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力電纜技術領域,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設備。
背景技術:
為方便運輸以及電力作業,電纜制造完成后需要進行纏卷,成為成卷的電纜線圈。傳統的纏卷方式不夠穩定,效率低,而且纏卷過程不夠安全,不能適應不同尺寸的卷盤進行纏卷,更換空卷盤步驟較繁瑣,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設備,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設備,包括基架以及設置在所述基架頂部且左右相稱設置的卷電纜裝置,每個所述卷電纜裝置包括設置在左側的支承柱、設置在右側的調試柱以及設置在所述支承柱與所述調試柱之間的卷盤,所述基架內左右相稱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導滑腔,每個所述導滑腔頂部均相通設有沿所述導滑腔頂部左右兩側延展設置的過槽,每個所述過槽右側延展段頂部相通設有導滑槽,所述導滑腔內平滑配合連接有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頂部左側設有伸進所述過槽內的凸緣塊,所述第一滑塊內螺線紋配合連接有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一螺桿,每個所述導滑腔左側的所述基架內均設有傳導腔,每個所述傳導腔右側內壁上回旋配合連接第一錐面輪,每個所述傳導腔內底面均設有右側上側與所述第一錐面輪左側下側齒合連接的第二錐面輪,左側所述導滑腔下側的所述基架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滑腔,所述滑腔左側延展段位于左側所述傳導腔下側位置,所述滑腔右側延展段位于右側所述傳導腔下側位置,所述滑腔內頂部中端位置設有滑槽,所述滑腔內設有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塊頂部中端位置固定設置有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三滑塊,所述第三滑塊頂部延展段伸進所述滑槽內且平滑配合連接,所述滑槽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且與所述第三滑塊螺線紋配合連接的第二螺桿,所述第二滑塊左右兩側頂部固定設有支承桿,所述滑腔內的所述第三滑塊內設有第一電動機,所述第一電動機左右兩側均配合連接有旋軸,所述支承柱底部與所述基架頂部固定連接,所述支承柱右側面內設有第二電動機,所述基架上頂面右側邊緣處設置有緊急按鈕,所述緊急按鈕與所述第二電動機電力連接,所述第一電動機外表面設置有降溫緩震裝置。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電動機右側配合連接有伸出所述支承柱右側面外的第一卡緊件,所述第一卡緊件相對的所述調試柱左側面內回旋配合連接第二卡緊件。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每個所述導滑槽右側內壁內均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右側內壁固定設置有向左側延展設置的導滑桿,所述導滑桿左側延展段伸進所述導滑槽內且與所述導滑槽左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調試柱底部穿過所述導滑槽后伸進所述過槽內,所述導滑槽內的所述調試柱與所述導滑桿平滑配合連接,所述調試柱右側的所述導滑桿外表面設有彈性件。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每個所述第一螺桿左側延展段分別穿透每個所述導滑腔左側內壁且回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桿左側尾端伸進所述傳導腔內且與所述第一錐面輪右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桿右側與所述傳導腔右側內壁回旋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螺桿左側與所述滑槽左側內壁回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桿右側與第三電動機配合連接,所述第三電動機外表面設置于所述滑槽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左側所述傳導腔下側的所述滑腔內頂部與右側所述傳導腔下側的所述滑腔內頂部均回旋配合連接有第三錐面輪,每個所述第三錐面輪與所述第二錐面輪均固定設有傳導軸,左右兩側所述傳導軸分別穿透左右兩側所述傳導腔與所述滑腔之間的所述基架內壁體且回旋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左側所述旋軸左側尾端與左側所述支承桿回旋配合連接,右側所述旋軸右側尾端與右側所述支承桿回旋配合連接,左右兩側的所述旋軸離開所述第一電動機一側均固定設有第四錐面輪。