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到吸能作用。
[0043]通過調整吸能金屬帶3的設計寬度可滿足各種不同潰縮力曲線的要求,而且吸能金屬帶3結構簡單、便于制造,利于整車布置和結構設計。
[0044]吸能金屬帶為由金屬材料制成帶條,其可以為鐵帶、鋁帶、鋼帶、銅帶等等。
[0045]由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向管柱,其結構簡單、便于制造組裝,并且在發生潰縮時,其吸能效果好,有效地保護了駕駛員的安全。
[0046]較佳地,如圖2和圖4所示,吸能金屬帶3還包括第二 U型部34,第二 U型部34連接在第一 U型部33與第二連接端32之間,并且第二 U型部34的開口 341朝向套筒1的后端16側設置。
[0047]如此設置,當發生潰縮時,管柱1朝向后端16側滑動,從而帶動第二連接端32朝向后端16側移動,使得第二 U型部34和第一 U型部33 —起變形,提高了吸能效果。
[0048]較佳地,如圖2所示,第二連接端32從管柱2的前端插入管柱1內,并通過鉚接件5連接在管壁21的內表面上。將第二連接端32從前端插入管柱2內,并安裝在管柱2的內部,利于整車集成和結構設計,易于實現管柱2的模塊化。
[0049]另外,如果將第二連接端32連接在管柱2的外表面上,當管柱2在套筒1內滑動時,由于第二連接端32凸起設置在管柱2的外表面上,其會阻礙管柱2的滑動。而將第二連接端32設置在管柱1的內表面上,不會阻礙管柱2的滑動。
[0050]較佳地,如圖1-2所示,套筒1上還設置有安裝腔12,安裝腔12的外徑大于套筒1的外徑。
[0051]在安裝腔12內設置有定位柱14,定位柱14位于第一 U型部33內,并支撐第一 U型部33。第一連接端31連接在安裝腔12的腔壁13上。
[0052]通過設置安裝腔12,便于將體積較大的吸能金屬帶3組裝在套筒1和管柱2之間。并在安裝腔12內設置定位柱14,用于支撐第一 U型部33,起到穩定連接的作用。
[0053]較佳地,如圖3-4所示,第一連接端31、第一 U型部33、第二 U型部34和第二連接端32 —體成型,以提高結構強度。
[0054]較佳地,吸能金屬帶3為吸能鋼帶,便于取材,并且鋼帶的韌性好,變形時,其具有較佳的吸能效果。
[0055]較佳地,如圖1-2和圖5所示,在筒壁11與管壁21之間還過盈配合有間隙補償環4,其用于補償套筒1和管柱2之間的間隙,在管柱2滑動潰縮時,其一方面可以補償間隙,另一方面對管柱2的滑動提供導向和穩固作用。
[0056]較佳地,如圖5所示,間隙補償環4包括本體部41,在本體部41上還設置有一條貫通本體部41的前后兩端的貫通開口 43,貫通開口 43沿著管柱2的軸線方向延伸。
[0057]本體部41的前后兩端所在方向與套筒1的前后端所在的方向對應相同。
[0058]貫通開口 43,其貫通本體部41的前后兩端,從而使得本體部41呈C形,在管柱2滑動時,其可以相應變形來補償管柱2與套筒1之間的間隙。
[0059]較佳地,如圖5所示,本體部41的內表面42上間隔地設置有多個凸起部44,組裝時,其頂緊在管壁21上,便于實現過盈配合。
[0060]較佳地,間隙補償環4為鋼帶環,鋼帶環韌性高,補償間隙效果佳。
[0061]綜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向管柱,其結構簡單、便于組裝,通過吸能金屬帶來吸能,通過間隙補償環來自動補償套筒與管柱之間的間隙或公差,提高了潰縮時的導向性和穩定性,使潰縮力穩定易控。
[0062]根據需要,可以將上述各技術方案進行結合,以達到最佳技術效果。
[0063]以上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較佳的實施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若干其它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轉向管柱,包括套筒和管柱,所述管柱位于所述套筒內,并能夠在所述套筒內朝向所述套筒的后端滑動潰縮;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與所述管柱之間還設置有吸能金屬帶,所述吸能金屬帶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連接端、第一 U型部和第二連接端; 所述第一連接端連接在所述套筒的筒壁上,所述第二連接端連接在所述管柱的管壁上,并且所述第一 U型部的開口朝向所述套筒的前端側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金屬帶還包括第二U型部,所述第二 U型部連接在所述第一 U型部與所述第二連接端之間,并且所述第二 U型部的開口朝向所述套筒的后端側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端從所述管柱的前端插入所述管柱內,并通過鉚接件連接在所述管壁的內表面上。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還設置有安裝腔,所述安裝腔的外徑大于所述套筒的外徑; 在所述安裝腔內設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第一 U型部內,并支撐所述第一 U型部; 所述第一連接端連接在所述安裝腔的腔壁上。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端、所述第一U型部、所述第二 U型部和所述第二連接端一體成型。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金屬帶為吸能鋼帶。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壁與所述管壁之間還過盈配合有間隙補償環。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隙補償環包括本體部,在所述本體部上還設置有一條貫通所述本體部的前后兩端的貫通開口,所述貫通開口沿著所述管柱的軸線方向延伸。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部的內表面上間隔地設置有多個凸起部。10.根據權利要求7-9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轉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隙補償環為鋼帶環。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提供一種轉向管柱,包括套筒和管柱,所述管柱位于所述套筒內,并能夠在所述套筒內朝向所述套筒的后端滑動潰縮;在所述套筒與所述管柱之間還設置有吸能金屬帶,所述吸能金屬帶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連接端、第一U型部和第二連接端;所述第一連接端連接在所述套筒的筒壁上,所述第二連接端連接在所述管柱的管壁上,并且所述第一U型部的開口朝向所述套筒的前端側設置。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向管柱,其結構簡單、便于制造組裝,并且在發生潰縮時,其吸能效果好,有效地保護了駕駛員的安全。
【IPC分類】B62D1/19
【公開號】CN205044808
【申請號】CN201520771189
【發明人】劉志勇, 劉嶸, 顧云青
【申請人】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24日
【申請日】201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