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飛行器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飛行器中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
背景技術:
飛行器是任何由人類制造、能飛離地面、在空間飛行并由人來控制的提供給個人使用的飛行物。隨著飛行器普及,個人飛行器必然是未來發展方向。輕巧,靈活的低空、低速飛行器將是個人飛行器的發展方向。現階段,個人飛行器通常是由若干安裝在飛行器上的涵道來驅動飛行器飛行的,涵道通常包括涵道本體、扇葉機構及控制器,涵道本體呈中空結構,扇葉機構安裝于涵道本體內,控制器安裝于涵道本體外與扇葉機構的驅動件(電機或馬達)電性連接,控制器用于控制驅動件的轉速,驅動件用于驅動扇葉機構的葉片,藉由葉片在涵道本體內的旋轉而提供升力,同時中空結構的涵道本體還起到對空氣進行整流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葉片旋轉所產生的升力,因此大多飛行器采用涵道而不直接采用螺旋槳,故飛行器在涵道的作用下能平穩的離開地面而進行飛行。通常,每一個涵道對應一個控制器。然而,受制于現有技術,隨著飛行器工作時間的增加,由于控制器內具有相當一定數量的PCB板及電子器件,這些PCB板及電子器件工作時,都會產生熱量,隨時飛行器飛行時間的增長,控制器的發熱量會大幅度上升,發熱量大又會反過來影響到控制器的壽命以及控制飛行器工作的精確度,從而嚴重影響飛行器的安全性能,而飛行器的安全性能又是一直阻礙飛行器推廣到尋常百姓家庭的技術壁壘。
因此,亟需一種結構簡單、散熱效果好、制作工藝簡單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散熱效果好、制作工藝簡單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涵道快速散熱結構,適用于對設置在涵道上的控制器進行快速散熱,所述涵道快速散熱結構包括涵道本體、扇葉機構及控制器,涵道本體呈中空結構,扇葉機構安裝于涵道本體內,控制器安裝于涵道本體外與扇葉機構的驅動件電性連接,驅動件用于驅動扇葉機構的葉片,藉由葉片在涵道本體內的旋轉而提供升力,其還包括導熱件,所述導熱件的第一端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導熱件的第二端呈固定的穿入所述涵道本體內并固定,所述涵道本體的側壁貫穿設有出風口,且所述導熱件的第二端的末端位于所述涵道本體的出風口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的涵道本體的側壁設置有出風口,藉由涵道本體內的驅動件驅動扇葉機構的葉片在涵道本體內旋轉形成氣流通道,從而通過氣流通道連通出風口與涵道本體;導熱件的第一端與控制器連接,導熱件與控制器發生熱傳遞效應,將控制器的熱量傳遞到導熱件,并藉由導熱件將熱量排入涵道本體內,利用導熱件的熱傳遞效應將控制器的熱量轉移到涵道本體內,降低了控制器的溫度;導熱件的第二端位于出風口處,藉由上述氣流通道,經由出風口進入涵道本體內的熱量隨扇葉機構產生的氣流,沿氣流通道排出涵道本體外;本實用新型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僅需將導熱件設置在出風口處,配合涵道本體工作時產生的氣流,實現了將控制器的熱量隨氣流沿氣流通道排出涵道本體外,散熱結構簡單,制作工藝簡單,并且由于涵道工作時,涵道本體內扇葉機構能持續產生強大的氣流,氣流不斷的將控制器產生的熱量沿氣流通道迅速排出涵道本體外,實現了涵道的快速散熱,進一步增強了涵道的散熱效果,降低了控制器的溫度,提升了飛行器的安全性。
較佳地,所述涵道本體呈兩端開口的圓柱形結構。
較佳地,所述出風口設置為矩形。
較佳地,所述出風口與所述涵道本體形成空氣對流。
較佳地,所述導熱件與所述涵道本體呈可拆卸結構,藉由所述可拆卸結構將導熱件固定在涵道本體上。
較佳地,所述導熱件與所述控制器呈可拆卸結構,藉由所述可拆卸結構將控制器與導熱件相互固定。
較佳地,所述驅動件為旋轉電機,所述旋轉電機的輸出軸呈轉動的與所述葉片對接連接。
較佳地,其還包括整流罩,所述整流罩設置在所述涵道本體靠近葉片的一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涵道本體、導熱件與控制器分離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扇葉機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控制器與導熱件固定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導熱件的第二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涵道本體、導熱件與控制器結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
請參考圖1-圖6,本實施例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100,適用于對設置在涵道10上的控制器3進行快速散熱。涵道快速散熱結構100的涵道10包括涵道本體1,涵道本體1內設置有扇葉機構2,涵道本體1外設置有控制器3,控制器3與扇葉機構2電性連接。具體的,如圖1所示,涵道本體1呈中空結構,涵道本體1呈兩端開口的圓柱形結構。涵道本體1的側壁上貫穿設有一個矩形的出風口11,出風口11與涵道本體1的中空結構連通。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出風口11設置為矩形,當然,出風口11也可以為圓形、三角形等任意能夠實現出風口11與涵道本體1的中空結構連通的形狀,故在此不以為限。
