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緊固裝置,且尤其是有關一種通過收放系線來緊固物件的緊固裝置。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繩子及系帶等線體來收束物品,最常見的收束手段是利用線體來回穿梭于物品上的孔洞,再以繩結固定,例如綁繩鞋類等。但是此種收束手段容易因為外力因素而導致繩結松脫,不僅必須重綁繩結,也因為無法穩固的收束物品而帶來許多的不便。
為了解決此類的問題,有業者發展出簡易束線機構,其包含殼體,掣動單元及彈簧,殼體上具有穿孔供線體通過,其通過彈簧與掣動單元之間的作用力使線體被夾在掣動單元及殼體之間而達到緊固效果,按壓彈簧改變掣動單元位置即可拉動改變線體長度。但,此種束線機構是通過彈簧的復位力來提供緊固力,仍然容易因為振動或外力因素而使線體松脫,且此種束線機構并無空間容納線體,因此線體外露也容易造成危險。
是以又有業者發展出另一種可旋轉收束并固定系帶的扣具,其線體可容置在扣具內部,且通過內部構件的機械力干涉使得線體長度可以被調整,同時調整收束的緊度。然而,此種扣具的結構復雜,使得制造成本提升,同時具有組裝及維修固難的問題。
因此,不斷有對者針對扣具內部的結構進行調整及改良,皆希望可以在結構簡化的前提下,仍保有扣具的緊固能力。有鑒于此,如何有效簡化扣具結構及維持扣具緊固能力,遂成相關業者努力的目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緊固裝置,通過掣動單元的結構配置,可以在結構簡化的前提下,維持緊固裝置的緊固能力。
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緊固裝置,用以收放系線且包含外殼、線軸、掣動單元及旋鈕,外殼包含容置空間及側環齒,線軸設置于容置空間且供系線耦合;掣動單元包含環狀本體及至少一個棘臂,環狀本體選擇性地耦合于線軸且包含阻擋部,棘臂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連接環狀本體,第二端相反于第一端,第二端在松脫方向上嚙合于側環齒且在相反于松脫方向的系緊方向上不斷脫離側環齒,第二端包含抵頂部在松脫方向上抵頂于阻擋部,旋鈕耦合于掣動單元;其中相對殼體轉動旋鈕以帶動掣動單元由第一位置切換至第二位置,掣動單元在第一位置時耦合線軸以限制線軸往松脫方向轉動,掣動單元在第二位置時允許線軸往松脫方向轉動。
借此,通過棘臂與阻擋部的抵頂關系,可防止棘臂受力斷裂,增加使用壽命及維持緊固裝置的緊固能力,同時達到結構簡單的目的。
依據前述的緊固裝置,其中環狀本體可具有徑向,阻擋部可沿徑向自環狀本體突出。掣動單元可還包含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設置于環狀本體且與旋鈕耦合,且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具有沿徑向的復位能力。旋鈕可包含二個凸塊分別與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耦合,當旋鈕帶動掣動單元自第一位置切換至第二位置時,凸塊分別推抵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沿徑向位移。另外,旋鈕可包含螺旋軌道,掣動單元還包含導引部耦合于螺旋軌道,其中旋鈕朝松脫方向旋轉時,導引部受螺旋軌道導引上升使掣動單元切換為第二位置。
依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緊固裝置,用以收放系線且包含外殼、線軸、掣動單元及旋鈕,外殼包含容置空間及側環齒,線軸設置于容置空間且供系線耦合;掣動單元包含阻擋部及至少一個棘臂,棘臂在松脫方向上嚙合于側環齒并抵頂于阻擋部,且棘臂在相反于松脫方向的系緊方向上不斷脫離側環齒,旋鈕耦合于掣動單元;其中相對外殼轉動旋鈕以帶動掣動單元由第一位置切換至一第二位置,掣動單元在第一位置時耦合線軸以限制線軸往松脫方向轉動,掣動單元在第二位置時允許線軸往松脫方向轉動。
依據前述的緊固裝置,其中掣動單元可包含環狀本體,環狀本體具有徑向,阻擋部沿徑向自環狀本體突出,棘臂連接環狀本體,且環狀本體、阻擋部及棘臂為體成形。掣動單元可還包含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設置于環狀本體且與旋鈕耦合,且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具有沿徑向的復位能力。旋鈕可包含二個凸塊分別與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耦合,當旋鈕帶動掣動單元自第一位置切換至第二位置時,凸塊分別推抵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沿徑向位移。另外,旋鈕可包含螺旋軌道,掣動單元還包含導引部,耦合于螺旋軌道,其中旋鈕朝松脫方向旋轉時,導引部受螺旋軌道導引上升,使掣動單元切換為第二位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緊固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掣動單元的結構配置,具有在結構簡化的前提下,還可維持緊固裝置的緊固能力的有益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緊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A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的一視角分解示意圖;
