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機械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具有偏轉功能的起升機構及起重機。
背景技術:
目前的起升機構在吊裝物品時,搖擺幅度較大,不便于物品的對位與裝卸,影響了工作效率;同時,每根鋼絲繩上受載荷較大,導致電機、減速機、制動器、聯軸器等配套零部件型號也同時增大,增加了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偏轉功能的起升機構,較好的改善了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起重機,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具有偏轉功能的起升機構,包括小車架、卷筒、吊架、兩個推桿件、兩個調節件和四組起升組件,所述卷筒轉動支撐于所述小車架,所述吊架位于所述小車架下方,兩個所述推桿件和兩個所述調節件均固定于所述小車架;每組所述起升組件包括滑輪組件和鋼絲繩,所述滑輪組件包括第一動滑輪和第一定滑輪,所述第一動滑輪固定于所述吊架的一端,所述第一定滑輪位于所述吊架的另外一端上方且固定于所述小車架,所述鋼絲繩依次繞設于所述第一動滑輪和所述第一定滑輪,所述鋼絲繩的一端與所述卷筒的一端固定連接且另一端與所述推桿件或所述調節件固定連接;其中兩組所述起升組件的所述第一動滑輪分別與所述吊架的一端固定連接,另外兩組所述起升組件的所述第一動滑輪分別與所述吊架的另一端固定連接。
可選的,所述滑輪組件還包括第二動滑輪和第二定滑輪,第一動滑輪和所述第二動滑輪固定于所述吊架的同一端,第二定滑輪位于固定于所述小車架的遠離所述第一定滑輪的一端,所述鋼絲繩依次繞設于所述第一動滑輪、所述第二定滑輪、所述第二動滑輪和所述第一定滑輪。
可選的,所述第一動滑輪的軸線與所述第二動滑輪的軸向相垂直。
可選的,所述第一定滑輪的軸線與所述第二定滑輪的軸線相垂直。
可選的,所述第二定滑輪的軸線與所述第一動滑輪的軸線相平行。
可選的,四組所述起升組件中的所述第二定滑輪呈矩形陣列分布。
可選的,四組所述起升組件中的所述第一動滑輪呈矩形陣列分布。
可選的,所述卷筒通過軸承轉動支撐于所述小車架。
可選的,所述推桿件為電液推桿件。
一種起重機,包括上述所述的具有偏轉功能的起升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鋼絲繩繞設方式使得鋼絲繩相互交叉,對吊架具有多點牽制作用,工作時,吊架搖擺幅度較小,較好的方便了貨物的對位與裝卸,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小車架上的兩個推桿件可以伸縮,控制兩個推桿件的伸縮可以調節吊架的偏轉角度,大大方便了處于偏斜狀態貨物的裝卸。還有,當吊架的水平度不滿足要求時,可以調節小車架上的兩個調節件來調節吊架的水平度以達到使用要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具有偏轉功能的起升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卷筒結構示意圖;
圖3為滑輪組件在吊架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圖4為滑輪組件在小車架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
10-卷筒;101-第一固定端;102-第二固定端;
20-吊架;201-第一部分;202-第二部分;
30-第一推桿件;31-第二推桿件;
40-第一調節件;41-第二調節件;
50-第一起升組件;501-第一鋼絲繩;502-第一吊架滑輪;503-第二吊架滑輪;504-第一支撐滑輪;505-第二支撐滑輪;
51-第二起升組件;511-第二鋼絲繩;512-第三吊架滑輪;513-第四吊架滑輪;514-第三支撐滑輪;515-第四支撐滑輪;
52-第三起升組件;521-第三鋼絲繩;522-第五吊架滑輪;523-第六吊架滑輪;524-第五支撐滑輪;525-第六支撐滑輪;
53-第四起升組件;531-第四鋼絲繩;532-第七吊架滑輪;533-第八吊架滑輪;534-第七支撐滑輪;535-第八支撐滑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平行”、“垂直”等術語并不表示兩者之間絕對的平行或垂直,而是指基本平行或基本垂直。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慣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1
參考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了一種具有偏轉功能的起升機構,包括小車架(圖中未示出)、卷筒10、吊架20、推桿件、調節件和起升組件。
