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層疊剝離容器。
背景技術:
:已往,已知有通過隨著內容物的減少而內層從外層剝離并收縮來抑制空氣進入容器內部的層疊剝離容器(例如,專利文獻1~4)。這樣的層疊剝離容器具備由內層構成的內袋和由外層構成的外殼。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650175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91537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4-267727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3-35557號公報技術實現要素: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第1觀點)作為這樣的層疊剝離容器,有在內層設有evoh的層疊剝離容器。由于通過采用這樣的層結構,evoh層具有優異的氧阻隔性,能夠得到氧阻隔性優異的層疊剝離容器。然而,本發明人經過研究之后發現,根據用途,有時候能夠得到更高的氧阻隔性。本發明的第1觀點是鑒于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的,提供一種提高了氧阻隔性的層疊剝離容器。(第2觀點)在專利文獻2中,為了解決在排出內容物之后,外殼與內袋之間不能順利地導入外氣的問題,從設于口部的外氣導入孔朝向下方以中心角90度擴展的區域設有縱棱。專利文獻2的技術是以外氣導入孔形成于容器的口部做為前提,難以適用于在容器的容納部設置外氣導入孔的形式的層疊剝離容器。本發明的第2觀點是鑒于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的,提供一種在容器的容納部具有外氣導入孔的層疊剝離容器,能夠在該層疊剝離容器的外殼與內袋之間順利地導入外氣。(第3觀點)本發明人等在像專利文獻3這樣的層疊剝離容器的外周安裝收縮膜,發現排出內容物之后,有時候外殼無法順利地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本發明的第3觀點是鑒于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的,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該層疊剝離容器即使在容器主體上安裝有收縮膜的情況下,外殼的復原性也優異的層疊剝離容器。(第4觀點)另外,對于層疊剝離容器,通過內袋從外殼剝離而收縮,例如由于液態的內容物被倒出,根據內袋的收縮形態會產生液體積存的部位,會有難以用盡內袋內的內容物的問題。為了改善這樣的現象,設置多個將外殼與內袋粘合為帶狀的粘合帶等方法已被提出,但還不是最佳的方案。本發明的第4觀點是鑒于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的,以提供一種能夠確保用盡內容物的層疊剝離容器作為目的。擁有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以下說明解決上述第1~第4觀點的問題的手段。以下提示的第1~第4觀點的解決手段可以互相結合。(第1觀點)根據本發明的第1觀點,提供一種具備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著內容物的減少所述內袋收縮的容器主體的層疊剝離容器,構成所述內袋的內層從容器外面側依次具備外側層、粘合層、以及內側層,所述外側層包含evoh層,所述內側層的厚度為60~200μm且彎曲模量為250mpa以下,所述內側層的厚度/所述evoh層的厚度的值為1.1~5,所述內層整體的厚度為100~250μm。本發明人等為了提高氧阻隔性進行銳意檢討發現,藉由容納于容器的內容物中含有的水分透過內側層以及粘合層到達至evoh層,使evoh層的氧阻隔性下降。基于這樣的認識,為了解決氧阻隔性下降的問題,最初嘗試著使evoh層比已往更厚。然而,由于evoh層的剛性高,若使evoh層厚,則會出現因內層的剛性增大而內袋難以收縮的問題。接著,嘗試著使由低密度聚乙烯或者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等構成的內側層更厚,以使內容物中含有的水分難以到達evoh層。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也出現了因內層的剛性増大而內袋難以收縮的問題。鑒于這樣的情況,本發明人發現將內側層的厚度、內側層的彎曲模量、內側層與evoh層的厚度比、以及內層整體額厚度全部控制在特定的數值范圍內時,能夠有效地抑制內袋的收縮性的惡化且抑制氧阻隔性的下降,完成了本發明的第1觀點。應予說明,在本申請的說明書中,各層的厚度是指,在容器主體中壁厚最薄的部分的厚度。以下例示本發明的第1觀點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實施方式可以相互結合。優選所述內側層由低密度聚乙烯或者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構成。優選所述內側層為70~150μm且彎曲模量為200mpa以下,所述內側層的厚度/所述evoh層的厚度的值為1.5~4,所述內層整體的厚度為120~200μm。(第2觀點)根據本發明的第2觀點,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具備容器主體,所述容器主體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容納部和從所述容納部排出所述內容物的口部,并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著內容物的減少所述內袋從所述外殼剝離而收縮,所述外殼在所述容納部具備連通所述外殼與所述內袋之間的中部空間和所述容器主體的外部空間的外氣導入孔,以夾著所述外氣導入孔的方式設有槽狀肋。本發明人等在進行容器的容納部具有外氣導入孔的層疊剝離容器的開發時,發現了進行內容物的最初的排出之后,有時候外殼形狀難以復原的現象。