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加工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零部件翻轉的翻轉裝置。
背景技術:
在機械加工制造過程中,經常需要對零件進行翻轉。通常采用吊帶,鋼板鉗,吸盤吊鉤等吊具翻轉,當零件比較大時,需要將工件吊至一定的高度才能保證工件的翻轉,操作難度大,且存在一定的風險,必要時還需多人同時進行。效率低,安全性差。
因此,鑒于以上問題,有必要提出一種操作簡單,安全可靠,效率高的翻轉裝置,以此來滿足日常生產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出一種翻轉裝置,包括固定平臺、翻轉平臺、控制裝置以及定位裝置,通過操縱控制裝置使得定位裝置與限位圓孔的扣合或解扣,實現翻轉平臺的固定和翻轉,從而實現翻轉零部件的目的。
根據本發明的目的提出的一種翻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轉裝置包括:
固定支架,控制裝置;
翻轉平臺,所述翻轉平臺與固定支架轉動連接,并以固定支架為基準做90度旋轉,所述固定支架偏于翻轉平臺中心設置,所述翻轉平臺下方固定安裝一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成型有一限位圓孔;
以及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連接部、定位軸以及彈簧,所述定位裝置通過連接部與所述固定支架進行固定連接,所述定位軸一端與控制裝置連接,另一端穿過連接部接觸限位板,所述定位軸與限位板接觸的一端成型有一用以按壓彈簧的按壓部;
當翻轉平臺平行于地面設置時,限位圓孔隨之轉動至定位軸處,定位軸在彈簧的彈力推動下,穿入限位圓孔,固定翻轉平臺;工作時,待翻轉零部件放置于翻轉平臺上,操作控制裝置,拉動定位軸,使其與限位圓孔脫離,翻轉平臺根據零部件的自重進行翻轉。
優選的,所述控制裝置包括連接擺臂以及控制踏板,所述連接擺臂包括第一連接擺臂以及第二連接擺臂,所述第一連接擺臂一端與定位軸遠離限位板的一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連接擺臂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擺臂另一端與控制踏板進行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擺臂與控制踏板連接的一端設置一旋轉點,所述固定支架上固定連接一與旋轉點相配合的固定桿,所述控制裝置通過旋轉點與固定桿進行轉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固定支架為固定安裝于地面的固定平臺,所述固定平臺的一端固定安裝有沿固定平臺中心軸對稱設置的兩根立柱,所述立柱的頂端固定安裝有轉動座。
優選的,所述翻轉平臺下方固定連接一連接軸,所述翻轉平臺通過連接軸與轉動座進行轉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限位板固定連接于連接軸上。
優選的,所述連接部為一軸套,所述軸套與轉動座固定連接,所述軸套為空心結構,所述彈簧放置于軸套內,所述定位軸貫穿軸套。
優選的,所述翻轉平臺傾斜端的邊緣上成型有限位擋塊。
優選的,所述限位擋塊與零部件接觸的面為圓弧形曲面,所述限位擋塊至少為兩個。
優選的,所述固定平臺遠離立柱的一端固定安裝有限位擋板。
優選的,所述翻轉平臺上連接軸與限位擋塊之間的距離至多與立柱的高度一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公開的一種翻轉裝置的優點是:
所述翻轉裝置包括固定平臺,翻轉平臺,控制裝置以及定位裝置,通過操縱控制裝置使得定位裝置與限位圓孔的扣合或解扣,實現翻轉平臺的固定和翻轉,從而實現翻轉零部件的目的。所述翻轉裝置不需要將工件豎著吊運至一定高度,只需采用吸盤平吊即可,提高了零部件的翻轉效率,從而提高了車間生產的工作效率。同時所述翻轉裝置通過彈簧的彈力實現翻轉平臺的自動定位,設置定位裝置與控制裝置進行連接,無需工人手動翻轉,操縱控制裝置即可帶動定位裝置與限位板解扣,實現零部件的翻轉,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也減少吊運時吊帶損壞,或吊鉗損壞造成零件脫落的問題,避免安全風險。另外,裝置采用偏心機構,依靠零件及平臺自重實現自動翻轉功能,操作過程中更加安全、穩定。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做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
圖1為實施例1中控制裝置與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2的立體圖。
圖3為實施例2的后視圖。
圖4為實施例2的右視圖。
圖5為實施例2中控制裝置與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2的局部圖。
圖中的數字或字母所代表的零部件的名稱為:
1、翻轉平臺;2、定位軸;3、第一連接擺臂;4、連接軸;5、第二連接擺臂;6、轉動座;7、限位板;8、控制踏板;9、立柱;10、固定平臺;11、限位擋塊;12、限位擋板;13、旋轉點;14、軸套;15、彈簧;16、固定桿;17、按壓部;18、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簡要說明。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圖1-圖5示出了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結構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實施例1
