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結構,尤其涉及一種高排氣且防潮的新型結構,該新型結構具有高排氣、防潮的雙層功能,屬于納米粉體高分子材料生產包裝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塑料重包裝袋所具有的優異的防潮、阻隔特性,使其在食品、化工等行業有廣泛的應用,但由于其袋身排氣性差,使其應用領域局限于大顆粒及切片等非氣送灌裝領域的應用,而在主要使用氣送灌裝的建筑行業使用塑料包裝袋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通過對袋身進行打孔雖可極大提高袋身排氣性,但存在降低袋身強度、極大降低整袋防潮性能和粉狀物料泄漏等問題,而采用普通的刀口排氣工藝,其排氣效率很低,且依舊存在防潮性降低及物料從迷宮式切口泄漏等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采用普通刀口排氣效率過低,而采用袋身打孔則整袋防潮性及袋身強度會極大降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高排氣且防潮的排氣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高排氣且防潮的新型結構,所述結構設置于包裝袋的其中一個平側面的重疊區域內;其特征在于:所述結構包括外層袋身、阻隔片及內層袋身;所述阻隔片設置于外層袋身與內層袋身之間,與外層袋身或內層袋身粘接連接;所述外層袋身內設有用于排氣的排氣孔,為第一排氣孔;所述重疊區域內也設有排氣通道;所述排氣通道與第一排氣孔相連接;所述內層袋身上也設有用于排氣的排氣孔,為第二排氣孔,所述第一排氣孔與排氣通道相連接;所述內層袋身的中間部位設有防粘結構。
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排氣孔設置于外層袋身的底部位置,其數量大于或等于1~5個。
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排氣孔設置于內層袋身的頭部位置,其數量大于或等于1~5個。
進一步改進,所述外層袋身、內層袋身均為聚乙烯袋身、聚丙烯袋身或復合膜袋身。
進一步改進,所述外層袋身的邊緣處設有翻邊折疊結構;所述翻邊折疊結構的寬度大于或等于2mm。
進一步改進,所述阻隔片為無紡布阻隔片、透氣性紙阻隔片、打孔的塑料薄膜阻隔片、化纖物阻隔片或由棉/麻/毛織物類軟性透氣性材料制成的阻隔片。
進一步改進,所述結構的寬度為20~200mm,,長度為300~1200mm;該結構的具體長度及跨度根據包裝袋長度和寬度而定,位置位于包裝袋的側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利用兩層袋身通過在特定位置進行加工形成排氣孔,袋身邊緣進行一定寬度的翻邊工藝以增加通道寬度,袋身進行防粘處理以防止通道粘黏;應用該結構的包裝袋排氣率是普通刀口排氣的2倍以上,其排氣效果與袋身打孔相近,且同時解決袋身防潮性及強度降低等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高排氣且防潮結構正視圖。
圖2為高排氣且防潮結構剖面圖。
圖3為高排氣且防潮結構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高排氣且防潮的新型結構,所述結構設置于包裝袋的其中一個平側面的大小頁重疊區域內;所述結構包括外層袋身1-3,阻隔片1-2及內層袋身1-4;所述阻隔片1-2設置于外層袋身1-3與內層袋身1-4之間,與外層袋身1-3或內層袋身1-4粘接連接;所述外層袋身與內層袋身粘接連接。
實施例一
在本實用新型結構中,如圖1、圖2所示,所述包裝袋為方形袋身,其包括袋身1;所述袋身1包括上底面、下底面,前平側面或后平側面;所述重疊區域設置于前平側面或后平側面;在圖1中,所述重疊區域位于袋身1的前平側面; 所述折疊區域內設有排氣通道,為排氣通道;本實施例中的袋身還包括一個閥口結構;所述閥口結構設置于上底面,且與上底面粘接連接。
優選的,所述袋身1為聚乙烯袋身、聚丙烯袋身或紙塑復合膜袋身;聚乙烯(PE)、聚丙烯(PP)、紙塑復合膜袋身等材料是制作塑料包裝袋的常用材料。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阻隔片1-2設置于外層袋身1-3上,且與外層袋身1-3粘接連接;優選的,所述阻隔片1-2為具有高排氣、防潮及物料阻隔功能的阻隔片;具體的,所述阻隔片1-2為為無紡布阻隔片、透氣性紙阻隔片、打孔的塑料薄膜阻隔片、化纖物阻隔片或由棉/麻/毛織物類軟性透氣性材料制成的阻隔片,之所以選用這些材料制成的阻隔片,是因為它們具有透氣、防潮及物料阻隔作用;本實施案例中,具有高排氣、防潮及物料阻隔功能的阻隔片1-2選用無紡布,阻隔片1-2不僅具有極佳的透氣效果,也具有良好的物料阻隔性和防潮性。
