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撐架,特別是一種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散件出口業務的發展和進步,包裝運輸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而其中的包裝器具設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以白車身或車身總成(包括內外飾件等)出口件為例,需要匹配合適的物料器具來支撐車身并有效布置至集裝箱,最大程度提高裝載率。集裝箱為國際標準尺寸40HQ,針對部分型號車身尺寸的大小,集裝箱可滿足上下兩層交錯式碼裝的空間要求。
現有技術中,常見的車身總成支撐架的形式是上下一體式結構,即一副支撐架可以上下放置兩臺車身總成。這種車身總成支撐架的結構最明顯的缺點是裝卸的不方便性,由于兩臺車身總成和一體式結構的支撐架,使得總重量較重且總尺寸較大,極大地增加了裝卸的難度。而且包裝操作過程中,車身固定和防護操作難度大,容易造成磕碰和劃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它既能夠滿足支撐車身交錯碼放的需要,又適于使用叉車轉運,滿足集裝箱裝卸的方便性,且便于包裝,能有效防止磕碰和劃傷。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包括下支架、上支架、車 身前端連接橫梁和車身后端連接橫梁,所述下支架由第一車身固定架和第一叉車托舉架組成,所述上支架由第二車身固定架和第二叉車托舉架組成,所述第一車身固定架和所述第二車身固定架上均設有所述車身前端連接橫梁和所述車身后端連接橫梁;所述第二車身固定架與所述第一叉車托舉架插接連接。
前述的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中,優選地,所述車身前端連接橫梁包括第一連接橫梁、車身前端連接件、第一吊環和第一支架連接孔,所述第一連接橫梁上設有2個對稱布置的所述車身前端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接橫梁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所述第一吊環,所述第一連接橫梁上靠近2個所述第一吊環的位置均設有一個所述第一支架連接孔。
前述的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中,優選地,所述車身后端連接橫梁包括第二連接橫梁、車身后端連接件、第二吊環和第二支架連接孔,所述第二連接橫梁上設有2個對稱布置的所述車身后端連接件,所述第二連接橫梁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所述第二吊環,所述第二連接橫梁上靠近2個所述第二吊環的位置均設有一個所述第二支架連接孔。
前述的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中,優選地,所述第一車身固定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前端橫梁連接件、第一后端橫梁連接件,所述第一叉車托舉架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一口字型橫梁,所述第一支架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前端橫梁連接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與所述第二支架相連接的一端,所述第一后端橫梁連接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頂面的中間位置,所述第二支架的兩端均設有所述第一口字型橫梁。
前述的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中,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架上設有U字形加強梁。
前述的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中,優選地,所述U字形加強梁與所述第二 支架端部的所述口字型橫梁之間設有沿縱向設置的第一加強桿。
前述的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中,優選地,所述第二車身固定架包括U字形上支架、U字形下支架、長連接桿、短連接桿、第二前端橫梁連接件、第二后端橫梁連接件,所述第二叉車托舉架包括第三支架和第二口字型橫梁,所述第三支架與所述U字形下支架非開口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U字形下支架與所述第三支架相連接的一端沿豎直方向設有所述短連接桿,所述U字形下支架的另一端沿豎直方向設有所述長連接桿,所述U字形上支架固定設置在所述短連接桿和所述長連接桿上,所述長連接桿的頂端設有所述第二前端橫梁連接件,所述短連接桿的頂端設有所述第二后端橫梁連接件;所述第三支架的兩端均設有所述第二口字型橫梁。
前述的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中,優選地,所述第三支架上沿縱向設有第二加強桿。
前述的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中,優選地,所述U字形下支架與所述長連接桿之間、所述U字形下支架與所述短連接桿之間,所述第三支架與所述短連接桿之間均設有斜拉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采用分體式結構,由上支架和下支架組成,位于下方的車身固定在下支架上,位于上方的車身固定在上支架上,車身底部安裝有車身前端連接橫梁和車身后端連接橫梁,方便車身的吊裝和與上支架或下支架的裝配固定,并且便于包裝,有效防止磕碰和劃傷,采用分體式結構,極大的降低了整體重量和尺寸,便于運輸和固定,由于上支架和下支架均設有叉車托舉架,非常便于叉車作業,提高裝卸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車身前端連接橫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車身后端連接橫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下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上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下支架,11-第一車身固定架,111-第一支架,112-第一前端橫梁連接件,113-第一后端橫梁連接件,114-U字形加強梁,115-第一加強桿,12-第一叉車托舉架,121-第二支架,122-第一口字型橫梁,2-上支架,21-第二車身固定架,211-U字形上支架,212-U字形下支架,213-長連接桿,214-短連接桿,215-第二前端橫梁連接件,216-第二后端橫梁連接件,22-第二叉車托舉架,221-第三支架,222-第二口字型橫梁,223-第二加強桿,23-斜拉桿,3-車身前端連接橫梁,31-第一連接橫梁,32-車身前端連接件,33-第一吊環,34-第一支架連接孔,4-車身后端連接橫梁,41-第二連接橫梁,42-車身后端連接件,43-第二吊環,44-第二支架連接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運輸車身的支撐架,包括下支架1、上支架2、車身前端連接橫梁3和車身后端連接橫梁4,所述下支架1 由第一車身固定架11和第一叉車托舉架12組成,所述第一車身固定架11用于固定車身總成,所述第一叉車托舉架12用于與叉車相配合,便于運輸,所述上支架2由第二車身固定架21和第二叉車托舉架22組成,所述第二車身固定架21用于安裝車身總成,所述第二叉車托舉架22用于與叉車相配合,便于運輸,所述第一車身固定架11和所述第二車身固定架21上均設有所述車身前端連接橫梁3和所述車身后端連接橫梁4;所述第二車身固定架21與所述第一叉車托舉架12插接連接。
