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結構,尤其涉及一種控制板托架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頂部控制板托架是飛機上用于安裝控制板組件(集成開關、旋鈕、顯示等人機接口的面板設備)的箱體結構,頂部控制板托架上既有用于安裝控制板組件的導軌,也有與飛機結構連接的接口,頂部控制板托架將控制板組件受到的載荷可靠地傳遞給飛機結構。因此,托架與飛機結構的連接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同時需要考慮安裝和維護的簡易便利。
由于飛機頭部結構的弧形控制,飛機結構件與托架間有著特殊的相對空間位置,考慮連接可靠性,一般采用角片和拉桿的連接方式,圖1示出了托架安裝的拉桿結構,托架2'上的角片21'通過拉桿3'與飛機梁結構件1'上的角片11'相連,通過多組連接結構的使用實現托架的固定。這樣的結構形式具有以下缺點:
1.托架和飛機梁相對空間位置特殊,角片形狀不一,設計難度大,加工制造難度更大,強度設計耗費時間;
2.結構件間依靠螺栓進行硬連接,在安裝過程中易積累安裝應力;
3.在使用過程中易造成結構件的應力腐蝕;
4.設計余量和加工制造誤差累計,造成托架與內飾件結合面縫隙的不均勻;
5.安裝難度大,安裝順序的不同會導致拉桿受力的不同,可能需要工裝進行輔助定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控制板托架的安裝結構以及安裝方法,通過利用調心關節軸承代替硬連接并使用螺紋拉桿代替直拉桿,克服了上述背景技術中角片和拉桿在進行托架安裝時存在的缺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控制板托架的安裝結構,包括拉桿部件,所述拉桿部件包括一拉桿體和置于所述拉桿體兩端的左右拉桿端體,所述拉桿體與所述左右拉桿端體的連接方式為螺紋連接,所述螺紋連接上設有鎖緊組件;所述左右拉桿端體與飛機和托架上的角片的連接方式為軸承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軸承連接上設有調心關節軸承,所述調心關節軸承的外圈通過緊配合安裝于角片上,所述拉桿端體上設有與所述調心關節軸承的內圈相配合的槽和安裝孔,所述安裝孔、所述槽的內側面以及所述調心關節軸承的內圈端面通過凸緣襯套連接,螺栓通過所述凸緣襯套的內孔以及調心關節軸承的內圈孔,并用墊圈和自鎖螺母固定,實現拉桿端體和角片的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拉桿體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左旋螺紋孔結構和右旋螺紋孔結構,所述左右拉桿端體與所述拉桿體連接的軸端分別設有左旋螺紋和右旋螺紋;左右拉桿端體固定于托架角片或飛機梁結構件角片上時,轉動拉桿體,實現拉桿端體同時旋入或旋出拉桿體,達到長度的調節。
進一步地,所述拉桿體的中間部位設有觀察孔和工具夾持面。
進一步地,所述鎖緊組件包括鎖緊墊圈組、螺母和保險絲;所述鎖緊墊圈組包括上鎖緊墊圈和下鎖緊墊圈。
進一步地,拉桿體的左右兩端設有軸向的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上鎖緊墊圈上所設的雙耳結構相配合;所述拉桿端體的螺紋上設有鍵槽,與所述下鎖緊墊圈的徑向凸臺相配合;所述上鎖緊墊圈和下鎖緊墊圈的接觸面上設有齒牙嚙合結構,并通過所述螺母壓緊;所述保險絲將所述螺母和所述上鎖緊墊圈扎緊,使所述上、下鎖緊墊圈不會發生相對轉動,從而實現了拉桿體與拉桿端體不相對轉動,起到防松固定的作用。
進一步地,所述螺母上設有保險絲孔,所述上鎖緊墊圈上設有單耳開孔,所述保險絲穿過所述保險絲孔和所述單耳開孔并扎緊。
進一步地,所述角片通過鉚接的方式連接到飛機梁結構件以及托架上。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還包括:
一種控制板托架的安裝方法,托架與飛機梁結構件之間的至少一處是采用上述所述的安裝結構。
本發明所述的拉桿部件為一種長度可調、徑向可變的結構,在具體的應用中,有效地降低了各個連接件的設計和制造難度。具體地,圓形截面的拉桿具有比矩形截面的拉桿更好的強度和承受能力,避免了硬性連接所帶來的安裝應力,降低了工作應力的腐蝕;依靠調心關節軸承的擺動角度使拉桿相對于角片徑向可調;配合螺紋式放松拉桿的設計可實現拉桿長度的微調,降低了安裝難度,可精確地調整托架的空間位置。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控制板托架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控制板托架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拉桿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所述的軸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所述的螺紋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飛機梁結構件,11-飛機梁結構件上的角片,2-托架,21-托架上的角片,3-拉桿部件,301-左拉桿端體,302-拉桿體,303-上鎖緊墊圈,304-下鎖緊墊圈,305-保險絲,306-螺母,307-右拉桿端體,308-螺栓,309-墊圈,310-自鎖螺母,311-凸緣襯套,312-調心關節軸承,313-凸緣襯套,314-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2-5,其中,