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彈射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航空母艦是一種攻擊力非常強大的大型水面戰斗艦艇,它強大的攻擊力仰仗于艦載戰斗機、電子戰斗機和空中預警機,并且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主要有滑躍飛行和彈射飛行兩種。我國現有的遼寧號航空母艦使用的是滑躍式起飛方式;而空中預警機機體重量比較大,發動機又是省油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故不能采用滑躍式起飛方式;當今世界只有美國能制造艦載飛機短距起飛蒸汽助推裝置,即蒸汽彈射器。美國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的蒸汽彈射器,采用的開縫氣缸蒸汽彈射系統,不僅結構復雜、占用空間大、整個裝置操控性差、蒸汽泄露及淡水損失嚴重、制作和安裝難度大,而且彈射力小;同時目前研發的蒸汽彈射器大部分采用開縫式氣缸,開縫氣缸在高溫高壓的蒸汽作用下容易變形,并且彈射單元只能整體統一完成單一工作指令,無法分離操控。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彈射力強、彈射速度快且可以進行分離操作的蒸汽彈射器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不僅彈射力強、彈射速度快,而且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制作以及安裝簡單,后期維修方便。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包括: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外部的儲氣罐;還包括:置于所述殼體內部的彈射單元;所述彈射單元包括甲板;設置在所述甲板內部的滑塊隧道和絞桶總成;位于所述滑塊隧道內的滑塊;設置在所述甲板下方的低壓腔殼;位于所述低壓腔殼內部的氣缸,所述氣缸為一側敞口的長筒形結構設計,并且所述氣缸的敞口端固定連接有缸頭套框;位于所述缸頭套框內,并且與所述缸頭套框滑動連接的活缸頭;與所述活缸頭頂端固定連接的錐形框;設置在所述錐形框上的連接孔;與所述連接孔固定連接的沖壓水缸;位于所述沖壓水缸外壁上的滑軌;所述氣缸的內部設置帶有單向閥的活塞,其中所述活塞外圓周安裝有活塞制動器;所述活塞分為活塞ⅰ和活塞ⅱ兩部分,并且所述活塞ⅰ和所述活塞ⅱ通過活塞螺栓扣合緊固連接,所述活塞ⅰ的端面中心位置連接有頂桿;所述活塞和所述頂桿的組合長度l等于所述活缸頭和所述錐形框的組合長度l1,所述錐形框是所述活塞右側的低壓蒸汽流動通道,當流動足夠通暢時、所述錐形框的長度l/x取最小值;所述活塞ⅱ的端面中心位置及中心兩側設置有互相平行的三個拉桿,并且所述拉桿依次貫穿所述氣缸、所述低壓腔殼;所述缸頭套框設置有套框制動板、缸頭入口凹;所述套框制動板至少有四根,其中頂部一根設置有軌道槽,并且所述軌道槽與所述滑軌配合形成可相對運動的滑動連接;所述活缸頭上設置有缸頭連接凸,并且所述缸頭連接凸與所述缸頭入口凹配合形成可相對運動的滑動裝入入口連;所述缸頭連接凸的套扣制動板上安裝有雙作用泵。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所述彈射單元設置有3個并且設計參數一致,分別為后彈射單元、主彈射單元、前彈射單元,其中所述彈射單元之間通過低壓管連接可進行氣壓交換;并且所述低壓管上設置有電控閥門對氣壓交換進行控制。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位于所述主彈射單元上方的所述甲板上還設置有引勾縫口,并且所述主彈射單元的所述滑塊通過所述引勾縫口與引勾連接,引勾再與搭載體連接。