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動車架及其適用的腳踏車、電動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電動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動車架及其適用的腳踏車、電動車。
【背景技術】
[0002]現有電動車架基本都由鋁、鐵、鋼管通過夾治具方式焊接而成,為了達到一定的支撐強度,都要做成封閉三角形或三角形變型衍生形狀,妨礙車體中間空間的組合利用與內部對象的取出。且車架都需要一定的彎管模具與焊接夾治具、一個車架對應一種規格的車型與電池容量,相鄰車型的車架不能共享,造成投入成本高。車架需要一套固定的焊接檢治具來檢驗尺寸,如果車型持續改進,則彎管模具與焊接夾治具都面臨報廢的風險,不利于工藝性持續改進。
【發明內容】
[0003]發明目的: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動車架,通過結構改進,適用于多種車型,便于擴展和組裝,或維護性強,同時提供了包含該電動車架的腳踏車、電動車。
[0004]技術方案:本發明所述的電動車架,設置在車頭和車座之間,包括用于與車頭支撐桿連接的車頭套、用于與車座連接的車座固定托架以及封閉環、設置在封閉環兩側的防護板;所述封閉環由至少兩段內框板通過首尾連接組成,所述防護板高出所述封閉環與所述封閉環頂面形成開放凹槽,所述車頭套設置在開放凹槽一端與所述防護板、封閉環均相連,所述車座固定托架設置在開放凹槽另一端與所述防護板相連,所述防護板上設有若干個通孔、通孔與所述封閉環的內部空間連通。通過上述結構設計,防護板和封閉環組成的內部空間用于固定安放多種規格的可充電電池,這樣采用同一個車架可以靈活的衍生出多個規格的車型,防護板高出封閉環部分與封閉環組成的開放凹槽可用于放置便攜物品。且車架可擴展性強,利用車架上預留空間可以增加其它裝置結構;通孔可以起到通風散熱的作用,也可用于拆卸車架后的提手。
[0005]所述封閉環的內框板通過螺帽和螺釘相連,所述防護板與所述封閉環通過螺帽和螺釘相連,所述車頭套與所述防護板、封閉環之間通過螺帽和螺釘相連,所述車座固定托架與所述防護板之間通過螺帽和螺釘相連。所述封閉環通過切削加工和折邊彎曲形成,所述防護板通過切削加工形成,所述車頭套通過數控加工形成,所述車座固定托架通過數控加工形成。通過切削加工、折邊彎曲與數控精加工所得部件精度很高,部件之間通過螺帽和螺釘相連,可以脫離模具和夾治具而直接連接,節約模具開模成本,且適用性強,能夠適應電動車架工藝的改進;且具有組裝方便、連接堅固,可調節程度高的優點。
[0006]為了更好地適用于腳踏車,進一步完善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封閉環由三段內框板組成,其中兩段內框板呈“L”型、首尾相連形成方形內框,第三內框板的頭部與所述車頭套相連、主體在所述車座固定托架處二次折彎、尾部延伸至方形內框的車尾方向側邊;所述防護板包括脊柱板和架板,脊柱板結構與第三內框板相適配并高出第三內框板形成所述開放凹槽、高出部分設有通孔,所述架板與方形內框相適配、架板上設有通孔,架板上突出三塊連接板與脊柱板的頭部、中部、尾部分別相連,相鄰連接板之間與脊柱板形成通孔。
[0007]進一步地,還包括中軸內框架和后連桿組件,中軸內框架設置在兩側脊柱板尾部之間并與所述脊柱板、第三內框板均相連;后連桿組件為兩個、與兩側脊柱板分別相連,每個后連桿組件包括兩個連桿和主體,在上設置的連桿與所述脊柱板的中部相連、在下設置的連桿與所述脊柱板的尾部相連,其中一個后連桿組件內側設有后剎適配托架和碟剎墊圈,另一個后連桿組件內側設有變速器勾爪。
[0008]為了更好地適用于電動車,進一步完善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封閉環包括上內框板、中內框板、下內框板、前內框板和后內框板,上內框板、后內框板、下內框板、前內框板首尾依次相連形成封閉框架,中內框板一端與前內框板中部相邊、另一端設置在上內框板和后內框板之間將封閉框架隔成上下兩部分;所述防護板與封閉框架相適配并高出上內框板形成所述開放凹槽,所述防護板上設有至少三個通孔與所述開放凹槽、上封閉框架、下封閉框架分別連通。所述車座固定托架包括主體、支撐側板、連接主板和底板,連接主板與兩防護板的內壁同時相連、支撐側板與兩防護板的外壁同時相連,主體與車座相適配,底板與支撐側板內側壁相連。
[0009]所述車頭套、車座固定托架、封閉環、防護板均采用鋁合金制成。
[0010]一種腳踏車,包括上述的電動車架。
[0011]—種電動車,包括上述的電動車架。
[0012]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
[0013]1、本發明結構簡單,加工方便,便于組裝,易于安裝,可維護性強,有效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
[0014]2、本發明通過螺帽和螺釘即可實現固定連接,無需特殊工具,即可直接安裝使用;
[0015]3、本車架可擴展性強,適用于腳踏車、電動車等多種車型,利用車架上預留空間可以增加其它裝置結構;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實施例1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實施例1的主視圖;
[0018]圖3為圖2的局部方面圖;
[0019]圖4為實施例1的俯視圖;
[0020]圖5為實施例1的側視圖;
[0021]圖6為實施例1的立體圖;