并且,詳細研究了其原因之后發現,當內袋的剛性較大時內袋難以萎縮,結果導致閥部件被內袋按壓于外殼或者內袋密合于閥部件而堵住閥部件的通氣孔,而這是外氣難以順利地被導入到外殼與內袋之間的空間的原因。基于此發現,為了使內袋易于萎縮,進行了認真研究,發現通過以夾著外氣導入孔的方式設置槽狀肋,能夠使內袋變得易于萎縮,完成了本發明的第2觀點。以下例示本發明的第2觀點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實施方式可以相互結合。優選以從圓周方向的兩側夾著所述外氣導入孔的方式設置所述槽狀肋。優選所述槽狀肋具備第1槽狀肋和第2槽狀肋,該第1槽狀肋和第2槽狀肋設置為以在圓周方向上遠離所述外氣導入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口部傾斜延伸。優選第1槽狀肋和第2槽狀肋設置為在正面圖上的角度為30~100度。優選第1槽狀肋和第2槽狀肋以在正面圖上第1槽狀肋和第2槽狀肋的延長線的交點與所述外氣導入孔的中心之間的距離為5~35mm的位置的方式設置。優選所述外氣導入孔與所述槽狀肋設置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優選所述槽狀肋以弧狀包圍所述外氣導入孔的方式延伸。優選所述槽狀肋由以所述槽狀肋的圓周方向互相分離的多個槽部構成。優選所述槽狀肋具備從所述外氣導入孔遠離的方向互相分離設置的多個弧部。優選所述外氣導入孔形成于設置在所述容納部的閥部件安裝凹部,所述槽狀肋設置為夾著所述閥部件安裝凹部。優選所述槽狀肋的剖面為半圓形。(第3觀點)根據本發明的第3觀點,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具備容器主體、蓋部、筒狀的收縮膜,所述容器主體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容納部、從所述容納部排出所述內容物的口部,且所述容納部以及所述口部具備外層和內層,以隨著內容物的減少內袋收縮的方式構成,所述內袋由所述內層構成,所述蓋部安裝于所述口部,所述收縮膜設置為密合于所述容納部的外周,所述外殼在所述容納部具備外氣導入孔,所述外氣導入孔連通所述外殼與所述內袋之間的中部空間和外部空間,所述收縮膜設置為覆蓋所述外氣導入孔,且具有向所述外氣導入孔導入外氣的通氣孔。本發明人等對在安裝收縮膜的情況下外殼的復原性變差的原因進行研究之后發現,像專利文獻1那樣在容器主體的容納部設有外氣導入孔的層疊剝離容器中,若以在容納部的外周密合的方式安裝收縮膜,由于外氣導入孔被堵住,外殼與內袋之間的外氣無法順利地導入而外殼的復原性會惡化。本發明人等基于這樣的認識,發現通過在收縮膜設置用于向外氣導入孔導入外氣的通氣孔,即使在安裝了收縮膜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外殼的復原性的惡化,完成了本發明的第3觀點。以下例示本發明的第3觀點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實施方式可以相互結合。優選所述通氣孔設置為,與所述收縮膜相對于所述容器主體在圓周方向上的相對位置無關地向所述外氣導入孔導入外氣。優選所述通氣孔由沿著所述收縮膜的圓周方向設置的多個細孔構成。優選所述通氣孔由沿著所述收縮膜的軸方向設置的多個細孔構成。優選所述外氣導入孔設置于設在所述容納部的凹部內,所述收縮膜設置為覆蓋所述凹部。優選所述收縮膜設置為密合于所述容納部以及所述蓋部的外周。(第4觀點)根據本發明的第4觀點,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具備容器主體和閥部件,所述容器主體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著內容物的減少所述內袋收縮,所述閥部件調節所述外殼與所述內袋之間的中部空間和容器主體的外部空間之間的空氣的出入,所述容器主體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容納部、從所述容納部排出所述內容物的口部,所述口部組裝有蓋部,所述容器主體的底部形成有大致直線狀的割止部,在與所述割止部的一個端部的延長線交差的側壁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在側壁的高度方向上連續的1條粘合帶。在本發明的第4觀點的層疊剝離容器中,內袋通過割止部在底部以直線狀被支持,隨著內容物的排出,內袋以割止部為中心自兩側開始收縮。此時,由于粘合帶是以與割止部直交的方向形成,在結束排出之前,會殘留有沿著粘合帶的大致三角形的空間,這個會構成流路。從而,始終確保內容物的流路,通過傾斜層疊剝離容器使粘合帶位于下方,最后殘留的內容物通過所述流路迅速排出。根據本發明的第4觀點,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該層疊剝離容器不會發生由內袋的隨機收縮而產生的液體積存等,由于在沿著粘合帶結束排出之前形成一個直線狀的微小空間作為流路,能夠確保用盡內容物。優選所述蓋部以鉸接部的位置與所述粘合帶的形成位置成為大致180°相反側的方式組裝于口部。附圖說明(本發明的第1~第3觀點的實施方式的附圖)圖1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的結構,(a)是正面圖,(b)是立體圖。圖2是圖1(a)中的a-a剖面圖。圖3表示在圖1的容器主體3上安裝閥部件5,且表示將底密封突出部27彎折的狀態,是對應于圖1(a)中的b-b剖面的剖面圖。圖4是包含圖3的口部9的區域的放大圖。圖5(a)是閥部件5的立體圖,圖5(b)~圖5(c)是用于示意性地說明通過設置槽狀肋7c1、7c2在內袋14上形成扭折部14a而內袋14將閥部件5按壓于外殼12的力削弱的情況的剖面圖。圖6(a)~圖6(b)是為了示意性地說明在在現有技術中內袋14將閥部件5按壓于外殼12而發生的問題的剖面圖。圖7(a)~圖7(g)是表示槽狀肋的各種変形例的正面圖。圖8是包含圖3的底面29的區域的放大圖,圖8(a)表示底密封突出部27彎折前的狀態,圖8(b)表示底密封突出部27彎折后的狀態。圖9是表示內層13的層結構的剖面圖。圖10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的結構,圖10(a)是正面圖、圖10(b)是(a)中的區域a的放大圖。