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所述沖壓水缸上設置有電控排水閥,彈射后期所述電控排水閥打開,在壓力作用下將所述沖壓水缸中的水排出從而吸收來自所述頂桿的沖擊力并隨后關閉;并且所述沖壓水缸右端連接有注水管,其中所述注水管與所述沖壓水缸右端連接,并穿出至所述低壓腔殼外部與進水開關連接,打開進水開關后,水流經過所述注水管進入所述沖壓水缸,將彈射完畢后被壓至所述沖壓水缸中間的壓水活塞,壓回所述沖壓水缸的左端。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所述儲氣罐設置有高壓進氣閥,并且所述高壓進氣閥經進氣管穿過所述低壓腔殼與所述氣缸連接,當發出彈射命令時所述高壓進氣閥打開,高壓蒸汽進入到所述氣缸內推動所述活塞高速運動。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所述低壓腔殼的內壁上安裝有冷卻器以及多個用于固定所述氣缸的主缸支架,所述冷卻器用于冷卻蒸汽使其凝集成水進行回收;所述低壓腔殼安裝有預熱排空閥門與電控空氣排放閥配合工作,可排空空氣使彈射器達到預備彈射狀態。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所述氣缸的外壁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用于監測所述低壓腔殼內的壓力值與溫度值。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所述甲板內部依次排列有三條隧道,分別為后滑塊隧道、主滑塊隧道、前滑塊隧道,并且在所述后滑塊隧道、所述主滑塊隧道、所述前滑塊隧道的內部均設置有滑塊;所述后滑塊隧道、所述主滑塊隧道、所述前滑塊隧道的兩端均設有排水槽用于排放滲漏進隧道內的液體;其中所述后滑塊隧道與所述主滑塊隧道之間設置有后并聯縫口,所述前滑塊隧道與所述主滑塊隧道之間設置有前并聯縫口。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所述絞桶總成設置有3個分別為:后絞桶總成、中絞桶總成、前絞桶總成,并且每個所述絞桶總成均由方軸圓軸頭支架、方軸、死螺母支架、滾輪、絞桶、方軸輪罩、方軸輪制動鉗、方軸輪、絞桶轉角傳感器、馬達組成,其中所述方軸的四個方向均設有多個滾輪,并且滾輪固接在所述絞桶的內壁上;所述中絞桶總成經絞桶反向鋼纜與所述主滑塊隧道中的所述滑塊連接,所述滑塊依次連接負載的鋼纜、換向輪,并且所述鋼纜與撐拉架的鎖孔連接,所述撐拉架連接至所述拉桿,中絞桶正向鋼纜連接至所述換向輪、再經所述換向輪與所述撐拉架的鎖孔連接;所述前絞桶總成經所述絞桶反向鋼纜與所述前滑塊隧道中的所述滑塊連接,所述滑塊依次連接負載的所述鋼纜、所述換向輪,并且所述鋼纜與所述撐拉架的鎖孔連接,所述撐拉架連接至所述拉桿,前絞桶正向鋼纜連接至所述換向輪、再經所述換向輪與所述撐拉架的鎖孔連接;所述后絞桶總成經所述絞桶反向鋼纜與所述后滑塊隧道中的所述滑塊連接,所述滑塊依次連接負載的所述鋼纜、所述換向輪,并且所述鋼纜與所述撐拉架的鎖孔連接,所述撐拉架連接至所述拉桿,后絞桶正向鋼纜連接至所述換向輪、再經所述換向輪與所述撐拉架的鎖孔連接;并且3個所述絞桶總成均可以并聯或分離主動完成對鋼纜的收卷使所述活塞回到待彈射位置。
優選的在上述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中,設置在所述前滑塊隧道中所述滑塊內的偏心鎖肖,所述偏心鎖肖經電機反轉,并由前并聯縫口插入相鄰的所述主滑塊隧道中所述滑塊的偏心鎖肖孔鎖住;設置在所述主滑塊隧道中的所述滑塊內的偏心鎖肖經電機反轉,由后并聯縫口插入相鄰的所述后滑塊隧道中所述滑塊的偏心鎖肖孔鎖住;所述3個彈射單元形成并聯結構;設置在所述前滑塊隧道中所述滑塊內的偏心鎖肖經電機正轉,并從所述主滑塊隧道中所述滑塊的偏心鎖肖孔抽出,使所述前彈射單元與所述主彈射單元分離;設置在所述主滑塊隧道中的所述滑塊的偏心鎖肖經電機正轉,并從所述后滑塊隧道中的所述滑塊偏心鎖肖孔抽出,使所述主彈射單元與所述后彈射單元分離。