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滑腔左右兩側內壁分別固定設有第一觸碰感應器和第二觸碰感應器,所述第一觸碰感應器與所述第二滑塊左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觸碰感應器與所述第二滑塊右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一觸碰感應器與左側所述卷電纜裝置內的所述第二電動機電力連接,所述第二觸碰感應器與右側所述卷電纜裝置內的所述第二電動機電力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降溫緩震裝置包括降溫片和緩震墊,所述降溫片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動機左右兩側面,所述降溫片上設置有旋軸過槽,所述緩震墊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動機的上下兩側并與所述第三滑塊相連接,通過設置所述降溫緩震裝置能加快所述第一電動機降溫,減少所述第一電動機工作產生的震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滑腔內頂部中端位置設滑槽,滑腔內設第二滑塊,第二滑塊頂部中端位置固定設置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三滑塊,第三滑塊頂部延展段伸進滑槽內且平滑配合連接,滑槽內設左右延展設置且與第三滑塊螺線紋配合連接的第二螺桿,第二滑塊左右兩側頂部固定設支承桿,滑腔內的第三滑塊內設第一電動機,第一電動機左右兩側均配合連接旋軸,從而實現左右輪換帶動控制,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實現自動控制拆裝工作。
2.通過每個導滑槽右側內壁內均設凹槽,凹槽右側內壁固定設置向左側延展設置的導滑桿,導滑桿左側延展段伸進導滑槽內且與導滑槽左側內壁固定連接,調試柱底部穿過導滑槽后伸進過槽內,導滑槽內的調試柱與導滑桿平滑配合連接,調試柱右側的導滑桿外表面設彈性件,從而實現調試柱的左右定向滑工作,實現對卷盤的快速設置和拆卸工作,同時實現自動復位設置工作,提高拆裝速度。
3.通過滑腔左右兩側內壁分別固定設第一觸碰感應器和第二觸碰感應器,第一觸碰感應器與第二滑塊左側面相對設置,第二觸碰感應器與第二滑塊右側面相對設置,第一觸碰感應器與左側卷電纜裝置內的第二電動機電力連接,第二觸碰感應器與右側卷電纜裝置內的第二電動機電力連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
4.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提高安全性,通過調試柱的左右移動能實現卷盤的快速設置和拆卸,同時通過彈性件實現自動復位設置工作,提高設置速度,能實現自動控制輪換工作,減少設備投入降低制造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設備;
圖2為本發明的左側第四錐面輪與左側第三錐面輪齒合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左側過槽內的凸緣塊與左側卷電纜裝置內的調試柱相抵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左側卷電纜裝置內的調試柱移動到左側導滑槽內的最右側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右側第四錐面輪與右側第三錐面輪齒合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右側過槽內的凸緣塊與右側卷電纜裝置內的調試柱相抵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右側卷電纜裝置內的調試柱移動到右側導滑槽內的最右側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設備的俯視圖;
圖9為本發明的第一電動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9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設備,包括基架5以及設置在所述基架5頂部且左右相稱設置的卷電纜裝置6,每個所述卷電纜裝置6包括設置在左側的支承柱61、設置在右側的調試柱63以及設置在所述支承柱61與所述調試柱63之間的卷盤7,所述基架5內左右相稱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導滑腔54,每個所述導滑腔54頂部均相通設有沿所述導滑腔54頂部左右兩側延展設置的過槽53,每個所述過槽53右側延展段頂部相通設有導滑槽51,所述導滑腔54內平滑配合連接有第一滑塊542,所述第一滑塊542頂部左側設有伸進所述過槽53內的凸緣塊531,所述第一滑塊542內螺線紋配合連接有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一螺桿541,每個所述導滑腔54左側的所述基架5內均設有傳導腔55,每個所述傳導腔55右側內壁上回旋配合連接第一錐面輪551,每個所述傳導腔55內底面均設有右側上側與所述第一錐面輪551左側下側齒合連接的第二錐面輪552,左側所述導滑腔54下側的所述基架5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滑腔56,所述滑腔56左側延展段位于左側所述傳導腔55下側位置,所述滑腔56右側延展段位于右側所述傳導腔55下側位置,所述滑腔56內頂部中端位置設有滑槽57,所述滑腔56內設有第二滑塊562,所述第二滑塊562頂部中端位置固定設置有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三滑塊563,所述第三滑塊563頂部延展段伸進所述滑槽57內且平滑配合連接,所述滑槽57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且與所述第三滑塊563螺線紋配合連接的第二螺桿571,所述第二滑塊562左右兩側頂部固定設有支承桿5621,所述滑腔56內的所述第三滑塊563內設有第一電動機5631,所述第一電動機5631左右兩側均配合連接有旋軸566,所述支承柱61底部與所述基架5頂部固定連接,所述支承柱61右側面內設有第二電動機62,所述基架5上頂面右側邊緣處設置有緊急按鈕501,所述緊急按鈕501與所述第二電動機62電力連接,按下所述緊急按鈕501即可使所述第二電動機62停止運轉,防止意外事故發生,所述第一電動機5631外表面設置有降溫緩震裝置。