圖11表示在圖10的容器主體3上安裝有閥部件5的狀態下的,圖10(b)中的b-b剖面,圖11(a)表示在內側弧部7i的邊緣的內袋14上形成有扭折部14a的狀態,圖11(b)表示在外側弧部7j的邊緣的內袋14上形成有扭折部14a的狀態。圖12(a)表示在圖10的容器主體3上安裝有閥部件5的狀態下的,圖10(b)中的c-c剖面,圖12(b)~圖12(c)是表示凹部7a的底面與槽7b底面之間的角度的示意圖。圖12(b)表示槽7b上沒有屈曲部y的狀態,圖12(c)表示槽7b上有屈曲部的狀態。圖13是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對應于圖10(b)中的b-b剖面的部位的剖面圖。圖13(a)表示內袋14的預備剝離后的狀態,圖13(b)表示內袋14中填充內容物之后的狀態。圖14(a)是在容器主體3上安裝蓋部23之前的狀態的正面圖,圖14(b)是在容器主體3上安裝蓋部23之后的狀態的正面圖,圖14(c)是表示圖14(b)的狀態的容器主體3和蓋部23上安裝有收縮膜31的狀態的正面圖。應予說明,在圖14(c)中,以點線表示被收縮膜31覆蓋的部位。圖15(a)~圖15(c)分別是表示在收縮膜31上作為通氣孔設有針孔32、圓周方向的穿孔33、以及軸方向的穿孔34的狀態的正面圖。應予說明,在圖15(a)~圖15(c)中,未圖示被收縮膜31覆蓋的部位。(本發明的第4觀點的實施方式的附圖)圖16(a)~圖16(b)表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的結構,圖16(a)是整體圖,(b)表示底部。圖17(a)~圖17(d)表示圖16的層疊剝離容器,圖17(a)是正面圖,圖17(b)是背面圖,圖17(c)是平面圖,圖17(d)是底面圖である。圖18(a)~圖18(c)是表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圖,圖18(a)表示使用前的狀態,圖18(b)表示傾斜的狀態,圖18(c)表示擠壓狀態,圖18(d)表示外氣導入狀態。圖19(a)~圖19(c)是表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的使用時的內袋的收縮狀態的剖面圖,圖19(a)表示使用前的狀態,圖19(b)表示收縮狀態,(c)表示使用結束前夕的狀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實施方式中的各種特征事項可以相互結合。并且,各特征獨立地使發明成立。先說明本發明的第1~第3觀點的實施方式,后說明發明的第4觀點的實施方式。第1~第3觀點的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特征與第4觀點的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特征可以相互結合。(本發明的第1~第3觀點的實施方式)1.第1實施方式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具備容器主體3和閥部件5。容器主體3具備容納內容物的容納部7、從容納部7排出內容物的口部9。如圖3所示,容器主體3在容納部7以及口部9具備外層11和內層13,由外層11構成外殼12,由內層13構成內袋14。隨著內容物的減少內層13從外層11剝離,內袋14從外殼12剝離而收縮。應予說明,有時候在容納部7容納內容物之前進行將內層13從外層11剝離的預備剝離工序。此時,通過在預備剝離之后,向容納部7內吹入空氣或者容納內容物,使內層13與外層11接觸。并且,隨著內容物的減少內層13從外層11離開。另一方面,在不進行預備剝離工序的情況下,排出內容物時內層13從外層11剝離而從外層11離開。如圖4所示,口部9設置有外螺紋部9d。在外螺紋部9d安裝有具有內螺紋的蓋帽或泵等。在圖4,圖示具有內環25的蓋帽23的一部分。內環25的外徑與口部9的內徑大致相同,內環25的外表面抵接于口部9的抵接面9a從而防止內置物的漏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口部9的前端設置有擴徑部9b,在擴徑部9b的內徑比在抵接部9e的內徑大,因此內環25的外表面不與擴徑部9b接觸。在口部9沒有擴徑部9b的情況下,存在如下情況:在口部9的內徑因制造時的偏差而稍微變小時,產生內環25進入外層11與內層13之間的不良情況,但在口部9存在擴徑部9b時,即使口部9的內徑稍微偏移也不會產生這種不良情況。另外,口部9在比抵接部9e靠近收容部7的位置具備抑制內層13的偏移脫落的內層支承部9c。內層支承部9c通過在口部9設置縮頸部而形成。即使在口部9設置有擴徑部9b的情況下,也存在因內環25與內層13的摩擦而使內層13從外層11剝離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內層支承部9c抑制內層13的偏移脫落,從而也可以抑制內袋14朝外殼12內脫落。容納部7自口部9側依次具備肩部7d、小徑胴部7e、以及大徑胴部7g。小徑胴部7e以及大徑胴部7g為大致圓筒狀,大徑胴部7g比小徑胴部7e截面積大。肩部7d是連接口部9與小徑胴部7e的部位,擴徑部7f是連接小徑胴部7e與大徑胴部7g的部位。小徑胴部7e設有由傾斜的平面構成的閥部件安裝凹部7a,凹部7a設有外氣導入孔15。外氣導入孔15是僅設在外殼12的貫通孔,連通外殼12與內袋14之間的中部空間21和容器主體3的外部空間s。在本實施方式中,外氣導入孔15安裝有調節中部空間21與外部空間s之間的空氣的出入的閥部件5。凹部7a是為了防止以收縮膜覆蓋容納部7時閥部件5和收縮膜的干擾而設置的。并且,設置從凹部7a向口部9方向延伸的空氣流通槽7b,使凹部7a不被收縮膜密封。并且,小徑胴部7e以夾著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設有第1槽狀肋和第2槽狀肋7c1、7c2。槽狀肋7c1、7c2設置為從圓周方向的兩側夾著外氣導入孔15(更具體而言為凹部7a)。并且,槽狀肋7c1、7c2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遠離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朝向口部9傾斜延伸。