經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可知,與現有技術相比,一方面本發明的氣缸部分采用無縫設計,不僅能夠提高氣缸的剛度,使其在高溫高壓下不易發生變形,并且降低了活塞卡滯的幾率,保證裝置的正常運行;同時氣缸設計為敞口結構,使活塞運動距離增大,做功更多,加強了彈射單元的彈射力量;另一方面三個彈射單元可以通過控制位于滑塊上的偏心鎖肖,實現三個彈射單元之間的并聯和分離,提高了彈射單元操控的靈活性,并且彈射單元具有較好的密閉性,不僅能夠提高高壓蒸汽的能量轉化率和彈射速度,為后續的工作提供強勁的動力,而且可以使蒸汽回收的更加徹底,進而節約淡水資源。
因此,本發明是一種不僅結構設計合理、彈射力強、彈射速度快,而且淡水回收率高、便于安裝和后期維護的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截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在彈射完畢位置時的局部剖視及其連接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在初始位置時的局部剖視及其連接示意圖;
圖4是圖2的a局部放大圖;
圖5是圖2的b局部位放大圖;
圖6是圖2的c局部位放大圖;
圖7是圖2的d局部位放大圖;
圖8是圖2的k局部位放大圖;
圖9是圖2的h局部位放大圖;
圖10是圖9的z局部位放大圖;
圖11是甲板內部的滑塊隧道及螺旋狀絞桶總成的示意圖;
圖12是圖11的n局部位放大圖;
圖13是沖壓水缸的連接孔示意圖;
圖14是圖1的o局部位放大圖
圖15是圖2的e局部位放大圖;
圖16是圖15的演示動作示意圖;
圖17是圖3的j局部位放大圖;
圖18是活缸頭與沖壓水缸連接的示意圖;
圖19是圖18的u局部位放大圖;
圖20是圖19的分解的示意圖;
圖21是圖19的進一步分解的示意圖示意圖;
圖22是缸頭套框的示意圖;
圖23是鋼纜連接滑塊的左視圖;
圖24是圖23的剖視圖;
圖25是圖23的主視圖;
圖26是圖2的g局部位放大圖;
圖27是圖3的r局部位放大圖;
圖28是圖3的v局部位放大圖;
圖29是雙作用泵示意圖;
圖30為絞桶結構示意圖;
圖31為圖4的i局部位放大圖。
1活塞2缸頭套框3活缸頭4錐形框5沖壓水缸10雙作用泵12回位簧13閉合嵌槽14蓄壓泵15制動鉗16閉合油缸17閉合活塞桿23主缸支架28排水槽29低壓腔殼66進氣管30氣缸32氣缸接口38低壓管39電控閥門41電機42偏心鎖肖43滑塊44偏心鎖肖孔101單向閥102活塞制動器103頂桿104頂桿齒牙105活塞螺栓106拉桿108鋼纜112引勾113換向輪114絞桶反向鋼纜115中絞桶正向鋼纜116后絞桶正向鋼纜117前絞桶正向鋼纜118撐拉架191連接孔501壓水活塞502滑軌504注水管505電控排水閥506進水開關507水缸傳感器508壓力傳感器509溫度傳感器59冷卻器591冷媒管301活缸頭傳感器302活缸頭接口303缸頭連接凸201套框齒牙202套框制動板203缸頭入口凹205軌道槽221主彈射單元223后彈射單元222前彈射單元8甲板802中絞桶總成803后絞桶總成804前絞桶總成805絞桶806滾輪807方軸808死螺母支架809方軸輪制動鉗810方軸輪罩811絞桶轉角傳感器812輪齒813馬達814方軸輪815方軸圓軸頭支架821后并聯縫口822前并聯縫口823引勾縫口825后滑塊隧道826主滑塊隧道827前滑塊隧道9儲氣罐901高壓進氣閥100預熱排空閥門200電控空氣排放閥592吸熱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通過向氣缸中充入高溫高壓蒸氣,推動活塞運動,同時活塞帶動滑塊一起運動,主滑塊與引勾連接,引勾再搭載運載體,從而使搭載體在近距離短時間內彈射起飛,使其獲得較高的速度。本發明彈射力量大,速度快,運轉靈活,性能可靠,輸出功率高,是一種較理想的彈射裝備,并且制造安裝簡單,后期維護保養省時省力。