請參考圖2,扇葉機構2包括驅動件21和葉片22,驅動件21的輸出軸與葉片22對接連接,驅動件21用于驅動葉片22高速旋轉,藉由葉片22在涵道本體1內的高速旋轉,為飛行器(圖中未示)提供升力以進行飛行。具體的,該驅動件21為旋轉電機,旋轉電機的輸出軸呈轉動的與葉片22對接連接,以驅動葉片22在涵道本體1內做高速旋轉,為飛行器提供升力以進行飛行。更具體的,控制器3與扇葉機構2的驅動件21電性連接,控制器3全程控制驅動件21驅動葉片22的轉動。隨著飛行器工作時間的增加,由于控制器3內具有相當一定數量的PCB板及電子器件,這些PCB板及電子器件工作時,都會產生熱量,隨時飛行器飛行時間的增長,控制器3的發熱量會大幅度上升,發熱量大又會反過來影響到控制器3的壽命以及控制飛行器工作的精確度,從而嚴重影響飛行器的安全性能。如圖1-圖6所示,涵道本體1的靠近葉片22的一端設置有整流罩5,該整流罩5呈鏤空結構以保持涵道本體1內扇葉機構2形成的氣流通道能夠與涵道本體1外的空氣連通,該整流罩5能夠增強扇葉機構2產生的氣流強度,同時增強了飛行器的升力。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驅動件21為旋轉電機,當然,驅動件21也可以為諸如旋轉馬達等能夠驅動葉片22高速旋轉的驅動機構,故在此不以為限。
請繼續參考圖1-圖6,本實施例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100還包括導熱件4,導熱件4的第一端41與控制器3連接。其中,導熱件4的第一端41設置為與控制器3可拆卸的結構,藉由該可拆卸結構將導熱件4與控制器3接觸并固定,以將控制器3的熱量傳遞給導熱件4。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導熱件5的第一端41應該與控制器3保持最大表面積的連接,以充分實現導熱件4與控制器3的熱傳遞,從而將控制器3的熱量最大限度的傳遞給導熱件5。如圖3-圖5所示,導熱件4的第二端42的末端呈固定的穿入涵道本體1的出風口11并固定在該出風口11內。其中,導熱件4與涵道本體1設置為可拆卸的結構,藉由該可拆卸的結構將導熱件4固定在涵道本體1上,并進一步將導熱件4的第二端42的末端固定在涵道本體1的出風口11內,使得由控制器3熱傳遞到導熱件4的熱量能夠聚集在出風口11內,在涵道本體1內扇葉機構2持續產生的強大氣流下,隨氣流不斷的將控制器3產生的熱量沿氣流通道迅速排出涵道本體1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導熱件4的第一端41設置為與控制器3可拆卸的結構和導熱件4與涵道本體1設置為可拆卸的結構均可以通過螺絲固定實現,也可以通過卡扣式結構固定實現,當然還可以通過其他能夠可拆卸固定結構的方式實現,故在此不以為限。
下面將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100的工作過程:
請參考圖1-圖6,將導熱件4固定在涵道本體1的側壁上,同時使得導熱件4的第二端42的末端穿入并固定在涵道本體1的出風口11內。將控制器3固定在導熱件4的第一端41上,確保控制器3與導熱4件的接觸面積的最大化。啟動控制器3,控制器3驅動扇葉機構2的驅動件21高速旋轉,使得與驅動件21的輸出軸對接連接的葉片22在涵道本體1內作高速旋轉運動。隨著葉片22在涵道本體1內作高速旋轉運動,涵道本體1的兩端內形成氣流通道,從而使得涵道本體1內的氣流通道與涵道本體1的側壁的出風口11連通。隨著控制器3的持續工作,控制器3在持續工作過程中不斷產生熱量,藉由控制器3和導熱件4的充分接觸,控制器3產生的熱量不斷傳遞給導熱件4。由于導熱件4固定在涵道本體1上,導熱件4的熱量一部分直接傳遞給涵道本體1,涵道本體1的熱量隨氣流通道內的氣流直接排出涵道本體1外。導熱件4的另一部分熱量聚集在涵道本體1的出風口11內,由于出風口11與涵道本體1內的氣流通道相連通,出風口11內的熱量隨氣流沿氣流通道快速排出涵道本體1外,實現了涵道10的快速散熱。
結合圖1-圖6,本實用新型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100的涵道本體1的側壁設置有出風口11,藉由涵道本體1內的驅動件21驅動扇葉機構2的葉片22在涵道本體1內高速旋轉形成氣流通道,從而通過氣流通道連通出風口11與涵道本體1;導熱件4的第一端41與控制器3連接,導熱件4與控制器3發生熱傳遞效應,將控制器3的熱量傳遞到導熱件4,并藉由導熱件4將熱量排入涵道本體1內,利用導熱件4的熱傳遞效應將控制器3的熱量轉移到涵道本體1內,降低了控制器3的溫度;導熱件4的第二端42的末端位于出風口11處,藉由上述氣流通道,經由出風口11進入涵道本體1內的熱量隨扇葉機構2產生的氣流,沿氣流通道排出涵道本體1外;本實用新型的涵道快速散熱結構100僅需將導熱件4設置在出風口11處,配合涵道本體1工作時產生的氣流,實現了將控制器3的熱量隨氣流沿氣流通道排出涵道本體1外,散熱結構簡單,制作工藝簡單,并且由于涵道10工作時,涵道本體1內扇葉機構2能持續產生強大的氣流,氣流不斷的將控制器3產生的熱量沿氣流通道迅速排出涵道本體1外,實現了涵道10的快速散熱,進一步增強了涵道10的散熱效果,降低了控制器3的溫度,提升了飛行器的安全性。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