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二輪車的車身罩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動二輪車的車身罩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以往的機動二輪車等車輛中,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那樣,公開有在前罩的下側配置于前輪的后方側的前下罩上具備整流板及導風口的結構。并且,該結構為經由該導風口向散熱器引導行駛風的結構。
[0003]在先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817659號公報
[0006]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7]但是,在前下罩的下部通過的行駛風因前下罩的形狀制約,在車身寬度方向中心附近滯留,成為行駛中產生的空氣阻力的原因。另外,對于位于前下罩的后方的動力單元而言,在此之前通過向車身罩的內側導入行駛風來進行應對。但是,為了向車身罩內側導入行駛風,需要車身前方的導風口、將導入的行駛風引導至規定部位的管道結構等,使結構復雜化。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鑒于上述的情況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機動二輪車的車身罩結構,其能夠消除在前下罩下部通過的行駛風的滯留而使空氣阻力減小,并且能夠通過利用了行駛風的簡單的結構有效地對動力單元進行冷卻。
[0009]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0010]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的發明涉及一種機動二輪車的車身罩結構,其具備車身罩,所述車身罩具有:前罩,其從頭管的前方到側方將車身前部覆蓋;前下罩,其將所述前罩下方的車身前表面覆蓋,且具有從前輪的上方向后方連續而與所述前輪面對的彎曲的對置面;以及底罩,其在比所述前下罩靠車身后方處,將比動力單元靠前方的車身下表面覆蓋,所述機動二輪車的車身罩結構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下罩的下端部具有彎曲部而朝向車身后方延伸出且與所述底罩連接,所述彎曲部形成為車寬方向中央處的曲率半徑比車寬方向端部處的曲率半徑大。
[0011]技術方案2的發明以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罩的后端緣部在所述動力單元的單元下端部與所述車身罩的下方緣部之間形成開口部。
[0012]技術方案3的發明以技術方案1或2所記載的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單元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底罩靠車身下方的位置。
[0013]技術方案4的發明以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下罩的下部具備使車寬中央側與車寬外側相比向車身后方凹陷而具有臺階部的凹部。
[0014]技術方案5的發明以技術方案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下罩的上部設有鼓出部,所述鼓出部在車輛寬度方向中央向車身前方突出,并收容從所述頭管朝向車身下方且朝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的至少一部分。
[0015]技術方案6的發明以技術方案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下罩中,包含所述彎曲部在內的車寬兩端側的垂直剖面線形成為與所述彎曲部的前表面部相比使上方側位于車身后方的后傾形狀,并且,包含所述彎曲部在內的車寬中央的垂直剖面線形成為與所述彎曲部的前表面部相比使上方側位于車身前方的前傾形狀。
[0016]發明效果
[0017]根據技術方案1的發明,在前下罩中,朝向其后端緣彎曲的彎曲部形成為車寬方向中央的曲率半徑比車寬方向端部大,從而能夠減小車寬方向中央的空氣的流動阻力,因此能夠使集中于車寬方向中央的行駛風從車寬方向中央向車身后方高效地流動。其結果是,能夠減小因行駛風的滯留產生的空氣阻力。并且,前下罩的下部向車身后方彎曲并與底罩連接,從而能夠使從前下罩流出的行駛風沿著底罩向后方順暢地流動。其結果是,能夠減小行駛風的空氣阻力。
[0018]根據技術方案2的發明,底罩的后端緣部在動力單元的單元下端部與車身罩的下方緣部之間形成開口部,從而從前下罩流出并沿著底罩流動的行駛風在流過面向開口部的位置時,能夠產生吸引開口部的內側的空氣的吸引流。其結果是,能夠促進車身罩的內側的空氣及動力單元周邊的空氣的更換。因此,通過設置開口部這樣簡單的結構,能夠高效地對動力單元進行冷卻。
[0019]根據技術方案3的發明,作為動力單元的一部分的單元下端部位于比底罩靠下方的位置,從而能夠使沿著底罩流動的行駛風與動力單元直接接觸,因此能夠實現由行駛風進行的高效的發動機冷卻。