一種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外部的儲氣罐9;還包括:置于殼體內部的彈射單元;彈射單元包括甲板8;設置在甲板8內部的滑塊隧道和絞桶總成;位于滑塊隧道內的滑塊43;設置在甲板8下方的低壓腔殼29;位于低壓腔殼29內部的氣缸30,氣缸30為一側敞口的長筒形結構設計,并且氣缸30的敞口端固定連接有缸頭套框2;位于缸頭套框2內,并且與缸頭套框2滑動連接的活缸頭3;與活缸頭3右端固定連接的錐形框4;設置在錐形框4上的連接孔191;與連接孔191固定連接的沖壓水缸5;位于沖壓水缸5外壁上的滑軌502;氣缸30的內部設置帶有單向閥101的活塞1,其中活塞1外圓周安裝有活塞制動器102;活塞分為活塞ⅰ和活塞ⅱ兩部分,并且活塞ⅰ和活塞ⅱ通過活塞螺栓105扣合緊固連接,活塞ⅰ的端面中心位置連接有頂桿103;活塞1和頂桿103組合長度l等于活缸頭3和錐形框4組合長度l1,錐形框4是活塞1右側的低壓蒸汽流動通道,當流動足夠通暢時、錐形框4的長度l/x取最小值;活塞ⅱ的端面中心位置及中心兩側設置有互相平行的三個拉桿106,并且拉桿106依次貫穿氣缸30、低壓腔殼29;缸頭套框2設置有套框制動板202、缸頭入口凹203;套框制動板202至少有四根,其中頂部一根設置有軌道槽205,并且軌道槽205與滑軌502配合形成可相對運動的滑動連接;活缸頭3上設置有缸頭連接凸303,并且缸頭連接凸303與缸頭入口凹203配合形成可相對運動的滑動裝入入口連;缸頭連接凸303的套扣制動板上安裝有雙作用泵10,如圖29所示、所述的雙作用泵10包括閉合活塞桿17、制動鉗15、閉合嵌槽13、蓄壓泵14、回位簧12,閉合油缸16、閉合活塞桿17、回位簧12是為活缸頭3的活缸頭接口302能和汽缸接口32柔和緊密接觸而設。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彈射單元設置有3個并且設計參數一致,分別為后彈射單元223、主彈射單元221、前彈射單元222,其中彈射單元之間通過低壓管38連接,并且彈射單元之間通過低壓管38進行氣壓交換;同時低壓管38上設置有對氣壓交換進行控制的電控閥門39。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位于主彈射單元221上方的甲板8上還設置有引勾縫口823,并且主彈射單元221的滑塊43通過引勾縫口823與引勾112連接,引勾112再與搭載體連接。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沖壓水缸5上設置有電控排水閥505,彈射后期電控排水閥505打開,在壓力作用下將沖壓水缸5中的水排出從而吸收來自頂桿103的沖擊力并隨后關閉;并且沖壓水缸5右端連接有注水管504,其中注水管504與沖壓水缸5右端連接,并穿出至低壓腔殼29外部與進水開關506連接,打開進水開關506后,水流經過注水管504進入沖壓水缸5,將彈射完畢后被壓至沖壓水缸5中間的壓水活塞501,壓回沖壓水缸5的左端。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儲氣罐9設置有高壓進氣閥901,并且高壓進氣閥901經進氣管66與氣缸30連接;當發出彈射命令時高壓進氣閥901打開,高壓蒸汽進入到氣缸30中推動活塞1進行高速運動。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低壓腔殼29的內壁上安裝有冷卻器59以及多個用于固定氣缸30的主缸支架23,冷卻器59用于冷卻蒸汽使其凝集成水進行回收;低壓腔殼29安裝的預熱排空閥門100與電控空氣排放閥200配合工作,可排空空氣使彈射器達到預備彈射狀態。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氣缸30的外壁上安裝有用于監測低壓腔殼29內壓力值的壓力傳感器508以及用于監測低壓腔殼29內溫度值的溫度傳感器509。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甲板8內部依次排列有三條隧道,分別為后滑塊隧道825、主滑塊隧道826、前滑塊隧道827,并且在后滑塊隧道825、主滑塊隧道826、前滑塊隧道827內均設置有滑塊43;后滑塊隧道825、主滑塊隧道826、前滑塊隧道827的兩端均設有排水槽28用于排放滲漏進隧道內的液體;其中后滑塊隧道825與主滑塊隧道826之間設置有后并聯縫口821,前滑塊隧道827與主滑塊隧道826之間設置有前并聯縫口822。