其中,所述第二電動機62右側配合連接有伸出所述支承柱61右側面外的第一卡緊件64,所述第一卡緊件64相對的所述調試柱63左側面內回旋配合連接第二卡緊件65,從而實現卷盤7的固定連接。
其中,每個所述導滑槽51右側內壁內均設有凹槽52,所述凹槽52右側內壁固定設置有向左側延展設置的導滑桿510,所述導滑桿510左側延展段伸進所述導滑槽51內且與所述導滑槽51左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調試柱63底部穿過所述導滑槽51后伸進所述過槽53內,所述導滑槽51內的所述調試柱63與所述導滑桿510平滑配合連接,所述調試柱63右側的所述導滑桿510外表面設有彈性件511,從而實現調試柱63的左右定向滑工作,實現對卷盤7的快速設置和拆卸工作,提高拆裝速度。
其中,每個所述第一螺桿541左側延展段分別穿透每個所述導滑腔54左側內壁且回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桿541左側尾端伸進所述傳導腔55內且與所述第一錐面輪551右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桿541右側與所述傳導腔55右側內壁回旋配合連接,從而實現第三錐面輪561對第一螺桿541的傳導控制工作。
其中,所述第二螺桿571左側與所述滑槽57左側內壁回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桿571右側與第三電動機572配合連接,所述第三電動機572外表面設置于所述滑槽57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左右輪換調整,實現對左右兩側的卷電纜裝置6輪換調整控制。
其中,左側所述傳導腔55下側的所述滑腔56內頂部與右側所述傳導腔55下側的所述滑腔56內頂部均回旋配合連接有第三錐面輪561,每個所述第三錐面輪561與所述第二錐面輪552均固定設有傳導軸553,左右兩側所述傳導軸553分別穿透左右兩側所述傳導腔55與所述滑腔56之間的所述基架5內壁體且回旋配合連接。
其中,左側所述旋軸566左側尾端與左側所述支承桿5621回旋配合連接,右側所述旋軸566右側尾端與右側所述支承桿5621回旋配合連接,左右兩側的所述旋軸566離開所述第一電動機5631一側均固定設有第四錐面輪5661,從而實現第一電動機5631對第一螺桿541的傳導控制工作,減少設備投入,降低生產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其中,所述滑腔56左右兩側內壁分別固定設有第一觸碰感應器564和第二觸碰感應器565,所述第一觸碰感應器564與所述第二滑塊562左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觸碰感應器565與所述第二滑塊562右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一觸碰感應器564與左側所述卷電纜裝置6內的所述第二電動機62電力連接,所述第二觸碰感應器565與右側所述卷電纜裝置6內的所述第二電動機62電力連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
其中,所述降溫緩震裝置包括降溫片56321和緩震墊56311,所述降溫片56321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動機5631左右兩側面,所述降溫片56321上設置有旋軸過槽5661,所述緩震墊56311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動機5631的上下兩側并與所述第三滑塊563相連接,通過設置所述降溫緩震裝置能加快所述第一電動機5631降溫,減少所述第一電動機5631工作產生的震動。
初始狀態時,第三滑塊563位于滑槽57內的中端位置,同時由第三滑塊563帶動第二滑塊562位于滑腔56內的中端位置,此時,第二滑塊562左側與第一觸碰感應器564以及第二滑塊562右側與第二觸碰感應器565均保持一定距離且距離相等,同時,每個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均位于導滑腔54內的最左側位置,此時,左右兩側的第一滑塊542分別帶動左右兩側的凸緣塊531分別位于左右兩側過槽53內的最左側位置,同時,左右兩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調試柱63均受到彈性件511的頂壓力,使左右兩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調試柱63分別位于左右兩側導滑槽51內的最左側位置。
當需要拆裝更換左側卷電纜裝置6時,首先通過第三電動機572帶動第二螺桿571回旋,進而由第二螺桿571帶動第三滑塊563逐漸沿滑槽57內的左側方向移動,同時,由第三滑塊563帶動第二滑塊562逐漸沿滑腔56內的左側方向滑,直至如圖2所示第三滑塊563移動到滑槽57內的最左側位置,同時,由第三滑塊563帶動第二滑塊562左側面與第一觸碰感應器564相抵接,此時,由第一觸碰感應器564發送信號并控制左側卷電纜裝置6內第二電動機62停止回旋,同時,左側旋軸566上的第四錐面輪5661與滑腔56內左側的第三錐面輪561齒合連接,此時,第二滑塊562右側面最大程度離開第二觸碰感應器565,同時,右側旋軸566上的第四錐面輪5661最大程度離開滑腔56內右側的第三錐面輪561,然后控制第三電動機572停止回旋,此時,通過第一電動機5631帶動兩側旋軸566回旋,由于左側旋軸566上的第四錐面輪5661與滑腔56內左側的第三錐面輪561齒合連接,進而由左側旋軸566上的第四錐面輪5661帶動滑腔56內左側的第三錐面輪561回旋,由滑腔56內左側的第三錐面輪561帶動左側的第三錐面輪561頂部的傳導軸553回旋,進而由左側的傳導軸553帶動左側傳導腔55內的第二錐面輪552回旋,由于第二錐面輪552與第一錐面輪551齒合連接,進而由左側傳導腔55內的第一錐面輪551帶動左側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逐