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小型噴氣艇。
背景技術:
噴射推進型的小型噴氣艇中,由外殼和甲板包圍而成的發動機艙中配置有發動機,由發動機驅動的水噴射泵將從外殼的吸水口吸入的水加壓,并從泵噴嘴向后方噴射而推進船體(參見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6779474號。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小型噴氣艇中,在根據把手的操作改變泵噴嘴的方向同時,將船體向橫搖(roll)方向傾斜并轉彎時,能夠順利地轉彎。但是,如果船體傾斜時船體從水面受到的壓力較高,則駕駛員無法順利地將船體傾斜,轉彎半徑與駕駛員的意愿相反地變大。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改善小型噴氣艇的轉彎性能。
解決問題的手段:
根據本發明一形態的小型噴氣艇具備具有甲板及外殼的船體,所述外殼具有朝向下方的底面和朝向左右方向外方的側面,所述底面具有其左右方向的寬度從所述底面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后部變窄的形狀,在所述外殼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所述側面具有上側面以及位于所述上側面和所述底面之間的下側面,所述下側面和所述底面以在從后方觀察的剖視中形成鈍角的形式相互連接,且所述下側面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比所述上側面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大。
一般而言,小型噴氣艇轉彎時,在外殼的側面和底面之間的彎曲的連接部中,從水面受到的壓力局部變高,難以將船體向橫搖方向傾斜。但是,根據上述結構,在外殼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外殼的側面具有上側面和下側面,下側面和底面以形成鈍角的形式相互連接,且在外殼的側面中下側面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比上側面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大,因此小型噴氣艇轉彎時外殼的側面和底面的連接部的彎曲度得以緩和,且外殼的側面和水的接觸面積增大。因此,將船體向橫搖方向傾斜同時轉彎時,外殼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處的側面和底面的連接部從水面受到的局部壓力被分散,易于將船體向橫搖方向傾斜。又,外殼的底面的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向后方行進而變窄,因此,將船體向橫搖方向傾斜同時轉彎時,易于在使船尾下沉的狀態下使船尾向左右方向滑動。如上所述,借由外殼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形狀和后端部的形狀的相互作用,能夠改善小型噴氣艇的轉彎性能。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改善小型噴氣艇的轉彎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形態的小型噴氣艇的概略側視圖;
圖2是從斜左下方觀察圖1所示的小型噴氣艇的外殼的斜視圖;
圖3是圖2所示的外殼的底視圖;
圖4是圖2所示的外殼的側視圖;
圖5是圖4的v-v線剖視圖;
圖6是圖4的vi-vi線剖視圖;
圖7是圖4的vii-vii線剖視圖;
符號說明:
1小型噴氣艇;
2船體;
3外殼;
4甲板;
20底面;
20a中央部;
20b后部;
22引導槽面;
23橫端底面;
30側面;
31上側面;
32下側面;
33后側面;
b1、b2邊界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實施形態。另外,以下說明中使用的方向的概念以從搭乘于小型噴氣艇1的駕駛員觀察的方向為基準。
圖1是實施形態的小型噴氣艇1的概略側視圖。如圖1所示,小型噴氣艇1是駕駛員以站立的狀態駕駛的站乘式的小型噴氣艇。小型噴氣艇1具備在內部形成有發動機艙r的船體2。船體2具有外殼3和從上方覆蓋外殼3的甲板4。外殼3和甲板4的連接線稱為舷緣線5。發動機艙r中配置有發動機6。發動機6的輸出軸上連接有在船體2內向后方延伸的傳動軸7。由傳動軸7驅動的水噴射泵(未圖示)將從外殼3的吸水口21(參照圖2)吸入的水加壓及加速,并從安裝于船體2的后端部的噴射噴嘴8噴射水,以此產生推進力。
在甲板4的后部,在比發動機艙r靠近后方處形成有站立甲板4a,該站立甲板4a具有駕駛員站立用的平坦的地板面。站立甲板4a配置于比發動機艙r的上端低的位置。在站立甲板4a的左右兩側形成有作為向上方突出的側壁部的甲板鰭板(deckfin)4b。甲板4上形成有配置于發動機e的上方并與發動機艙r連通的維修開口(未圖示)。甲板4上可裝卸地安裝有從上方覆蓋維修開口的發動機蓋9。
在甲板4的上表面,在維修開口的前方固定有鉸鏈構件10。把手桿11的前端部繞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軸線轉動自如地安裝于鉸鏈構件10。在把手桿11的后端部設置有桿式的操舵把手12。在發動機蓋9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部(未圖示),把手桿11在駕駛員未握住操舵把手12的狀態下設置于該槽部。駕駛員站立于站立甲板4a,握住操舵把手12并將把手桿11向上方提起而操縱艇1。
