廂式車及其車廂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貨物運輸工具,特別涉及車廂體。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現代化物流的發展,貨物運輸的安全、快捷要求越來越高,散裝貨物的運輸逐漸向廂式車方向發展。現有的廂式車包括車底架以及設置于車底架上的車廂體。
[0003]由于貨物的種類不同,體積大小各不相同,貨物對廂式車的車廂體的高度要求各不相同。有些貨物重量輕體積大,在車廂內所占高度高,這些貨物適合裝載在較高的車廂體內;有些貨物重量大體積小,在車廂體內所占高度低,這些貨物適合裝載在高度低的車廂體內從而減小廂式車行駛中的阻力,節約能源。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在于提供一種頂部可升降的車廂體及廂式車。
[0005]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車廂體,其包括下廂體以及頂蓋。所述下廂體包括一長方形的底壁和四個立設在所述底壁四周的廂體側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廂體側壁合圍成上方開口的容置腔。所述頂蓋包括一長方形的頂板和連接在所述頂板四周下方的四個頂蓋側壁,所述頂蓋沿上下方向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下廂體的頂部以適應于裝載不同高度的貨物,且所述頂蓋側壁位于所述廂體側壁的外周以覆蓋所述下廂體。
[0006]在優選方案中,所述廂體側壁包括:廂體下側壁和連接在所述廂體下側壁頂部的廂體上側壁,四個廂體上側壁的外表面均具有向內凹入的凹部,四個頂蓋側壁的內表面均設置有伸入所述凹部內的擋止件,所述擋止件可在所述凹部內上下滑動而將所述頂蓋與所述下廂體滑動扣接在一起。
[0007]在優選方案中,所述廂體下側壁的外表面與所述頂蓋側壁的外表面平齊。
[0008]在優選方案中,四個廂體上側壁外表面的凹部合圍成環繞下廂體周向的滑槽,四個頂蓋側壁內表面的擋止件合圍成環繞頂蓋周向的框架,所述框架可沿著所述滑槽上下滑動。
[0009]在優選方案中,所述擋止件為連接在所述頂蓋側壁內面的方形橫梁。
[0010]在優選方案中,所述擋止件為折板,包括:第一折邊和垂直于第一折邊的第二折邊,所述第一折邊連接在所述頂蓋側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折邊連接在所述頂蓋側壁的底面并向內伸出于所述頂蓋側壁的底面。
[0011]在優選方案中,所述廂體上側壁包括:上側壁本體和連接在所述上側壁本體頂部的水平設置的上側壁頂橫梁,四個廂體上側壁的上側壁頂橫梁圍成一四方形的框架。
[0012]在優選方案中,所述上側壁本體包括:一連接在所述上側壁頂橫梁底部的上側壁中橫梁和一連接在所述上側壁中橫梁底部的上側壁底橫梁,所述上側壁頂橫梁和所述上側壁底橫梁均向外伸出所述上側壁中橫梁,并與所述上側壁中橫梁的外側面圍成所述凹部。
[0013]在優選方案中,所述上側壁底橫梁通過一連接板條與所述廂體下側壁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接板條連接在所述廂體下側壁的外表面且所述連接板條的頂部連接在所述上側壁底橫梁的底部。
[0014]在優選方案中,所述上側壁中橫梁包括用以連接第一橫梁的上翼板、用以連接第二橫梁的下翼板以及垂直連接在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之間的腹板。
[0015]在優選方案中,所述上側壁本體包括:沿豎直方向設置的第一腹板、由第一腹板頂端向內延伸而成的上翼板、由第一腹板底端向外延伸而成的第二腹板以及由所述第二腹板的外端向下延伸而成的下翼板;所述上側壁頂橫梁連接在所述上翼板的頂面且向外伸出于上翼板,所述廂體下側壁分別與所述第二腹板和所述下翼板連接,且所述第二腹板位于所述廂體下側壁的頂面,所述下翼板位于所述廂體下側壁的外側面;所述上側壁頂橫梁、所述第一腹板的外側面以及所述第二腹板圍成所述凹部。
[0016]本發明還提出一種廂式車,其包括上述的車廂體。
[0017]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的優點和積極效果在于:
一、通過將廂式車的頂蓋設計成可相對于下廂體上下滑動的結構,使得頂蓋可借助外力而升降,滿足了不同尺寸高度的貨物的裝載要求,使得尺寸小的貨物可以裝載在高度低的車廂體內,從而減小廂式車行駛中的阻力,節約能源;
二、將可升降的頂蓋側壁設計在廂體側壁的外周并覆蓋下廂體,有效地阻隔了雨水,防止出現頂蓋提升時雨水濺入車廂體的情形;
三、通過下廂體的凹部與頂蓋的擋止件配合而將頂蓋與下廂體滑動扣接在一起,使得頂蓋與下廂體的連接位置形成空間迂回結構,防止雨水經由頂蓋與下廂體間的間隙而進入車廂體內,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防雨防水性能,確保了貨物安全。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廂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圖1在A方向的剖視圖。
[0020]圖3是圖1所示的廂體在其頂蓋降下時的狀態圖。
[0021]圖4是圖1所示的廂體在其頂蓋升起時的狀態圖。
[0022]圖5是圖1所示的下廂體和頂蓋在相連處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6是圖1所示的頂蓋和升降裝置在相連處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7是圖1所示的升降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25]圖8是圖7在B方向的剖視圖。
