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下部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下部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關于車輛下部結構,存在如下結構:其中,能量吸收構件布置在車門檻的下側以在側面碰撞時吸收碰撞能量。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10-16822號(JP 10-16822 A)公開了能量吸收構件布置在框架和側面踏步板之間的結構。此外,一種結構的實例作為修改實例公開,其中,高剛性構件布置在框架和側面踏步板之間以便該側面踏步板能夠吸收能量。
[0003]例如,在側面踏步板和能量吸收構件結為一體以在側面碰撞時提高載荷傳遞性能的情況下,需要將結為一體的物體在沿著車輛寬度方向的多個部位處固定至車輛底部。這使得難以對齊固定區域的位置。同時,例如,在能量吸收構件布置在框架和側面踏步板之間并且該側面踏步板構造成能夠吸收能量以確保在車輛底部上的安裝性且進一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的情況下,如果在側面碰撞時側面踏步板傾斜,則碰撞載荷不能被充分地傳遞到能量吸收構件。因此,就增強側面碰撞時的能量吸收性能而言,存在改進空間。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獲得了一種車輛下部結構,其能夠增強側面碰撞時的能量吸收性能,而同時確保在車輛下部上的安裝性。
[0005]根據本發明的車輛下部結構的方案包括:車輛底部,其構造成包括設置在車輛側部的下端部中的車門檻的下部;多個能量吸收構件,其構造成安裝在所述車輛底部的下表面側上并且布置成沿著車輛寬度方向彼此相鄰,所述能量吸收構件中的至少一個布置在所述車門檻的下側;以及接合部,其分別構造成凹陷的和突出的并且設置在彼此相鄰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的相對部中,并且在載荷從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外側輸入到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的情況下,允許彼此相鄰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的所述相對部彼此接合。
[0006]根據上述結構,安裝在所述車輛底部的所述下表面側上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是布置成沿著車輛寬度方向彼此相鄰且彼此平行的多個能量吸收構件。因為所述能量吸收構件彼此分離,容易將所述能量吸收構件安裝在所述車輛底部上。進一步地,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中的至少一個布置在所述車門檻的所述下側。因此,在側面碰撞時,碰撞載荷首先被輸入到位于所述車門檻的所述下側上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并且此后,所述碰撞載荷被傳遞到在所述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緊鄰所述能量吸收構件布置的另一能量吸收構件。凹陷接合部和突出接合部分別設置在彼此相鄰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的所述相對部中,并且在載荷被從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輸入到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的情況下,所述接合部允許彼此相鄰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的相對部彼此接合。因此,在側面碰撞時,彼此相鄰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彼此接合,并且一體地接收碰撞載荷。因此,所述碰撞載荷以穩定的方式從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上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傳遞到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上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因此,彼此平行布置的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以穩定的方式變形,從而吸收所述碰撞能量。
[0007]上述車輛下部結構具有如下的良好效果:增強側面碰撞時的能量吸收性能,同時確保在車輛底部上的安裝性。
[0008]在根據本發明的車輛下部結構中,外能量吸收構件為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中的一個并且布置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最外側,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可以安裝在所述車門檻的下表面側上,并且凸出部可以在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內側的側端部中形成在所述接合部的上側,所述凸出部朝向另一個相鄰的能量吸收構件的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側端部凸出。
[0009]根據上述結構,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安裝在所述車門檻的所述下表面側上,并且所述凸出部在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的所述側端部中形成在所述接合部的所述上側。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另一個相鄰的能量吸收構件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所述側端部凸出。因此,例如,在因為側面碰撞時所述車門檻移位以朝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和所述車輛下側轉動而導致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的所述側端部朝向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傾斜的情況下,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所述凸出部撞擊所述另一相鄰的能量吸收構件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所述側端部,從而傳遞碰撞載荷。在那時,當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所述凸出部咬合在所述另一相鄰的能量吸收構件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所述側端部中時,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相對于所述另一能量吸收構件的沿上下方向上的移位受到抑制。
[0010]根據上述車輛下部結構,即便在側面碰撞時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的所述側端部朝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傾斜,并且所述接合部彼此未充分接合,仍存在如下良好的效果:所述能量吸收構件通過傳遞還來自所述凸出部側的碰撞載荷而有效地變形,從而吸收碰撞能量。
