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及具有其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車身及具有其的汽車。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如圖1所示,車身包括A柱、門檻及側圍外板5,A柱包括A柱下內板1和A柱下外板4,門檻包括門檻內板2和門檻外板3。A柱下內板1與門檻內板2的上邊緣搭接,門檻外板3的前端與A柱下外板4搭接,門檻外板3設置在A柱下外板4和門檻內板2之間,側圍外板5設置在門濫外板3和A柱下外板4的外側。門濫內板2與門濫外板3及門檻內板2與A柱下外板4之間形成門檻空腔6 (如圖2所示),門檻空腔6為單一腔體。
[0003]由于門檻與A柱搭接結構強度和剛度不足,門檻內板2與門檻外板3及門檻內板2與A柱下外板之間形成門檻空腔6很薄弱。在高速碰撞時,特別是在偏置碰撞中,在A柱下內板1與門檻內板2搭接處及門檻外板3與A柱下外板4搭接處容易發生變形,導致A柱向后傾斜,進而影響了乘員艙的生存空間,從而威脅到前排乘員的人身安全,還影響了整車的強度、剛度、模態的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身及具有其的汽車,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門檻與A柱搭接強度和剛度不足的問題。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車身,包括:A柱和門濫,A柱包括A柱下內板和A柱下外板,門檻包括門檻內板和門檻外板,門檻內板與A柱下外板之間形成空腔,A柱下內板設置在門檻內板和A柱下外板之間,A柱下內板的下端延伸至空腔中。
[0006]進一步地,A柱下內板的下端延伸至門檻內板的下邊緣并分別與門檻內板的下邊緣和A柱下外板的下邊緣連接。
[0007]進一步地,門檻內板、門檻外板、A柱下外板中的至少一個與A柱下內板之間設置有支撐件。
[0008]進一步地,支撐件包括第一支撐板、第二支撐板及第三支撐板,第二支撐板和第三支撐板分別與第一支撐板的相對的兩側連接,第二支撐板與A柱下內板配合,其中,第三支撐板與門檻內板的側壁配合,或者第三支撐板與門檻外板的側壁配合,或者第三支撐板與A柱下外板的側壁配合。
[0009]進一步地,第二支撐板與第三支撐板朝相反的兩個方向延伸。
[0010]進一步地,支撐件還包括第四支撐板,第四支撐板與第一支撐板、第三支撐板均連接,其中,第四支撐板與門檻內板的底壁配合,或者第四支撐板與門檻外板的底壁配合,或者第四支撐板與A柱下外板的底壁配合。
[0011]進一步地,支撐件還包括第五支撐板,第五支撐板與第一支撐板、第三支撐板均連接,第四支撐板和第五支撐板位于第一支撐板的相對的兩側,第五支撐板與門檻內板的頂壁配合,或者第五支撐板與門檻外板的頂壁配合,或者第五支撐板與A柱下外板的頂壁配入口 Ο
[0012]進一步地,車身還包括側圍外板,側圍外板設置在門檻外板和Α柱下外板的外側。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車身,車身為上述的車身。
[0014]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將A柱下內板設置在門檻內板和A柱下外板之間,A柱下內板的下端延伸至空腔中。上述結構增加了 A柱與門檻的搭接面積,提高了 A柱與門檻的搭接強度和剛度。在正面碰撞中,能量通過上述結構的車身分為三個傳遞路徑:路徑一為通過前圍下橫梁、門檻內板向后傳遞;路徑二為通過A柱下外板、門檻外板向后傳遞及通過側圍外板先后傳遞;路徑三為通過A柱下內板傳遞。上述結構優化了正面碰撞時力傳遞的路徑,使得能夠傳遞路徑更加多樣化,進而減少了在偏置碰撞時車身部件的變形,抵御了A柱向后傾斜,進而保障了乘員艙的生存空間,降低了前排乘員受到傷害的可能性。
【附圖說明】
[0015]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6]圖1示出了現有技術的車身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示出了圖1的車身的橫向截面示意圖;
[0018]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身的實施例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示出了圖3的車身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示出了圖3的車身的橫向截面示意圖;
