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升降系統,特別是一種依靠汽車自身動力和重力分別完成升降上升和下降、不需要電力驅動升降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城市的交通和停車問題,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困擾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城市交通和停車需求,正成為城市建設發展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
目前的城市交通和立體停車系統的汽車升降設備存在諸多弊端,諸如占用空間大、電力消耗大,有人值守,故障率高和存取車時間長等等,已經極大地制約了城市交通和立體停車的繼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占用空間小、無需電力驅動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具有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且使用方便的特點。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包括依次設置的上升裝置、平臺以及下降裝置,所述的上升裝置和下降裝置均非電力驅動;所述的上升裝置包括上升側載車板,該上升側載車板上安裝有至少兩個同步運行的上升側液壓缸;在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上靠近平臺的一端設置有上升側擋車輥和摩擦驅動滾筒,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和摩擦驅動滾筒均與汽車驅動輪傳動配合,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為可自由旋轉的滾筒;還包括有上升側液壓油箱和液壓泵,所述的液壓泵固定安裝在上升側載車板上,與所述的摩擦驅動滾筒同軸連接配合;所述的上升側液壓油箱通過油管分別與液壓泵和上升側液壓缸相連;所述的上升裝置和下降裝置均可以采用液壓立柱式結構或液壓剪刀叉式結構。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與平臺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同上升側擋車輥配合的上升側擋車輥行程開關;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的高度小于汽車車身最小離地間隙。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上設置有同上升側液壓缸配合的上升側泄壓閥開關。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上升側液壓缸和上升側液壓油箱之間設置有上升側泄壓閥;還包括有上升側單向閥和分流閥,所述的液壓泵、上升側單向閥以及分流閥依次連接在上升側液壓油箱和上升側液壓缸之間。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下降裝置包括下降側載車板、下降側液壓缸以及下降側液壓油箱;所述下降側載車板上安裝有至少兩個同步運行的下降側液壓缸;在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上遠離平臺的一端設置有下降側擋車輥和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與汽車驅動輪配合,所述的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與汽車驅動輪的底部配合;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上還安裝有自動上升復位裝置。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自動上升復位裝置包括支撐架,在該支撐頂部設置有定滑輪,在所述的定滑輪上配合有繩帶,該繩帶的一端與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連接,另一端連接有配重塊;所述的配重塊的重量大于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及其上面安裝物體的重量,小于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和汽車的重量之和。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下降側液壓油箱和下降側液壓缸之間設置有單向閥;還包括有集流閥和下降側泄壓閥;所述的下降側液壓缸通過油管依次與所述的集流閥、下降側泄壓閥以及下降側油箱連接。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上設置有下降側擋車輥,并在下降側載車板的底部設置有控制下降側擋車輥下降的下降側擋車輥行程開關;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的高度小于汽車車身最小離地間隙,并且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可自由轉動。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上靠近下降側擋車輥的內側設置有與下降側泄壓閥連接的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平臺包括建筑平臺、停車樓、地面、道路、橋梁以及立交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包括平臺、非電力驅動的上升裝置和下降裝置。上升時,上升裝置充分利用汽車的自身動力條件,驅動上升側載車板和汽車上升;下降時,下降裝置通過汽車的自身重力條件下降,使得全程無需電力驅動,降低了能耗。