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流水線拿取治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定位機械手治具。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產品的快速發展,其加工水平越來越高,逐漸采用流水化作業,提升加工的效率和功率,目前針對部分電子產品,產品成型后由機械手取出,電子產品由模具直接成型,每模出四個產品,由于模具空間布置的需求,成型后的產品放置方向各不一致,對角線的兩個產品為一組放置相同,與另一組對角線的產品放置角度有差異,在機械手取出產品后無法實現直接放入托盤內,影響后續的包裝和運輸,不利于下一個工序操作的進行。常規操作是產品成型由機械手取出放到流水線上,再由操作工從流水線上取下產品放入托盤內,占用一定勞動力,增加了企業的人工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可實現自動轉向,保證出模后產品放置方向一致的自動定位機械手治具。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動定位機械手治具,包括治具板,所述治具板的一側垂直設有成四角設置的吸盤支架,每個吸盤支架遠離所述治具板的下端均設有吸盤,成對角設置的吸盤支架為一組,分別為第一吸盤組和第二吸盤組,所述第一吸盤組與所述治具板轉動連接,所述第二吸盤組與所述治具板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吸盤組通過驅動組件與所述治具板轉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同步皮帶、驅動氣缸和兩個同步帶輪,所述第一吸盤組的兩個吸盤支架分別穿過所述治具板與同步帶輪同軸設置且固定連接,所述同步皮帶與兩個所述同步帶輪匹配設置且可通過所述驅動氣缸驅動所述同步帶輪旋轉,所述驅動氣缸固定在所述治具板上,所述驅動氣缸的出力軸與所述同步皮帶固定連接,所述驅動氣缸的行程與所述同步帶輪需旋轉的角度匹配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組件還包括與治具板固定連接的兩個惰輪,兩個所述惰輪與兩個所述同步帶輪組成一個四邊形結構,所述同步皮帶繞在所述四邊形結構的外側行程一個封閉式形狀,所述驅動氣缸設在所述四邊形結構其中一邊的側面,所述驅動氣缸的出力軸與所述四邊形的其中一邊平行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組件還包括軸承、軸承壓板和支架固定套,所述支架固定套的下端與所述吸盤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架固定套的上端與所述同步帶輪固定連接,所述支架固定套通過軸承與所述軸承壓板轉動連接,所述軸承壓板固定在所述治具板遠離所述吸盤的一側。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氣缸通過固定塊與所述同步皮帶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同步皮帶設置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間,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通過螺絲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驅動氣缸的一側設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面與所述驅動氣缸的出力軸垂直設置,所述凹槽與所述驅動氣缸的出力軸配合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氣缸為單作用氣缸。
進一步的,所述治具板上設有長條孔,所述治具板通過所述長條孔與所述機械手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與所述治具板配合設置的有光電開關,所述光電開關與流水線的控制中心連接,所述光電開關的出發指令由所述治具板所安裝的機械手觸發指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設置的第一吸盤組相對治具板可相對轉動,保證與第二吸盤組上的兩個工件擺放方向一致,實現了方向的自動旋轉,取代了原本的人工在流水線上操作的程序,節省了人力,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2、氣動同步帶輪和驅動氣缸結構,此結構的零件均可市場購買得到,降低了結構的成本,而且后期的維護方便;3、固定塊分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而且通過螺絲固定,其高都可以調節,方便與驅動氣缸進行配合,同時第二部分上設置凹槽,凹槽具有一定的長度,可以配合驅動氣缸的出力軸的高低,組裝配合的空間更大,提升組裝效率;4、設置光電開關并且由機械手觸發指令控制流水線的行走和停止,機械手每完成一周期的動作后,流水線行走一次,行走的間距根據放入托盤的產品實際距離決定,可以把產品準確的放入托盤,進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定位機械手治具正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定位機械手治具背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驅動組件部分結構的爆炸示意圖。
