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
背景技術:
輸液器是醫療中常用的一種輔助器具,主要用于靜脈輸液,它是經過無菌處理的、建立靜脈與藥液之間通道的重要的一次性醫療耗材。一般由靜脈針、護帽、藥液過濾器、流速調節器、滴壺、瓶塞穿刺器、進氣管空氣過濾器連接組成。各部件通過導管連接起來,藥液從導管中流通。在生產制造輸液器時,短導管與插瓶針裝配完畢后需要下料,而由于裝配完畢后產品結構的特殊性,現有技術中的夾具不能準確夾持裝配后的產品,且在夾持過程中裝配后的產品容易掉落,整體設計還不夠合理。
為了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提高插瓶針送料效率及校正方向的機構[申請號:CN201210394890.X],包括與振動盤連接的料帶輸送裝置,所述料帶輸送裝置的輸出端設有夾料翻轉單元,在夾料翻轉單元的一側設有接料單元,所述夾料翻轉單元包括有夾爪、夾爪氣缸座、支架、轉軸,在轉軸的兩端設有支架,一個或多個夾爪氣缸座安裝在轉軸上,夾爪氣缸座與夾爪連接;所述接料單元包括接料架、輸送鏈條或輸送帶、電機、機架,多個接料架分別安裝在輸送鏈條或輸送帶上,輸送鏈條或輸送帶設在機架上,電機與輸送鏈條或輸送帶連接。
上述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有技術問題,但是夾具不能準確夾持裝配后的產品,且在夾持過程中裝配后的產品容易掉落,整體設計還不夠合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能夠準確夾持且下料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包括機架,所述的機架上設有位于短導管輸送帶上方的第一短導管夾具,所述的第一短導管夾具與能夠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縱向移動的縱向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的第一短導管夾具與能夠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翻轉的翻轉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的機架上設有位于短導管輸送帶側部的接料裝置,所述的接料裝置和第一短導管夾具之間設有能夠將第一短導管夾具上的短導管夾持到接料裝置的第二短導管夾具,所述的第二短導管夾具與能夠驅動第二短導管夾具水平移動的水平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的第二短導管夾具與能夠驅動第二短導管夾具縱向移動的縱向驅動機構相連接。
縱向驅動機構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縱向移動,將短導管輸送帶的短導管夾持,此時短導管部分水平設置,翻轉驅動機構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翻轉,翻轉后短導管豎直設置,第二短導管夾具對裝配后產品的插瓶針部分進行夾持,該過程中水平驅動機構和縱向驅動機構驅動第二短導管夾具移動到合適的接料裝置的上方,將裝配后產品放入到接料裝置中,從而實現輸液短導管的下料,下料過程中能夠準確夾持,整體設計合理。
在上述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中,所述的第一短導管夾具的下部設有能夠將短導管橫向導正且定位的導正定位機構。裝配后的產品包括短導管部分和插瓶針部分,插瓶針部分的方向容易發生偏轉,導正定位機構能夠插瓶針部分進行導正和定位,當插瓶針部分的位置確定時短導管部分的位置也隨之確定。
在上述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中,所述的第二短導管夾具上連接有能夠對第二短導管夾具上的短導管進行推平導正的推平機構。推平機構能夠將插瓶針部分推入到第二短導管夾具中進行牢固夾持,避免第二短導管夾具未完全夾持插瓶針部分。
在上述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中,所述的第一短導管夾具包括前夾持組件和后夾持組件,所述的前夾持組件包括第一前夾取板和第二前夾取板,所述的第一前夾取板和第二前夾取板與能夠使得第一前夾取板和第二前夾取板夾緊和分開的夾緊件相連接,當第一前夾取板和第二前夾取板相夾緊時形成前夾指件,所述的前夾指件上開有由第一前夾取板和第二前夾取板共同構成的第一導管夾持腔和第一插瓶針夾持腔,所述的后夾持組件包括第一后夾指和第二后夾指,所述的第一后夾指和第二后夾指與能夠使得第一后夾指和第二后夾指夾緊和分開的夾緊件相連接,當第一后夾指和第二后夾指相夾緊時形成后夾指件,所述的后夾指件上開有由第一后夾指和第二后夾指共同構成的第二導管夾持腔。前夾持組件夾持短導管的前端,后夾持組件夾持短導管的后端,短導管的兩端夾持,夾持更為牢固,第一導管夾持腔和第二導管夾持腔與短導管相配合,第一插瓶針夾持腔與插瓶針部分相配合,且對插瓶針部分進行夾持,夾持更為牢固。
