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船舶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新型船槳。
背景技術:
船槳是一種劃船工具。其上端為圓桿,利于手握,叫握桿;下端為板狀,名槳板,用以撥水,利用了物理學上的牛頓第三定律,通過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進。
目前,市場上的船槳,它包括船槳本體。這種船槳本體雖然自身的機械強度較高,但過渡的注重機械強度,卻忽略了槳桿和槳葉之間的連接強度,并且傳統的船槳因為槳葉結構過于平整,導致對水流的作用力較差,因此船槳本體各部件之間的連接強度較差,對水流的作用力較弱以及使用時不夠省力都是目前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船槳各部件間連接強度高,對水流的作用力強以及使用時省力的新型船槳。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船槳,包括船槳本體,所述船槳本體包括槳桿和槳葉,所述槳桿和槳葉一體連接,所述槳葉包括連接區和工作區,連接區置于槳桿和工作區之間,連接區包括第一連接部、連接加強部和第二連接部,連接加強部置于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之間,第一連接部與槳桿相互連接,第二連接部與工作區相互連接,連接加強部呈圓弧狀,所述工作區包括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第二工作部置于第一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間,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間相互連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對水流作用力的加強區,所述加強區呈圓弧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船槳本體包括槳桿和槳葉,槳桿和槳葉一體連接,槳葉包括連接區和工作區,連接區置于槳桿和工作區之間,連接區包括第一連接部、連接加強部和第二連接部,連接加強部置于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之間,第一連接部與槳桿相互連接,第二連接部與工作區相互連接,連接加強部呈圓弧狀,通過將連接區設置為包括第一連接部、連接加強部和第二連接部,并且連接加強部置于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之間,連接加強部呈圓弧狀結構,使得在船槳的使用過程中增加緩沖對于工作區所帶來的作用力,并且圓弧狀的結構還能分散與槳桿之間的表面應力集中,從而增加兩者之間的連接強度,工作區包括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第二工作部置于第一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間,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間相互連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對水流作用力的加強區,加強區呈圓弧狀,為了增加槳葉的工作區對于水流之間的作用力效果,通過將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間相互連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對水流作用力的加強區,并且加強區的結構為圓弧狀,通過上述設置,加強區能夠增加對于水流的作用力效果,從而增加使用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船槳本體上設有加強筋,加強筋的一端與槳桿相互連接,加強筋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區上,所述加強筋的厚度由槳桿至工作區依次遞減。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船槳本體上設有加強筋,加強筋的一端與槳桿相互連接,加強筋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區上,加強筋的厚度由槳桿至工作區依次遞減,通過設有的加強筋,加強筋的一端與槳桿相互連接,加強筋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區上,加強筋的厚度由槳桿至工作區依次遞減,使得增加槳桿和槳葉之間的連接強度,并且通過將加強筋厚度設置為由槳桿至工作區依次遞減,保證了工作區的正常工作,在保證強度的同時,還具有一定柔韌性,增加了使用時的劃動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連接加強部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和加強區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相反。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連接加強部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和加強區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相反,當連接加強部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和加強區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相同是,在水流對槳葉之間的作用力均朝一個方向,容易導致連接加強部因為長期的水流作用力與槳桿之間的連接強度逐漸減弱,并且圓弧狀結構具有對作用力的一定緩沖效果,依次將連接加強部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和加強區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相反,使得在使用的過中,因為加強區的圓弧開口方向是朝向水流的,所以將連接加強部的圓弧開口方向背向水流,通過圓弧結構的緩沖與抵消效果,從而達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并且能夠保證船槳部件之間的連接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槳桿的長度與槳葉的長度之間的比值為1.5:1。