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下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中,由內板和側車身外板而構成了側車身。在該側車身的前柱部上,內部裝飾有前柱加強用的第一加強件(前柱外側加強件)。該前柱外側加強件的下端部向車輛后方側延長,并與被設置在門檻部(下邊梁部)上的門檻加強件(下邊梁外側加強件)的前端部接合。
[0003]另外,作為與本申請發明相關的其他的在先技術文獻,還有下述專利文獻2。
[0004]在先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72538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61991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9]然而,在與汽車的前部的前側梁相比靠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部分和其他車輛等發生正面碰撞的情況下(所謂微小重疊碰撞時),無法通過前側梁的變形來吸收碰撞能量。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來自向前柱側后退過來的前輪的過大載荷將被輸入到前柱上,因此有時前柱會向車輛后方側傾倒,并使前柱的下端部所結合的下邊梁發生縱向彎曲變形。當這種下邊梁的縱向彎曲變形變為主導時,下邊梁上部的凸緣接合部將發生破裂,并且通過該破裂的發展而會增加下邊梁的變形量。其結果為,增加了車廂的變形量。
[0010]本發明考慮到上述事實,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對微小重疊碰撞時的車廂的變形進行抑制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
[0011 ]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2]本發明的第一方式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具備:下邊梁外側加強件,其被形成為以下邊梁的長度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條狀,并對所述下邊梁進行加強;前柱外側加強件,其具有被形成為以前柱的長度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條狀并對所述前柱進行加強的加強件主體,被接合在該加強件主體的下端部上的分割補丁與所述下邊梁外側加強件的前端部接合,并且通過所述加強件主體的下端部與所述分割補丁而形成了向車輛后方側延伸的后延部,該后延部的上部在側面觀察時被設為圓弧狀的拐角部,所述加強件主體與所述分割補丁的接合部被設置在所述拐角部處。
[0013]在第一方式中,在來自因微小重疊碰撞而后退的前輪的載荷被輸入至前柱時,能夠使應力集中在前柱外側加強件的加強件主體與分割補丁的接合部上。由于該接合部被設置在前柱外側加強件的下端部上所設置的后延部的上部的拐角部處,因此通過使前柱外側加強件在該接合部處發生變形,從而能夠使前柱外側加強件在根部附近折彎。由此,由于能夠經由分割補丁而降低向下邊梁外側加強件傳遞的彎矩,因此能夠防止或有效地抑制下邊梁外側加強件發生縱彎曲變形的情況。其結果為,能夠抑制車廂的變形。
[0014]本發明的第二方式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為,在第一方式中,在所述加強件主體與所述分割補丁的所述接合部處,所述加強件主體的下端部與所述分割補丁的車身外側重置。
[0015]在第二方式中,由于以上述方式構成,因此在前柱外側加強件的加強件主體因來自前輪的載荷而向車輛后方側傾倒時,能夠使分割補丁不會從車身外側意外地與加強件主體發生干涉。由此,能夠有效地抑制來自加強件主體的載荷經由分割補丁向下邊梁外側加強件傳遞的情況。
[0016]本發明的第三方式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分割補丁以跨越所述拐角部的后端的狀態而設置。
[0017]在第三方式中,由于以上述方式構成,因此能夠防止或有效地抑制分割補丁與下邊梁外側加強件的接合部意外破裂的情況。即,在來自車輛前方側的載荷被輸入至前柱外側加強件時,使應力集中在被設置于上述拐角部的加強件主體與分割補丁的接合部處。通過以跨越遠離該應力集中位置的拐角部的后端的方式設置分割補丁,從而能夠降低被施加于分割補丁與下邊梁外側加強件的接合部處的載荷。由此,能夠獲得之前所述的效果。
[0018]在本發明的第四方式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為,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中,所述分割補丁具有:外壁部,其與所述加強件主體的側壁部接合;上壁部,其從該外壁部的上端起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延伸設置并與所述加強件主體的后壁部接合;內壁部,其從該上壁部的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端起向上方側延伸設置并與所述加強件主體的后凸緣接合。
[0019]在第四方式中,由于分割補丁以上述方式構成,因此能夠通過將板金材料彎曲加工為截面呈曲柄狀,從而易容易地制作出分割補丁。
[0020]發明效果
[0021]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在本發明所涉及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中,能夠抑制微小重疊碰撞時的車廂的變形。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應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的車身側部的側視圖。
[0023]圖2為表示省略了側外板并從車身外側觀察下邊梁與前柱的結合部附近的結構的狀態的立體圖。
[0024]圖3為放大表示沿著圖2的F3-F3線的剖切面的放大剖視圖。
[0025]圖4為放大表示沿著圖1的F4-F4線的剖切面的放大剖視圖。
[0026]圖5為外加強件下構件的分解立體圖。
[0027]圖6㈧為表示下邊梁發生了縱向彎曲變形的狀態的模式圖,圖6(B)為放大表示沿著圖6(A)的B-B線的剖切面的模式圖。
[0028]圖7(A)為模式化地表示比較例所涉及的車身側部結構的立體圖,圖7 (B)為模式化地表示由于來自前輪的載荷被輸入至該車身側部結構的前柱從而使下邊梁折彎了的狀態的立體圖。
[0029]圖8(A)為模式化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身側部結構的立體圖,圖8 (B)為模式化地表示由于來自前輪的載荷被輸入至該車身側部結構的前柱從而使前柱在根部附近處折彎了的狀態的立體圖。