需要說明的是,小車架為現有技術,此處不做贅述。
參考圖2所示,卷筒10的一端為第一固定端101,卷筒10的另一端為第二固定端102。結合圖1所示,卷筒10轉動支撐于小車架上,為了提高轉動效率,減小卷筒10與小車架之間的摩擦,卷筒10可以通過軸承轉動支撐于小車架,軸承的數量為兩個,兩個軸承同軸設置,兩個軸承分別設置于卷筒的兩端。當然,軸承的數量也可以為三個或三個以上,多個軸承均與卷筒同軸設置。軸承可以為滾動軸承或滑動軸承。
參考圖3所示,吊架20的一端為第一部分201,吊架20的另一端為第二部分202。
推桿件有兩組,分別為第一推桿件30和第二推桿件31。第一推桿件30、第二推桿件31固定于小車架上。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推桿件30和第二推桿件31為電液推桿件。
調節件有兩組,分別為第一調節件40和第二調節件41。第一調節件40、第二調節件41固定于小車架上。
參考圖1、圖3和圖4所示,起升組件有四組,分別為第一起升組件50、第二起升組件51、第三起升組件52和第四起升組件53。每組起升組件均包括鋼絲繩和滑輪組件,滑輪組件包括第一動滑輪、第二動滑輪、第一定滑輪和第二定滑輪。
吊架20通過鋼絲繩吊設于小車架的下方。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起升組件50中的鋼絲繩為第一鋼絲繩501,第一動滑輪為第一吊架滑輪502,第二動滑輪為第二吊架滑輪503,第一定滑輪為第一支撐滑輪504,第二定滑輪為第二支撐滑輪505。
第二起升組件51中的鋼絲繩為第二鋼絲繩511,第一動滑輪為第三吊架滑輪512,第二動滑輪為第四吊架滑輪513,第一定滑輪為第三支撐滑輪514,第二定滑輪為第四支撐滑輪515。
第三起升組件52中的鋼絲繩為第三鋼絲繩521,第一動滑輪為第五吊架滑輪522,第二動滑輪為第六吊架滑輪523,第一定滑輪為第五支撐滑輪524,第二定滑輪為第六支撐滑輪525。
第四起升組件53中的鋼絲繩為第四鋼絲繩531,第一動滑輪為第七吊架滑輪532,第二動滑輪為第八吊架滑輪533,第一定滑輪為第七支撐滑輪534,第二定滑輪為第八支撐滑輪535。
第一吊架滑輪502固定于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第二吊架滑輪503固定于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且位于第一吊架滑輪502的靠近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的一側,第一吊架滑輪502的軸線和第二吊架滑輪503的軸線相互垂直。
第一支撐滑輪504固定于小車架的一端,第二支撐滑輪505固定于小車架的另一端,第一支撐滑輪504的軸線和第二支撐滑輪505的軸線相互垂直。
第一支撐滑輪504位于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的上方,第二支撐滑輪505位于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的上方。第二支撐滑輪505的軸線與第一吊架滑輪502的軸線平行。第一鋼絲繩501的一端與卷筒10的第一固定端101固定連接,然后依次繞過第一吊架滑輪502、第二支撐滑輪505、第二吊架滑輪503、第一支撐滑輪504后與第一推桿件30固定連接。
第三吊架滑輪512固定于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第四吊架滑輪513固定于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且位于第三吊架滑輪512的靠近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的一側,第三吊架滑輪512的軸線和第四吊架滑輪513的軸線相互垂直。
第三支撐滑輪514固定于小車架的一端且與第一支撐滑輪504位于小車架的同一端,第四支撐滑輪515固定于小車架的另一端且與第二支撐滑輪505位于小車架的同一端,第三支撐滑輪514的軸線和第四支撐滑輪515的軸線相互垂直。
第三支撐滑輪514位于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的上方,第四支撐滑輪515位于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的上方。第四支撐滑輪515的軸線與第三吊架滑輪512的軸線平行。第二鋼絲繩511的一端與卷筒10的第一固定端101固定連接,然后依次繞過第三吊架滑輪512、第四支撐滑輪515、第四吊架滑輪513、第三支撐滑輪514后與第一調節件40固定連接。
