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隙補償結構及具有該間隙補償結構的轉向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轉向柱的間隙補償結構,尤其涉及具有該間隙補償結構的轉向柱系統。
技術背景
[0002]在現有的轉向柱的管的設計中,為了調整其長度,在轉向柱的內管和外管之間設置有塑料套筒。該塑料套筒被按壓并夾在外管上。通常情況下,該塑料套筒與內管之間是間隙配合。在轉向柱長度調整過程中,其內管是固定的,而塑料套筒是與外管一起運動的。
[0003]由于該長度調節功能,在塑料套筒和內管之間會存在間隙配合。此處的間隙配合是指塑料套筒和內管之間的間隙(back lash)。而該間隙將會影響到固有振動頻率和剛性度。間隙由于單個組件的公差而不能被消除。
[0004]為此,亟待提供一種新型的間隙補償結構以及具有該間隙補償結構的轉向柱,具有結構簡單易于裝配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減小甚至消除間隙以克服前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轉向柱內管、套筒和外管裝配時存在間隙的問題,提供一種新型的間隙補償結構,在消除間隙滿足裝配可靠性要求的同時還具有結構簡單易于裝配等優點。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方案提供了一種用于轉向柱的間隙補償結構。所述間隙補償結構包括塑料套筒(1)和外管(3),其中,所述塑料套筒(1)的內側設置有間隙配合區(5)和過盈配合區(7),用于與內管(2)之間的配合;其中,所述塑料套筒(1)的內側上部具有用于間隙配合的兩個薄弱區域(5),在其相對的內側下部具有用于過盈配合的兩級臺階狀的預連接區域(7)。
[0007]進一步地,所述塑料套筒(1)上設置有至少兩個槽(4),其中,至少一個槽位于該塑料套筒1前端的薄弱區域(5)中,至少另一個槽位于其后端的薄弱區域(4)中。
[0008]進一步地,所述外管(3)上設置有至少三個槽,其中,至少一個槽位于所述外管
(3)朝向塑料套筒(1)的前端,至少兩個槽位于與之相對的后端;并且該些槽在所述外管
(3)上限定了與所述塑料套筒(1)上設置的薄弱區域對應的薄弱區域。
[0009]進一步地,所述槽限定的薄弱區域定義了用于消除間隙的有效區域,實現塑料套筒⑴與外管⑶之間的過盈配合。
[0010]進一步地,所述塑料套筒(1)被按壓到所述外管(3)內,使得所述塑料套筒(1)上的槽(4)與外管(3)上相應的槽對齊或處于相同的位置。
[0011]進一步地,所述外管(3)上的槽所限定的薄弱區域(5’)受力使得該外管(3)的薄弱區域連同對應的塑料套筒1的薄弱區域發生塑性變形。
[0012]進一步地,所述內管(2)置入所述塑料套筒(1)內,并且所述內管(2)與塑料套筒
(1)之間的間隙由于所述塑性變形而消除。
[0013]進一步地,所述預連接區域(7)對稱地分布在所述塑料套筒(1)內側的左下部和右下部。
[0014]進一步地,所述間隙補償結構也可以不設置塑料套筒(1),而直接利用所述外管
(3)上設置的槽所形成的薄弱區域的變形來消除間隙。
[0015]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轉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柱具有根據前述任意一種間隙補償結構用以消除間隙。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間隙補償結構及其轉向柱系統結構簡單、成本優勢明顯,能有效地消除轉向柱內外管之間的間隙,保證轉向柱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可廣泛應用于當前各種類型的轉向柱上。
【附圖說明】
[0017]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間隙補償結構的總體示意圖;
[0018]圖2示出了圖1所示外管在變形前后的截面示意圖;
[0019]圖3示出了圖1所示塑料套筒與外管裝配起來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示出了內管與圖3所示的結構裝配起來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示出了圖4所示的間隙補償結構消除間隙的放大示意圖;
[0022]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塑料套筒的立體圖;
[0023]圖7示出了圖6所示的塑料套筒沿軸向方向的剖視圖;
[0024]圖8示出了圖6所示的塑料套筒沿徑向方向的剖視圖;
[0025]圖9示出了圖6所示的塑料套筒與外管組裝起來的結構俯視圖;
[0026]圖10示出了一種具有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間隙補償結構的轉向柱;以及
[0027]圖11示出了圖10所示轉向柱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示例性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為了清楚和簡要起見,實際的實施例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中所描述的這些技術特征。需要說明的是,在對任何一個實際實施例進行改進、變型的過程中,為實現某一特定的目標,該改進、變型的過程可能是非常復雜和耗時的,但是這對于知曉本實用新型益處的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仍然是常規技術手段。本實施例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包括但不僅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2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間隙補償結構包括塑料套筒1、內管2和外管3,其采用類似于彈簧的管結構以消除內管2和外管3之間的間隙,并且使得內管2與外管3之間具有低的滑動力。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外管3的徑向截面圖,其在被施加外力后可以發生變形,由初始的圓形過渡到圖2中虛線所示的輪廓。
[0030]如圖1所示,塑料套筒1上設置有至少兩個槽,其中,至少一個槽位于該塑料套筒1前端的薄弱區域4中,至少另一個槽位于其后端的薄弱區域4中。
[0031]相應的,在外管3上設置有至少三個槽,其中,至少一個槽位于該外管3朝向該塑料套筒1的前端,至少兩個槽位于其后端;并且該些槽在所述外管3上限定了與所述塑料套筒1上設置的薄弱區域相對應的薄弱區域;即如圖3所示,塑料套筒1與外管3組裝在一起后,該塑料套筒1上的槽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