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竹制品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自動晾曬車間。
背景技術:
竹制品的原料,竹棒或篾條常常需要進行晾曬處理,現有技術的晾曬處理很簡單,通常為一個支架,在支架頂部放置原料,再由人工收取,整個過程效率很低,工人勞動強度很大,而隨著社會發展和轉型升級,整體工資水平上漲,整個晾曬過程中的人力成本和效率低下的缺點越發明顯,迫切需要通過研發機器和開辟新生成車間和工藝來代替人工晾曬和收取。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全自動晾曬車間。
本實用新型具體技術方案如下:全自動晾曬車間,包括原料倉庫、送料臺、收取臺,還包括晾曬倉庫和倉庫內的多個平行設置的晾曬收取一體機;
上述晾曬倉庫,其包括透明屋頂,上述透明屋頂上設有溫度感應器和光線強度感應器:
上述晾曬收取一體機,其包括包括前豎直桿、前橫桿、后豎直桿、后橫桿、原料、連接桿,還包括:
前滾筒,其可轉動的套設在前橫桿上,其端部同軸設有皮帶輪,上述皮帶輪通過傳動皮帶與底部主動輪相連,上述主動輪與伺服電機相連,上述私服電機與控制器連接,上述控制器連接光電感應傳感器,上述光電感應傳感器通過懸臂設置于后橫桿的上方;
后滾筒,其可轉動的套設在后橫桿上;
晾曬輸送帶,其連接前后滾筒并用于輸送并放置原料;
收取輸送帶,其設置于上述伺服電機的下方并與晾曬輸送帶的運轉方向相反,包括設于前端的第一滾筒、第一支架;設于后端的第二滾筒、第二支架,上述第二滾筒通過收取皮帶與收取電機相連,上述收取電機與上述控制器相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晾曬輸送帶為皮帶,其上設有鏤空孔。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 上述晾曬輸送帶為鋼絲晾曬輸送帶,其包括平行設置且分設于前滾筒和后滾筒兩端的第一鋼絲帶和第二鋼絲帶。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第一支架與前豎直桿固定相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第二支架與后豎直桿固定相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送料臺設置于上述收取臺的上方,上述送料臺為臺階狀。
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效果:
1.工人勞動強度小,工作效率高。
2.結構緊湊,操作方便。
3.晾曬和收取均自動進行,且能夠根據車間外天氣自動調整是否加熱或除濕。
4.成本低廉,企業負擔小。
附圖說明
圖1現有技術結構示意圖。
圖2為全自動晾曬車間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晾曬收取一體機的示意圖。
圖4為第一和第二鋼絲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本實用新型具體技術方案如下:全自動晾曬車間,包括原料倉庫25、送料臺26、收取臺27,還包括晾曬倉庫24和倉庫內的多個平行設置的晾曬收取一體機;
所述晾曬倉庫,其包括透明屋頂241,所述透明屋頂241上設有溫度感應器242和光線強度感應器243:溫度感應器242和光線強度感應器243與控制器14相連,通過采集溫度和光線強度的數據,控制器14判斷是否需要開啟晾曬倉庫內的通風機或者空氣加熱機或除濕機。
所述晾曬收取一體機,其包括前豎直桿1、前橫桿2、后豎直桿3、后橫桿4、原料5、連接桿6,還包括:
前滾筒7,其可轉動的套設在前橫桿2上,其端部同軸設有皮帶輪11,皮帶輪11通過傳動皮帶12與底部主動輪13相連,主動輪13與伺服電機10相連,私服電機10與控制器14連接,控制器14連接光電感應傳感器15,光電感應傳感器15通過懸臂16設置于后橫桿4的上方;
后滾筒8,其可轉動的套設在后橫桿4上;
晾曬輸送帶9,其連接前后滾筒并用于輸送并放置原料5;
收取輸送帶17,其設置于伺服電機10的下方并與晾曬輸送帶9的運轉方向相反,包括設于前端的第一滾筒18、第一支架19;設于后端的第二滾筒20、第二支架21,第二滾筒20通過收取皮帶22與收取電機23相連,收取電機23與控制器14相連。
作為本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晾曬輸送帶為皮帶,其上設有鏤空孔。用于通氣透氣。
作為本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第一支架與前豎直桿固定相連。
作為本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第二支架與后豎直桿固定相連。
作為本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送料臺設置于收取臺的上方,送料臺為臺階狀。
具體實施時,送料步驟如下:
第一步,工人打開開關,私服電機帶動晾曬輸送帶緩慢運轉。
第二步,一個工人負責將原料提升到晾曬輸送帶上。
第三步,當末端的光電傳感器感應到原料的時候,發送信號給控制器,控制器控制伺服電機停止運轉。
第三步,多個原料水平鋪設好并晾曬。省略了人工一個個鋪設排列的過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步,溫度感應器242和光線強度感應器243與控制器14相連,通過采集溫度和光線強度的數據,控制器14判斷是否需要開啟晾曬倉庫內的通風機或者空氣加熱機或除濕機。
第五步,晾曬完成時候,晾曬輸送帶9順時針運轉并將原料落到收取輸送帶上,收取輸送帶在收取電機驅動下逆時針運轉,只需要伺服電機繼續運轉,在后橫桿4側旁接住掉下的原料即可。
實施例2
結合實施例1 晾曬輸送帶為鋼絲晾曬輸送帶,其包括平行設置且分設于前滾筒和后滾筒兩端的第一鋼絲帶和第二鋼絲帶。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