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保溫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新型保溫箱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物質保溫效果也隨之看重,現如今保溫箱的應用非常廣泛,保溫箱用以儲存各種物品,現有的其中一些保溫箱一般設計結構簡單,保溫時間不長,當有些物品需要長時間保溫時,需要用特定的保溫箱用以保溫,而這些特定的保溫箱一般價格昂貴,使用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保溫箱裝置,其能夠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新型保溫箱裝置,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設有多組平行安裝的隔開板,每個所述隔開板上方均設有保溫裝置以及滑移配合連接的保溫間,在所述保溫間的內側壁端貼合設置有保溫棉,所述保溫棉用以加強保溫間的保溫性,所述保溫裝置與所述保溫間之間設有冷熱氣流動區,所述保溫裝置左側設有前后設置的前冷送管以及后熱送管,所述保溫裝置內設有把控區,所述把控區兩側對等設有第一滑移槽和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左右側壁對等設有與所述前冷送管聯通的前熱送孔,所述第二滑移槽左右側壁對等設有與所述后熱送管聯通的后熱送孔,所述第一滑移槽內滑移連接有第一滑移塊,所述第二滑移槽內滑移連接有第二滑移塊,所述第一滑移塊上設有用以與所述前熱送孔配合連接的第一通連孔,所述第二滑移塊上設有用以與所述后熱送管配合連接的第二通連孔,所述第一滑移塊接近所述把控區一側設有探入所述把控區內的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部上方設有第一斜突面端,所述第二滑移塊接近所述把控區一側設有探入所述把控區內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下方設有第二斜突面端,所述把控區內部中部處設有的螺形桿,所述螺形桿上螺紋配合連接有把控塊,所述螺形桿底部轉動連接有馬達,所述把控塊兩側設有凸出塊,所述凸出塊上設有分別與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靠接的滾動輪,所述馬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降溫裝置,所述降溫裝置包括與所述馬達的外表面固接的降溫鐵片以及設置在所述降溫鐵片上的風鼓機。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風鼓機與所述降溫鐵片固接,所述降溫鐵片設置有三片以上,所述降溫鐵片均等設置在所述馬達的外表面上,所述降溫鐵片用以吸收并散發所述馬達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所述風鼓機出風用以將所述降溫鐵片吸收的熱量加速散發掉,以避免所述馬達在運行時因產生的熱量過高而損壞,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降溫鐵片設置有三片。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保溫間左側端面下方的所述隔開板上設有與所述保溫間相靠接的限行塊。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滑移槽和第二滑移槽相對側均與所述把控區聯通設置,所述第一滑移槽遠靠所述把控區一側設有第一彈力件,所述第二滑移槽遠靠所述把控區一側設有第二彈力件。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螺形桿兩側的所述把控塊內滑移配合連接導柱,所述導柱上下兩端分別與所述把控區頂端和底端固定連接,所述螺形桿頂端與所述把控區頂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馬達嵌入所述把控區下方的下壁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前熱送孔和后熱送孔右側與所述冷熱氣流動區聯通設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彈力件和第二彈力件,用以實現自動復位,從而實現可重復調節,通過螺形桿、把控塊、導柱和馬達,從而實現自動把控調節,減少人員勞動力,提高操作效率,且便于導向移動,通過單個保溫間相對應單獨設置保溫裝置和前冷送管、后熱送管連接,從而實現把控箱體內部溫度,提高保溫效果;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便捷,從而滿足了人們對于物品長時間保溫的需求。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保溫箱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保溫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打開后熱送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打開前冷送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把控區、第一滑移槽和第二滑移槽分布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保溫箱裝置左視圖;