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槳桿的長度與槳葉的長度之間的比值為1.5:1,根據多次的實驗研究發現,當槳桿的長度與槳葉的長度之間的比值在1.5以下時,因為槳桿的長度相對與比值1.5有所縮短,使得在使用船槳的過程中,手所握的地方比較靠近槳葉部分,使用者所使用的力跟接近水流施加給槳葉的反作用力,因而達不到省力的情況,甚至增加了作用力,當槳桿的長度與槳葉的長度之間的比值在1.5以上時,因為槳桿過長,根據杠桿原理,使用者所在的作用力雖然遠離了槳葉,但是因為沒有較好的作用點,使得槳葉容易在流水中打滑,從而影響使用效果,因此將槳桿的長度與槳葉的長度之間的比值為1.5:1,效果最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船槳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船槳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1-槳桿,2-槳葉,20-連接區,201-第一連接部,202-連接加強部,203-第二連接部,21-工作區,210-第一工作區,211-第二工作區,212-第三工作區,22-加強區,3-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2對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船槳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新型船槳,包括船槳本體,船槳本體包括槳桿1和槳葉2,槳桿1和槳葉2一體連接,槳葉2包括連接區20和工作區21,連接區20置于槳桿1和工作區21之間,連接區20包括第一連接部201、連接加強部202和第二連接部203,連接加強部202置于第一連接部201和第二連接部203之間,第一連接部201與槳桿1相互連接,第二連接部203與工作區21相互連接,連接加強部202呈圓弧狀,通過將連接區20設置為包括第一連接部201、連接加強部202和第二連接部203,并且連接加強部202置于第一連接部201和第二連接部203之間,連接加強部202呈圓弧狀結構,使得在船槳的使用過程中增加緩沖對于工作區21所帶來的作用力,并且圓弧狀的結構還能分散與槳桿1之間的表面應力集中,從而增加兩者之間的連接強度,工作區21包括第一工作部210、第二工作部211和第三工作部212,第二工作部211置于第一工作部210和第三工作部212之間,第一工作部210、第二工作部211和第三工作部212之間相互連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對水流作用力的加強區22,加強區22呈圓弧狀,為了增加槳葉2的工作區21對于水流之間的作用力效果,通過將第一工作部210、第二工作部211和第三工作部212之間相互連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對水流作用力的加強區22,并且加強區22的結構為圓弧狀,通過上述設置,加強區22能夠增加對于水流的作用力效果,從而增加使用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船槳本體上設有加強筋3,加強筋3的一端與槳桿1相互連接,加強筋3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區21上,加強筋3的厚度由槳桿1至工作區21依次遞減,通過設有的加強筋3,加強筋3的一端與槳桿1相互連接,加強筋3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區21上,加強筋3的厚度由槳桿1至工作區21依次遞減,使得增加槳桿1和槳葉2之間的連接強度,并且通過將加強筋3厚度設置為由槳桿1至工作區21依次遞減,保證了工作區21的正常工作,在保證強度的同時,還具有一定柔韌性,增加了使用時的劃動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連接加強部202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和加強區22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相反,當連接加強部202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和加強區22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相同是,在水流對槳葉2之間的作用力均朝一個方向,容易導致連接加強部202因為長期的水流作用力與槳桿1之間的連接強度逐漸減弱,并且圓弧狀結構具有對作用力的一定緩沖效果,依次將連接加強部202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和加強區22形成的圓弧開口方向相反,使得在使用的過中,因為加強區22的圓弧開口方向是朝向水流的,所以將連接加強部202的圓弧開口方向背向水流,通過圓弧結構的緩沖與抵消效果,從而達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并且能夠保證船槳部件之間的連接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槳桿1的長度與槳葉2的長度之間的比值為1.5:1,根據多次的實驗研究發現,當槳桿1的長度與槳葉2的長度之間的比值在1.5以下時,因為槳桿1的長度相對與比值1.5有所縮短,使得在使用船槳的過程中,手所握的地方比較靠近槳葉2部分,使用者所使用的力跟接近水流施加給槳葉2的反作用力,因而達不到省力的情況,甚至增加了作用力,當槳桿1的長度與槳葉2的長度之間的比值在1.5以上時,因為槳桿1過長,根據杠桿原理,使用者所在的作用力雖然遠離了槳葉2,但是因為沒有較好的作用點,使得槳葉2容易在流水中打滑,從而影響使用效果,因此將槳桿1的長度與槳葉2的長度之間的比值為1.5:1,效果最佳。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