圖2B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的另一視角分解示意圖;
圖3A至圖3C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的系線安裝過程示意圖;
圖4A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沿割面線4-4的一剖視示意圖;
圖4B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沿割面線4-4的另一剖視示意圖;
圖5A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沿割面線5-5的一剖視示意圖;
圖5B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沿割面線5-5的另一剖視示意圖;
圖6A繪示依照圖4A的緊固裝置沿割面線6-6的一剖視示意圖;
圖6B繪示依照圖4A的緊固裝置沿割面線6-6的另一剖視示意圖;
圖7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緊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8A繪示依照圖7的緊固裝置的一視角分解示意圖;以及
圖8B繪示依照圖7的緊固裝置的另一視角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閱讀者應了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就是說,在本實用新型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附圖起見,一些公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附圖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并且重復的元件將可能使用相同的編號表示。
請參閱圖1、圖2A及圖2B,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緊固裝置100的立體示意圖,圖2A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的一視角分解示意圖,圖2B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的另一視角分解示意圖。
緊固裝置100用以收放系線600且包含外殼200、線軸300、掣動單元400及旋鈕500,外殼200包含容置空間210及側環齒230,線軸300設置于容置空間210且供系線600耦合;掣動單元400包含阻擋部490及至少一個棘臂470,棘臂470在松脫方向A1上嚙合于側環齒230并抵頂于阻擋部490,且棘臂470在相反于松脫方向A1的系緊方向A2上不斷脫離側環齒230,旋鈕500耦合于掣動單元400;其中相對外殼200轉動旋鈕500以帶動掣動單元400由第一位置切換至第二位置,掣動單元400在第一位置時耦合線軸300以限制線軸300往松脫方向A1轉動,掣動單元400在第二位置時允許線軸300往松脫方向A1轉動。
借此,通過棘臂470與阻擋部490的抵頂關系,可防止棘臂470受力斷裂,增加使用壽命及維持緊固裝置100的緊固能力。后面會更詳細的說明緊固裝置100的細部結構及作動方式。
外殼200為殼狀結構,其包含殼體260及卡合部250,殼體260包含容置空間210、側環齒230、二個側孔洞220及下開口240。側環齒230面向容置空間210,二個側孔洞220及下開口240皆與容置空間210相連通,而卡合部250是自殼體260向外呈環狀突出。在本實施例中,下開口240的開口直徑小于線軸300的直徑,因此當線軸300放置于殼體260的容置空間210后,不會自下開口240掉出。
線軸300呈圓盤結構,其包含軸心柱320及座部310,軸心柱320包含第一開口321及第二開口322,座部310供軸心柱320設置,座部310包含第一線結孔311、第一穿出孔312、第二線結孔313及第二穿出孔314,第一線結孔311及第一穿出孔312與第一開口321連通,第二線結孔313及第二穿出孔314與第二開口322連通。系線600的兩端可穿過第一開口321及第二開口322而與線軸300耦合,且系線600是卷繞于軸心柱320。另外,線軸300還包含多個咬合齒330用以與掣動單元400耦合。
掣動單元400除棘臂470及阻擋部490外還包含環狀本體480、第一保持部410、第二保持部420、三個導引部430、四個止擋部441、442、443、444、連通孔450及多個卡合齒460,而在本實施例中,棘臂470的數量為三個,阻擋部490的數量配合棘臂470也為三個,但不以此為限。