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控制板托架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拉桿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所述的軸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所述的螺紋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控制板托架安裝在飛機駕駛艙頂部,主要依靠8個長度可伸縮、徑向可擺動的拉桿部件來達到快速調節和安裝托架的目的,其中所述拉桿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拉桿兩端為對稱安裝結構,主要為左右拉桿端體301和307與角片11和21的連接,拉桿內部主要為左右拉桿端體301和307與拉桿體302的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拉桿端體的軸承連接端如圖4所示,包含六角頭螺栓308、凸緣襯套311和313、調心關節軸承312、墊圈309和自鎖螺母310,調心關節軸承312的外圈與角片21的開孔通過緊公差配合,調心關節軸承312的內圈兩端面通過凸緣襯套311和313的凸緣與拉桿端體307的開槽內側面配合,通過螺栓308、墊圈309和自鎖螺母310的連接,調心關節軸承312的內圈孔、襯凸緣套311內圈孔和拉桿端體307安裝孔位保持同心,調心關節軸承312的外圈內圈可徑向擺動±10°,即拉桿部件3可實現傾斜±10°以內的調節。
在一個實施例中,拉桿內部結構如圖3所示,拉桿端體301和307的軸端有與拉桿體302連接的螺紋,分別為左旋和右旋,拉桿體302兩端有與拉桿端體螺紋旋向對應的螺紋孔,中間設觀察孔和工具夾持面,通過觀察孔可觀察拉桿端體是否旋入設計要求的應當旋入的長度,當拉桿端體不動的時候旋轉拉桿體302,兩個拉桿端體會同時靠近或遠離拉桿體,以實現拉桿長度的調節,上下鎖緊墊圈303和304為成組使用,如圖5所示,當拉桿端體與拉桿體旋入長度調節完畢后,將上鎖緊墊圈303的雙耳凸臺與拉桿體302的軸端開槽配合,使上鎖緊墊圈303與拉桿體302軸向旋轉自由度固定在一起,下鎖緊墊圈304裝入時其徑向凸臺已與拉桿端體307的鍵槽相配合,兩者軸向旋轉自由度固定在一起,將上下鎖緊墊圈303和304組合到一起,使其齒牙嚙合,然后將螺母306旋轉至壓緊組合的鎖緊墊圈組,然后用保險絲305穿過帶保險絲孔的螺母306的保險孔與上鎖緊墊圈303的單耳開孔,扎緊保險絲;鎖緊墊圈303和304的齒牙配合起到了阻止拉桿體與拉桿端體的旋轉,帶保險絲孔的螺母306壓緊嚙合的鎖緊墊圈起到了使鎖緊墊圈的齒牙緊密配合,防止軸向相對旋轉,保險絲305的扎緊起到了螺母306的防松作用,使連接可靠。
在一個具體安裝應用實施例中,采用過盈配合的方式將調心關節軸承312裝配到角片11的安裝孔內,通過鉚接的方式將角片11到飛機梁結構件1上,用相同的方式安裝好其余的連接飛機梁結構件的角片。采用同樣的方式將調心關節軸承312裝配到托架上角片的安裝孔內。
將左旋螺紋的拉桿端體301依次穿過帶保險絲孔的左旋螺紋螺母314、下鎖緊墊圈304、上鎖緊墊圈303,將右旋螺紋的拉桿端體307依次穿過帶保險絲孔右旋螺紋螺母306、下鎖緊墊圈304、上鎖緊墊圈303,將帶保險絲孔螺母和上下鎖緊墊片沿軸向分別調節至拉桿端體的尾部,然后將帶有左、右旋螺紋的拉桿端體同時旋入拉桿體302的對應桿端螺紋旋向的螺紋孔,通過拉桿體302上的觀察孔調整拉桿端體旋入拉桿體302的深度,使拉桿端體與拉桿體302配合到設計長度。將凸緣襯套311、313分別裝配到左旋拉桿端體301端部開槽的內側面,將已安裝到飛機梁上的調心關節軸承312內圈放置于兩凸緣襯套中間位置,使調心關節軸承312內圈端面與兩凸緣襯套端面接觸,并保證孔對齊,用螺栓308依次穿過凸緣襯套311、調心關節軸承312、凸緣襯套313、墊圈309、自鎖螺母310,旋緊自鎖螺母310,使拉桿部件3與角片11緊密配合。采用相同的方式分別將8個拉桿部件裝配到固定在飛機梁結構件上的角片上,此時拉桿處于吊掛狀態,拉桿上的鎖緊墊圈和螺母處于非鎖緊狀態。
放置控制板托架2到裝配位置,將凸緣襯套311、313分別裝配到右旋拉桿端體端部開槽的內側面,并將對應托架上角片上已安裝的軸承放置于兩凸緣襯套中間,保證端面接觸和孔對齊,用螺栓308、墊圈309、自鎖螺母310將右旋拉桿端體與角片21緊密配合。采用相同的方式,將其余拉桿分別與控制板托架上的角片連接,實現控制板托架與飛機主梁的相對位置的固定。
調節拉桿部件,使托架到達精確裝配位置,具體操作方式為: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拉桿體302,左右拉桿端體旋入拉桿體的深度會同時變小或變大,拉桿的長度變長或變短;利用調心關節軸承312的軸心自適應旋轉,可以調整托架的相對位置和角度。通過對8個拉桿的調節,調整控制板托架的位置達到最終安裝姿態后,將上鎖緊墊圈303的雙耳卡入拉桿體302端部的開槽中,并將已卡在拉桿端體307鍵槽的下鎖緊墊圈304沿軸向移動,與上鎖緊墊圈303嚙合,旋緊帶保險絲孔的螺母306,使上下鎖緊墊圈緊密嚙合;再將保險絲305依次穿過帶保險絲孔螺母306上的孔和上鎖緊墊圈303外側單耳上的孔,擰緊保險絲,保證拉桿端頭與拉桿體、上下鎖緊墊圈間的防松。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是作為范例,本發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本發明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發明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