[0021]圖6示出了圖3的車身的縱向截面示意圖;
[0022]圖7示出了圖3的車身的第一支撐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以及
[0023]圖8示出了圖3的車身的第二支撐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0025]1、A柱下內板;2、門檻內板;3、門檻外板;4、A柱下外板;5、偵_外板;6、門檻空腔;10、A柱;11、A柱下內板;12、A柱下外板;20、門檻;21、門檻內板;22、門檻外板;30、第一支撐件;31、第一支撐板;32、第二支撐板;33、第三支撐板;34、第四支撐板;35、第五支撐板;40、第二支撐件;50、側圍外板;60、前圍下橫梁;71、第一空腔;72、第二空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26]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27]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車身包括A柱10和門檻20,A柱10包括A柱下內板11和A柱下外板12,門檻20包括門檻內板21和門檻外板22,門檻內板21與A柱下外板12之間形成空腔,A柱下內板11設置在門檻內板21和A柱下外板12之間,A柱下內板11的下端延伸至空腔中。
[0028]應用本實施例的車身,將A柱下內板11設置在門檻內板21和A柱下外板12之間,A柱下內板11的下端延伸至空腔中。上述結構增加了 A柱10與門檻20的搭接面積,提高了 A柱10與門檻20的搭接強度和剛度。在正面碰撞中,能量通過上述結構的車身分為三個傳遞路徑:路徑一為通過前圍下橫梁60、門檻內板21向后傳遞;路徑二為通過A柱下外板12、門濫外板22向后傳遞及通過側圍外板50先后傳遞;路徑三為通過A柱下內板傳遞。上述結構優化了正面碰撞時力傳遞的路徑,使得能夠傳遞路徑更加多樣化,進而減少了在偏置碰撞時車身部件的變形,抵御了 A柱向后傾斜,進而保障了乘員艙的生存空間,降低了前排乘員受到傷害的可能性。
[0029]可選地,A柱下內板11的下端延伸至門檻內板21的下邊緣并分別與門檻內板21的下邊緣和A柱下外板12的下邊緣連接。上述結構進一步地增加了 A柱10與門檻20的搭接面積,提高了 A柱10與門檻20的搭接強度和剛度,還優化了正面碰撞時力傳遞的路徑,使得能夠傳遞路徑更加多樣化,進而減少了在偏置碰撞時車身部件的變形,抵御了 A柱向后傾斜,進而保障了乘員艙的生存空間,降低了前排乘員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同時,上述結構使得A柱下內板11插入了“幾”字形的門檻內板21與A柱下外板12之間,將空腔分為第一空腔71和第二空腔72(如圖5所示),即將空腔一分為二。
[0030]可選地,A柱下內板11分別與門檻內板21的下邊緣和A柱下外板12的下邊緣搭接連接。搭接連接結構簡單,安裝簡便,操作方便,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0031]可選地,門檻外板22與A柱下外板12連接,門檻外板22位于A柱下外板12和A柱下內板11之間,門檻內板21和A柱下內板11之間及A柱下內板11和門檻外板22之間均設置有支撐件。也就是說,在門檻內板21和A柱下內板11之間增加了第一支撐件30(如圖6所示),從而形成了有A柱下內板11、門檻內板21、第一支撐件30及前圍下橫梁60組成的閉環式門檻內側第一空腔71 ;在A柱下內板11和門檻外板22之間增加了第二支撐件40 (如圖6所示),從而形成了由A柱下內板11、門檻外板22、A柱下外板12及第二支撐件40組成的閉環式門檻外側第二空腔72。上述閉環的雙封閉腔結構大大提高了門檻20的強度和剛度,同時加強了 A柱10與門檻20的搭接接頭強度,有效地保證了在偏置碰撞中車身部件不發生變形,抵御了 A柱10向后傾斜,進而保障了乘員艙的生存空間,提高了前排乘員的人身安全,還提高了整車的強度、剛度和模態。
[0032]如圖6所示,在正面面碰撞中能量通過上述的雙閉環結構一分為三個傳遞路徑:路徑一為通過前圍下橫梁60、門檻內板21向后傳遞;路徑二為通過A柱下外板12、門檻外板22向后傳遞及通過側圍外板50向后傳遞;路徑三為“人”字形傳遞,即能量先通過A柱下內板11,然后分叉為2個子路線傳遞,一個是到第一支撐件30至門檻內板21的傳遞,另一個是到第二支撐件40至門檻外板22的傳遞。上述結構優化了正面碰撞時力傳遞的路徑,使得能夠傳遞路徑更加多樣化,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