即,槽狀肋7c1、7c2設為大致v字狀。槽狀肋7c1、7c2以比外氣導入孔15更遠離口部9的位置到達肩部7d的方式設置。并且,槽狀肋7c1、7c2設在以外氣導入孔15的下方的中心角90度擴展的區域d的范圍之外。槽狀肋7c1、7c2設置為在正面圖上的角度a為30~100度(優選45~80度)。并且,槽狀肋7c1、7c2設置為在正面圖上其延長線的交點q與外氣導入孔15的中心之間的距離b為5~35mm(優選10~25mm)。另外,從交點q至肩部7d的在正面圖上的距離c為20~60mm(優選30~45mm)。b/c為0.2~0.8(優選0.3~0.6)。在本說明書縱,如圖1(a)所示,正面圖是指,從外氣導入孔15側看:垂直于由口部9的邊緣形成的面α,且垂直于通過口部9的中心軸c和外氣導入孔15的中心的面β的面的圖。如圖2所示,外氣導入孔15與槽狀肋7c1、7c2設置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在后面說明設置槽狀肋7c1、7c2的技術性意義以及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形成槽狀肋7c1、7c2的理由。如圖4~圖5所示,閥部件5具備配置于外氣導入孔15內的軸部5a、設置于軸部5a的中部空間21側且比軸部5a剖面積更大的蓋部5c、設置于軸部5a的外部空間s側且防止閥部件5進入中部空間21的卡止部5b。閥部件5可通過蓋部5c擴張外氣導入孔15的同時將蓋部5c插入中部空間21內而安裝于容器主體3。因此,蓋部5c的前端優選為前端變細的形狀。這樣的閥部件5由于僅將蓋部5c從容器主體3的外側按入中部空間21內即可安裝,因此生產率優異。蓋部5c以壓縮外殼12時使外氣導入孔15實質上閉塞的方式構成,成為隨著接近軸部5a截面積小的形狀。并且,卡止部5b構成為外殼12被壓縮后復原時空氣可導入中間空間21。若壓縮外殼12,則中間空間21內的壓力變得高于外壓,中間空間21內的空氣從外氣導入孔15漏到外部。由于該壓力差和氣流,蓋部5c向外部氣體導入孔15移動,蓋部5c閉塞外部氣體導入孔15。由于蓋部5c為越靠近軸部5a橫截面積越小的形狀,因此蓋部5c容易嵌入外部氣體導入孔15而閉塞外部氣體導入孔15。若在此狀態下進一步壓縮外殼12,中部空間21內的壓力升高,結果內袋14壓縮,內袋14內的內容物被排出。并且,若解除對若外殼12的壓縮力,則外殼12會憑借自身的彈性而復原。此時,如圖5(c)所示,蓋部5c離開外氣導入孔15,外氣導入孔15的閉塞被解除,外氣被導入中間空間21內。另外,為了方式卡止部5b塞住外氣導入孔15,在卡止部5b設置流通路5d,即使在卡止部5b抵接于外殼12的狀態下,外氣也可通過流通路5d和外氣導入孔15而導入中間空間21內。這里,利用圖5(b)~(c)以及圖6(a)~(b)說明設置槽狀肋7c1、7c2的技術性意義。首先,利用圖6(a)~(b)說明現有的層疊剝離容器的課題。如圖6(a)所示,第一次排出內容物時,內袋14因內容物而膨脹,成為內袋14接觸閥部件5的蓋部5c的狀態。另外,若通過壓縮外殼12以及內袋14來解除排出內袋14內的內容物之后的壓縮力,則外殼12會因自身的彈性而有恢復到原形狀的傾向,因而有從蓋部5c離開的傾向。并且,由于內袋14也會有因自身的彈性而恢復到原形狀的傾向,將蓋部5c按壓于外殼12的方向的力f藉由內袋14施加于蓋部5c。在內袋14的剛性足夠小的情況下,在外殼12與蓋部5c之間容易形成間隙,外殼12迅速恢復到原形狀。另一方面,隨著內袋14的剛性增大力f會增大,蓋部5c會被緊緊按壓于外殼12。在此狀態下,在外殼12與蓋部5c之間難以形成間隙,外殼12的復原性變差。在本實施方式中,為解決這樣的課題,如圖5(b)~(c)所示,以夾著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設置槽狀肋7c1、7c2。如圖5(b)所示,槽狀肋7c1、7c2的邊緣形成有扭折部14a,內袋14在扭折部14a彎曲而朝向容器內側變形,內袋14向容器外側膨脹的方向的力降低。由此,內袋14將蓋部5c按壓于外殼12的方向的力f如圖6所示小于現有技術,在第一次排出內容物之后,在外殼12與蓋部5c之間容易形成間隙,外殼12迅速恢復到原形狀。接著,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槽狀肋7c1、7c2作為如圖1所示的形狀的理由。本發明人等為了調查內袋14容易朝向容器內側変形的形態,將桿插入外氣導入孔15而將內袋14按入容器內側。由此知道了,可形成以在圓周方向上離開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朝向口部9傾斜延伸的大致v字狀的折痕。另外,通過在產生該折痕的位置設置槽狀肋7c1、7c2,設想能否使內袋14更順利地萎縮,而將槽狀肋7c1、7c2設于圖1所示的位置。實際上,制作了多個在該位置具有槽狀肋7c1、7c2的360ml容器的實施例樣品和不具有槽狀肋的360ml容器的比較例樣品,并測定從充滿的狀態第一次將內容物排出20ml之后到外殼12的形狀恢復的時間,發現相比于所有的實施例樣品的外殼形狀在7秒內恢復,比較例樣品的一半以上的樣品的外殼形狀在經過60秒之后也沒有恢復。如此,通過實驗確認了藉由設置槽狀肋7c1、7c2來大幅提高外殼12的復原性。其中,在設置如圖1所示的形狀以外的形狀的槽狀肋時,也可以藉由在內袋14形成扭折部14a通過上述的作用得到力f的減少効果。將槽狀肋的形狀的各種変形例示于圖7。在圖7(a)中,槽狀肋7c1、7c2配置為大致平行。在圖7(b)中,槽狀肋7c1、7c2形成為以在圓周方向上靠近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朝向口部9傾斜延伸。在圖7(c)中,槽狀肋7c1、7c2為不對稱的形狀。在圖7(d)中,槽狀肋7c1、7c2被槽狀肋7c3連接。在圖7(e)中,以從上下方向的兩側夾著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設置槽狀肋7c1、7c2。在圖7(f)中,以包圍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設置橢圓形的槽狀肋7c。