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絞桶總成設置有3個,分別為:后絞桶總成803、中絞桶總成802、前絞桶總成804,并且每個絞桶總成均由方軸圓軸頭支架815、方軸807、死螺母支架808、滾輪806、絞桶805、方軸輪罩810、方軸輪制動鉗809、方軸輪814、絞桶轉角傳感器811、馬達813組成,其中方軸807四個方向的每個方向均設有多個滾輪806,并且滾輪806固接在絞桶805內壁上;中絞桶總成802經絞桶反向鋼纜114與主滑塊隧道826中的滑塊43連接,滑塊43依次連接負載的鋼纜108、換向輪113,并且鋼纜108與撐拉架118的鎖孔連接,撐拉架118連接至拉桿106,中絞桶正向鋼纜115連接至換向輪113、再經換向輪113與撐拉架118的鎖孔連接;前絞桶總成804經絞桶反向鋼纜114與前滑塊隧道827中的滑塊43連接,滑塊43依次連接負載的鋼纜108、換向輪113,并且鋼纜108與撐拉架118的鎖孔連接,撐拉架118連接至拉桿106,前絞桶正向鋼纜117連接至換向輪113、再經換向輪113與撐拉架118的鎖孔連接;后絞桶總成803經絞桶反向鋼纜114與后滑塊隧道825中的滑塊43連接,滑塊43依次連接負載的鋼纜108、換向輪113,并且鋼纜108與撐拉架118的鎖孔連接,撐拉架118連接至拉桿106,后絞桶正向鋼纜116連接至換向輪113、再經換向輪113與撐拉架118的鎖孔連接;并且3個所述絞桶總成均可以并聯或分離主動完成對鋼纜的收卷使所述活塞回到待彈射位置,并且通過鋼纜108使活塞1運動時受到雙向限制,使其速度可控不受慣性影響。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在前滑塊隧道827中滑塊43內的偏心鎖肖42,偏心鎖肖42經電機41反轉,并由前并聯縫口822插入相鄰的主滑塊隧道826中滑塊43的偏心鎖肖孔44鎖住;設置在主滑塊隧道826中的滑塊43內的偏心鎖肖42經電機41反轉,并由后并聯縫口821插入相鄰的后滑塊隧道825中滑塊43的偏心鎖肖孔44鎖住;3個彈射單元形成并聯結構;設置在前滑塊隧道827中滑塊43內的偏心鎖肖42經電機41正轉,并從主滑塊隧道826中滑塊43的偏心鎖肖孔44抽出,使前彈射單元222與主彈射單元221分離;主滑塊隧道826中滑塊43的偏心鎖肖42經電機41正轉,并從后滑塊隧道825中滑塊43的偏心鎖肖孔44抽出,使主彈射單元221與后彈射單元223分離。
參閱圖2、圖3,低壓腔殼29通過固定底座與船艙板固定連接,使低壓腔殼29在彈射過程中更加穩定。
工作原理:
請參照圖2、圖3、圖4、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圖16、圖17、圖23、圖24、圖25、圖26、、圖29、圖30,圖31、圖2是具有并聯和分離功能的內置無縫敞口氣缸蒸汽彈射器在彈射完畢位置時的局部剖視及其它連接的示意圖,當預備指令發出時:三個彈射單元處于并聯的鎖止狀態,前彈射單元222經前滑塊隧道827的滑塊43內的偏心鎖肖42經電機41反轉由前并聯縫口822插入相鄰主彈射器221的主滑塊隧道826的滑塊43的偏心鎖肖孔44鎖住,主彈射單元221經主滑塊隧道826的滑塊43內的偏心鎖肖42經電機41反轉由后并聯縫口821插入相鄰后彈射單元223的后滑塊隧道825的滑塊43的偏心鎖肖孔44鎖住,三個彈射單元除馬達813可單獨驅動絞桶總成完成三個彈射單元回程以外,都需做如下動作:方軸輪814的輪罩810上的方軸輪制動鉗809動作解除制動、活塞制動器102在活塞1開始制動與活缸頭3的內徑漲死,多個雙作用泵10的蓄壓泵14控制使制動鉗15解除制動,主動的絞桶805及內壁對應均角度固裝的四行滾輪806,方軸807,方軸輪814在回程馬達813驅動下回卷反向鋼纜114、放開卷在主動的絞桶805前的正向鋼纜115,經滑塊43負載的鋼纜108、換向輪113、拉桿106、活塞1向左帶動活缸頭3在缸頭套框2內慢速滑動,當活缸頭接口302與氣缸接口32很近時,活缸頭傳感器301與電子單元設定的套框齒牙201對正時發出信號,使回程馬達813減速,這時活塞制動器102