環狀本體480具有徑向,第一保持部410及第二保持部420設置于環狀本體480且與旋鈕500耦合,導引部430為自環狀本體480沿徑向朝外突伸的斜齒結構且用以與旋鈕500耦合,各棘臂470設于環狀本體480且包含第一端471及第二端472,第一端471連接環狀本體480,第二端472相反于第一端471,第二端472在松脫方向A1上嚙合于側環齒230且在相反于系緊方向A2上不斷脫離側環齒230,第二端472包含抵頂部473在松脫方向A1上抵頂于阻擋部490,抵頂部473是自棘臂470本體朝線軸300的方向突出。
第一保持部410及第二保持部420沿徑向自環狀本體480向內突出,也就是往環狀本體480的中心突出。卡合齒460設于連通孔450鄰近線軸300一側的孔壁,而四個止擋部441、442、443、444是由連通孔450鄰近旋鈕500一側的孔壁往環狀本體480的中心沿徑向突出成形,且止擋部441、443的位置相對應,止擋部442、444的位置相對應。
第一保持部410及第二保持部420可沿徑向位移變位且具有復位能力,更詳細的說,第一保持部410具有第一自由端411,第二保持部420具有第二自由端421,第一自由端411及第二自由端421受外力壓迫大于其可承受的力量大小時,會產生沿徑向的移動變位,而當外力解除時第一自由端411及第二自由端421隨即復位。
旋鈕500包含嵌卡部540、凸柱510、二個凸塊521、522(見圖2B)及螺旋軌道530。凸柱510朝向掣動單元400突出,二個凸塊521、522徑向設置于凸柱510上且位置相互對稱,凸柱510及凸塊521、522在組裝時伸入連通孔450內,在掣動單元400位于第一位置時,凸塊521與第一保持部410相互抵頂,凸塊522與第二保持部420相互抵頂。而螺旋軌道530是設于旋鈕500的內壁(未標示)且和導引部430耦合,嵌卡部540也設置于內壁,且配合卡合部250而呈凹槽型式。
請參閱圖3A至圖3C,其中圖3A至圖3C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的系線600安裝過程示意圖。緊固裝置100在安裝時,可先將線軸300置于外殼200內,以及將掣動單元400與旋鈕500結合后,再將旋鈕500蓋設于外殼200上,并施力使旋鈕500上的嵌卡部540與外殼200上的卡合部250嚙合,即可完成緊固裝置100的組裝。
當要將系線600耦合于線軸300時,如圖3A所示,可以將系線600的一端(未標示)穿過其中一個側孔洞220、第二開口322、第二線結孔313及第二穿出孔314,最后系線600的前述端可以外露于下開口240。而如圖3B所示,此時使用者(未繪示)可以將外露于下開口240的系線600打結形成一個線結610及一個線頭(未標示),再如圖3C所示,使用者可自第二開口322的一側拉動系線600,則線結610會被拉至第二線結孔313并被限位于第二線結孔313內,而線頭則會留于第二穿出孔314,使其不外露于下開口240。
類似地,系線600的另一端(即相反于前述一端的另一端)也可以穿過另一側孔洞220、第一開口321、第一線結孔311及第一穿出孔312而外露于下開口240,再由使用者將外露于下開口240的系線600打結形成另一個線結及另一個線頭(未標示),最后并讓此另一個線結被限位于第一線結孔311內,而此另一個線頭則留于第一穿出孔312。
請參閱圖4A及圖4B,并請一并參閱圖2A及圖2B,其中圖4A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沿割面線4-4的一剖視示意圖,圖4B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沿割面線4-4的另一剖視示意圖。
如圖4A所示,導引部430(見圖2B)可以在螺旋軌道530(見圖2A)內限位移動,也就是說,當旋鈕500相對掣動單元400旋轉時,導引部430會沿著螺旋軌道530移動,因此掣動單元400會相對于旋鈕500上升或下降。如圖3A所示,掣動單元400位于第一位置,此時棘臂470(見圖2B)與側環齒230(見圖2B)對應,且卡合齒460(見圖2A)咬合咬合齒330(見圖2B);而由于棘臂470的結構關系,會在系緊方向A2(見圖2B)上不斷的與側環齒230松脫并于松脫方向A1(見圖2B)上與側環齒230嚙合,因此朝系緊方向A2轉動旋鈕500可帶動掣動單元400連動線軸300,以帶動系線600卷繞收回,且當旋鈕500停止轉動時,棘臂470與側環齒230嚙合而限制線軸300往松脫方向A1轉動,以達緊固作用。
如圖4B所示,當旋鈕500往松脫方向A1轉動帶動導引部430移動使掣動單元400位于第二位置時,棘臂470脫離側環齒230,由于此時棘臂470并無與側環齒230嚙合,故不會限制線軸300往松脫方向A1轉動,是以可以直接拉動系線600而達放線效果。在本實施例中,掣動單元400在第二位置時卡合齒460脫離咬合齒330而使掣動單元400與線軸300不耦合,但在其它實施例中,卡合齒460與咬合齒330也可以不脫離,僅有棘臂470與側環齒230脫離即可,或是棘臂470與側環齒230不脫離,僅卡合齒460與咬合齒330分離也可,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5A及圖5B,其中圖5A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沿割面線5-5的一剖視示意圖,圖5B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沿割面線5-5的另一剖視示意圖。