圖2是從斜左下方觀察圖1所示的小型噴氣艇1的外殼3的斜視圖。圖3是圖2所示的外殼3的底視圖。圖4是圖2所示的外殼3的側視圖。圖5是圖4的v-v線剖視圖。圖6是圖4的vi-vi線剖視圖。圖7是圖4的vii-vii線剖視圖。如圖2至圖7所示,外殼3具有朝向下方的底面20和朝向左右方向外方的側面30。在本實施形態中,從前后方向觀察時,與鉛垂面相比更接近水平面傾斜、即相對于水平面的角度為0°~45°的面是底面20,與水平面相比更接近鉛垂面傾斜、即相對于水平面的角度為45°~90°的面是側面30。又,本實施形態中,面的角度是指在從前后方向觀察的剖視中,由一對彎曲部夾著的區域的各點的切線角度的平均。
底面20在其后部中央形成有吸水口21。底面20具有在從后方觀察的剖視中向上方以弧狀凹入的一對引導槽面22。一對引導槽面22在吸水口21的左右兩側從底面20的中央部20a向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底面20具有橫端底面23,該橫端底面23以和側面30以及引導槽面22連接的狀態位于側面30和引導槽面22之間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底面20具有其左右方向的寬度從底面2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20a向前部20c變窄的形狀。此外,底面20具有其左右方向的寬度從底面2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20a向后部20b變窄的形狀。具體而言,底面20的后部20b的左右方向的寬度w2為底面20的中央部20a處的左右方向的寬度的最大值w1的90%以下80%以上。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將外殼3的前后方向的前端位置作為0%位置且將外殼3的前后方向的后端位置作為100%位置來定義前后方向位置時,中央部20a至少包含從外殼3的40%位置至55%位置的范圍。
側面30在外殼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上側面31以及位于上側面31和底面20之間的下側面32。下側面32的前側區域32a與上側面31以及底面20連接。下側面32的前側區域32a和底面20以在從后方觀察的剖視中形成鈍角的形式相互連接。下側面32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比上側面31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大。下側面32的鉛垂方向長度l2比上側面31的鉛垂方向長度l1短。上側面31和下側面32之間的邊界線b1向后方且上方斜向延伸。
上側面31的后側區域31a向后方且上方斜向延伸。上側面31的后側區域31a具有隨著向后方行進上下方向尺寸逐漸變小的形狀。下側面32的后側區域32b向后方且上方斜向延伸。下側面32的后側區域32b具有隨著向后方行進上下方向尺寸逐漸變小的形狀。下側面32的后側區域32b朝向左右方向外方、后方且下方。即,下側面32的后側區域32b以其法線朝向左右方向外方、后方且下方的形式相對于上側面31傾斜。
側面30在外殼3的后部具有后側面33。后側面33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比下側面32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小。外殼3的后部處的后側面33位于比外殼3的中央部處的上側面31以及下側面32靠近左右方向內側的位置。后側面33的前側區域33a向前方且下方斜向延伸。后側面33的前側區域33a具有隨著向前方行進上下方向尺寸逐漸變小的形狀。后側面33的前側區域33a與下側面32的后側區域32b的前后方向位置重疊,并位于下側面32的后側區域32b的下側。下側面32和后側面33之間的邊界線b2向后方且上方斜向延伸。
根據以上說明的結構,在外殼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外殼3的側面30具有上側面31和下側面32,下側面32和底面20以形成鈍角的形式相互連接,且在外殼3的側面30中,下側面32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比上側面31相對于鉛垂線的傾斜角大。因此,小型噴氣艇1轉彎時外殼3的側面30和底面20的連接部的彎曲度得以緩和,且外殼3的側面30和水面的接觸面積變大。因此,將船體2向橫搖方向(左右方向)傾斜同時轉彎時,外殼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處的側面30和底面20的連接部從水面受到的局部壓力被分散,易于將船體2向橫搖方向傾斜。又,外殼3的底面20的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向后方行進而變窄,因此將船體2向橫搖方向傾斜同時轉彎時,易于在使船尾下沉的狀態下使船尾向左右方向滑動。如上所述,借由外殼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形狀和后端部的形狀的相互作用,能夠改善小型噴氣艇1的轉彎性能。
又,下側面32的后側區域32b向后方且下方斜向延伸,因此能夠減少將船體2向橫搖方向逐漸傾斜時阻力的變動。又,下側面32的后側區域32b朝向左右方向外方、后方且下方,因此使船體2向橫搖方向傾斜同時行駛時,被下側面32壓著的水順利地流動,能夠進一步改善小型噴氣艇1的轉彎性能。又,下側面32的鉛垂方向長度l2比上側面31的鉛垂方向長度l1短,因此能夠借由上側面31充分抑制小型噴氣艇1直行時的左右方向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