在圖7(g)中,以夾著形成于未設有凹部7a的容器的容納部的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設置槽狀肋7c1、7c2。并且,槽狀肋的剖面形狀不限定于半圓,若是形成扭折部14a的形狀則也可以是別的形狀。應予說明,槽狀肋優選以槽狀肋最接近于外氣導入孔15的點與外氣導入孔15的邊緣之間的距離為3~30mm(優選5~20mm)的方式形成。由于在這樣的范圍內時,力f的減少効果特別大。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從容器中心軸c到大徑胴部7g的容器內面的距離l2是從容器中心軸c到小徑胴部7e的容器內面的距離l1的1.5倍(優選1.6,1.7,1.8,1.9或2.0)以上。本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通過吹塑成型形成,l2/l1越大,在作為形成外氣導入孔15的部位的小徑胴部7e的吹脹比變小而壁厚變大,內袋14的剛性會變高,內袋14將閥部件5按壓于外殼12的力變強。從而,在l2/l1為1.5以上的層疊剝離容器中設置槽狀肋的効果特別大。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外氣導入孔15的邊緣與閥部件5之間的間隙通過閥部件5的移動來開閉,因而使閥部件5構成為開閉外氣導入孔15,但也可以構成為在閥部件自身設置貫通孔和可開閉的閥,藉由該閥的作用來開閉貫通孔而開閉外氣導入孔15。在使用這樣構成閥部件時,存在有時候內袋14密合于閥部件堵住閥部件的通氣孔而妨礙外氣的導入的問題,與本實施方式同樣地,此問題可通過以夾著外氣導入孔15的方式設置槽狀肋來解決。如圖1(b)所示,容納部7的底面29設有中央凹區域29a、設置于其周圍的周邊區域29b,中央凹區域29a設有從底面29突出的底密封突出部27。如圖8(a)~(b)所示,底密封突出部27是使用具備外層11個內層13的圓筒狀的層疊型坯的吹塑成型中的層疊型坯的密封部。底密封突出部27從底面29側依次具備基部27d、薄壁部27a、以及壁厚大于薄壁部27a的厚壁部27b。在吹塑成型之后緊接著,底密封突出部27如圖8(a)所示那樣為相對于由周緣區域29b規定的面p大致垂直立起的狀態,但在該狀態下對容器施加沖擊時,熔敷部27c的內層13彼此易于分離,耐沖擊性不充分。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吹塑成型后朝底密封突出部27吹送熱風從而使薄壁部27a軟化,如圖8(b)所示,在薄壁部27a將底密封突出部27折彎。這樣,僅通過將底密封突出部27折彎這樣簡單的工序就可以使底密封突出部27的耐沖擊性提高。另外,如圖8(b)所示,底密封突出部27在折彎的狀態下不從由周緣區域29b確定的面p突出。由此,在立起層疊剝離容器1時,防止底密封突出部27從面p突出而層疊剝離容器1晃動。應予說明,基部27d為設置在比薄壁部27a更靠近底面29的一側且壁厚大于薄壁部27a的部分,基部27d可以沒有,但通過在基部27d上設置薄壁部27a,可以使底密封突出部27的耐沖擊性進一步提高。另外,如圖1(b)所示,底面29的凹區域設置為在底密封突出部27的長邊方向上橫穿底面29整體。也就是說,中央凹區域29a與周緣凹區域29c連結。通過這種結構,易于折彎底密封突出部27。接著,對容器主體3的層構成進行更詳細的說明。容器主體3具備外層11和內層13。外層11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構成。外層11可以是多層構成。例如可以是用聚丙烯層夾持再生層的兩側而成的構成。這里,所謂再生層,是指循環使用容器成形時產生的毛刺而得到的層。另外,外層11以復原性高的方式形成得壁厚比內層13大。本實施方式中,外層11具備由丙烯與其他單體之間的無規共聚物構成的無規共聚物層。外層11可以是無規共聚物層的單層也可以是多層構成。例如可以是用無規共聚物層夾持再生層的兩側而成的構成。通過用特定構成的無規共聚物來構成外層11,能夠提高外殼12的形狀復原性·透明性·耐熱性。無規共聚物的除丙烯以外的單體含量小于50mol%,優選為5~35mol%。該含量具體而言例如為5、10、15、20、25、30mol%,也可以是這里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作為與丙烯共聚的單體,只要能夠提高與聚丙烯的均聚物相比時的無規共聚物的耐沖擊性即可,特別優選乙烯。在為丙烯與乙烯的無規共聚物的情況下,乙烯的含量優選為5~30mol%,具體而言例如為5、10、15、20、25、30mol%,也可以是這里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無規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優選為10~50萬,進一步優選為10~30萬。該重均分子量具體而言例如為10、15、20、25、30、35、40、45、50萬,也可以是這里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另外,無規共聚物的拉伸彈性模量優選為400~1600mpa,更優選為1000~1600mpa。拉伸彈性模量為這樣的范圍時,形狀復原性特別良好。拉伸彈性模量具體而言例如為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mpa,也可以是這里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應予說明,若容器過硬,則容器的使用感會變差,因此也可以在無規共聚物中混合例如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等柔軟材料來構成外層11。但是,為了防止對無規共聚物混合的材料嚴重阻礙無規共聚物的有效特性,優選以相對于混合物整體小于50重量%的方式進行混合。例如,可以利用將無規共聚物和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按85:15的重量比例混合的材料來構成外層11。如圖9所示,內層13自容器外面側依次具備外側層13a、粘合層13c、以及內側層13b。外側層13a是在內層13中,比粘合層13c在容器外面側的層,可以是單層,也可以是多層。內側層13b是在內層13中,比粘合層13c在容器內面側的層,可以是單層,也可以是多層。