一種翻轉裝置包括固定支架,控制裝置,翻轉平臺1以及定位裝置。其中固定支架固定安裝于地面上,翻轉平臺1與固定支架轉動連接,并以固定支架1為基準做90度旋轉,固定支架偏于翻轉平臺1中心設置,偏心設置,可以根據待翻轉零部件的自重使得翻轉平臺1自動翻轉,無需工人動手,簡單,方便。翻轉平臺1下方固定安裝一限位板7,限位板7上成型有一限位圓孔(未示出),限位板7以及限位圓孔(未示出)的設置可以固定翻轉平臺1水平的位置,方便放置待翻轉零部件。
定位裝置包括連接部18、定位軸2以及彈簧15,定位裝置通過連接部18與固定支架進行焊接,以此來限定定位裝置的位置。連接部18與固定支架連接的方式有多種,焊接只是其中較佳的連接方式。定位軸2一端與控制裝置連接,另一端穿過連接部18接觸限位板7,與限位圓孔(未示出)配合作用,固定或旋轉翻轉平臺1。定位軸2與限位板7接觸的一端成型有一用以按壓彈簧15的按壓部17,連接部18與按壓部17配合作用,壓縮彈簧15,定位軸2與限位圓孔(未示出)脫離,旋轉翻轉平臺1,當翻轉平臺1復位,限位圓孔(未示出)旋轉至定位軸2處,依靠彈簧15的彈力推動按壓部17,定位軸2與限位圓孔(未示出)扣合,固定翻轉平臺1。
進一步的,控制裝置包括連接擺臂以及控制踏板8,連接擺臂包括第一連接擺臂3以及第二連接擺臂5,第一連接擺臂3一端與定位軸2遠離限位板7的一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連接擺臂5的一端鉸接,第二連接擺臂5另一端與控制踏板8進行固定連接,第二連接擺臂5與控制踏板8連接的一端設置一旋轉點13,固定支架上固定連接一與旋轉點13相配合的固定桿16,控制裝置通過旋轉點13與固定桿16進行轉動連接。具體工作中,腳踩控制踏板8,第二連接擺臂5隨之轉動,帶動第一連接擺臂3移動,從而拉動定位軸2,使其與限位圓孔(未示出)脫離。
實施例2
其余與實施例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固定支架為固定安裝于地面的固定平臺10,固定平臺10的一端固定安裝有沿固定平臺10中心軸對稱設置的兩根立柱9,立柱9的頂端固定安裝有轉動座6,翻轉平臺1通過該轉動座6與固定平臺10轉動連接,其中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粘接或是其他連接方式。固定平臺10的設置,使得整個翻轉裝置更加穩固。
進一步的,翻轉平臺1下方焊接一個連接軸4,連接軸4與翻轉平臺1的固定方式有多種,焊接只是其中較佳的連接方式。翻轉平臺1通過連接軸4與轉動座6進行轉動連接,限位板7固定連接于連接軸4上與連接軸4同步轉動,其中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粘接或是其他連接方式。
進一步的,連接部18為一軸套14,軸套14與轉動座6進行焊接,軸套14與轉動座6之間的連接方式有多種,焊接只是其中較佳的連接方式。軸套14為空心結構,彈簧15放置于軸套14內,定位軸2貫穿軸套14。軸套14的設置使得整個定位裝置更加穩固,限定了定位軸2的運動范圍。
進一步的,翻轉平臺1傾斜端的邊緣上成型有至少兩個限位擋塊11,且限位擋塊11與零部件接觸的面為圓弧形曲面,限位擋塊11的設置有效避免待翻轉零部件在翻轉過程中的滑落,保證裝置正常運行,限位擋塊11的數量可多個,至少為兩個可以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
進一步的,固定平臺10遠離立柱9的一端固定安裝有限位擋板12,其中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粘接或是其他連接方式。限位擋板12的設置,有效防止已翻轉零部件滑落固定平臺10。
進一步的,翻轉平臺1上連接軸4與限位擋塊11之間的距離至多與立柱9的高度一致,以此來保證翻轉平臺1可以實現90度翻轉。
具體工作流程:當翻轉平臺1平行于地面設置時,限位圓孔(未示出)隨之轉動至定位軸2處,定位軸2根據彈簧15的彈力,穿入限位圓孔,固定翻轉平臺1;工作時,待翻轉零部件放置于翻轉平臺1上,操作控制裝置,拉動定位軸2,壓縮彈簧15,帶動定位軸2與限位圓孔(未示出)脫離,由于偏心設置,翻轉平臺1可以根據零部件的自重自動進行翻轉。
綜上所述,該翻轉裝置包括固定平臺,翻轉平臺,控制裝置以及定位裝置,通過操縱控制裝置使得定位裝置與限位圓孔的扣合或解扣,實現翻轉平臺的固定和翻轉,從而實現翻轉零部件的目的。所述翻轉裝置不需要將工件豎著吊運至一定高度,只需采用吸盤平吊即可,提高了零部件的翻轉效率,從而提高了車間生產的工作效率。同時所述翻轉裝置通過彈簧的彈力實現翻轉平臺的自動定位,設置定位裝置與控制裝置進行連接,無需工人手動翻轉,操縱控制裝置即可帶動定位裝置與限位板解扣,實現零部件的翻轉,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也減少吊運時吊帶損壞,或吊鉗損壞造成零件脫落的問題,避免安全風險。另外,裝置采用偏心機構,依靠零件及平臺自重實現自動翻轉功能,操作過程中更加安全、穩定。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和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方式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在其他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