[0030]圖9為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身側部結構中,用于對通過抑制下邊梁的縱向彎曲變形來防止下邊梁的開放凸緣的破裂的狀態進行說明的對應于圖3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第一實施方式>
[0032]基于圖1?圖9來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的車身側部結構10進行說明。另外,各附圖中適當標記的箭頭標記FR、箭頭標記UP、箭頭標記OUT分別表示車輛的前方(行駛方向)、上方、車輛寬度方向的外側。以下設為,在僅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而進行說明的情況下,只要沒有特別預先說明,則表示車輛前后方向的前后、車輛上下方向的上下。
[0033](結構)
[0034]如圖1所示,車身側部結構10具備在車身下部的兩側處于車輛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邊梁12和與下邊梁12的前端部結合的前柱14。前柱14由從下邊梁12的前端部起向車輛上方延伸的前柱下構件14A和從前柱下構件14A的上端部起向車輛后方斜上方延伸的前柱上構件14B構成。在前柱下構件14A的車輛前方處形成有車輪罩16,在該車輪罩16內設置有前輪18。
[0035]下邊梁12以及前柱14為形成車身骨架的封閉截面狀的部件,且與未圖示的車頂縱梁以及中柱(B柱)一起形成乘員乘降用的車門開口部20。該車門開口部20被形成在車廂22的側部處,并成為能夠通過未圖示的側門而開閉的結構。
[0036]下邊梁12以及前柱14的車輛寬度方向外端的外壁由被共同化的作為大型沖壓部件的側外板24構成。另外,雖然省略了圖示,但下邊梁12以及車頂縱梁延伸到后柱(C柱)為止。
[0037]在圖2中,通過省略了側外板24并從車身外側觀察時的立體圖而圖示了下邊梁12與前柱14的結合部附近的結構。如圖2所示,下邊梁12具備下邊梁外側加強件26。下邊梁外側加強件26為,形成為以下邊梁12的長度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條狀并對下邊梁12進行加強的高強度的板金制的部件,并且如圖3所示,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時呈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開口的截面帽子形狀。
[0038]具體而言,下邊梁外側加強件26以如下方式構成,即,從側壁部26A的車輛上下端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延伸設置有上壁部26B以及下壁部26C,并且從該上壁部26B以及下壁部26C的車輛寬度方向內端起伸出有上凸緣26D以及下凸緣26E。在該下邊梁外側加強件26的內側接合有加強板28,所述加強件板在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時呈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開口的截面帽子形狀。
[0039]在上述下邊梁外側加強件26的車輛寬度方向內側設置有下邊梁內板30。下邊梁內板30為構成下邊梁12的車輛寬度方向內側部的板金制的部件,且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時呈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開口的截面帽子形狀。具體而言,下邊梁內板30以如下方式構成,即,從側壁部30A的車輛上下端起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延伸設置有上壁部30B以及下壁部30C,并且從該上壁部30B以及下壁部30C的車輛寬度方向內端起伸出有上凸緣30D以及下凸緣30E。在該下邊梁內板30的內側接合有加強板32,所述加強板32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時呈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開口的截面帽子形狀。
[0040]上文所述的下邊梁外側加強件26與下邊梁內板30的上凸緣26D、30D相互重疊并通過點焊等方法而被接合,并且下凸緣26E、30E也相互重疊并通過點焊等方法而被接合。由此,通過下邊梁外側加強件26與下邊梁內板30而形成了封閉截面。另外,在圖3中省略了側外板24的圖示。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上凸緣26D與上凸緣30D之間的接合部稱為“開放凸緣33”。
[0041]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前柱14具備前柱外側加強件34。該前柱外側加強件34為,被形成為以前柱14的長度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條狀并對前柱14進行加強的高強度的板金制的部件。該前柱外側加強件34由外加強件下構件36和外加強件上構件38構成。在外加強件下構件36的上端部與外加強件上構件38的下端部重疊在一起,并且兩者通過點焊等方法而被接合。
[0042](本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
[0043]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以及圖5所示,上述的外加強件下構件36被設為,通過加強件主體40與分割補丁 42接合而形成的分割結構。加強件主體40被形成為以前柱下構件14A的長度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條狀,并且如圖4所示,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時呈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開口的截面帽子形狀。
[0044]具體而言,加強件主體40以如下方式構成,即,從側壁部40A的車輛前后端起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延伸設置有前壁部40B以及后壁部40C,并且從該前壁部40B以及后壁部40C的車輛寬度方向內端起伸出有前凸緣(省略圖示)以及后凸緣40D。該加強件主體40的前凸緣以及后凸緣40D被夾在側外板24與前柱內板41之間,并通過點焊等方法而被接合。另外,加強件主體40的前凸緣被設置為與圖4不同的截面。
[0045]如圖2以及圖5所示,在