圖7位本發明的一種新型保溫箱裝置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7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保溫箱裝置,包括箱體1,所述箱體1內設有多組平行安裝的隔開板2,每個所述隔開板2上方均設有保溫裝置4以及滑移配合連接的保溫間5,在所述保溫間5的內側壁端貼合設置有保溫棉6,所述保溫棉6用以加強保溫間5的保溫性,所述保溫裝置4與所述保溫間5之間設有冷熱氣流動區3,所述保溫裝置4左側設有前后設置的前冷送管12以及后熱送管11,所述保溫裝置4內設有把控區41,所述把控區41兩側對等設有第一滑移槽47和第二滑移槽42,所述第一滑移槽47左右側壁對等設有與所述前冷送管12聯通的前熱送孔472,所述第二滑移槽42左右側壁對等設有與所述后熱送管11聯通的后熱送孔422,所述第一滑移槽47內滑移連接有第一滑移塊44,所述第二滑移槽42內滑移連接有第二滑移塊43,所述第一滑移塊44上設有用以與所述前熱送孔472配合連接的第一通連孔441,所述第二滑移塊43上設有用以與所述后熱送管11配合連接的第二通連孔431,所述第一滑移塊44接近所述把控區41一側設有探入所述把控區41內的第一平面443,所述第一平面部443上方設有第一斜突面端442,所述第二滑移塊43接近所述把控區41一側設有探入所述把控區41內的第二平面433,所述第二平面433下方設有第二斜突面端432,所述把控區41內部中部處設有的螺形桿411,所述螺形桿411上螺紋配合連接有把控塊45,所述螺形桿411底部轉動連接有馬達46,所述把控塊45兩側設有凸出塊451,所述凸出塊451上設有分別與所述第一平面443和第二平面433相靠接的滾動輪452,所述馬達46的外表面上設置有降溫裝置,所述降溫裝置包括與所述馬達46的外表面固接的降溫鐵片71以及設置在所述降溫鐵片71上的風鼓機72。
其中,所述風鼓機72與所述降溫鐵片71固接,所述降溫鐵片71設置有三片以上,所述降溫鐵片71均等設置在所述馬達46的外表面上,所述降溫鐵片71用以吸收并散發所述馬達46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所述風鼓機72出風用以將所述降溫鐵片71吸收的熱量加速散發掉,以避免所述馬達46在運行時因產生的熱量過高而損壞,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降溫鐵片71設置有三片。
其中,所述保溫間5左側端面下方的所述隔開板2上設有與所述保溫間5相靠接的限行塊21,防止移動超程。
其中,所述第一滑移槽47和第二滑移槽42相對側均與所述把控區41聯通設置,所述第一滑移槽47遠靠所述把控區41一側設有第一彈力件471,所述第二滑移槽42遠靠所述把控區41一側設有第二彈力件421,用以實現自動復位,從而實現可重復調節。
其中,所述螺形桿411兩側的所述把控塊45內滑移配合連接導柱412,所述導柱412上下兩端分別與所述把控區41頂端和底端固定連接,所述螺形桿411頂端與所述把控區41頂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馬達46嵌入所述把控區41下方的下壁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把控調節,減少人員勞動力,提高操作效率。
其中,所述前熱送孔472和后熱送孔422右側與所述冷熱氣流動區3聯通設置,提高空氣均勻分布。
初始狀態時,把控塊45處于螺形桿411的中部處,此時,接近第一滑移塊44的滾動輪452與第一平面443之間通過第一彈力件471的作用力實現相靠接,接近第二滑移塊43的滾動輪452與第二平面433之間通過第二彈力件421的作用力實現相靠接,同時第一滑移塊44左右側壁與前熱送孔472為密閉接合連接,第二滑移塊43左右側壁與后熱送孔422為密閉接合連接。
需要制熱時,通過馬達46把控螺形桿411正轉,此時螺形桿411帶動把控塊45逐漸向上移動,同時帶動兩側滾動輪452逐漸向上移動,當接近第一滑移塊44的滾動輪452遠靠第一平面443并與第一斜突面端442相抵連接時,此時,第一滑移塊44克服第一彈力件471的作用力向第一彈力件471一側移動,同時接近第二滑移塊43的滾動輪452與第二平面433平行滾動連接,當把控塊45上端面與把控區41頂部相抵時,此時接近第一滑移塊44的滾動輪452與第一斜突面端442末端面相靠接,同時,第一通連孔441與前熱送孔472相重合連接,使得熱風通過前冷送管12,穿過前熱送孔472和第一通連孔441進入冷熱氣流動區3內完成制熱工作;;
需要制冷時,通過馬達46把控螺形桿411反轉,此時螺形桿411帶動把控塊45逐漸向下移動,同時帶動兩側滾動輪452逐漸向下移動,當接近第二滑移塊43的滾動輪452遠靠第二平面433并與第二斜突面端432相抵連接時,此時,第二滑移塊43克服第二彈力件421的作用力向第二彈力件471一側移動,同時接近第一滑移塊44的滾動輪452與第一平面443平行滾動連接,當把控塊45下端面與把控區41底部相抵時,此時接近第二滑移塊43的滾動輪452與第二斜突面端432末端面相靠接,同時,第二通連孔431與后熱送孔422相重合連接,使得冷風通過后熱送管11,穿過后熱送孔422和第二通連孔431進入冷熱氣流動區3內完成制冷工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彈力件和第二彈力件,用以實現自動復位,從而實現可重復調節,通過螺形桿、把控塊、導柱和馬達,從而實現自動把控調節,減少人員勞動力,提高操作效率,且便于導向移動,通過單個保溫間相對應單獨設置保溫裝置和前冷送管、后熱送管連接,從而實現把控箱體內部溫度,提高保溫效果;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便捷,從而滿足了人們對于物品長時間保溫的需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