[0011 ] 在根據本發明的車輛下部結構中,在作為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中的一個并且布置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最外側的外能量吸收構件中,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側表面可以設定在側表面的車輛下側并且在側表面的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
[0012]根據上述結構,與所述車門檻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側表面相比,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所述側表面被設定成位于所述車輛下側并且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因此,在側面碰撞時,碰撞載荷在輸入到所述車門檻之前輸入到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因此,碰撞載荷以穩定的路線從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傳遞到所述另一能量吸收構件。
[0013]上述車輛下部結構具有如下的良好效果:在側面碰撞時,通過使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變形同時以穩定的路線傳遞碰撞載荷,碰撞能量被以穩定的方式吸收。
[0014]在根據本發明的車輛下部結構中,所述能量吸收構件是格子狀構件,多個孔形成在其中,所述多個孔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穿過并且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排列,并且在作為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中的一個并且布置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最外側的外能量吸收構件中,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中的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最外側的區域的格子寬度設定成小于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中的其他區域的格子寬度。
[0015]根據上述結構,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位于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最外側的所述區域的所述格子寬度小于所述外能量吸收構件的所述其他區域的所述格子寬度。因此,在側面碰撞時,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最外側上的區域的局部變形受到抑制。因此,當碰撞載荷被有效地傳遞到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時,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被有效地壓潰。
[0016]上述車輛下部結構具有如下的良好效果:在側面碰撞時,碰撞能量通過使所述多個能量吸收構件被有效地壓潰而被有效地吸收。
[0017]在根據本發明的車輛下部結構中,第一能量吸收構件為彼此相鄰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中的一個并且布置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可以包括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內側的側端部中的作為所述接合部的突出接合部,所述突出接合部朝向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突出,并且第二能量吸收構件為彼此相鄰的所述能量吸收構件中的一個并且布置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構件可以包括在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側端部中的作為所述接合部的凹陷接合部,所述凹陷接合部朝向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凹陷并且能夠與所述突出接合部接合。
[0018]朝向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突出成V形的內端上接合部可以設置在所述突出接合部的上部中,而朝向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凹陷成V形的內端下接合部可以設置在所述突出接合部的下部中,朝向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凹陷成V形的外端上接合部可以設置在所述凹陷接合部的上部中,而朝向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突出成V形的外端下接合部可以設置在所述凹陷接合部的下部中,并且所述外端上接合部可以能夠與所述內端上接合部接合,而所述外端下接合部可以能夠與所述內端下接合部接合。
[0019]根據上述結構,布置在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內側的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構件的所述凹陷接合部能夠與布置在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的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的所述突出接合部接合。因此,例如,在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從所述車輛底部脫離的情況下,即便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試圖轉動以便朝所述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外側傾斜,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的轉動也會被抑制,這是因為所述突出接合部的上朝上表面抵接在所述凹陷接合部的上朝下表面上。因此,即便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從所述車輛底部脫離,碰撞載荷也能從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傳遞到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構件。
[0020]上述車輛下部結構具有如下的良好效果:即便在側面碰撞時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從所述車輛底部脫離,仍能夠將碰撞載荷從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構件傳遞到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構件,從而維持對碰撞能量的吸收。
【附圖說明】
[0021]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特征、優勢以及技術和工業顯著性,其中,相同標號表示相同元件,并且其中:
[0022]圖1為示出在車輛正面觀察時的、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車輛下部結構的豎直剖視圖;
[0023]圖2A為示意性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車輛下部結構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