漸沿左側導滑腔54內的右側方向移動,同時由左側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帶動左側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頂部的凸緣塊531逐漸沿左側過槽53內的右側方向移動,直至如圖3所示使左側過槽53內的凸緣塊531與左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調試柱63底部段的左側面相抵接,此時繼續控制第一電動機5631帶動兩側旋軸566回旋,由左側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頂部的凸緣塊531帶動左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調試柱63克服彈性件511逐漸沿左側導滑槽51內的導滑桿510右側方向移動,直至如圖4所示左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調試柱63移動到左側導滑槽51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從而實現左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卷盤7的拆裝工作;
當需要拆裝更換右側卷電纜裝置6時,首先通過第三電動機572帶動第二螺桿571反向回旋,進而由第二螺桿571帶動第三滑塊563逐漸沿滑槽57內的右側方向移動,同時,由第三滑塊563帶動第二滑塊562逐漸沿滑腔56內的右側方向滑,直至如圖5所示第三滑塊563移動到滑槽57內的最右側位置,同時,由第三滑塊563帶動第二滑塊562右側面與第二觸碰感應器565相抵接,此時,由第二觸碰感應器565發送信號并控制右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第二電動機62停止回旋,同時,右側旋軸566上的第四錐面輪5661與滑腔56內右側的第三錐面輪561齒合連接,此時,第二滑塊562左側面最大程度離開第一觸碰感應器564,同時,左側旋軸566上的第四錐面輪5661最大程度離開滑腔56內左側的第三錐面輪561,然后控制第三電動機572停止回旋,此時,通過第一電動機5631帶動兩側旋軸566回旋,由于右側旋軸566上的第四錐面輪5661與滑腔56內右側的第三錐面輪561齒合連接,進而由右側旋軸566上的第四錐面輪5661帶動滑腔56內右側的第三錐面輪561回旋,由滑腔56內右側的第三錐面輪561帶動右側的第三錐面輪561頂部的傳導軸553回旋,進而由右側的傳導軸553帶動右側傳導腔55內的第二錐面輪552回旋,由于第二錐面輪552與第一錐面輪551齒合連接,進而由右側傳導腔55內的第一錐面輪551帶動右側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逐漸沿右側導滑腔54內的右側方向移動,同時由右側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帶動右側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頂部的凸緣塊531逐漸沿右側過槽53內的右側方向移動,直至如圖6所示使右側過槽53內的凸緣塊531與右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調試柱63底部段的左側面相抵接,此時繼續控制第一電動機5631帶動兩側旋軸566回旋,由右側導滑腔54內的第一滑塊542頂部的凸緣塊531帶動右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調試柱63克服彈性件511逐漸沿右側導滑槽51內的導滑桿510右側方向移動,直至如圖7所示右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調試柱63移動到右側導滑槽51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從而實現右側卷電纜裝置6內的卷盤7的拆裝工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滑腔內頂部中端位置設滑槽,滑腔內設第二滑塊,第二滑塊頂部中端位置固定設置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三滑塊,第三滑塊頂部延展段伸進滑槽內且平滑配合連接,滑槽內設左右延展設置且與第三滑塊螺線紋配合連接的第二螺桿,第二滑塊左右兩側頂部固定設支承桿,滑腔內的第三滑塊內設第一電動機,第一電動機左右兩側均配合連接旋軸,從而實現左右輪換帶動控制,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實現自動控制拆裝工作。
2.通過每個導滑槽右側內壁內均設凹槽,凹槽右側內壁固定設置向左側延展設置的導滑桿,導滑桿左側延展段伸進導滑槽內且與導滑槽左側內壁固定連接,調試柱底部穿過導滑槽后伸進過槽內,導滑槽內的調試柱與導滑桿平滑配合連接,調試柱右側的導滑桿外表面設彈性件,從而實現調試柱的左右定向滑工作,實現對卷盤的快速設置和拆卸工作,同時實現自動復位設置工作,提高拆裝速度。
3.通過滑腔左右兩側內壁分別固定設第一觸碰感應器和第二觸碰感應器,第一觸碰感應器與第二滑塊左側面相對設置,第二觸碰感應器與第二滑塊右側面相對設置,第一觸碰感應器與左側卷電纜裝置內的第二電動機電力連接,第二觸碰感應器與右側卷電纜裝置內的第二電動機電力連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
4.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提高安全性,通過調試柱的左右移動能實現卷盤的快速設置和拆卸,同時通過彈性件實現自動復位設置工作,提高設置速度,能實現自動控制輪換工作,減少設備投入降低制造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