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電控制技術和航空動力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傳動齒環結構的雙軸擺轉機構。
背景技術:
推力矢量技術能讓發動機推力的一部分變成操縱力,代替或部分代替操縱面;不管迎角多大和飛行速度多低,飛機都可利用這部分操縱力進行操縱,這就增加了飛機的可操縱性。由于直接產生操縱力,并且量值和方向易變,也就增加了飛機的敏捷性。
近年來,無人機行業迅速發展,特別是中小型無人機已經應用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多樣化的任務需求也對無人機的操控性、靈活性以及多任務的執行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于垂直起降、飛行模態轉化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升力風扇與推進器組合是常見的解決方案,但兩部分功能間難以整合,會給飛行帶來大量死重。因此可傾轉動力系統或矢量推力自然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但傳統的連桿式傾轉機構只能在平面內做單維度擺轉(如美制v—22的可變向旋翼),而小涵道比航空燃氣輪機所采用的矢量噴口(如al-31f的矢量尾噴管)機構龐雜,控制復雜,造價高昂,技術門檻極高。不適合小型化,商業化。
目前雙軸擺動機構多將第二級伺服電機置于第一級擺動機構上,使第一級轉動慣量加大,降低控制精度和響應速度,增加系統能耗。伺服機構體積外露過大造成迎風面積增大,也給飛行帶來大量阻力。其次,伺服電機屬于精密設備,長期暴露使系統可靠性降低,也使維護成本大大上升,因此并不實用。而且,現有雙軸擺轉機構由于結構原因大多存在擺轉死區,難以完成全向傾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可靠性和工作性能高的基于傳動齒環結構的雙軸擺轉機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明包括第一伺服電機1、第二伺服電機、第一圓柱齒輪2、第一圓錐齒輪、第二圓柱齒輪3和殼體,其結構要點殼體內設置有錐齒環8,殼體上設置有第三圓錐齒輪18。
所述第一圓柱齒輪2中心與第一伺服電機1的轉軸相連,第二圓柱齒輪3的中心軸與殼體固定連接,第一圓柱齒輪2與第二圓柱齒輪3嚙合。
所述第一圓錐齒輪軸6與第二伺服電機4的轉軸相連,第一圓錐齒輪軸6穿過第二圓柱齒輪3的中心軸與殼體上的第一圓錐齒輪中心相連。
所述第一圓錐齒輪和第三圓錐齒輪均與錐齒環8嚙合,第三圓錐齒輪軸與發動機座7相連。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發明所述殼體包括呈圓筒形的下殼體15,下殼體15上端設置有環狀上殼體16,上殼體16下端面內側部為向下的環狀凸臺,環狀凸臺中部設置有縱截面為弧形的下環狀凹槽,環狀凸臺上端設置所述錐齒環8,錐齒環8下端面相應于下環狀凹槽設置有上環狀凹槽,上環狀凹槽與下環狀凹槽之間裝配有中介滾子22。