[0022]圖7為實施例2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3]圖8為實施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通過附圖對本發明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0025]實施例1:如附圖1至6所示的電動車架,應用于腳踏車,固定在腳踏車的車頭和車座之間,包括用于與車頭支撐桿連接的車頭套3、用于與車座管連接的座管固定托架12、封閉環、設于封閉環兩側的防護板、與封閉環和防護板均相連的中軸內框架5以及分別與兩側防護板相連的后連桿組件;車架結構的高度為653.65mm、寬度為1044.17mm、封閉環的厚度為56mm、封閉環加上兩側的防護板為86mm,座管固定托架距車架結構底端的距離為563.98mm。車頭套3呈雙層中空型,每層的兩側壁設有方孔貫通、垂直方向開有圓孔供頭管穿過,四角及中部均設有固定孔;車頭套3中供車頭支撐桿穿過的圓孔直徑為50_、軸向與地面的夾角呈67.5度、軸向與封閉環的頂部夾角66.9度。封閉環包括第一內框板10、第二內框板11和第三內框板4,第一內框板10、第二內框板11均呈“L”型,兩端對接形成方形內框;第三內框板4包括三段,一段為水平段、用于與腳踏車上管卡合相連,二段用于連接一段和三段,三段為傾斜段、用于與腳踏車座管卡合相連,第三內框板4兩側壁設有固定孔,主體呈三角柵格狀、主體的頭部設有與車頭套3中部固定孔配合相連的頭部固定孔、主體尾部設有與中軸內框架5相連的尾部固定孔。兩側的防護板彼此對稱,一側的防護板由第一脊柱板I和第一架板8組成,另一側的防護板由第二脊柱板2和第二架板9組成。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結構與第三內框板4相適配并高出第三內框板4形成開放凹槽、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設有與第三內框板4側壁固定孔配合相連的主體固定孔,高出部分包括頭部、中部和尾部,兩側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頭部之間形成車頭套3的固定區,兩側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中部之間形成座管固定托架12的固定區,兩側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尾部之間形成中軸內框架5的固定區。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頭部設有與車頭套3四角固定孔配合相連的頭部固定孔,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中部設有與座管固定托架12配合相連的中部固定孔,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尾部設有與中軸內框架5側壁固定孔配合相連的尾部固定孔,尾部側壁還設有供腳踏車中軸穿過的圓孔。第一架板8和第二架板9均包括主體板和連接板,主體板與方形內框相適配,主體板邊角上設有與方形內框相連的主體板固定孔,在主體板的頂部兩邊角處彼此背向突出連接板,連接板上設有固定孔,第一架板8的連接板穿過第一脊柱板1、第二架板9的連接板穿過第二脊柱板與第三內框板4 一段和二段的兩側分別相連,在主體的底部和側壁突出有連接板,側壁連接板上設有固定孔、兩側壁連接板分別穿過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與第三內框板4的三段相連。座管固定托架12包括主體和連接端,主體上沿水平方向開有貫穿的三角形孔、沿垂直方向開有供座管貫穿的圓形孔,連接端兩側壁上開有固定孔用于連接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中部。中軸內框架5包括主體和側壁,主體傾斜設置、主體上設有方孔以及與第三內框板4尾部配合相連的固定孔,方孔下方正對位于中軸內框架5側壁之間的連桿擠壓管7,中軸內框架5側壁上設有供中軸穿過的圓孔6。兩側的第一、第二后連桿組件均包括主體和兩個連桿,第一上連桿15和第二上連桿16 —端分別穿過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與座管固定托架12相連、另一端分別與第一、第二后連桿組件主體的頂部相連,第一下連桿17和第二下連桿18 —端分別穿過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與中軸內框架5相連、另一端分別與第一、第二后連桿組件主體的底部相連。第一后連桿組件內側設有后剎適配托架14和碟剎墊圈20,第二后連桿組件內側設有變速器勾爪13。
[0026]將第三內框板4與腳踏車的上管和座管卡合相連,在第三內框板4兩側設置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通過穿過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主體固定孔和第三內框板4側壁固定孔的螺帽和螺釘固定。在兩側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頭部設置車頭套3,通過穿過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頭部固定孔和車頭套3四角固定孔的螺帽和螺釘固定相連,車頭套3的中部固定孔處壓設在第三內框板4頭部并通過穿過車頭套3中部固定孔和第三內框板4頭部固定孔的螺帽和螺釘固定相連。在兩側第一脊柱板I和第二脊柱板2的中部設置座管固定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