汽車駛入上升側載車板,驅動輪被上升側擋車輥阻擋,帶動摩擦驅動滾筒和液壓泵轉動,依靠液壓力由上升側液壓缸驅動上升側載車板和汽車上升到平臺,觸動擋車輥降下,汽車駛離載車板;平臺上的汽車駛入下降側載車板時,依靠自身重力由液壓缸驅動汽車下降,到達地面后汽車駛離下降裝置;全程無需電力驅動,具有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且使用方便的特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的下降裝置的液壓驅動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的上升裝置的液壓驅動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的一種剪刀叉式升降結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的一種立柱式升降結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中,1—平臺;2—上升側液壓缸;3—上升側載車板;4—上升側液壓油箱;5—液壓泵;6—摩擦驅動滾筒;7—上升側擋車輥;8—下降側液壓缸;9—下降側液壓油箱;10—下降側載車板;11—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12—下降側擋車輥;13—配重塊;14—定滑輪;15—集流閥;16—下降側泄壓閥;17—單向閥;18—上升側泄壓閥;19—分流閥;20—上升側單向閥;21—上升側泄壓閥開關;22—上升側擋車輥行程開關;23—剪刀型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面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所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5所示,本發明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包括依次設置的上升裝置、平臺1以及下降裝置,所述的上升裝置和下降裝置均非電力驅動;所述的上升裝置包括上升側載車板3,該上升側載車板3上安裝有至少兩個同步運行的上升側液壓缸2;在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3上靠近平臺1的一端設置有上升側擋車輥7和摩擦驅動滾筒6,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7和摩擦驅動滾筒6均與汽車驅動輪傳動配合,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7為可自由旋轉的滾筒;還包括有上升側液壓油箱4和液壓泵5,所述的液壓泵5固定安裝在上升側載車板3上,與所述的摩擦驅動滾筒6同軸連接配合;所述的上升側液壓油箱4通過油管分別與液壓泵5和上升側液壓缸2相連;所述的上升裝置和下降裝置均可以采用液壓立柱式結構或液壓剪刀叉式結構。
本發明的無電力汽車自行走升降系統,包括平臺1、非電力驅動的上升裝置和下降裝置。上升時,上升裝置充分利用汽車的自身動力條件,驅動上升側載車板3和汽車上升;下降時,下降裝置通過汽車的自身重力條件下降,使得全程無需電力驅動,降低了能耗。汽車駛入上升側載車板3,驅動輪被上升側擋車輥7阻擋,帶動摩擦驅動滾筒6和液壓泵5轉動,依靠液壓力由上升側液壓缸2驅動上升側載車板3和汽車上升到平臺1,觸動上升側擋車輥7降下,汽車駛離上升側載車板3;平臺1上的汽車駛入下降側載車板10時,依靠自身重力由下降側液壓缸8驅動汽車下降,到達地面后汽車駛離下降裝置;全程無需電力驅動,具有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且使用方便的特點。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3與平臺1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同上升側擋車輥7配合的上升側擋車輥行程開關22;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7的高度小于汽車車身最小離地間隙。這樣設置以后,當上升側擋車輥行程開關22接觸到平臺1的時候,上升側擋車輥7就能夠自動地下降,汽車能夠自行駛離上升側載車板3,無需人工操作,使用相當方便。
實施例3:
如圖1所示,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3上設置有同上升側液壓缸2配合的上升側泄壓閥開關21,這樣設計以后,汽車開到平臺1上以后,觸控到上升側泄壓閥開關21,液壓自動泄壓,上升側載車板3自動慢慢下降到地面,供下一輛車使用,相當方便。
實施例4:
如圖3所示,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上升側液壓缸2和上升側液壓油箱4之間設置有上升側泄壓閥18;還包括有上升側單向閥20和分流閥19,所述的液壓泵5、上升側單向閥20以及分流閥19依次連接在上升側液壓油箱4和上升側液壓缸2之間。
實施例5:
如圖1所示,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下降裝置包括下降側載車板10、下降側液壓缸8以及下降側液壓油箱9;所述下降側載車板10上安裝有至少兩個同步運行的下降側液壓缸8;在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上遠離平臺的一端設置有下降側擋車輥12和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11;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12與汽車驅動輪配合,所述的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11與汽車驅動輪的底部配合;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上還安裝有自動上升復位裝置。
這樣設計以后,當平臺1上的汽車駛入下降側載車板10時,汽車驅動輪被下降側擋車輥12阻擋,壓下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11,依靠自身重力由下降側液壓缸8驅動下降側載車板10和汽車下降,到達地面后,使下降側擋車輥12降到下降側載車板10上平面以下,汽車駛離下降側載車板10,上升復位裝置作用,使得下降側載車板10復位,等候下一輛汽車駛入。