粘合層13c是粘合外側層13a與內側層13b的層,可以是單層,也可以是多層。粘合層13c可以省略。外側層13a包括evoh層,優選為evoh層的單層。通過設置evoh層,可提高阻氣性、以及從外層11的剝離性。evoh層為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樹脂構成的層,通過乙烯與乙酸乙烯共聚物的水解獲得。evoh樹脂的乙烯含量例如為25~50mol%,從氧阻隔性的觀點出發優選為32mol%以下。乙烯含量的下限沒有特別規定,但乙烯含量越少evoh層的柔軟性越容易降低,所以優選為25mol%以上。另外,evoh層優選含有吸氧劑。通過使evoh層含有吸氧劑,可以進一步提高evoh層的阻氧性。evoh層的厚度優選10~50μm,更優選20~40μm,具體而言例如為20、25、30、35、40、45、50μm,也可以在這是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若evoh層過薄,則無法充分發揮氧阻隔性,若evoh層過厚,則內層13的剛性變得過大而使內袋14難以萎縮。evoh樹脂的融點優選比構成外層11的樹脂(例:無規共聚物)的融點高。優選使用加熱式的穿孔裝置在外層11形成外氣導入孔15,通過使evoh樹脂的融點比構成外層11的樹脂的融點高,在外層11形成外氣導入孔15時,防止孔到達內層13。從該觀點出發,優選(evoh的融點)-(構成外層11的樹脂的融點)之差大,優選為15℃以上,特別優選為30℃以上。該融點之差例如為5~50℃,具體而言,例如為5、10、15、20、25、30、35、40、45、50℃,也可以在這里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粘合層13c是具有粘合外側層13a與內側層13b之功能的層,例如添加有對上述聚烯烴導入了羧基的酸改性聚烯烴(例:馬來酸酐改性聚乙烯)的層或者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粘合層13的一個例子為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與酸改性聚乙烯的混合物。粘合層13c的厚度優選為10~50μm,更優選為20~40μm,具體而言,例如為20、25、30、35、40、45、50μm,也可以在這里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若粘合層13c過薄,則外側層13a與內側層13b的粘合變得不充分,若粘合層13c過厚,則內層13的剛性變得過大而內袋14難以萎縮。內側層13b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聚烯烴、evoh樹脂等構成,優選由低密度聚乙烯或者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構成。內側層13b的厚度優選為60~200μm,更優選為70~150μm,具體而言為例如、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180、185、190、195、200μm,也可以在這是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內側層13b若過薄,則無法充分抑制evoh層的劣化,若內側層13b過厚,則內層13的剛性變得過大,使內袋14難以萎縮。內側層13b的彎曲模量為250mpa以下,優選240、230、220、210、200、190、180、170、160、150或者140mpa以下。若內側層13b的彎曲模量過大,則內層13的剛性變得過大,使內袋14難以萎縮。構成內面層13b的樹脂的拉伸模量優選為50~300mpa,更優選為70~200mpa。因為當拉伸模量在這樣的范圍時,內面層13b特別柔軟。拉伸模量具體而言例如為50、100、150、200、250、300mpa,也可以在這是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內側層13b的厚度/evoh層的厚度)的值優選為1.1~5,更優選為1.5~4,具體而言例如為1.1、1.5、2、2.5、3、3.5、4、4.5、5,也可以在這是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當這個值在該數值范圍內時,氧阻隔性以及內層的收縮性的都優異。內層13整體的厚度優選為100~250μm,更優選為120~200μm,具體而言例如為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250μm,也可以在這是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范圍內。若內層13整體的厚度過薄,則不能充分地抑制氧阻隔性或者evoh層的劣化,若內層13整體的厚度過厚,則內層13的剛性變得過大,使內袋14難以萎縮。并且,內層13整體的拉伸模量優選為750mpa以下。此時,內層13的剛性變小,內袋14易于萎縮。內層13整體的拉伸模量優選為725mpa以下,更優選為700mpa以下。接著,結合圖14~圖15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制造方法。首先,根據吹塑成型等來制造圖1所示結構的容器主體3,在外殼12形成外氣導入孔15。接著,將閥部件5安裝于外氣導入孔15。接著,通過注射成型等來制造蓋部23。接著,在容器主體3的內袋14內填充內容物之后又,如圖14(a)~(b)所示,將蓋部23安裝于口部9。接著,如圖14(c)所示,用筒狀的收縮膜31覆蓋容器主體3以及蓋部23,通過加熱收縮膜31使收縮膜31收縮,并使收縮膜31密合于容器主體3以及蓋部23。假設層疊剝離容器1是為了防止外氣向內袋14內的侵入,而在不卸下蓋部23的狀態下使用,但有時候不習慣層疊剝離容器1的消費者想要卸下蓋部23。于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以與容器主體3和蓋部23都密合的方式安裝收縮膜31,使蓋部23難以卸下。其中,根據這樣的結構,由于是用收縮膜31覆蓋從容器主體3至蓋部23的區域,因此會出現外氣無法充分地導入到外氣導入孔15的新的問題。