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化機械加工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馬達軸承的自動上料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小型馬達的生產中,軸承的壓入需要由人眼識別軸承方向后手動壓入,生產效率低下,用工成本高。而如果用普通振動盤自動上料,軸承在振動上料過程中會被劃傷,而導致馬達不良的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設計了一種馬達軸承的自動上料裝置,本實用新型是馬達生產中軸壓入加工的一種自動化裝置,以解決現有生產組裝時生產效率低、用工成本大和普通振動盤上料導致軸承上留傷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的馬達軸承的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有機架、上軸承裝置、軸承方向識別裝置、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和移送裝置,其中上軸承裝置固定在機架的下部,軸承方向識別裝置固定在上軸承裝置的上方,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固定在上軸承裝置的旁側,移送裝置固定在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的上方,且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與移送裝置連接。
本實用新型是馬達生產中軸壓入加工的一種自動化裝置,以解決現有生產組裝時生產效率低、用工成本大和普通振動盤上料導致軸承上留傷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馬達軸承的自動上料裝置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馬達軸承的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有包括機架1、上軸承裝置2、軸承方向識別裝置3、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4和移送裝置5,其中上軸承裝置2固定在機架1的下部,軸承方向識別裝置3固定在上軸承裝置2的上方,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4固定在上軸承裝置2的旁側,移送裝置5固定在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4的上方。
本實施例中,上述軸承裝置2包括有裝軸料斗7、頂軸導桿6及驅動頂軸導桿運動的頂軸氣缸,頂軸氣缸的活塞桿與頂軸導桿6連接,裝軸料斗7固定在機架1上,頂軸導桿6與機架1連接,軸承放入裝軸料斗7內,上軸承裝置2中的頂軸導桿6能將裝軸料斗7頂到規定位置。
本實施例中,上述軸承方向識別裝置3包括有檢測光纖、推桿8及驅動推桿8運動的推桿氣缸,推桿氣缸的活塞桿與推桿8連接,檢測光纖裝設在裝軸料斗7的側壁上。推桿8能推動軸承水平移動。
本實施例中,上述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4包括有夾鉗9及驅動夾鉗9運動的旋轉氣缸,旋轉氣缸與夾鉗9連接。夾鉗9能將軸承夾起。
本實施例中,上述夾鉗9固定在機架1左上方。
本實施例中,上述移送裝置5包括移送底板 、移送氣缸、移送滑塊,移送氣缸裝設在移送底板上,且移送氣缸的活塞桿與移送滑塊連接,固定在反軸裝置4裝設在移送滑塊上。
上述軸承方向識別裝置3中推桿8用于防止出現有2個以上的軸頂在頂軸導桿6上,承識別方向裝置3能對頂軸導桿6上剩余的一個軸承進行軸承方向檢測,移送裝置5帶動夾鉗9將軸承移送到待料位置上或直接帶動夾鉗9將軸承移送到待料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實用新型是安裝在全自動馬達組裝設備上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對馬達軸承的壓入加工。
本實用新型是安裝在全自動馬達組裝設備上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對馬達軸承的壓入加工。
1. 將軸承放入裝軸料斗7內,啟動設備,開始加工。
2. 上軸承裝置2中的頂軸導桿2將軸承頂到規定位置,軸承方向識別裝置3的推桿8水平推出軸承到規定位置,防止出現有2個以上的軸頂在頂軸導桿2上。
3. 軸承識別方向裝置3對頂軸導桿2上剩余的一個軸承進行軸承方向檢測之后,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4中的夾鉗9將軸承夾起。
4. 如果為反軸,反軸承旋轉校正裝置4上的夾鉗9旋轉180度,完成軸承方向的校正。移送裝置5帶動夾鉗9將軸承移送到待料位置上。
5. 如果為正軸,無需校正方向,移送裝置5直接帶動夾鉗9將軸承移送到待料位置。如此重復動作。
本實用新型的在送料方面,還采用了上下頂軸的方式,實現了送料的全自動化操作,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