所述外層袋身1-3包括翻邊折疊結構1-5;所述翻邊折疊結構設置于外層袋身1-3的一個側邊上;優選的,所述翻邊折疊結構1-5的寬度大于或等于2mm。
優選的,外層袋身1-3為聚乙烯袋身、聚丙烯袋身或復合膜袋身。
所述外層袋身1-3的底部位置設有排氣孔,為第一排氣孔1-6;所述第一排氣孔1-6與設置于重疊區域內的排氣通道相連接。
所述內層袋身1-4包括兩個粘接結構、防粘結構1-9;所述粘接結構分別為第一粘結結構1-7、第二粘接結構1-10;所述第一粘接結構1-7與第二粘接結構1-10分別設置于內層袋身1-4的兩側邊上;所述內層袋身1-4分別通過第一粘接結構1-7、第二粘接結構1-10與外層袋身1-3進行連續性粘接,從而將內層袋身1-4與外層袋身1-3連接在一起。
優選的,內層袋身1-4為聚乙烯袋身、聚丙烯袋身或復合膜袋身;
所述內層袋身1-4內還設有一排排氣孔,為第二排氣孔1-8;所述第二排氣孔1-8設置于內層袋身1-4的頭部位置,且連接重疊區域內的排氣通道。
優選的,所述第一排氣孔1-6數量也大于或等于1~5個;所述第二排氣孔1-8量也大于或等于1~5個;通過在內外層袋身上進行排氣孔工藝,使得灌裝時氣體可以從第二排氣孔1-8進入,通過重疊區域內的排氣通道,經第一排氣孔1-6處排出,達到排氣效果。
所述第二排氣孔1-8設置在內層袋身1-4的頭部位置,以保證灌裝時,第二排氣孔1-8能在物料裝滿的最后時刻關閉,設置于外層袋身1-3上的第一排氣孔1-6則無特殊位置要求。
所述防粘結構1-9設置于內層袋身1-4的中間部位;該防粘結構1-9用于防止通道粘黏。
所述內層袋身1-4的兩個側邊的邊緣處通過翻邊工藝形成一定寬度的翻邊,這樣有利于增加重疊區域內的排氣通道的寬度。
所述阻隔片1-2的長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排氣孔1-6或第二排氣孔1-8的長度;其寬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排氣孔1-6或第二排氣孔1-8的寬度。
優選的,所述第一排氣孔1-6、第二排氣孔1-8均為刀型口、十字孔、微型孔、梅花形孔或多邊形孔。
所述結構的邊緣處通過熱熔膠或熱封方式將重疊區域連續密封粘接;優選的,所述結構的寬度為20~200mm,長度為300~1200mm;所述排氣通道的寬度為10~190mm。
所述袋身1的一側邊的粘接采用翻邊后粘接,且粘接位置距離翻邊后邊緣距離大于或等于2mm,這樣就使得重疊區域在充氣時被鼓起,增加排氣通道的體積。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袋身1還進行了防粘工藝處理,即采用特殊的工藝及防粘材料進行防粘處理,比如對材料進行壓花或上防粘涂層等。
所述防粘結構為袋身壓花、防粘涂層等表面處理,或在其通道內加入填充物,其填充物可以為繩線、阻隔片等不阻礙氣體通過通道的材料。
圖2、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局部結構放大圖;其中防粘結構1-9為袋身壓花及軟繩防粘,能快速將袋內氣體排出。
如圖1~圖3所示,在本實施案例中,物料連同壓縮空氣通過閥口進入包裝袋,氣體和部分物料通過該結構內層袋身1-4的第二排氣孔1-8進入排氣通道,設置有翻邊折疊結構1-5的外層袋身1-3由于氣壓作用將排氣通道體積變大,具有高透氣、防潮及阻隔功能阻隔片1-2阻隔幾乎所有進入排氣通道的物料并讓空氣自由排出,通過外層袋身1-3的第一排氣孔1-6排出袋外,達到高效排氣效果,內層袋身1-4的第二排氣孔1-8位于袋身頭部,僅當灌裝接近完成后,其排氣孔才會被物料堵塞,此時灌裝完成,整個灌裝過程,包裝袋排氣率不變。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所述阻隔片1-2設置于內層袋身1-4上,且與內層袋身1-4粘接連接;本實施例中其他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此不再累述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袋身1為筒型袋身,包括兩個平側面,所述結構設置于該筒型袋身的其中一個平側面的大小頁折疊區域內,所述結構與筒型袋身的外側粘接連接;所述阻隔片設置于該重疊區域內,且與該結構的外層袋身相連接;本實施例中其他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此不再累述;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本實施案例中具有高排氣、防潮及阻隔功能的阻隔片設置于內層袋身4,與內層袋粘接連接;本實施案例的其他部分與案例三相同。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作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