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無人機,具體涉及一種便攜折疊無人機。
背景技術:
近年來多軸無人飛行器(簡稱無人機)的相關技術和應用蓬勃發展,傳統無人機的結構如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無人機”(CN204642144U,公開日2015年9月16日)中所公開的,機身100包括機體151,機體151四周設置有若干個機臂153,機臂153端部設置動力部,動力部包括電機和螺旋槳。機臂153是不可伸縮的,動力部的位置不可調,所以該類型的無人機體積不能縮小,不方便攜帶。該專利中螺旋槳缺少防護罩保護,對外界具有危險性,安全性低,不適合個人娛樂拍攝,在無人機意外跌落時也容易損壞螺旋槳。
針對外露的螺旋槳,現有技術中增加了隔離防護罩,例如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螺旋槳保護罩及使用該螺旋槳保護罩的機臂結構、無人機”(CN205524937U,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中所公開的,在每臺電機24外側均設置了螺旋槳保護罩30,螺旋槳保護罩30呈扇形,由曲線形的條框架構成,用于在無人機降落時遮蔽螺旋槳,以免螺旋槳觸碰到故障物受到損害或觸碰到人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雖然螺旋槳保護罩30解決了防護技術問題,但是又進一步增大了無人機的體積。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便攜折疊無人機,將動力部以及螺旋槳防護罩設置為可滑動移位結構,從而可以對無人機進行收縮折疊,縮小了無人機的體積,讓無人機變得方便攜帶。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便攜折疊無人機,包括機身,環繞所述機身設置有若干動力艙,每個動力艙中設置有一組動力部,每組所述動力部包括組裝在一起的電機和螺旋槳,所述動力部在動力艙中的位置可調;所述動力艙外側設置有防護罩,向外拉動所述防護罩,帶動所述動力部向外移位,向內推動所述防護罩,帶動所述動力部向內移位。
進一步,所述機身呈扁平盒體狀,具有頂壁、底板和側壁;所述動力艙的頂壁和底板呈鏤空狀,設置有格柵或透孔。
進一步,所述防護罩的殼體呈鏤空狀,設置有格柵或透孔;所述防護罩的頂壁和底板分別與動力艙的頂壁和底板連接,所述防護罩向外拉伸之后構成無人機的機翼。
進一步,所述動力艙的頂壁和底板上設置有滑槽,所述防護罩的頂壁和底板上分別對應設置有滑塊,所述滑塊被限制在所述滑槽內滑動。
進一步,所述動力艙頂壁上的滑槽兩側設置有兩排波浪狀限位凹槽,所述動力部上端對應設置有兩個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限位凹槽內滑動并且定位,所述限位凸起滑動過程中所述動力艙的頂壁和底板發生彈性變形。
進一步,所述動力部上端與所述防護罩的頂壁滑塊通過螺栓連接,所述動力艙的底板上設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設置有滑槽,所述動力部下端對應設置有滑塊,所述滑塊被限制在所述滑槽內滑動,或者所述動力部下端直接與所述防護罩的底板滑塊通過螺栓連接。
進一步,所述動力艙設置3-6個,所述動力部相應地設置3-6組,每組動力部中所述螺旋槳與電機的轉子連接。
進一步,所述機身呈三角形,機身的三個頂點被切除形成齊平端部,所述動力艙位于三個頂點處,所述防護罩分別安裝在所述頂點處,所述防護罩上設置有拉動手柄。
進一步,所述機身頂壁上設置有動力開關和飛行狀態指示燈;所述機身一側安裝有攝像頭和電池,所述機身側壁上對應設置有容納槽。
進一步,所述機身內部設置有光流裝置和聲納裝置,所述機身底板上對應設置有感應孔。
采用上述結構設置的無人機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中,電機和螺旋槳,螺旋槳防護罩均是可以滑動移位的,在使用無人機時,向外拉伸螺旋槳防護罩,帶動電機和螺旋槳向外滑動,從而將無人機的機體展開,實現正常的飛行功能,在無人機飛行過程中,螺旋槳防護罩可以對螺旋槳起到有效隔離防護作用。
在無人機使用結束之后,向內推動收回螺旋槳防護罩,帶動電機和螺旋槳向內滑動,從而將無人機的機體收縮,方便攜帶。
本實用新型中螺旋槳防護罩可以對螺旋槳進行360度全方位隔離,所以適合用于個人娛樂拍攝,可以在人體周圍近距離安全飛行。
附圖說明
圖1是無人機折疊狀態的立體圖;
圖2是無人機展開狀態的立體圖;
圖3是無人機的分解圖;
圖4是無人機機身部分的立體圖;
圖5是無人機的側視圖;
圖6是無人機螺旋槳防護罩的立體圖,該圖中含有一組電機和螺旋槳;
