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板材定位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豎向精準定位的板材定位裝置及定位方法。
背景技術:現有技術中,自動化設備越來越受到各個領域的青睞,針對不同的技術領域,各個產品都嘗試通過自動化產品取代人工作用。而對一些特殊領域的產品在抓取、運輸、安裝時,無法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智能化程度,例如較薄的板材,其自身的特性原因,很容易變形,在抓取、定位時,往往達不到所需要的位置,而造成自動化抓取、定位時出現異常狀況。現有技術中,大多對較薄的板材定位方式為橫向定位,即板材處于水平狀態,這樣可以減小一些板材變形的問題。例如申請號為CN201410325131.7號專利公開的板材傳送定位裝置,其具有定位組,所述定位組包括固定座和活動座,固定座與活動座設置于傳送帶的兩側。活動座與固定座均為水平方向設置,其定位的板材為水平放置于該定位組上。通常情況來說,這種定位裝置和定位方法能解決板材運輸定位的需求。但在一些板材運輸定位中,板材的最佳方式為豎直狀況,如果板材處于豎直狀況,下一個工段的夾取、安裝等工序就更加方便。但如果板材出去豎直狀況時,板材的長度過長,完全的程度越大,會出現定位偏移、定位不精準等問題。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板材定位裝置與板材定位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提高定位精度的板材定位裝置及板材定位方法。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板材定位裝置,其包括底板、安裝于所述底板上的基體定位組件、安裝于所述底板上的推動組件、安裝于所述底板上滾動定位組件,所述基體定位組件具有用于定位板材的前定位板,所述推動組件具有用于推動所述板材且用于與所述前定位板一起夾持所述板材的后定位板,所述滾動定位件包括安裝于所述底板的固定件、滑動安裝于所述固定件上的主體、安裝于所述固定件的抵擋塊、安裝于所述主體上的滾輪及安裝于所述抵擋塊與所述主體之間的彈簧,所述彈簧推動所述主體令所述滾輪靠近或接觸所述前定位板。所述固定件呈L型,其包括與所述底板相固定的底座及與所述底座相垂直的安裝部;所述滾動定位組件還包括安裝于所述安裝部的外表面的滑道,所述主體與所述滑道相互配合。所述主體具有面向所述抵擋塊的側面,所述側面具有自其表面向內凹陷形成的收容孔,所述彈簧一端收容于所述收容孔,另一端固定或抵接于所述抵擋塊。所述主體還具有自與所述側面相對處位置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設置安裝孔,安裝孔內設置有安裝軸,所述滾輪安裝于所述安裝軸上。所述基體定位組件包括垂直設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側立板,所述前定位板安裝于所述側立板上,所述基體定位組件還具有安裝于所述側立板的側墊片及安裝于所述前定位板的前墊塊,所述側墊片與所述前墊塊相互垂直。所述推動組件包括安裝于所述底板上的安裝底座及安裝于所述安裝底座上的驅動設備,所述驅動設備與所述后定位板相連接,所述后定位板的表面安裝有后墊塊,所述后墊塊對準基體定位組件的前墊塊。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還可以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板材定位方法,其步驟如下:第一步驟:豎直方向提取板材放入板材定位裝置中,所述板材定位裝置具有用于基準定位所述板材的基體定位組件、用于推動所述板材的推動組件及用于抵壓所述板材滾動定位組件,所述板材位于所述基體定位組件與所述推動組件之間;第二步驟:所述板材向下運行,所述滾動組件具有可滑行的主體、位于所述主體前方的滾輪及位于所述主體后方的彈簧,所述板材接觸所述所述滾輪,所述滾輪向前滾動將所述板材滑動至所述滾輪與所述基體定位組件之間;所述彈簧被壓縮,所述彈簧抵壓所述主體令所述滾輪與所述基體定位組件夾持所述板材;第三步驟:所述推動組件先前移動,令所述所述推動組件與所述基體定位組件夾持所述板材。所述滾動定位件還包括固定件及安裝于所述固定件的抵擋塊,、所述主體滑動安裝于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彈簧安裝于所述抵擋塊與所述主體之間,所述彈簧推動所述主體令所述滾輪靠近或接觸所述前定位板。所述基體定位組件具有用于定位所述板材的前定位板,所述推動組件具有用于推動所述板材且用于與所述前定位板一起夾持所述板材的后定位板,所述前定位板與所述后定位板分別設置軟質前墊塊與后墊塊。所述前定位板的數量至少為兩個,位于下方的所述前定位板的長度長于位于上方的所述定位板的長度,所述下方的定位板對準所述滾輪。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板材定位裝置及板材定位方法具有如下技術功效:通過豎直放下板材,再通過位于板材定位裝置下方的滾輪滾動,使板材很好的滑動到指定位置,運用滾輪后方的彈簧的彈力,使滾輪抵壓板材,同時推動壓板使壓板壓住板材,這樣,多個板材變形的程度和變形后的結構不同,也能使板材達到定位位置而進行精確的定位。