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增壓器的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具備壓縮進氣的增壓器的帶有增壓器的摩托車。
【背景技術】
[0002]將增壓器應用于摩托車中的結構已有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在具備增壓器的結構中,存在在進氣路徑上設置有用于增大進氣路徑容積的進氣室(專利文獻I中的預燃室)的情況。
[0004]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昭64-3715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5]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摩托車中,發動機與燃料箱之間的空間有限,因此如配置進氣室,則相應地易使車身大型化。
[0006]本發明是解決上述問題而形成,其目的是提供能夠防止車身的大型化的帶有增壓器的摩托車。
[0007]解決問題的手段:
根據本發明的帶有增壓器的摩托車的一種形態具備:壓縮進氣的增壓器;設置于所述增壓器的下游側,貯留由所述增壓器壓縮的進氣,將貯留的進氣導入至發動機的燃燒室的進氣室;和配置于所述發動機的上方的燃料箱;所述進氣室設置于所述燃料箱和所述發動機之間;所述燃料箱具有在底面側設置有避開所述進氣室的凹部的凹部形成部。
[0008]根據上述結構,在將增壓器以及進氣室搭載于摩托車時,進氣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燃料箱的凹部形成部的凹部內。因此,能夠防止摩托車大型化,且能夠增大進氣室以及燃料箱的容積。
[0009]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形成為在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內配置所述進氣室的狀態下,在俯視時覆蓋所述進氣室的全周。借助于此,能夠抑制燃料箱搭載位置的高度,且能夠增大進氣室以及燃料箱的容積。
[0010]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具有比所述凹部形成部向后方且下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所述后方突出部配置于所述摩托車的座椅的下方。借助于此,無需使摩托車大型化便能夠增大進氣室空間的容積,且還能夠增大燃料箱的容量。
[0011]也可以是所述增壓器位于比所述后方突出部靠近前方的位置。借助于此,能夠使摩托車中的各裝置的布局合理化,能夠防止摩托車的大型化。
[0012]也可以是具備吸出所述燃料箱內的燃料的燃料栗;所述燃料栗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比所述增壓器靠近后方的區域、且所述燃料箱的內部。借助于此,能夠防止燃料栗與增壓器之間發生干擾,且能夠將燃料栗配置于能增大燃料箱內上下尺寸的位置。
[0013]也可以是所述燃料栗配置為與所述增壓器在車輛前后方向上隔著間隔;在所述燃料栗與所述增壓器之間配置耐熱性比所述燃料栗高的高耐熱性配備件。通過將燃料栗配置于與增壓器隔開的位置,從而能夠抑制增壓器中產生的熱傳遞至燃料栗。又,通過在燃料栗和增壓器之間的空間內配置耐熱性高的配備件,從而能夠謀求空間的有效利用。
[0014]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形成為如下結構:位于比所述凹部形成部靠近前方的位置的前方區域的下表面、和位于比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靠近左右方向至少一側的側方區域的下表面連續;所述燃料箱的下表面,隨著在前后方向上從所述前方突出部的下表面向所述側方區域的下表面行進而向下方傾斜。借助于此,能夠確保燃料栗的容積且防止前方區域殘留燃料。
[0015]也可以是在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內,在所述燃料箱和所述進氣室之間設置有規定的空隙。借助于此,在行駛時在燃料箱和進氣室之間的空隙內產生空氣層,能夠防止來自于進氣室的熱傳遞至燃料箱。
[0016]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優點是在參照附圖的基礎上,由以下優選的實施形態的詳細說明得以明了。
[0017]發明效果:
本發明形成為如上所述的結構,從而發揮能防止車身的大型化的效果。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形態的摩托車的左視圖;
圖2是示出圖1所示的摩托車的概略結構的框圖;
圖3是示出本實施形態中的摩托車的進氣裝置附近的概略配置示例的局部左視圖;
圖4是示出本實施形態中的摩托車的進氣裝置附近的概略配置示例的局部俯視圖;
圖5是從下方觀察搭載于摩托車時的本實施形態燃料箱的圖;
圖6是從車輛左側觀察搭載于摩托車時的圖5所示的燃料箱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另外,以下在所有附圖中對于相同或相當的要素標以相同的參考符號,并且省略其重復說明。又,以下說明中使用的方向的概念是以跨乘在摩托車上的駕駛員觀察的方向為基準。
[0020]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一種實施形態的摩托車的左視圖。又,圖2是示出圖1所示的摩托車的概略結構的框圖。如圖1所示,摩托車I具備在路面R上轉動的前輪2以及后輪3。后輪3是驅動輪,前輪2是從動輪。前輪2旋轉自如地支持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叉4的下端部,該前叉4支持于轉向軸。該轉向軸旋轉自如地支持于頭管5。在上支架上安裝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桿型的把手6。
[0021]設置于把手6的駕駛員右手把持的部分上的節氣門手柄7(參照圖2)是,通過手腕的轉動使其旋轉,從而操縱后述的節氣門裝置16的節氣門輸入單元。駕駛員對把手6進行轉動操作,從而能夠使前輪2以轉向軸為旋轉軸向所期望的方向轉向。
[0022]左右一對主框架9從頭管5向下方傾斜且向后方延伸,該主框架9的后部與左右一對樞接框架1連接。該樞接框架1樞軸支持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搖臂11的前端部,后輪3以能夠繞搖動軸Ila搖動的形式軸支持于該搖臂11的后端部。搖臂11的搖動軸Ila配置于比發動機E后端部靠近后方的位置。在把手6的后方設置有燃料箱12,在該燃料箱12的后方設置有駕駛員乘騎用座椅13。
[0023]在前輪2和后輪3之間,以支持于主框架9以及樞接框架10的狀態搭載有發動機E。在圖1中,作為發動機E,例不汽缸在車寬方向上排列的并列四汽缸發動機。發動機E的輸出軸與變速裝置14(參照圖2)連接,從該變速裝置14輸出的驅動力通過鏈條15傳遞至后輪3。發動機E以及變速裝置14,以變速裝置14的變速器箱位于發動機E的曲軸箱后方的形式形成為一體。在側視時,汽缸的軸線隨著向上方行進而向前方傾斜。在側視時,發動機E的曲軸箱以及變速裝置14的變速器箱整體上形成為大致L字狀。換言之,發動機E以及變速裝置14具備L字狀殼體。發動機E的進氣道(未圖示)與配置于主框架9的內側的節氣門裝置16連接。
[0024]在節氣門裝置16的上游側設置有配置于燃料箱12的下方的進氣裝置36。進氣裝置36包括壓縮進氣的增壓器32、和設置于該增壓器32的下游側的進氣室33。在增壓器32的上游側設置有導入來自于前方的行駛風的進氣通路34、和配置于進氣通路34和增壓器32之間的空氣濾清器19。從進氣通路34導入的進氣通過空氣濾清器19送入增壓器32。即,增壓器32配置于空氣濾清器19的下游側。增壓器32,通過經由齒輪以及鏈條等動力傳遞機構傳遞的發動機E的動力進行驅動,并且將已送入的進氣進行壓縮。增壓器32形成為具有離心式栗以及行星齒輪機構,且使發動機E的動力增速的結構。離心式栗以及行星齒輪機構形成于同軸。離心式栗以及行星齒輪機構軸支持于變速器箱的上壁部。由于設置有增壓器32,從而能夠謀求摩托車I的輸出的改善。由增壓器32壓縮的進氣送入進氣室33。進氣室33貯留由增壓器32壓縮的進氣,并且將貯留的進氣通過節氣門裝置16導入至發動機E的燃燒室。進氣室33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