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中立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車輛用中立柱,該車輛用中立柱在車輛側部的中央處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位于外側的車身側部外板和位于內側的中立柱內板。
【背景技術】
[0002]在諸如汽車等的車輛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布置在車輛側部的中央處,gp布置在前門和后門之間。如在專利文件1中公開的,通常,通過使構成位于外側的表面的立柱外板與構成位于內側的表面的立柱內板接合來構造中立柱。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069667號公報
【發明內容】
_6]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7]中立柱需要具有高的剛性,以防止由諸如側面碰撞(側碰)等的碰撞時所施加的載荷造成的變形。因此,通常,中立柱具有朝向車外側鼓出的帽狀立柱外板和朝向車內側鼓出的帽狀立柱內板。結果,通過將立柱外板和立柱內板接合在一起來形成閉合截面,因此,改善了中立柱的剛性。然而,當立柱內板朝向車內側鼓出時,鼓出部分朝向車室內突出,因而車室空間變窄了。特別地,在中立柱的上部朝向車內側傾斜的構造中,存在車室上部的空間變窄且乘員舒適性劣化的問題。
[0008]鑒于前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中立柱,該車輛用中立柱能夠在通過確保高的剛性而良好地抑制了變形的同時,通過確保車室內的空間來改善舒適性。
[0009]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0]為了解決前述問題,根據本發明的具有典型構造的車輛用中立柱在車輛側部的中央處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位于外側的車身側部外板和位于內側的中立柱內板,其中,所述車輛用中立柱的位于腰線下方的區域形成為大致豎直狀,所述車輛用中立柱的位于所述腰線上方的區域形成為越向上延伸越朝向車內側傾斜,所述車身側部外板和所述中立柱內板包括:車身側部外板中央部和中立柱內板中央部,其分別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外板的前側凸緣和后側凸緣,其分別形成于所述車身側部外板中央部的前緣和后緣;和內板的前側凸緣和后側凸緣,其分別形成于所述中立柱內板中央部的前緣和后緣,將所述外板的前側凸緣和所述內板的前側凸緣接合在一起,并且將所述外板的后側凸緣和所述內板的后側凸緣接合在一起,使所述車身側部外板和所述中立柱內板形成閉合截面,當從側方觀察時,所述中立柱內板中央部的位于所述腰線上方的區域越向上延伸變得越窄,所述中立柱內板中央部包括:內前方表面和內后方表面,其分別從所述內板的前側凸緣的后端和所述內板的后側凸緣的前端朝向車內側延伸;內側中央表面,其位于所述內前方表面和所述內后方表面之間;第一筋條,其呈臺階狀且分別從所述內側中央表面的前緣和后緣朝向車內側突出;以及第二筋條,其呈臺階狀且從所述第一筋條進一步朝向車內側突出,并且分別與所述內前方表面的車內側端部和所述內后方表面的車內側端部連續,并且所述第一筋條和所述第二筋條延伸至所述腰線的下方。
[0011]根據上述構造,中立柱內板的中央部的位于腰線上方的區域、即中立柱內板的中央部的朝向車內側傾斜的區域越向上延伸變得越窄。這能夠進一步擴大車室上部中的空間。中立柱內板的中央部形成有臺階狀的第一筋條和第二筋條。呈臺階狀的第一筋條和第二筋條朝向車內側突出,也就是,在中立柱內板的中央部中,第一筋條和第二筋條之間的空間朝向車外側臺階狀地凹陷。由此抑制了中央部朝向車內側的突出,因而能夠進一步擴大車室內的空間。
[0012]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中央部的位于腰線上方的逐漸變窄的區域在第一筋條和第二筋條處彎折成兩個臺階,所以能夠顯著地改善該區域的剛性。這能夠有效地抑制由碰撞時所施加的載荷造成的變形。因此,根據上述構造,能夠在通過確保高的剛性而良好地抑制了變形的同時,通過確保車室內的空間來改善舒適性。
[0013]優選地,所述第一筋條和所述第二筋條從所述中立柱內板的上端附近延伸至所述腰線的下方。根據該構造,第一筋條和第二筋條設置在中立柱內板的位于腰線上方的大致整個區域中、即設置在向車內側傾斜的大致整個區域中。因此,能夠改善向車內側傾斜的區域的剛性,并且能夠良好地抑制該區域的變形。
[0014]優選地,所述車身側部外板中央部包括:外前方表面和外后方表面,其分別從所述外板的前側凸緣的后端和所述外板的后側凸緣的前端朝向車外側延伸;以及外側中央表面,其在所述外前方表面和所述外后方表面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外前方表面和所述外后方表面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分別位于所述第一筋條的范圍內或所述第二筋條的范圍內。