[0020]根據技術方案4的發明,在前下罩的下部的車寬中央側,形成有與車寬外側相比向車身后方凹陷而具有臺階部的凹部,因此能夠將指向車寬中央側的行駛風更加容易地向中央側引導。另外,能夠通過臺階部將集中于中央側的行駛風向凹部引導,能夠將行駛風的流動向車身后方順暢地引導,從而能夠使行駛風更加高效地向后方流動。
[0021]根據技術方案5的發明,在前下罩的上部設置的鼓出部以沿著主框架的方式,使上方側向車身前方鼓出且使下方側朝向車身后方傾斜,從而能夠容易將進入到前下罩內的行駛風向車身下方引導。因此,能夠使行駛風朝向車身下方且朝向后方有效地流動。
[0022]根據技術方案6的發明,在前下罩中,包含彎曲部在內的車寬兩端側的垂直剖面線形成為與彎曲部的前表面部相比使上方側位于車身后方的后傾形狀,從而能夠容易使流入到前下罩的行駛風向車寬中央側集中。此外,車寬中央形成為前傾形狀,因此集中于車寬中央側的行駛風由車寬中央的壁面向下方引導而能夠有效地向車身后方流動。其結果是,能夠使更多的行駛風沿著車寬中央的壁面有效地流動,能夠減小行駛風的阻力。
【附圖說明】
[0023]圖1是采用了本發明的車身罩結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的左側視圖。
[0024]圖2是圖1所示的機動二輪車的仰視圖。
[0025]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機動二輪車中的前下罩的安裝狀態的主視圖。
[0026]圖4是圖1所示的機動二輪車中的前下罩的立體圖。
[0027]圖5是圖1所示的機動二輪車中的前下罩的主視圖。
[0028]圖6是圖1所示的機動二輪車中的前下罩的俯視圖。
[0029]圖7是圖1所示的機動二輪車中的前下罩的側視圖。
[0030]圖8是圖5所示的機動二輪車中的前下罩的垂直方向的主要部分剖視圖,(a)是沿圖5的A-A線的部分的垂直剖面,(b)是沿著圖5的B-B線的部分的垂直剖面。
[0031]圖9是圖1所示的機動二輪車中的車身背面側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0032]圖10是圖2所示的機動二輪車中的沿著C-C線的部分的前下罩及下罩的主要部分垂直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以下,參照圖1?圖10,對本發明的機動二輪車的車身罩結構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附圖為沿符號的朝向觀察的圖,另外,圖中所示的?1處、1]、0、1?、1^表示實施方式中的車輛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
[0034]本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1具備車架10,如圖1所示,該車架10具備:頭管15,其設置于車身前部10a ;主框架51,其從頭管15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前框架52,其從主框架51的中間部大致向后方延伸;下框架53,其從主框架5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以及后框架54,其從下框架53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后,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
[0035]另外,機動二輪車1具備:前叉17,其旋轉自如地安裝于頭管15 ;轉向車把11,其安裝于前叉17的上端部;前輪18,其旋轉自如地安裝于前叉17的下端部;動力單元55,其在下框架53的后端部經由支承于樞軸支軸56的連桿57而被安裝成能夠上下擺動;后輪19,其安裝于動力單元55的后端部;后緩沖件61,其安裝在動力單元55的后端與后框架54之間;以及乘車座椅12,其支承于后框架54。
[0036]另外,在下框架53上設有主停車架65a、側停車架65b。另外,排氣管66從動力單元55的氣缸部55a向車身下方延伸出,并且在動力單元55的下方通過而與車身后方的消聲器67相連。另外,車架10及各種構成構件的外側由車身罩20適當覆蓋。
[0037]如圖1及圖2所示,車身罩20具有連續地覆蓋頭管15的前方側及側方側的前罩
21、覆蓋該前罩21的后部的內罩22,通過該前罩21和內罩22,來覆蓋車身前部10a。另外,車身罩20具有從內罩22向后方延伸而覆蓋車架10的中央(前框架52的兩側)的中央罩
26、從中央罩26進一步向后方延伸而覆蓋車架10的后部兩側(后框架54的兩側)的側罩27。
[0038]并且,車身罩20具有覆蓋中央罩26及側罩27的下部兩側的下側罩28。另外,車身罩20具有搭乘駕駛員的腳的左右的底板踏板23 ;從底板踏板23的外緣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底側罩24 ;覆蓋該左右的底側罩24的下方緣部24e之間的底罩25 (參照圖2);以及前罩21的下方側的前下罩30。
[0039]如圖2所示,底罩25配置成,在比前下罩30靠車身后方處,將比動力單元55靠前方的車身下表面覆蓋。另外,在本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