如圖5A所示,此時掣動單元400位于第一位置,凸塊521與第一保持部410及止擋部441相互頂抵,凸塊522與第二保持部420及止擋部443相互頂抵,因此使得旋鈕500(見圖2A)與掣動單元400卡合,所以當掣動單元400往系緊方向A2轉動時,凸塊521施加壓力于止擋部441,凸塊522施加壓力于止擋部443,而帶動掣動單元400旋轉。反之,當旋鈕500停止轉動時,由于第一保持部410及第二保持部420的結構配置可抵頂凸塊521、凸塊522以使旋鈕500與掣動單元400的相對位置關系固定,因此可以避免旋鈕500與掣動單元400的位置因外力(指使用時環境中的震動外力,而非使用者的施力)因素隨意移動而使得系線600松脫。
當旋鈕500往松脫方向A1轉動時,由于棘臂470與側環齒230嚙合,因此掣動單元400無法轉動,所以凸塊521受力后不斷壓迫第一保持部410的第一自由端411、凸塊522受力后不斷壓迫第二保持部420第二自由端421,使得第一自由端411及第二自由端421因承受不住壓力而往徑向移動變位,如圖5B所示,此時旋鈕500可相對掣動單元400轉動,而使得凸塊521改與止擋部444抵頂及凸塊522改與止擋部442抵頂,第一自由端411及第二自由端421因外力消失而回復原位。因此,當旋鈕500相對掣動單元400轉動時,導引部430于螺旋軌道530間移動,帶動掣動單元400由第一位置切換為第二位置。
另外,如將旋鈕500再朝系緊方向A2轉動時,此時凸塊521會先碰觸第一自由端411并施力于第一自由端411上,凸塊522會先碰觸第二自由端421并施力于第二自由端421,由于此時的掣動單元400已下降到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故棘臂470已與側環齒230對應,是以棘臂470與側環齒230之間在雖可于系緊方向A2上相互脫離,但仍需使棘臂470先沿徑向移動變位才行。故結構配置上使第一自由端411及第二自由端421先徑向位移使得掣動單元400切換到第一位置。
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保持部410及第二保持部420的結構也可以是其它型式,且保持部除了耦合于旋鈕外,也可以耦合于底座,只要其具有一定能力而可以在相當的外力下維持掣動單元與旋鈕相對位置使其無法隨意上升或下降即可,保持部及卡合部的數量也不以上述公開內容為限。
請參閱圖6A及圖6B,其中圖6A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沿割面線6-6的一剖視示意圖,圖6B繪示依照圖1的緊固裝置100沿割面線6-6的另一剖視示意圖。如圖6A所示,當旋鈕500往系緊方向A2轉動時,棘臂470會不斷脫離側環齒230,此時不受阻擋部490影響;反之,如圖6B所示,當系線600束緊后會產生朝向松脫方向A1的張力,此時由于棘臂470的結構關系會與側環齒230嚙合,而同時抵頂部473抵靠于阻擋部490,是以當張力過大時,阻擋部490可防止棘臂470過度彎曲,進而達到防止棘臂470斷裂的效果。
請參閱圖7、圖8A及圖8B,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緊固裝置100a的立體示意圖,圖8A繪示依照圖7的緊固裝置100a的一視角分解示意圖,圖8B繪示依照圖7的緊固裝置100a的另一視角分解示意圖。
緊固裝置100a用以收放系線(未繪示)且由外殼200a、線軸300a、旋鈕500a以及掣動單元400a組成,外殼200a、線軸300a、旋鈕500a以及掣動單元400a的結構及位置動作關系大致與圖1至圖6B所述的外殼200、線軸300、旋鈕500以及掣動單元400類似,不同處在于,線軸300a的第一開口321a、第二開口322a、第一線結孔311a、第一穿出孔312a、第二線結孔313a及第二穿出孔314a的位置關系和第一開口321、及第二開口322、第一線結孔311、第一穿出孔312、第二線結孔313及第二穿出孔314的排列方式不同。更仔細的說,本實施例中的系線在耦合線軸300a時以夾角60度的方式耦合,而圖1所示的實施例是以夾角180度的方式耦合。
另外,本實施例中,外殼200a除殼體260a外,還包含底座270a,在系線如圖3A至圖3B的組裝方式耦合于線軸300a后,可將底座270a與殼體260a耦合,而更可以達到保護作用。
由上述的實施方式可知,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點。
一、通過掣動單元上阻擋部及棘臂的結構配置,可以避免棘臂過度受力斷裂,除增加緊固能力外,更能增加緊固裝置的使用壽命。
二、通過殼體下開口及線軸的結構配置,可以讓系線于緊固裝置安裝后再安耦合于線軸上,除可以使得制作更容易外,更可以讓使用者將系線穿于物件后再耦合于緊固裝置,更增加使用的方便性。
三、通過導引部及螺旋軌道的設置與耦合,可以使掣動單元隨著旋鈕的轉動而改變位置,進而切換系緊或松綁狀態。
四、通過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的設置,可以使掣動單元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維持其與旋鈕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避免因環境外力而造成線體松脫。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方式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所屬領域中的一般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