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板材定位裝置的立體組裝圖。圖2為圖1所示板材定位裝置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組裝圖。圖3為本發明板材定位裝置的基體定位組件的立體圖。圖4為圖3所示基體定位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組裝圖。圖5為本發明板材定位裝置的滾動定位組件的立體圖。圖6為本發明板材定位裝置的推動組件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至圖6所示,本發明揭露一種板材定位裝置100,其包括底板10、安裝于底板10上的基體定位組件20、安裝于底板10上的推動組件30、安裝于底板10上滾動定位組件40。如圖1所示,底板10為板狀結構,位于板材定位裝置100的最下端。結合圖3至圖4所示,基體定位組件20包括側立板21、安裝于側立板21的第一面201的至少一個前定位板22。側立板21為長條結構,垂直的設置于底板10上方。前定位板22與側立板21通過連接塊29相連接,本實施中,連接塊29為L狀。前定位板22與側立板21的第一面201相垂直。基體定位組件20還具有安裝于側立板21的第一面201的側墊片23及安裝于前定位板22的前墊塊24。側墊片23與前墊塊24相互垂直,兩者相互靠攏。本實施例中,前定位板22的數量為兩個。分別位于側立板21的上端與下端。基體定位組件20還包括位于側立板21下方的安裝板25,側立板21通過連接塊29安裝于安裝板25的上方,安裝板25與側立板21相互垂直。側墊片23及前墊塊24分別與安裝板25相互垂直,三者的延伸的方向均不相同。安裝板25安裝于底板10上令基體定位組件20固定于底板10上。為提高側立板21的強度,基體定位組件20還設置有安裝于安裝板25上與安裝于側立板21上的加強件26。如圖5所示,滾動定位組件40位于所述基體定位組件20的側邊,其對準基體定位組件20的前定位板22。滾動定位組件40包括安裝于底板10上的固定件41,固定件41呈L型,包括與底板10固定的底座411及與底座411相垂直的安裝部412。滾動定位組件40還包括安裝于安裝部412的外表面的滑道42及安裝于滑道42側邊的抵擋塊43,抵擋塊43與滑道42相垂直。滾動定位組件40包括可沿滑道42來回滑動的主體44,主體44具有面向滑道42的第一表面441,第一表面441上設有滑動塊442,滑動塊442與滑道42相互配合。主體44具有面向抵擋塊43的側面443,側面443具有自其表面向內凹陷形成的收容孔4431。滾動定位組件40具有收容于所述收容孔4431的彈簧45,彈簧45一端收容于該收容孔4431,另一端固定或抵接于所述抵擋塊43上。彈簧45內可設置一固定軸(未圖示),固定軸一端收容于收容孔4431,另一端安裝于抵擋塊43,如此設置,致使彈簧45不容易脫落。主體44還具有自與側面443相對處位置向外延伸的延伸部445,延伸部445上設置安裝孔4451,滾動定位組件40還具有安裝于安裝軸47上的滾輪46,安裝軸47安裝于安裝孔4451內。當滾輪46受到外力時,滾輪46可繞安裝軸47轉動。如圖6所示,推動組件30包括安裝于所述底板10上的安裝底座31、安裝于安裝底座31上的驅動設備32及與驅動設備32相連接的后定位板33。本實施例中,驅動設備32為氣缸。后定位板33與驅動設備32的輸出軸相垂直,驅動設備32的輸出軸帶動后定位板33向前或者向后運動。后定位板33的表面安裝有后墊塊34。后定位板33的表面上的后墊塊34對準基體定位組件20的前墊塊24,后定位板33與前定位板22相平行。因前定位板22與后定位板33上分別具有前墊塊24與后墊塊34,前墊塊24與后墊塊34為軟性材質,前墊塊24與后墊塊34能很好的保護板材不會被碰傷。定位時,第一步驟:豎直方向提取板材至基體定位組件與推動組件之間;第二步驟:所述板材向下運行,板材接觸滾輪,滾輪向前滾動將板材滑動至滾輪與基體定位組件之間;位于彈簧被壓縮,彈簧抵壓主體令滾輪與基體定位組件夾持板材;第三步驟:推動組件先前移動,令推動組件與基體定位組件夾持板材。更具體的,板材通過抓取設備放入板材定位裝置100的后定位板33與前定位板22之間,板材沿前墊塊24與側墊片23向下放入,當板材位于后定位板33與前定位板22之間時,驅動設備32給出驅動力向前驅動后定位板33,后定位板33向前定位板移動。前定位板22與后定位板33夾持板材。本實施例中,前墊塊24與后墊塊34夾持板材而令板材不被碰傷。位于側立板21下方的前定位板22的長度長于位于側立板21上方的前定位板22,位于下方的前定位板22與滾輪46相對。當板材自上而下時,板材接觸滾輪46,滾輪46受到板材的側向力而滾動,帶動板材進入滾輪46與前定位板22之間,滾輪46向后移動,主體44沿滑道22方向向后滑動,壓縮彈簧45,反之,彈簧45的彈性力使滾輪46抵住板材而令板材抵靠前定位板22上。如此設計,滾輪46通過滾動帶動板材的方式引導板材進入指定位置,避免因板材變形不一致的原因,而定位的基準不同而帶來的定位不精準的問題。通過滾輪46滾定,即使板材變形了,滾輪46通過其滾動的方式帶動板材到達指定的位置。彈性力令滾輪46抵壓板材抵靠前定位板22,板材定位裝置100的結構簡單,滾動的引導板材進入指定位置的方式,又能減少對產品滑動帶來的傷害。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