第五吊架滑輪522固定于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第六吊架滑輪523固定于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且位于第五吊架滑輪522的靠近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的一側,第五吊架滑輪522的軸線和第六吊架滑輪523的軸線相互垂直。
第五支撐滑輪524固定于小車架的一端且靠近第四支撐滑輪515,第六支撐滑輪525固定于小車架上且靠近第三支撐滑輪514。
第五支撐滑輪524位于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的上方,第六支撐滑輪525位于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的上方。第六支撐滑輪525的軸線與第五吊架滑輪522的軸線平行。第三鋼絲繩521的一端與卷筒10的第二固定端102固定連接,然后依次繞過第五吊架滑輪522、第六支撐滑輪525、第六吊架滑輪523、第五支撐滑輪524后與第二調節件41固定連接。
第七吊架滑輪532固定于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第八吊架滑輪533固定于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且位于第七吊架滑輪532的靠近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的一側,第七吊架滑輪532的軸線和第八吊架滑輪533的軸線相互垂直。
第七支撐滑輪534固定于小車架的一端且靠近第二支撐滑輪505,第八支撐滑輪535固定于小車架上且靠近第一支撐滑輪504。
第七支撐滑輪534位于吊架20的第一部分201的上方,第八支撐滑輪535位于吊架20的第二部分202的上方。第八支撐滑輪535的軸線與第七吊架滑輪532的軸線平行。第四鋼絲繩531的一端與卷筒10的第二固定端102固定連接,然后依次繞過第七吊架滑輪532、第八支撐滑輪535、第八吊架滑輪533、第七支撐滑輪534后與第二推桿件31固定連接。
第一吊架滑輪502、第三吊架滑輪512、第五吊架滑輪522和第七吊架滑輪532呈矩形陣列分布。
第一吊架滑輪502的軸線方向、第三吊架滑輪512的軸線方向、第五吊架滑輪522的軸線方向和第七吊架滑輪532的軸線方向相同。
第二吊架滑輪503的軸線方向、第四吊架滑輪513的軸線方向、第六吊架滑輪523的軸線方向和第八吊架滑輪533的軸線方向相同。第二吊架滑輪503的軸線與第四吊架滑輪513的軸線重合,第六吊架滑輪523的軸線與第八吊架滑輪533的軸線重合。
第二支撐滑輪505、第四支撐滑輪515、第六支撐滑輪525和第八支撐滑輪535呈矩形陣列分布。第一支撐滑輪504和第七支撐滑輪534位于第二支撐滑輪505與第八支撐滑輪535之間,第三支撐滑輪514和第五支撐滑輪524位于第四支撐滑輪515與第六支撐滑輪525之間。
第二支撐滑輪505的軸線方向、第四支撐滑輪515的軸線方向、第六支撐滑輪525的軸線方向和第八支撐滑輪535的軸線方向相同。
第一支撐滑輪504的軸線方向、第三支撐滑輪514的軸線方向、第五支撐滑輪524的軸線方向和第七支撐滑輪534的軸線方向相同。第一支撐滑輪504的軸線與第三支撐滑輪514的軸線重合,第五支撐滑輪524的軸線與第七支撐滑輪534的軸線重合。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鋼絲繩繞設方式使得鋼絲繩相互交叉,對吊架20具有多點牽制作用,工作時,吊架20搖擺幅度較小,較好的方便了貨物的對位與裝卸,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一推桿件30和第二推桿件31可以伸縮,控制第一推桿件30和第二推桿件31的伸縮可以調節吊架20的偏轉角度,大大方便了處于偏斜狀態貨物的裝卸。
當吊架20的水平度不滿足要求時,可以調節小車架上的第一調節件40和第二調節件41來調節吊架20的水平度以達到需要的水平度要求。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起升組件為四組,每組起升組件的鋼絲繩繞過滑輪組件后承受載荷的鋼絲繩數量為四根,比現有技術多兩根,因此,本實用新型中,每根鋼絲繩承受載荷比現有技術小一倍,從而驅動卷筒轉動的所需驅動功率也相應變小,電機可選用更小的型號,減速機、制動器、聯軸器等配件的選用型號也可以相應變小,這樣大大節約了制造成本。
實施例2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包括起重機本體和實施例一中所述的具有偏轉功能的起升機構。
需要說明的是,起重機本體為現有技術,此處不做贅述。
可以把實施例一中的具有偏轉功能的起升機構安裝于起重機本體。這樣,起重機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