進一步,如圖2所示,所述車身前端連接橫梁3包括第一連接橫梁31、車身前端連接件32、第一吊環33和第一支架連接孔34,所述第一連接橫梁31上設有2個對稱布置的所述車身前端連接件32,所述車身前端連接件32為L形,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橫梁31的側面,所述車身前端連接件32的頂面設有連接孔,用于通過螺栓將第一連接橫梁31與車身總成的前端固定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連接橫梁31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所述第一吊環33,所述第一吊環33用于與起重裝置相配合,實現車身總成的起吊轉運,靠近2個所述第一吊環33的位置均設有一個所述第一支架連接孔34。
進一步,如圖3所示,所述車身后端連接橫梁4包括第二連接橫梁41、車身后端連接件42、第二吊環43和第二支架連接孔44,所述第二連接橫梁41上設有2個對稱布置的所述車身后端連接件42,所述車身后端連接件42為U字形,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接橫梁41的頂面,所述車身后端連接件42的側面設有連接孔,用于通過螺栓將第二連接橫梁41與車身總成的后端固定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連接橫梁41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所述第二吊環43,所述第二吊環43用于與起重裝置相配合,實現車身總成的起吊轉運,靠近2個所述第二吊環43的位置均設有一個所述第二支架連接孔44。
進一步,如圖4所示,所述第一車身固定架11包括第一支架111、第一前端橫梁連接件112、第一后端橫梁連接件113,所述第一叉車托舉架12包括第二支架121和第一口字型橫梁122,所述第一支架111與所述第二支架121固定連接,優選地,二者還可采用一體式結構,所述第一前端橫梁連接件112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111與所述第二支架121相連接的一端,所述第一后端橫梁連接件113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111頂面的中間位置,所述第二支架121的兩端均設有所述第一口字型橫梁122,所述第一口字型橫梁122用于與叉車相配合,便于叉車進行轉運工作。為了提高所述第一車身固定架11和所述第一叉車托舉架12的強度,本實施例優選地,在所述第一支架111上設有U字形加強梁114。在所述U字形加強梁114與所述第二支架121端部的所述口字型橫梁122之間設有沿縱向設置的第一加強桿115。
進一步,如圖5所示,所述第二車身固定架21包括U字形上支架211、U字形下支架212、長連接桿213、短連接桿214、第二前端橫梁連接件215、第二后端橫梁連接件216,所述第二叉車托舉架22包括第三支架221和第二口字型橫梁222,所述第三支架221與所述U字形下支架212非開口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方式優選為焊接連接,所述U字形下支架212與所述第三支架221相連接的一端沿豎直方向設有所述短連接桿214,所述U字形下支架212的另一端沿豎直方向設有所述長連接桿213,所述U字形上支架211固定設置在所述短連接桿214和所述長連接桿213上,所述U字形上支架211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U字形上支架211起到支撐車身總成的作用,所述長連接桿213的頂端設有所述第二前端橫梁連接件215,所述短連接桿214的頂端設有所述第二后端橫梁連接件216,采用這種結構設計的目的是,使車身總成的前端高于后端,使車身總成呈斜向固定,以便使位于上方的車身總成一部分位于下方 車身總成的上方,有效利用集裝箱的空間;所述第三支架221的兩端均設有所述第二口字型橫梁222。為了提高所述上支架2的整體強度,本實施例優選地,在所述第三支架221上沿縱向設有第二加強桿223。在所述U字形下支架212與所述長連接桿213之間、所述U字形下支架212與所述短連接桿214之間,所述第三支架221與所述短連接桿214之間均設有斜拉桿23。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先將車身前端連接橫梁3通過車身前端連接件32固定安裝在車身總成底部的前端,再將車身后端連接橫梁4通過車身后端連接件42固定安裝在車身總成底部的后端,然后將第一連接橫梁31兩端的第一吊環33和第二連接橫梁41兩端的第二吊環43與起重設備的吊鉤通過繩索連接在一起,在吊裝狀態下,將第一個車身總成吊至下支架1上,并將第一連接橫梁31上的第一支架連接孔34與第一支架111頂部的第一前端橫梁連接件112通過螺栓固定好,再將第二連接橫梁41上的第二支架連接孔44與第一支架111頂部的第一后端橫梁連接件113通過螺栓固定好;然后使用起重裝置將另一個車身總成吊至上支架2上,并將第一連接橫梁31上的第一支架連接孔34與長連接桿213頂部的第二前端橫梁連接件215通過螺栓固定好,再將第二連接橫梁41上的第二支架連接孔44與短連接桿214頂部的第二后端橫梁連接件216通過螺栓固定好。
用叉車先將下支架1及固定安裝在其上的車身總成裝入集裝箱,然后使用螺栓將下支架1與集裝箱固定好,然后再用叉車將上支架2及固定安裝在其上的車身總成送入集裝箱,上支架2上U字形下支架212和U字形上支架211開口的一端朝向下支架1,由于U字形下支架212和U字形上支架211的開口寬度大于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1的寬度,因此裝配時下支架1的第二支架121插接在所述U字形下支架212之間,實現上下兩個車身總成的疊放。然 后再使用螺栓將下支架2與集裝箱進行固定。
以上依據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實用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