放開,同時活塞1內的單向閥101旋轉一角度使活塞1左側蒸汽可向右排放,同時雙作用泵10的蓄壓泵14控制使制動鉗15制動夾死缸頭套框2的套框制動板202、雙作用泵10的蓄壓泵14控制使閉合油缸16經閉合活塞桿17推動制動鉗15移動,使活缸頭接口302與氣缸接口32緩慢緊密接合,活缸頭傳感器301與電子單元設定的套框齒牙201對正發出信號,活塞1由活缸頭3右部慢速向左部滑出、當絞桶轉角傳感器811與方軸輪814的輪齒812對正發出位置信號時,主動的絞桶總成802的方軸輪814的輪罩810上的方軸輪制動鉗809動作制動經正向鋼纜115,對滑塊43進行約束性制動、到達圖3所示位置,同時活塞1內的單向閥101旋轉一角度使活塞1左右側隔絕,低壓腔殼29右端外側的進水開關506開始經注水管504向沖壓水缸5內補水,使壓水活塞501到達圖3所示位置,以上過程主動的中絞桶總成802主動經收卷反向鋼纜114,放開正向鋼纜115,能保持承載鋼纜108的緊度和滑塊43與活塞1速度始終一致、以上過程中隨動的后絞桶總成803的正向鋼纜116、隨動的前絞桶總成804的正向鋼纜117與主動的中絞桶總成802的正向鋼纜115動作無差,原因是承載鋼纜108的緊度、反向鋼纜114的緊度、正向鋼纜117的緊度、正向鋼纜116的緊度、正向鋼纜115的緊度一致、且承載鋼纜108、反向鋼纜114、正向鋼纜117、正向鋼纜116、正向鋼纜115都需特制無伸長性。
當彈射信號發出時前彈射單元222經滑塊43內的電機41正轉將偏心鎖肖42退出相鄰主彈射單元221滑塊43的偏心鎖肖孔44分離、前彈射單元222與主彈射單元221、后彈射單元223之間的低壓管38上的電控閥門39打開、主彈射單元221與后彈射單元223仍然在鎖住的狀態、主彈射單元221與后彈射單元223都做以下動作:儲氣罐9下方的高壓進氣閥901打開、儲氣罐9內的高壓蒸汽經進氣管66進入活塞1的左側,隨動的絞桶805在方軸輪制動鉗809放松制動時放開反向鋼纜114,此時,恰好活塞1左側壓力最大使其極速向右帶動拉桿106經負載鋼纜108換向輪113滑塊43引勾112帶動載體進入起飛狀態、當電子單元設定的活塞1頂桿103的頂桿齒牙104與水缸傳感器507對正時,電子單元令電電控排水閥505打開、壓水活塞501右移、此時活塞1已經進入活缸頭3、根據水缸傳感器507信號、電子單元令電控排水閥505關閉,冷卻器59運轉、雙作用泵10的蓄壓泵14控制使制動鉗15解除制動、放開對缸頭套框3的套框制動板202夾緊制動、高壓進氣閥901關閉、壓力作用使活缸頭3的活缸頭接口302與氣缸30的氣缸接口32瞬間分離,高壓蒸汽從其間經缸頭套框2的套框制動板202之間穿過冷卻器59的吸熱板592冷媒管591釋放到低壓腔殼29的冷卻空間,由于低壓管38上的電控閥門39打開通往前彈射單元222的低壓管38蒸汽瞬間為低壓,冷卻器59根據壓力傳感器508、溫度傳感器509的信號停止運轉,活缸頭3包著活塞1和頂桿103頂著壓水活塞501沖壓水缸5連接件錐形框4由滑軌502經軌道槽205導引在缸頭套框2內右移,使活缸頭3的活缸頭接口302與氣缸30的氣缸接口32距離加大,活缸頭傳感器301與電子單元設定的套框齒牙201對正時發出信號,雙作用泵10的蓄壓泵14控制使制動鉗15動作、對缸頭套框3的套框制動板202夾緊制動、方軸輪814的輪罩810上的方軸輪制動鉗809動作制動、彈射結束,以上過程中隨動的絞桶805始終放開反向鋼纜114、收卷正向鋼纜115、能保持承載鋼纜108的緊度和滑塊43與活塞1速度一致,以上過程中隨動的后絞桶總成803的正向鋼纜116與隨動的中絞桶總成802的正向鋼纜115動作無差。返回過程本原理開始以敘述、下個循環重復上述過程,故不再贅述。下個循環可以重復以上過程,也可以將前彈射單元222與主彈射單元221鎖止進行彈射。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于實施例公開的裝置而言,由于其與實施例公開的方法相對應,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部分說明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