于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通氣孔設置于收縮膜31,使外氣易于導入到外氣導入孔15。通氣孔若是能夠向外氣導入孔15導入外氣的結構,則不限定形狀·配置·尺寸·個數等。一個例子中,通氣孔由如圖15(a)所示的針孔32構成。在別的例子中,如圖15(b)所示,通氣孔由沿著筒狀的收縮膜31的圓周方向設置的多個細孔(所謂的穿孔)33構成。這樣結構時的有點是:與收縮膜31相對于容器主體3在圓周方向上的相對位置無關地向外氣導入孔15導入外氣。另外,在別的例子中,如圖15(c)所示,通氣孔由沿著收縮膜31的軸方向設置的多個細孔(所謂的穿孔)34構成。此時,沿著穿孔34切開收縮膜31,通過將筒狀的收縮膜31做成片狀,有易于從容器主體3卸下收縮膜31的有點。應予說明,也可以在收縮膜31設置穿孔33和穿孔34。本實施方式也可以以以下的方式實施。·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收縮膜31設置為覆蓋容器主體3的一部分和蓋部23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設置為覆蓋容器主體3以及/或蓋部23的整體。并且,也可以設置為不覆蓋蓋部23而僅覆蓋容器主體3的容納部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閥部件5安裝于外氣導入孔15,但閥部件5不是必須,在沒有閥部件5時,通過在排出內容物時,可用手指堵住外氣導入孔15或者收縮膜31的通氣孔來提高中部空間21內的壓力。·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外氣導入孔15設置于閥部件安裝凹部7a內,但閥部件安裝凹部7a不是必須,也可以在沒有凹陷的區域設置。如上述實施方式所示,在通過閥部件5整體移動來開閉外氣導入孔15時,為了避免閥部件5和收縮膜的干擾而優選設置閥部件安裝凹部7a,但在不安裝閥部件5時或使用具有閥功能的閥部件5時,沒有閥部件安裝凹部7a也不會有功能方面的影響。2.第2實施方式結合圖10~圖12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與第1實施方式類似,槽狀肋7c的形狀不同的點是主要的區別點。以下主要說明區別點。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0(a)~(b)所示,槽狀肋7c設置為以弧狀(優選圓弧狀)包圍外氣導入孔15。槽狀肋7c具備內側弧部7i以及外側弧部7j。弧部7i、7j是以從外氣導入孔15離開的方向(即,以外氣導入孔15為中心的徑向)互相分離地配置。內側弧部7i配置在比外側弧部7j靠近外氣導入孔15的位置。弧部7i、7j配置為大致同心圓狀,分別穿過弧部7i、7j的圓的中心是與外氣導入孔的中心大概一致。如圖11(a)~(b)所示,可以在每個弧部7i、7j的邊緣的內袋14形成扭折部14a,通過設置弧部7i、7j,有降低內袋14朝向容器外側膨脹的方向的力的効果。并且,通過設置多個弧部7i、7j,可以在多個部位形成扭折部14a,在各扭折部14a降低內袋14膨脹的方向的力。應予說明,槽狀肋7c具備至少1個弧部即可,可以省略弧部7i、7j中的其中一個。弧部7i、7j分別以相對于穿過口部9的中心和外氣導入孔15的中心的面(圖10(b)的c-c剖面)β為面對稱的方式設置。具體而言,弧部7i、7j分別在面β的左右方具備以弧部7i、7j的圓周方向互相分離的多個槽部7i1~7i3,7j1~7j3。弧部7i、7j可以構成為在面β的左右分別具備1個槽部,但通過使弧部7i、7j分別由多個槽部7i1~7i3,7j1~7j3構成,有能夠穩定地形成內袋14的扭折部14a的有點。圖11(a)~(b)表示,在容器主體3的成型后,將內容物容納于容納部7之前,進行從外殼12剝離內袋14的預備剝離,接著將內容物填充于容納部7內后的狀態。圖11(a)表示,以在內側弧部7i形成扭折部14a的方式進行預備剝離以及內容物的填充后的狀態,圖11(b)表示,以在外側弧部7j形成扭折部14a的方式進行預備剝離以及內容物的充填之后的狀態。在圖11(a)~(b)中,內袋14不接觸閥部件5。因此,內袋14將閥部件5按壓于外殼12而使外氣導入孔15閉塞,在內容物的排出之后,外氣通過外氣導入孔15迅速導入中部空間21內,外殼12順利地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應予說明,也可以以成為內袋14接觸閥部件5的狀態的方式進行預備剝離以及內容物的充填。此時,由于內袋14朝向容器外側膨脹的方向的力會降低,能夠提高外殼12的復原性。容納部7設有由傾斜的平面構成的閥部件安裝凹部7a,凹部7a設有外氣導入孔15。為了防止凹部7a被收縮膜密閉,設有從凹部7a向口部9的方向延伸的空氣流通槽7b。如圖12(b)所示,凹部7a的底面與槽7b的底面之間的角度θ為小于150度(優選小于145度)時,在凹部7a的底面與在槽7b的底面之間的連接部x的內袋14會形成扭折部,有時候于槽7b的內袋14難以從外殼12離開。于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2(c)所示,通過使槽7b的底面由在屈曲部y屈曲的第1以及第2部分7b1、7b2構成,而使凹部7a的底面與槽7b的底面之間的角度θ為150度以上(優選155度以上)。并且,使第1以及第2部分7b1、7b2之間的角度γ也為150度以上(優選155度以上)。根據這樣的構成,獲得在連接部x以及屈曲部y的內袋14不會形成扭折部,在槽7b的內袋14迅速地從外殼12離開的優點。3.第3實施方式結合圖13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類似于第3實施方式,主要的內袋14的預備剝離的方法不同的點是主要的區別點。以下主要說明區別點。第2實施方式中,如圖11(a)~(b)所示,在外側弧部7j內袋14并沒有從外殼12剝離,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3(a)所示,以在內側弧部7i和外側弧部7j內袋14均從外殼12剝離的方式進行預備剝離。該預備剝離例如可以通過從外氣導入孔15插入桿,用桿來推內袋14來進行。