在上述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中,所述的第二短導管夾具包括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所述的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與能夠使得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夾緊和分開的夾緊件相連接,當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相夾緊時形成夾指件,所述的夾指件上開有由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共同構成的第二插瓶針夾持腔。第二插瓶針夾持腔與插瓶針部分相配合。
在上述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中,所述的翻轉驅動機構包括翻轉板,所述的翻轉板與機架轉動連接,所述的第一短導管夾具與翻轉板相連接,所述的翻轉板通過擺桿與驅動氣缸相連接,且當驅動氣缸橫向伸出驅動軸時擺桿擺動使得第一短導管夾具翻轉,所述的翻轉板與擺桿轉動連接,所述的驅動氣缸的驅動軸與擺桿的另一端相鉸接。翻轉驅動機構實現第一短導管夾具的翻轉,使得短導管從水平設置轉變為豎直設置,利于后續第二短導管夾具對裝配后產品的夾持。
在上述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中,所述的導正定位機構包括前導正板和后導正板,所述的前導正板與能夠推動前導正板移動的前導正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的后導正板與能夠推動后導正板移動的后導正驅動機構相連接。
在上述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中,所述的前導正板包括前推板,所述的前推板上設有前導正塊,所述的前導正塊與前推板水平滑動連接,所述的前導正塊與前推板之間設有限位結構,所述的后導正板包括后推板,所述的后推板上設有后導正塊,所述的后導正塊上開有與插瓶針相互配合的導正槽。
在上述的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中,所述的推平機構包括推平板,所述的推平板與能夠驅動推平板縱向移動的縱向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的推平板與能夠驅動推平板水平移動的水平驅動機構相連接。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的優點在于:縱向驅動機構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縱向移動,將短導管輸送帶的短導管夾持,此時短導管部分水平設置,翻轉驅動機構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翻轉,翻轉后短導管豎直設置,第二短導管夾具對裝配后產品的插瓶針部分進行夾持,該過程中水平驅動機構和縱向驅動機構驅動第二短導管夾具移動到合適的接料裝置的上方,將裝配后產品放入到接料裝置中,從而實現輸液短導管的下料,下料過程中能夠準確夾持,整體設計合理。裝配后的產品包括短導管部分和插瓶針部分,插瓶針部分的方向容易發生偏轉,導正定位機構能夠插瓶針部分進行導正和定位,當插瓶針部分的位置確定時短導管部分的位置也隨之確定。推平機構能夠將插瓶針部分推入到第二短導管夾具中進行牢固夾持,避免第二短導管夾具未完全夾持插瓶針部分。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個視角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視角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插瓶針震動輸送機構和插瓶針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插瓶針輸出限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插瓶針定位治具的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前夾持組件和后夾持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前夾持組件和后夾持組件的側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導正定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機架1、第一短導管夾具2、接料裝置3、第二短導管夾具4、導正定位機構5、推平機構6、前夾持組件7、后夾持組件8、第一前夾取板9、第二前夾取板10、第一插瓶針夾持腔11、第一后夾指12、第二后夾指13、第一夾指14、第二夾指15、第二插瓶針夾持腔16、翻轉板17、擺桿18、前導正板19、后導正板20、前推板21、前導正塊22、后推板23、后導正塊24、導正槽25、推平板26。