附圖標記:
1-治具板;11-長條孔;2-驅動組件;21-同步帶輪;22-軸承壓板;23-軸承;24-支架固定套;3-同步皮帶;4-驅動氣缸;5-惰輪;6-固定塊;61-第二部分;62-第一部分;621-凹槽;7-第二吸盤組;8-第一吸盤組;9-吸盤;10-吸盤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創造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實用新型創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創造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創造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創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創造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創造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說明。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自動定位機械手治具,包括治具板1,治具板1的一側垂直設有成四角設置的吸盤支架10,每個吸盤支架10遠離治具板1的下端均設有吸盤9,成對角設置的吸盤支架10為一組,分別為第一吸盤組8和第二吸盤組7,第一吸盤組8與治具板1轉動連接,第二吸盤組7與治具板1固定連接,第一吸盤組8可通過吸盤9實現對角上兩個工件的工件的旋轉,旋轉后的工件與第二吸盤組7下方吸盤9上的工件放置方向相同,方便后續在托盤上的放置,實現了同一模具的四個工件放置角度相同的需求,省去了人工在流水線擺放角度一致的程序,節省了人力,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
優選地,治具板1上設有長條孔11,治具板1通過長條孔11與機械手固定連接,固定連接更加方便,而且方便調節。
優選地,第一吸盤組8通過驅動組件2與治具板1轉動連接。
優選地,驅動組件2包括同步皮帶3、驅動氣缸4和兩個同步帶輪21,第一吸盤組8的兩個吸盤支架10分別穿過治具板1與同步帶輪21同軸設置且固定連接,同步皮帶3與兩個同步帶輪21匹配設置且可通過驅動氣缸4驅動同步帶輪21旋轉,驅動氣缸4固定在治具板1上,驅動氣缸4的出力軸與同步皮帶3固定連接,驅動氣缸4的行程與同步帶輪21需旋轉的角度匹配設置,即驅動氣缸4的一個行程即可完成第一吸盤組8上的工件從出模角度旋轉到指定的角度,優選地,驅動氣缸4為單作用氣缸,成本低,而且可完成指定的旋轉動作,驅動氣缸4可通過彈簧進行復位,方便進行下一個周期的運轉。
優選地,如圖1所示,驅動組件2還包括與治具板1固定連接的兩個惰輪5,兩個惰輪5與兩個同步帶輪21組成一個四邊形結構,同步皮帶3繞在四邊形結構的外側行程一個封閉式形狀,驅動氣缸4設在四邊形結構其中一邊的側面,驅動氣缸4的出力軸與四邊形的其中一邊平行設置,四邊形結構更加穩定,對稱式布局受力更加均衡。
優選地,如圖3所示,驅動組件2還包括軸承23、軸承壓板22和支架固定套24,支架固定套24的下端與吸盤支架10的上端固定連接,支架固定套24的上端與同步帶輪21固定連接,支架固定套24通過軸承23與軸承壓板22轉動連接,軸承壓板22固定在治具板1遠離吸盤9的一側,軸承23采用常見規格,成本低,后續維護方便。
優選地,如圖1所示,驅動氣缸4通過固定塊6與同步皮帶3固定連接,固定塊6包括第一部分62和第二部分61,同步皮帶3設置第一部分62和第二部分61之間,第一部分62和第二部分61通過螺絲固定連接,方便調節固定塊6的高度,有利于與驅動氣缸4的配合,方便組裝;更優選地,第二部分61靠近驅動氣缸4的一側設有凹槽621,凹槽621的底面與驅動氣缸4的出力軸垂直設置,凹槽621與驅動氣缸4的出力軸配合設置,有利于配合驅動氣缸4的出力軸,彌補組裝誤差和加工精度,提升組裝效率。
優選地,與治具板1配合設置的有光電開關,光電開關與流水線的控制中心連接,光電開關的出發指令由治具板1所安裝的機械手觸發指令,根據產品間距測算出托盤的擺放間距,可以把產品準確的放入托盤,流水線的行走是根據機械手觸發指令,機械手每完成一周期的動作后,流水線行走一次,行走的間距根據放入托盤的產品實際距離,利用光電開關的觸發指令,實現流水線的行走與停止。
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產品成型后由機械手上的治具取出,通過吸嘴9吸住產品后放入流水線,放入前,第一吸盤組8在驅動氣缸4的作用下,通過同步皮帶帶動可使工件旋轉90°,使治具板1下方的四個產品的朝向一致,調整產品在吸盤9上的間距,讓流水線的移動距離配合機械手的速度,以便準確的把產品放入托盤內,流水行走的間距根據放入托盤的產品實際距離決定,利用光電開關的觸發指令,實現流水線的行走與停止,本結構能實現產品成型后,直接放入托盤的過程,省去了人工擺放產品到托盤的工序,提升了工作效率。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