所述上殼體16下端面外側部與下殼體15上端面之間設置有環狀調節墊12,上殼體16下端面外側部與調節墊12上對應設置有通孔,下殼體15上端面相應于通孔設置有螺紋孔,一調節螺栓下端穿過通孔旋于螺紋孔內。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發明所述通孔、螺紋孔和調節螺栓的組合為四組,沿周向均布。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發明所述第一圓錐齒輪軸6穿過第一軸承座5與第二伺服電機4的轉軸相連。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發明所述殼體上還設置有第二圓錐齒輪和第四圓錐齒輪,第二圓錐齒輪軸13、第三圓錐齒輪軸分別通過軸承裝配于下殼體的孔系內,第二圓錐齒輪和第四圓錐齒輪均與錐齒環嚙合;第四圓錐齒輪中心孔通過軸承與從動軸相連,從動軸外端通過軸承裝配于下殼體的孔系內,從動軸內端與所述發動機座7相連。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發明所述第二圓錐齒輪軸的軸承座與甲板19相連,甲板19上設置有i型支撐架17、h型支撐架20和伺服電機座21,所述第一伺服電機和第二伺服電機設置在伺服電機座21上;所述第一軸承座設置在甲板19上,第二圓錐齒輪軸通過軸承裝配于第二軸承座內。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發明所述第一圓錐齒輪、第二圓錐齒輪、第三圓錐齒輪、第四圓錐齒輪沿周向均布于下殼體上,第一圓錐齒輪與第二圓錐齒輪對稱設置。
其次,本發明所述上殼體16對稱設置有豎板23,豎板上端相應于第三圓錐齒輪和第四圓錐齒輪設置有過孔。
另外,本發明所述螺紋孔11與其下端下殼體15上的開口24連通。
本發明有益效果。
本發明用于飛行器,特別是中小型無人飛行器的矢量動力擺轉機構。
本發明由俯仰傾轉機構和偏航傾轉機構兩套伺服機構,以及作為支撐的外框、保持架等附件組成。其中俯仰傾轉機構由一臺伺服電機輸出轉動,經由傳動機構,帶動發動機繞俯仰軸做俯仰運動。第二臺伺服電機帶動偏航傾轉機構,偏航傾轉機構驅動伺服電機置于相對于載機靜止的外框內,而非依托于俯仰傾轉機構上,只將部分傳動機構依托于俯仰傾轉機構上,這樣不僅使轉動機構的質量和慣量大大降低,也使伺服電機的工作環境大大改善,有利于提升系統的可靠性和工作性能。因此可以有效避免背景技術一節中所述不足。
本發明可實現繞雙軸的360擺動,為飛行器提供全向的矢量推力,姿態調整快速靈活,特別適合城市復雜狹小地形與特殊環境起降,并可以以穩定姿態執行探索、監視及偵查任務。成組使用還可以實現任意姿態起飛、降落及懸停。
本發明結構相對簡單,精度和可靠性容易保證。伺服電機內置而不隨傾轉機構擺動,提升穩定性,降低了擺動機構轉動慣量,使響應速度和調節精度上升。采取齒輪傳動方案,傳動效率高。齒數比可配置,調節性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保護范圍不僅局限于以下內容的表述。
圖1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爆炸視圖。
圖3是本發明剖視圖。
圖4是圖3的a部放大圖。
圖中,1-第一伺服電機、2-第一圓柱齒輪、3-第二圓柱齒輪、4-第二伺服電機、5-第一軸承座、6-第一圓錐齒輪軸、7-發動機座、8-錐齒環、9-第四圓錐齒輪、10-第三圓錐齒輪軸、11-螺紋孔、12-調節墊、13-第二圓錐齒輪軸、14-第二軸承座、15-下殼體、16-上殼體、17-i型支撐座、18-第三圓錐齒輪、19-甲板、20-h型支撐座、21-伺服電機座、22-中介滾子、23-豎板。
注:甲板分為上下兩塊,為清晰顯示內部結構,將下部甲板在圖1中隱去。其實際應裝配于h型和i型支撐座與上部甲板對應的另一端,與上部甲板形狀完全相同且平行。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發明包括第一伺服電機1、第二伺服電機、第一圓柱齒輪2、第一圓錐齒輪、第二圓柱齒輪3和殼體,殼體內設置有錐齒環8,殼體上設置有第三圓錐齒輪18。
所述第一圓柱齒輪2中心與第一伺服電機1的轉軸相連,第二圓柱齒輪3的中心軸與殼體固定連接,第一圓柱齒輪2與第二圓柱齒輪3嚙合。