[0026]圖9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的下廂體和頂蓋在相連處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10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的升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11是圖10所示的升降裝置的橫向剖視圖。
[0029]圖12是圖10所示的升降裝置的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0]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下廂體;11、底壁;12、廂體側壁;121、廂體下側壁;122、廂體上側壁;123、凹部;124、上側壁本體;1240、上側壁中橫梁;1241、上側壁底橫梁;1242、上翼板;1243、連接板條;1244、下翼板;1246、腹板;1246a、第一腹板;1246b、第二腹板;126、上側壁頂橫梁;123、凹部;13、容置腔;2、頂蓋;21、頂板;22、頂蓋側壁;221、擋止件;2211、第一折邊;2212、第二折邊;3、升降裝置;31、升降單元;311、導套;3111、立柱底板;3112、槽形立柱;3113、通道;3114、安裝板;3114a、安裝部;3114b、延伸部;3115、導向板;3115a、固定部;3115b、導向部;3116、滑槽;312、滑動立柱;3121、上滑動立柱;3122、下滑動立柱;3123、鉸接結構;3123a、上鉸接座;3123b、下鉸接座;3123c、鉸接軸;313、托盤;314、立柱連接板;315、立柱頂封板;316、定位插銷;317、彈簧卡;32、驅動裝置;321、油缸;322、主動齒輪箱;3221、搖擺;323、324、325、從動齒輪箱;326、連桿;327、絲桿螺母副;3271、螺母;3272、絲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31]體現本發明特征與優點的典型實施方式將在以下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發明能夠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是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0032]本發明的廂式車包括:車架以及設置于車架上的車廂體。本發明的核心在于車廂體,以下將結合兩個具體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明車廂體的結構。
[0033]第一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車廂體包括:扣接在一起的下廂體1和頂蓋2,以及升降裝置
30
[0034]參閱圖1和圖2,下廂體1包括:一長方形的底壁11和四個立設在底壁11四周的廂體側壁12,底壁11和廂體側壁12合圍成上方開口的容置腔13。
[0035]參閱圖5,廂體側壁12包括:廂體下側壁121和連接在廂體下側壁121頂部的廂體上側壁122,廂體上側壁122具有一向內凹入的凹部123,廂體下側壁121的外表面與頂蓋側壁22的外表面平齊。
[0036]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的內外概念是以車廂體為參照物,即“向內”為朝向車廂體內部,“向外”為朝向車廂體外部。
[0037]廂體上側壁122包括:上側壁本體124和連接在上側壁本體124頂部的水平設置的上側壁頂橫梁126,四個廂體上側壁122的上側壁頂橫梁126圍成一四方形的框架。
[0038]上側壁本體124包括:一連接在上側壁頂橫梁126底部的上側壁中橫梁1240和一連接在上側壁中橫梁1240底部的上側壁底橫梁1241,上側壁頂橫梁126和上側壁底橫梁1241均向外伸出上側壁中橫梁1240,并與上側壁中橫梁1240的外側面圍成凹部123。上側壁中橫梁1240包括用以連接上側壁頂橫梁126的上翼板1242,用以連接上側壁底橫梁1241的下翼板1244,以及垂直連接在上翼板1242和下翼板1244之間的腹板1246。上側壁底橫梁1241通過一連接板條1243與廂體下側壁121連接在一起,連接板條1243連接在廂體下側壁121的外表面且連接板條1243的頂部連接在上側壁底橫梁1241的底部。
[0039]繼續參閱圖5,頂蓋2包括一長方形的頂板21和連接在頂板21四周下方的頂蓋側壁22,頂蓋2覆蓋在下廂體1的上方以封閉下廂體1的開口,且頂蓋側壁22位于廂體側壁12的外周。
[0040]頂蓋側壁22的內側面與上側壁頂橫梁126相抵,頂蓋側壁22的內表面設置一伸入凹部123內的擋止件221。
[0041]擋止件221為連接在頂蓋側壁22內面的方形橫梁。擋止件221可在凹部123內上下滑動,擋止件221與凹部123配合而將頂蓋2與下廂體1滑動地扣接在一起。擋止件221沿著水平方向設置,擋止件221沿水平方向的長度與頂蓋側壁22沿水平方向的長度相等。四個頂蓋側壁22上的擋止件221圍成環繞頂蓋周向的框架,四個廂體上側壁122外表面的凹部123合圍成環繞下廂體1周向的滑槽,該框架可沿著滑槽上下滑動,使得頂蓋2與下廂體1的連接位置形成空間迂回結構,確保頂蓋2在上下滑動的過程中,頂蓋2周向始終與下廂體1周向保持密封,防止雨水經由頂蓋2與下廂體1間的間隙而進入車廂體內,確保了貨物安全。
[0042]如圖3所示,當頂蓋2落下時,擋止件221與上側壁底橫梁1241相接觸。如圖4所示,當頂蓋2升到最高位置時,擋止件221與上側壁頂橫梁126相接觸。上側壁頂橫梁126和上側壁底橫梁1241對擋止件221起到限位的作用,且上側壁頂橫梁126防止頂蓋2在升到最高位置時脫離下廂體1。
[0043]參閱圖1、圖6和圖7,升降裝置3與頂蓋2相連以帶動頂蓋2遠離或靠近下廂體1,進而適應于裝載不同高度的貨物。升降裝置3包括:用以支撐頂蓋2的多個升降單元31以及與升降單元31相連驅動裝置32。如圖2所示,升降單元31為四個,下廂體1長度方向相對的兩廂體側壁12上各設置兩個升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