圖7是無人機機身部分的立體圖;
圖8是圖7中局部放大視圖。
圖中:1.防護罩;1-1.拉動手柄;1-2.滑塊;
2.機身;2-1.攝像頭;2-2.動力開關;2-3.電池;2-4.光流感應孔;2-5.聲納感應孔;
3.動力艙;3-1.滑槽;3-2.限位凹槽;3-3.底座;
4.螺旋槳;5.電機;5-1.限位凸起;6.導線。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是:
針對傳統無人機中固定設置的電機和螺旋槳,本實用新型利用滑槽、滑塊以實現電機和螺旋槳的移位功能,從而縮小了無人機的體積,方便產品隨身攜帶,本實用新型利用螺旋槳防護罩作為電機和螺旋槳移位拉動部件,優化了無人機的結構。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之一,在該實施例中,一種便攜折疊無人機,包括機身2,環繞機身2設置有若干動力艙3,每個動力艙3中設置有一組動力部,每組動力部包括組裝在一起的電機4和螺旋槳4,動力部在動力艙3中的位置可調;動力艙3外側設置有防護罩1,向外拉動防護罩1,帶動動力部向外移位,向內推動防護罩1,帶動動力部向內移位。
如圖3、圖5所示,機身2呈扁平盒體狀,具有頂壁、底板和側壁;動力艙3的頂壁和底板呈鏤空狀,設置有格柵或透孔,可以供氣流出入。
如圖3、圖6所示,防護罩1的殼體呈鏤空狀,設置有格柵或透孔,可以供氣流出入;防護罩1的頂壁和底板分別與動力艙3的頂壁和底板連接,防護罩1向外拉伸之后構成無人機的機翼,在無人機飛行過程中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本實施例中的防護罩1可以對螺旋槳4進行360度全方位隔離,安全性較高。
如圖5、圖6所示,動力艙3的頂壁和底板上設置有滑槽3-1,防護罩1的頂壁和底板上分別對應設置有滑塊1-2,滑塊1-2被限制在滑槽3-1內滑動。滑塊1-2、滑槽3-1可以防止防護罩1與動力艙3分離,優選的,動力艙3底板上的滑塊1-2具有與滑槽3-1卡接的凸起。
如圖5、圖7、圖8所示,動力艙3頂壁上的滑槽3-1兩側設置有兩排波浪狀限位凹槽3-2,動力部上端對應設置有兩個限位凸起5-1,限位凸起5-1在限位凹槽3-2內滑動并且定位,限位凸起5-1滑動過程中動力艙3的頂壁和底板發生彈性變形。不拉動防護罩1時,動力部就可以被限位凹槽3-2和限位凸起5-1限位。
如圖5所示,動力部上端與防護罩1的頂壁滑塊通過螺栓連接,動力艙3的底板上設置有底座3-3,底座3-3上設置有滑槽,動力部下端對應設置有滑塊,滑塊被限制在滑槽內滑動。優選的,該滑塊具有與滑槽卡接的凸起。底座3-3是中空的,連接電機5的導線6可以設置在底座3-3中。
根據實際產品設計需要,動力艙3可以設置3-6個,動力部相應地設置3-6組,每組動力部中螺旋槳4與電機5的轉子連接。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槳4有兩片槳葉,方便在動力艙3內移位,一直移動到動力艙3最里邊。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機身2呈三角形,機身2的三個頂點被切除形成齊平端部,動力艙3位于三個頂點處,動力部設置3組。防護罩1分別安裝在頂點處,防護罩1上設置有拉動手柄1-1。拉動手柄1-1是供手指捏住的地方,表面上具有凹槽,方便對防護罩1移位。
如圖1、圖2所示,機身2頂壁上設置有動力開關2-2和飛行狀態指示燈;機身2一側安裝有攝像頭2-1和電池2-3,機身2側壁上對應設置有容納槽。
如圖4所示,機身2內部設置有光流裝置和聲納裝置,機身2底板上對應設置有感應孔,分別為光流感應孔2-4和聲納感應孔2-5。
通過光流裝置來確定無人機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相對位置,通過聲納裝置可檢測到無人機是否接近障礙物,發生碰撞,并返回安全地帶。
實施例2
在該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所不同的是,動力部下端直接與防護罩的底板滑塊通過螺栓連接,由此可以省去動力部的底座。
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中相同,在此不再重復描述。
實施例3
在該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所不同的是,動力艙設置4個,動力部相應地設置4組,設置有偶數級別的動力部更有利于無人機飛行平衡。
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中相同,在此不再重復描述。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