所述第一圓錐齒輪軸6與第二伺服電機4的轉軸相連,第一圓錐齒輪軸6穿過第二圓柱齒輪3的中心軸與殼體上的第一圓錐齒輪中心相連。
所述第一圓錐齒輪和第三圓錐齒輪均與錐齒環8嚙合,第三圓錐齒輪軸與發動機座7相連。
所述殼體包括呈圓筒形的下殼體15,下殼體15上端設置有環狀上殼體16,上殼體16下端面內側部為向下的環狀凸臺,環狀凸臺中部設置有縱截面為弧形的下環狀凹槽,環狀凸臺上端設置所述錐齒環8,錐齒環8下端面相應于下環狀凹槽設置有上環狀凹槽,上環狀凹槽與下環狀凹槽之間裝配有中介滾子22。
所述上殼體16下端面外側部與下殼體15上端面之間設置有環狀調節墊12,上殼體16下端面外側部與調節墊12上對應設置有通孔,下殼體15上端面相應于通孔設置有螺紋孔11,一調節螺栓下端穿過通孔旋于螺紋孔內。調節墊便于調節機構的緊度和縱向位置,進而控制系統齒配合的間隙度、偏心度和止推軸承(由錐齒環8、中介滾子22、上殼體16組成)徑向游隙。
中介滾子裝配于錐齒環8與上殼體16之間,用于減小摩擦。
所述通孔、螺紋孔和調節螺栓的組合為四組,沿周向均布。
所述第一圓錐齒輪軸6穿過第一軸承座5與第二伺服電機4的轉軸相連。
所述殼體上還設置有第二圓錐齒輪和第四圓錐齒輪,第二圓錐齒輪軸13、第三圓錐齒輪軸分別通過軸承裝配于下殼體的孔系內,第二圓錐齒輪和第四圓錐齒輪均與錐齒環嚙合;第四圓錐齒輪9中心孔通過軸承與從動軸相連,從動軸外端通過軸承裝配于下殼體的孔系內,從動軸內端與所述發動機座7相連。
所述第二圓錐齒輪軸的軸承座與甲板19相連,甲板19上設置有i型支撐架17、h型支撐架20和伺服電機座21,所述第一伺服電機和第二伺服電機設置在伺服電機座21上;所述第一軸承座設置在甲板19上,第二圓錐齒輪軸通過軸承裝配于第二軸承座內。通過甲板19、i型支撐架17、h型支撐架20和伺服電機座21便于將本發明裝配在載機上。
所述第一伺服電機1、第一圓柱齒輪2,第二圓柱齒輪3,殼體構成俯仰傾轉機構。
所述第二伺服電機4、第一圓錐齒輪軸6,第二圓錐齒輪軸13,第三圓錐齒輪軸10,第四圓錐齒輪9,錐齒環8,中介滾子22,第一軸承座5構成偏航傾轉機構。
所述第一圓錐齒輪、第二圓錐齒輪、第三圓錐齒輪、第四圓錐齒輪沿周向均布于下殼體上,第一圓錐齒輪與第二圓錐齒輪對稱設置。
所述上殼體16對稱設置有豎板,豎板上端相應于第三圓錐齒輪和第四圓錐齒輪設置有過孔。豎板23可優化第四圓錐齒輪軸和第三圓錐齒輪軸的受力。
所述螺紋孔11與其下端下殼體15上的開口連通。設置開口24便于調節調節螺栓的緊度。
本發明齒輪間的減速比可根據具體情況配置。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工作過程。
做俯仰傾轉時,第一伺服電機帶轉第一圓柱齒輪,第一圓柱齒輪驅動第二圓柱齒輪從而帶轉殼體,使殼體繞自身直徑傾轉,從而帶動內部的發動機做俯仰傾轉。做偏航傾轉時,第二伺服電機輸出轉角,經由第一圓錐齒輪軸傳遞給錐齒環,由錐齒環帶動第三圓錐齒輪軸,最終帶動發動機支架做偏航運動。第二圓錐齒輪軸,第四圓錐齒輪只起到定位和支撐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關于本發明的具體描述,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并非受限于本發明實施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發明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以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只要滿足使用需要,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