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升降裝置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移動調節的升降設備。
背景技術:
常用的升降機主要是指折臂液壓升降機和剪叉機械結構升降臺,其中剪叉機械結構升降臺的起升有較高的穩定性,而且寬大的作業平臺和較高的承載能力,使高空作業范圍更大、并適合多人同時作業,剪叉機械結構升降臺使高空作業效率更高,安全更保障,移動和收納方便,近年來發展迅速。
一般剪叉機械結構的升降機的底部都采用了一個固定的支撐平臺,支撐平臺包括固定的、車輪移動的或者車載式的,工作之前,首先要把支撐平臺進行固定,待位置水平固定后再升高作業,但部分施工地面的狀況復雜,設備難以移動到指定位置,而且施工地面并不平整,水平調整困難,穩定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移動調節的升降設備,提升設備移動和水平調整的便利性,使得操作更加安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移動調節的升降設備,包括:剪叉升降架、移動平臺和升降平臺,所述剪叉升降架設置在移動平臺上,所述升降平臺設置在剪叉升降架的頂部,所述移動平臺底部設置有數根指向下方的支撐柱,所述支撐柱底部分別設置有滾輪,所述支撐柱一側分別垂直設置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末端鉸接設置有指向下方的支撐液壓缸,所述移動平臺底部設置有數根分別與支撐柱一一對應的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底部分別鉸接設置有與支撐液壓缸一側鉸接的調節液壓缸,所述移動平臺上設置有液壓油箱和液壓泵,所述液壓泵設置在液壓油箱上,所述調節液壓缸和支撐液壓缸分別與液壓泵之間采用輸油管相連接。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液壓缸底部分別鉸接設置有三角墊塊。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剪叉升降架包括數個升降液壓缸,所述升降液壓缸與液壓泵之間采用軟管相連接。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輸油管和軟管上分別設置有電磁閥。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移動平臺一側設置有水平觀測儀。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移動平臺與升降平臺相平行。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指出的一種移動調節的升降設備,利用滾輪的轉動,方便移動平臺的移動便利性,操作靈活,利用支撐液壓缸的伸縮,使得三角墊塊觸地,支撐起移動平臺,同時利用調節液壓缸的伸縮來改變支撐液壓缸的角度,適應地面的凹凸不平,避開障礙物,快速進行施工,提升剪叉升降架施工時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發明一種移動調節的升降設備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實施例包括:
一種移動調節的升降設備,包括:剪叉升降架2、移動平臺3和升降平臺1,所述剪叉升降架2設置在移動平臺3上,所述升降平臺1設置在剪叉升降架2的頂部,所述移動平臺3與升降平臺1相平行,利用剪叉升降架2來改變升降平臺1的高度位置。
所述移動平臺3底部設置有數根指向下方的支撐柱4,所述支撐柱4底部分別設置有滾輪5,利用滾輪5的轉動,方便移動平臺3的移動便利性,操作輕松,而且靈活。
所述支撐柱4一側分別垂直設置有第一固定座10,所述第一固定座10末端鉸接設置有指向下方的支撐液壓缸9,所述支撐液壓缸9底部分別鉸接設置有三角墊塊8。利用支撐液壓缸9的伸縮,使得三角墊塊8觸地,支撐起移動平臺3,三角墊塊8對地面的適用性好。
所述移動平臺3底部設置有數根分別與支撐柱4一一對應的第二固定座6,所述第二固定座6底部分別鉸接設置有與支撐液壓缸9一側鉸接的調節液壓缸7,利用調節液壓缸7的伸縮來改變支撐液壓缸9的角度,適應地面的凹凸不平,避開障礙物,快速進行施工。
所述移動平臺3上設置有液壓油箱11和液壓泵12,所述液壓泵12設置在液壓油箱11上,所述調節液壓缸7和支撐液壓缸9分別與液壓泵12之間采用輸油管相連接,液壓泵12為調節液壓缸7和支撐液壓缸9提供動力。
所述剪叉升降架2包括數個升降液壓缸13,所述升降液壓缸13與液壓泵12之間采用軟管相連接,所述輸油管和軟管上分別設置有電磁閥,控制靈活,操作方便。
所述移動平臺3一側設置有水平觀測儀14,在移動平臺3進行調節時,利用水平觀測儀14進行水平的判斷,提升操作的便利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指出的一種移動調節的升降設備,位置移動方便,水平調節靈活,對地面狀況的適應性好,結構穩定性高,提升了升降平臺1在剪叉升降架2驅動下升降施工的穩定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