裝置將腳輪鎖死,防止凍冰架意外移動。
進一步地,連接立柱的外側設有扶手。通過扶手,配合腳輪便于推動凍冰架進行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示例的凍冰架,采用多層擱置結構,擱置機構呈傾斜設置,相比傳統的收納盒大大增加了放置冰盒的空間,提高了冷凍效率。
2、本實用新型示例的凍冰架放的上框架上設有角碼,使凍冰架的結構穩定,在凍冰架在冷庫中堆碼的過程中不容易損壞,下框架的底部設有插槽方便使用叉車進行搬運、堆碼。
3、本實用新型示例的凍冰架,在連接立柱和連接支柱之間設有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組成的擱置結構,方便冰盒的存放或取出。
4、本實用新型示例的凍冰架,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位于連接支柱的一端低于連接立柱的一端,使得冰盒位于靠近凍冰架內側的一端向下傾斜,在凍冰架移動的過程中,冰盒不易從凍冰架上滑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主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右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圖4中E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上框架,2-下框架,3-連接立柱,4-上橫梁,5-下橫梁,6-連接支柱,7-第一滑槽,8-第二滑槽,9-角碼,10-腳輪,11-扶手,12-擋片,13-插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高效凍冰架,包括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上框架的四個邊角處設有角碼9,通過角碼9使得凍冰架的結構更穩定,凍冰架在冷庫中堆碼的過程中不容易損壞。在上框架1的邊框和下框架2的邊框兩側分別設有連接立柱3。在相鄰的連接立柱3上分別設有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兩端分別固定在相對應的兩個連接立柱3上。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與連接立柱3連接的一端低于與連接立柱3連接的另一端,使得冰盒位于靠近凍冰架內側的一端向下傾斜,傾斜角度為3度,冰盒傾斜角度采用5度可以比冰盒水平放置提高冷凍效率半小時左右。位于低端的第一滑槽7和所述第二滑槽8的端部設有擋片12,擋片12可以防止冰盒從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低端滑出。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為L型板制成,其端面形狀為L型,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位于底部的側邊對冰盒起到支撐作用,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另一個側邊對冰盒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冰盒左右滑動從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內滑出。第一滑槽7與第二滑槽8之間設有隔板9。隔板9采用鍍鋅板制成,隔板9的兩側搭設在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隔板9上方放置冰盒,對冰盒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下框架2的底部設有兩個插槽13,通過插槽13方便使用插槽對凍冰架進行搬運、堆碼。下框架2底部設有腳輪10,腳輪10帶有剎車裝置,腳輪10設有剎車裝置,通過腳,10上的剎車裝置將腳輪10鎖死,防止凍冰架意外移動。連接立柱3的外側設有扶手11,通過扶手11配合腳輪10便于推動凍冰架進行移動。
實施例2
如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高效凍冰架,包括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上框架的四個邊角處設有角碼9,通過角碼9使得凍冰架的結構更穩定,凍冰架在冷庫中堆碼的過程中不容易損壞。在上框架1的邊框和下框架2的邊框兩側分別設有連接立柱3。上框架1和下框架2內分別設有上下對應設置的上橫梁4和下橫梁5,上橫梁4和下橫梁5之間設有連接支柱6,連接支柱6與兩側的連接立柱3對應設置。
在相鄰的連接立柱3上分別設有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一端的側面與連接立柱3連接,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另一端的端面與連接支柱6連接。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位于連接支柱6的一端低于連接立柱3的一端。使得冰盒位于靠近凍冰架內側的一端向下傾斜,傾斜角度為5度,冰盒傾斜角度采用5度可以比冰盒水平放置提高冷凍效率一小時左右。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為L型板制成,其端面形狀為L型,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位于底部的側邊對冰盒起到支撐作用,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的另一個側邊對冰盒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冰盒左右滑動從第一滑槽7或第二滑槽8內滑出。第一滑槽7與第二滑槽8之間設有隔板9。隔板9采用鍍鋅板制成,隔板9的兩側搭設在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隔板9上方放置冰盒,對冰盒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下框架2的底部設有兩個插槽13,通過插槽13方便使用插槽對凍冰架進行搬運、堆碼。下框架2底部設有腳輪10,腳輪10帶有剎車裝置,腳輪10設有剎車裝置,通過腳,10上的剎車裝置將腳輪10鎖死,防止凍冰架意外移動。連接立柱3的外側設有扶手11,通過扶手11配合腳輪10便于推動凍冰架進行移動。
使用時,在將冰盒的兩端搭放在凍冰架其中一組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將冰盒順著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推向連接支柱6,并通過連接支柱6進行限位,使冰盒完全進入凍冰架內。當冰盒的寬度小于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之間的距離時,可以將冰盒放置在隔板9上。按照相同的操作將其余的冰盒放置到凍冰架上的其他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通過扶手11配合腳輪10將凍冰架推入冷庫中,并通過腳輪上的剎車裝置將凍冰架固定住,防止其移動。
本實施例中,隔板也可采用設置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之間的多條肋條代替,而不限于采用板狀的隔板一種形式。
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向凍冰架內側一端向下傾斜的角度還可以為0-45度中的其他任一角度。
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形狀也不限于L形,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還可以采用固定在連接立柱和連接支柱之間的連接板,并在連接板的外側設置對冰盒進行限位的擋板。
擱置機構還可以采用直接固定連接在相鄰的連接立柱和連接支柱之間的擱置板,擱置板的兩側設置對冰盒進行限位的限位板。直接將冰盒放置在擱置板上。
以上描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中所涉及的實用新型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所述實用新型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