圖13(a)是預備剝離后的狀態,在弧部7i、7j,外殼12的內面設有凸部7ia、7ja,內袋14的外面設有凹部7ib、7jb。凸部7ia與凹部7ib為互補的形狀,凸部7ja與凹部7jb為互補的形狀,由于將內袋14從外殼12剝離時內袋14上自然會形成折痕,在內袋14內填充有內容物而內袋14被按壓于外殼12時,凸部7ia、7ja和凹部7ib、7jb的位置會錯開,凸部7ia、7ja和凹部7ib、7jb不會嵌合。因此,維持內袋14從外殼12離開的狀態,內袋14將閥部件5按壓于容器外側的力不變或者減少。(本發明的第4觀點的實施方式)4.第4實施方式結合圖16~圖19說明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容器主體3的底部29形成有大致直線狀的割止部(底密封突出部27),在與所述割止部的一個端部的延長線交叉的側壁部位置,形成有以側壁的高度方向連接的1條粘合帶101的點是主要的區別點。以下主要說明區別點。本實施方式的容器主體3是與在第1~第3實施方式的形狀不同,容納部7具備朝向容納部7的長邊方向剖面形狀大致恒定的胴部19和連接胴部19與口部9的肩部17。層疊型坯的密封部以一條直線狀形成于容納部7的底面29,結果內層13(內袋14)在底面29被固定為一條直線狀。這對于與粘合帶101互相結合將內容物用盡非常重要。外層11(外殼12)和內層13(內袋14)由可以相互剝離的材料形成,且構成為內層13(內袋14)可以易于從外層11(外殼12)剝離,本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如圖16以及圖17所示,在側壁僅形成有1條粘合帶101,在該部分,構成為內層13(內袋14)不從外層11(外殼12)剝離。粘合帶101由可以粘合外層11(外殼12)和內層13(內袋14)的材料形成,例如由粘合性聚烯烴或各種粘合劑等形成。或者,也可以通過熱熔接形成。粘合帶101的寬度是任意的,通常設定為幾mm程度。粘合帶101的形成位置是底面的割止部的一個端部的延長線與側壁交叉的位置,粘合帶101以使所述延長線沿著側壁立起的方式形成為遍及從底面到口部的大概整個高度。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使用時的動作原理。如圖圖18(a)~(c)所示,將內容物填充的層疊剝離容器1以傾斜的狀態握住外殼12的側面并壓縮使內容物排出,此時,以所述粘合帶101位于下方的方式將層疊剝離容器1。從而蓋部23以鉸接部h的位置與所述粘合帶101的形成位置成為大致180°相反側的方式組裝于口部。應予說明,圖18所示的例子中,與圖16~圖17所示的層疊剝離容器1不同,外氣導入孔15或閥部件5是在容器主體的圓周方向,設置于與粘合帶101成為180°相反側的位置(圖16~圖17的實施方式中,旋轉90℃的位置(直角方向的位置))。當外殼12恢復時,外氣從外氣導入孔15導入,但通過將外氣導入孔15或閥部件5設置于圖18所示的位置,導入的空氣會被分配到在割止部固定的內袋14的兩側空間,使內袋14順利地收縮,因此是較佳的位置。將外氣導入孔15設置于口部9時,也會是相同的情況。使用開始時,如圖19(a)所示,由于內袋14與外殼12之間實質上是沒有間隙的狀態,因此施加于外殼12的壓縮力,直接成為內袋14的圧縮力,因而內袋14被壓縮而排出內容物。蓋帽23內置于未圖示的止回閥,能夠使內袋14內的內容物排出,但不能將外氣帶入內袋14內。因此,若在排出內容物后去除施加于外殼12的壓縮力,則外殼12有通過自身的復原力恢復成原來的形狀的傾向,但內袋14仍為收縮狀態僅外殼12膨脹。然后,如圖18(d)以及圖19(b)所示,內袋14與外殼12之間的中間空間21內成為減壓狀態,外氣通過形成于外殼12的外氣導入孔15被導入中間空間21內。中間空間21為減壓狀態時,蓋部5c不按壓于外氣導入孔15,所以不妨礙外氣的導入。并且,在卡止部5b設有突起或槽等氣道保證手段,以使在卡止部5b接觸外殼12的狀態下,卡止部5b也不妨礙外氣的導入。若內容物逐漸變少,通常情況下,會變得難以排出剩余的內容物,在本實施方式的層疊剝離容器1中,通過將底面的割止部的內袋14固定成直線狀,并且內袋14藉由粘合帶101以直線狀固定于側壁,如圖19(c)所示,會沿著粘合帶101形成剖面大致三角形狀的空間102。從而,在即將用盡內容物之前的狀態下,層疊剝離容器1的下方位置,確保將所述空間102作為剩余內容物的流路,內容物通過所述流路迅速且順利地排出到外部至最后。結果,能夠將內容物用盡至最后。【實施例】以下示出的實施例·比較例主要第1觀點的發明相關。(比較例1)外層是由聚丙烯層(厚度500μm)構成,內層從容器外面側依次由evoh層(厚度30μm、日本合成化學工業社制:soarnolsf7503b)、粘合層(厚度30μm、三菱化學制:modicl522)、以及低密度聚乙烯層(厚度40μm、彎曲模量340mpa、旭化成化學社制:suntecf2206)構成,通過吹塑成型制造內容量為200ml的層疊剝離容器。應予說明,各層的厚度是測定了層疊剝離容器中的壁厚最薄的部分。(比較例2)使evoh層的厚度為60μm之外,以與比較例1同樣的方法制造了層疊剝離容器。(比較例3)使低密度聚乙烯層的厚度為80μm之外,以與比較例1同樣的方法制造了層疊剝離容器。(實施例1)使低密度聚乙烯層的厚度為80μm且使用了彎曲模量為130mpa的低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株式會社novatecldyf30)之外,以與比較例1同樣的方法制造了層疊剝離容器。關于比較例1~3和實施例1的層疊剝離容器,進行了排出性試驗以及氧阻隔性試驗,得到了以下的結果。排出試驗中,使內容物的排出性能與實施例1相同程度的為○、比實施例1差的為×。氧阻隔性試驗中,使氧阻隔性與實施例1相同程度的為○、比實施例1差的為×。如表1所示,實施例1的層疊剝離容器在排出試驗以及氧阻隔性中都很優異。【表1】表1比較例1比較例2比較例3實施例1排出性試驗○××○氧阻隔性試驗×○○○符號的說明1:層疊剝離容器、3:容器主體、5:閥部件、7:容納部、9:口部、11:外層、12:外殼、13:內層、14:內袋、15:外氣導入孔、23:蓋部、27:底密封突出部、31:收縮膜、32:針孔、33:圓周方向的穿孔、34:軸方向的穿孔、101:粘合帶、102:空間。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