實施例6:
如圖1所示,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自動上升復位裝置包括支撐架,在該支撐頂部設置有定滑輪14,在所述的定滑輪14上配合有繩帶,該繩帶的一端與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連接,另一端連接有配重塊13;所述的配重塊13的重量大于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及其上面安裝物體的重量,小于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和汽車的重量之和。
當汽車開走后配重塊13下降,帶動下降側載車板10重新上升到初始位置,等待汽車駛入。
實施例7:
如圖2所示,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下降側液壓油箱9和下降側液壓缸8之間設置有單向閥17;還包括有集流閥15和下降側泄壓閥16;所述的下降側液壓缸8通過油管依次與所述的集流閥15、下降側泄壓閥16以及下降側油箱9連接。
實施例8:
如圖1所示,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上設置有下降側擋車輥12,并在下降側載車板10的底部設置有控制下降側擋車輥12下降的下降側擋車輥行程開關;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12的高度小于汽車車身最小離地間隙,并且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12可自由轉動。這樣設計以后,當下降側載車板10著地的時候,下降側擋車輥行程開關觸發,使得下降側擋車輥12自動下降,方便汽車開出。
實施例9:
如圖1、圖2所示,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
在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上靠近下降側擋車輥12的內側設置有與下降側泄壓閥16連接的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11。當汽車開上下降側載車板10,并壓到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11的時候,啟動下降側泄壓閥16,使得下降側載車板10自動平緩下降,使用相當方便。
實施例10:
作為優選的,為更好地實現本發明,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的平臺1包括建筑平臺、停車樓、地面、道路、橋梁以及立交橋。
實施例11:
如圖1-5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7的高度小于汽車車身最小離地間隙,并且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7為可自由轉動的滾筒,所述上升側擋車輥7的安裝支架可在上升側載車板3觸發上升側擋車輥行程開關22后,自動降落到所述上升側載車板3平面以下;所述摩擦驅動滾筒6的軸與液壓泵5的動力軸相連接。所述摩擦驅動滾筒6與上升側擋車輥7的距離小于汽車驅動輪的直徑。汽車自行駛上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3,汽車驅動輪被所述上升側擋車輥7阻擋,并產生相對滾動,汽車停止向前運動。同時,依舊旋轉的汽車驅動輪帶動所述摩擦驅動滾筒6旋轉;所述的摩擦驅動滾筒6再帶動所述液壓泵5旋轉工作,將所述的上升側液壓油箱4的液壓油經所述分流閥19打入到各所述的上升側液壓缸2,推動所述上升側載車板3和汽車上升;上升到上限位時,觸動上升側擋車輥行程開關22,使所述上升側擋車輥7放下,汽車駛上所述的平臺1。當汽車駛上所述的平臺1后,觸動所述的上升側泄壓閥開關21,使上升側泄壓閥18打開,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依靠自身重力,將所述上升側液壓缸2的油液,經打開的所述泄壓閥18,回流到所述上升側液壓油箱4,所述的上升側載車板自動下降,降到地面將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7頂起到擋車位置,等待下一輛汽車駛入。
所述的配重塊13的重量大于所述下降側載車板10及其上面安裝物體的重量,小于所述下降側載車板10和汽車的重量之和;所述的配重塊13通過繩帶經所述滑輪14與所述下降側載車板10相連接。
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12的高度小于汽車車身最小離地間隙,并且所述的上升側擋車輥12為可自由轉動的滾筒。當所述的平臺1上的汽車,自行駛入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后,汽車輪被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12阻擋,汽車停止。同時,汽車輪壓下所述的下降側泄壓閥控制板11,所述的下降側泄壓閥16被打開。在汽車和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的重力作用下,所述下降側液壓缸8內的液壓油,經由所述的集流閥15、所述的下降側泄壓閥16,平緩流回到所述的下降側液壓油箱9,汽車和所述下降側載車板10平緩下降到底層,接觸地面后將所述的下降側擋車輥12壓入所述下降側載車板10平面以下,汽車駛離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之后,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被所述的配重塊13拉向所述的平臺1。在所述的配重塊13的拉力作用下,所述的下降側液壓缸8形成負壓,所述的下降側液壓油箱9內的油液經所述的單向閥17被壓入所述的下降側液壓缸8內。所述下降側擋車輥12,在離開地面后,在彈簧力或其他方式的力的作用下恢復到擋車位置。所述的下降側載車板10上升到所述的平臺1,等待下一輛汽車進入。
值得注意的是,如圖4-5所示,所述的上升裝置和下降裝置可以采用液壓立柱式結構或液壓剪刀叉式結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