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10所示,本輸液短導管下料裝置包括機架1,機架1上設有位于短導管輸送帶上方的第一短導管夾具2,第一短導管夾具2與能夠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2縱向移動的縱向驅動機構相連接,第一短導管夾具2與能夠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2翻轉的翻轉驅動機構相連接,機架1上設有位于短導管輸送帶側部的接料裝置3,接料裝置3和第一短導管夾具2之間設有能夠將第一短導管夾具2上的短導管夾持到接料裝置3的第二短導管夾具4,第二短導管夾具4與能夠驅動第二短導管夾具4水平移動的水平驅動機構相連接,第二短導管夾具4與能夠驅動第二短導管夾具4縱向移動的縱向驅動機構相連接。
縱向驅動機構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2縱向移動,將短導管輸送帶的短導管夾持,此時短導管部分水平設置,翻轉驅動機構驅動第一短導管夾具2翻轉,翻轉后短導管豎直設置,第二短導管夾具4對裝配后產品的插瓶針部分進行夾持,該過程中水平驅動機構和縱向驅動機構驅動第二短導管夾具4移動到合適的接料裝置3的上方,將裝配后產品放入到接料裝置3中,從而實現輸液短導管的下料,下料過程中能夠準確夾持,整體設計合理。
其中,第一短導管夾具2的下部設有能夠將短導管橫向導正且定位的導正定位機構5。裝配后的產品包括短導管部分和插瓶針部分,插瓶針部分的方向容易發生偏轉,導正定位機構5能夠插瓶針部分進行導正和定位,當插瓶針部分的位置確定時短導管部分的位置也隨之確定。更具體地說,導正定位機構5包括前導正板19和后導正板20,前導正板19與能夠推動前導正板19移動的前導正驅動機構相連接,后導正板20與能夠推動后導正板20移動的后導正驅動機構相連接。前導正板19包括前推板21,前推板21上設有前導正塊22,前導正塊22與前推板21水平滑動連接,前導正塊22與前推板21之間設有限位結構,后導正板20包括后推板23,后推板23上設有后導正塊24,后導正塊24上開有與插瓶針相互配合的導正槽25。前導正驅動機構推動前導正板19移動,后導正驅動機構推動后導正板20移動,前導正板19和后導正板20相對移動從而實現插瓶針部分的定位,后導正塊24上的導正槽25能夠將偏轉的插瓶針部分進行導正。
第二短導管夾具4上連接有能夠對第二短導管夾具4上的短導管進行推平導正的推平機構6。推平機構6能夠將插瓶針部分推入到第二短導管夾具4中進行牢固夾持,避免第二短導管夾具4未完全夾持插瓶針部分。推平機構6包括推平板26,推平板26與能夠驅動推平板26縱向移動的縱向驅動機構相連接,推平板26與能夠驅動推平板26水平移動的水平驅動機構相連接。水平驅動機構和縱向驅動機構使得推平板26的位置在三維空間中能夠任意改變,能夠根據第二短導管夾具4進行位置的調整,靈活性強。
其中,第一短導管夾具2包括前夾持組件7和后夾持組件8,前夾持組件7包括第一前夾取板9和第二前夾取板10,第一前夾取板9和第二前夾取板10與能夠使得第一前夾取板9和第二前夾取板10夾緊和分開的夾緊件相連接,當第一前夾取板9和第二前夾取板10相夾緊時形成前夾指件,前夾指件上開有由第一前夾取板9和第二前夾取板10共同構成的第一導管夾持腔和第一插瓶針夾持腔11,后夾持組件8包括第一后夾指12和第二后夾指13,第一后夾指12和第二后夾指13與能夠使得第一后夾指12和第二后夾指13夾緊和分開的夾緊件相連接,當第一后夾指12和第二后夾指13相夾緊時形成后夾指件,后夾指件上開有由第一后夾指12和第二后夾指13共同構成的第二導管夾持腔。前夾持組件7夾持短導管的前端,后夾持組件8夾持短導管的后端,短導管的兩端夾持,夾持更為牢固,第一導管夾持腔和第二導管夾持腔與短導管相配合,第一插瓶針夾持腔11與插瓶針部分相配合,且對插瓶針部分進行夾持,夾持更為牢固。
其中,第二短導管夾具4包括第一夾指14和第二夾指15,第一夾指14和第二夾指15與能夠使得第一夾指14和第二夾指15夾緊和分開的夾緊件相連接,當第一夾指14和第二夾指15相夾緊時形成夾指件,夾指件上開有由第一夾指14和第二夾指15共同構成的第二插瓶針夾持腔16。第二插瓶針夾持腔16與插瓶針部分相配合。
其中,翻轉驅動機構包括翻轉板17,翻轉板17與機架1轉動連接,第一短導管夾具2與翻轉板17相連接,翻轉板17通過擺桿18與驅動氣缸相連接,且當驅動氣缸橫向伸出驅動軸時擺桿18擺動使得第一短導管夾具2翻轉,翻轉板17與擺桿18轉動連接,驅動氣缸的驅動軸與擺桿18的另一端相鉸接。翻轉驅動機構實現第一短導管夾具2的翻轉,使得短導管從水平設置轉變為豎直設置,利于后續第二短導管夾具4對裝配后產品的夾持。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機架1、第一短導管夾具2、接料裝置3、第二短導管夾具4、導正定位機構5、推平機構6、前夾持組件7、后夾持組件8、第一前夾取板9、第二前夾取板10、第一插瓶針夾持腔11、第一后夾指12、第二后夾指13、第一夾指14、第二夾指15、第二插瓶針夾持腔16、翻轉板17、擺桿18、前導正板19、后導正板20、前推板21、前導正塊22、后推板23、后導正塊24、導正槽25、推平板26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