[0015]由此,能夠通過中立柱內板的第一筋條和第二筋條良好地接收施加于車身側部外板的載荷。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車身側部外板的變形,進而能夠進一步抑制中立柱的變形。
[0016]優選地,各所述第一筋條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長度與各所述第二筋條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長度之和等于或小于所述內側中央表面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長度。由此,內側中央表面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長度比各第一筋條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長度與各第二筋條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長度之和長。因此,能夠確保內側中央表面的面積,因此,能夠將部件等有效地安裝至內側中央表面。
_7] 發明的效果
[0018]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車輛用中立柱,該車輛用中立柱能夠在通過確保高的剛性而良好地抑制了變形的同時,通過確保車室內的空間來改善舒適性。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包括根據一個實施方式的車輛用中立柱的車輛的側視圖。
[0020]圖2是當從方向A觀察時的圖1中示出的車輛的圖。
[0021]圖3是圖1中的中立柱附近的區域的放大圖。
[0022]圖4是沿著圖3中的線B-B截取的截面圖。
[0023]附圖標iP,說曰月
[0024]100…中立柱;100a…上方區域;100b…下方區域;110…外板;112…前側凸緣;114…后側凸緣;116…外前方表面;118…外后方表面;120…內板;122…前側凸緣;124…后側凸緣;126…內前方表面;128…內后方表面;130…中央部;132…外側中央表面;140…中央部;142a…第一筋條;142b…第一筋條;144a…第二筋條;144b…第二筋條;146…內側中央表面;L…腰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將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尺寸、材料和其它具體數值僅是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的示例,除非另有聲明,否則不被理解成限制本發明。應當注意,在本說明書以及附圖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功能和構造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并且已經省略其重復說明。此外,已經省略了與本發明不直接相關的要素的圖不ο
[0026]圖1是包括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中立柱的車輛的側視圖,并且示出了從車內側觀察到的位于車輛右側的側面的狀態。圖2是當從方向Α觀察時的圖1中示出的車輛的圖,并且示出了從車外側的前方(方向A)觀察到的車輛側部的狀態。為便于理解,圖2中未示出前門。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中立柱(以下稱作“中立柱100”)為在車輛側部的中央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構件。
[0027]如圖1所示,在中立柱100中,外表面由位于外側的車身側部外板(以下稱作“外板110”)構成,內表面由位于內側的中立柱內板(稱作“內板120”)構成。如圖2所示,中立柱100的位于腰線L(參見圖1)下方的區域(以下稱作“下方區域100b”)形成為大致豎直狀,中立柱100的位于腰線L上方的區域(以下稱作“上方區域100a”)形成為越向上延伸越朝向車內側傾斜。
[0028]圖3是圖1中的中立柱附近的區域的放大圖。圖4是沿著圖3中的線B-B截取的截面圖。如圖3和圖4所示,內板120包括:中央部140,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前側凸緣122和后側凸緣124,其分別形成于中央部140的前緣和后緣。如圖3和圖4所示,外板110也包括:中央部130,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前側凸緣112和后側凸緣114,其分別形成于中央部130的前緣和后緣。
[0029]在本實施方式的中立柱100中,外板110的截面具有中央部130相對于前側凸緣112和后側凸緣114朝向車外側鼓出的形狀,內板120的截面具有中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